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手段被充分使用,信贷也放出“天量”之后,人们把视线转向了股市。政府和企业界显然希望股市能发挥融资功能,提供更多资金。
在楼市创新高的背景下,夹杂于全球金融危机、低利率、通胀预期之间的焦虑人群,苦于没有投资渠道,也寄望于股市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于是,销声匿迹的“万点论”者又卷土重来,鼓吹让股市上涨,才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还有教授呼吁“在牛市当中实现中国的崛起”,“调动全社会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用资本市场的增值来反馈于内需的扩大、信心的增长”,“市盈率就是竞争力”……
的确,资本市场的复苏和发展的确会带动增长,对经济复苏有利。然而,其前提必须是健康、良性的复苏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投机和炒作。
有人认为,只要通过刺激使股市保持牛市,人们都把储蓄拿出来买股票,指数和股价涨上去了,就有钱消费了,同时企业直接融资也实现了,经济就增长了。这种想法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错误,那就是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拔苗助长”“空中楼阁”的基础上。这种做法贻害无穷,因为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顾现实、脱离基础的“做多”“上涨”,以“人造牛市”来吸引更多民众来参与,股市就会变成“老鼠会”“赌场”。
股市的基本功能是筹资、定价、资本配置。其中,定价是决定筹资和资本配置的最关键因素。不合理的上涨和高定价只对投机炒作并试图转嫁风险的套利者有利。投资者买了高定价的股票,就要承担风险和损失。在高定价情况下,发新股成为暴利手段,只有接近权力的特殊利益群体才能从中受益。同时,高定价市场会被投机者“绑架”。就像传销一样,投机者只要一进场,就会认定:只有维持股价继续上涨才符合自身利益。于是,就会抵制包括新股发行在内的一切“利空”因素。管理层则往往迫于这种所谓“民意”,而暂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这显然对真正需要筹资的企业也不利。
其实,任何市场都是一样,只有不断提供物美价廉(最起码是物有所值)的商品,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如果是靠炒作甚至欺诈,推销“价高质差”的商品,就必然长久不了,更不可能做大做强。
资本市场是否强大,不在于股票总市值、流通市值有多大,也不在于股指是否以4000点为基点、市盈率是否达到30倍,而在于是否自由、公平、高效,上市公司尤其是好公司数量多不多,能否培养出大而强的公司。管理层的目标不是让股价炒得更高,而是要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让投资者可以方便地买到价格合理的优质股票。
股市投机性上涨也未必有利于扩大内需。人们把储蓄转换成二级市场的股票,股价上涨带来的数字变化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一旦投资者真正要兑现股票用于消费时,股价又会下跌。于是,先高价卖出者获得利润,后低价卖出者承担亏损。由于资金实力、专业能力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股市炒作只会加速强势一方对普通民众财富的洗劫,是典型的“杀贫济富”。
楼市泡沫已经导致大量财富不公平转移,此时再鼓吹刺激股市上涨来吸引居民储蓄参与,是非常危险的。即便这种“画饼充饥”的方式能够给老百姓造成财富增多的假象,从而产生一些透支性消费,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楼市、股市泡沫破灭,大批民众被“套牢”,负资产家庭增多,还何谈消费?
“人造牛市”往往是短命的,其所导致的熊市及其负面效应却是漫长的。少数既得利益者趁机迅速实现高价“圈钱”、高价“套现”后,中国股市就会重蹈被“边缘化”的覆辙。
由此可见,靠“炒股”拉动消费、拉动经济,就好比是“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管理层来说,与其靠资产泡沫来增加百姓的虚拟财富,还不如直接给百姓“派红包”,如发消费券,减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在楼市创新高的背景下,夹杂于全球金融危机、低利率、通胀预期之间的焦虑人群,苦于没有投资渠道,也寄望于股市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于是,销声匿迹的“万点论”者又卷土重来,鼓吹让股市上涨,才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还有教授呼吁“在牛市当中实现中国的崛起”,“调动全社会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用资本市场的增值来反馈于内需的扩大、信心的增长”,“市盈率就是竞争力”……
的确,资本市场的复苏和发展的确会带动增长,对经济复苏有利。然而,其前提必须是健康、良性的复苏和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投机和炒作。
有人认为,只要通过刺激使股市保持牛市,人们都把储蓄拿出来买股票,指数和股价涨上去了,就有钱消费了,同时企业直接融资也实现了,经济就增长了。这种想法有一个根本性的逻辑错误,那就是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拔苗助长”“空中楼阁”的基础上。这种做法贻害无穷,因为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顾现实、脱离基础的“做多”“上涨”,以“人造牛市”来吸引更多民众来参与,股市就会变成“老鼠会”“赌场”。
股市的基本功能是筹资、定价、资本配置。其中,定价是决定筹资和资本配置的最关键因素。不合理的上涨和高定价只对投机炒作并试图转嫁风险的套利者有利。投资者买了高定价的股票,就要承担风险和损失。在高定价情况下,发新股成为暴利手段,只有接近权力的特殊利益群体才能从中受益。同时,高定价市场会被投机者“绑架”。就像传销一样,投机者只要一进场,就会认定:只有维持股价继续上涨才符合自身利益。于是,就会抵制包括新股发行在内的一切“利空”因素。管理层则往往迫于这种所谓“民意”,而暂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这显然对真正需要筹资的企业也不利。
其实,任何市场都是一样,只有不断提供物美价廉(最起码是物有所值)的商品,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如果是靠炒作甚至欺诈,推销“价高质差”的商品,就必然长久不了,更不可能做大做强。
资本市场是否强大,不在于股票总市值、流通市值有多大,也不在于股指是否以4000点为基点、市盈率是否达到30倍,而在于是否自由、公平、高效,上市公司尤其是好公司数量多不多,能否培养出大而强的公司。管理层的目标不是让股价炒得更高,而是要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让投资者可以方便地买到价格合理的优质股票。
股市投机性上涨也未必有利于扩大内需。人们把储蓄转换成二级市场的股票,股价上涨带来的数字变化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一旦投资者真正要兑现股票用于消费时,股价又会下跌。于是,先高价卖出者获得利润,后低价卖出者承担亏损。由于资金实力、专业能力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股市炒作只会加速强势一方对普通民众财富的洗劫,是典型的“杀贫济富”。
楼市泡沫已经导致大量财富不公平转移,此时再鼓吹刺激股市上涨来吸引居民储蓄参与,是非常危险的。即便这种“画饼充饥”的方式能够给老百姓造成财富增多的假象,从而产生一些透支性消费,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楼市、股市泡沫破灭,大批民众被“套牢”,负资产家庭增多,还何谈消费?
“人造牛市”往往是短命的,其所导致的熊市及其负面效应却是漫长的。少数既得利益者趁机迅速实现高价“圈钱”、高价“套现”后,中国股市就会重蹈被“边缘化”的覆辙。
由此可见,靠“炒股”拉动消费、拉动经济,就好比是“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管理层来说,与其靠资产泡沫来增加百姓的虚拟财富,还不如直接给百姓“派红包”,如发消费券,减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