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巍山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苏,本名苏佳琴。大理巍山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教师,文学爱好者。闲时读书写字,笔随心动,信马由缰,用感性的心做理性的思考与从容的表达。只想用文字,记下生命里的每一份感动和时光深处那些流年的痕迹。
  
  小巷遐思
  
   古城如一方棋盘,纵横交错其间的街巷,就是棋盘中的经纬脉络,将一方古老的城池变得生动而鲜活。
   那些细细窄窄,悠长幽静的小巷,贯穿整个古城的血脉联通古城流动的气场,静静地流淌着六百多年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十八条纵横交错的街巷,至今依旧保留了明清棋盘式的格局,各条街巷宽窄有别,相互包容,相互避让,移步换景,于这样的建筑里蕴含着道法自然的营造观。
   从小,我就在这些情趣盎然的小巷里穿行游走,记住了小巷一个个颇具特点的的名称。小巷的名称很有特点,有以姓氏命名的,如欧家巷,姚家巷,丁家巷,孙家巷,想来当年聚居于此的都是这样姓氏的家族。他们以这样的一条小巷为点,劳作耕种,或是在小城的街巷里做些小生意维持悠哉乐哉的小日子。或是这样姓氏的一个大户人家,一户就占据了整条小巷,那些曾经的青瓦灰墙飞檐转阁,见证了昨日的显赫与旧梦。一个个家族,随小巷的春夏秋冬,走过岁月,走过时光,和古城一同闲适在一方古朴安静的天地里。
   有的小巷名称让人遐想联翩,那条叫做里香巷的幽远里,是否深藏一家酿酒的作坊,是醇香的美酒使得小巷留香。或是在小巷的尽头,有着榨油的作坊,浓香的菜油随小巷飘散,或许有酒香、有茶香、还有菜油的清香,民以食为天,这样一条小巷,成为古城里最热闹的民生之地。竹璧巷,很有诗意的一个名字,想来这里应该是一道清幽之地,小巷两旁也许植满了修长身姿的苍苍翠竹在清风里摇曳之婆娑的身影。抑或这里的住户以竹编为生,砍来翠竹,削开竹枝编成竹篓竹筐竹篮竹匾,堆放在窄窄小巷两旁,等待买主。那些隐隐的削竹枝声和着沙沙的编织声,为悠长的小巷奏响一曲生活的乐章。还有油巷、水巷,火巷,当年取名之人应该是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得到灵感的吧,那这样的小巷就应该有五条,只是如今还在沿用的,只有水巷和火巷了。
   小巷名称的由来,至今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那些古朴的名称里,体会旧时老百姓凡俗安然的生活,遥想当年古城的老百姓随晨钟暮鼓,穿越一个个春夏秋冬,穿行在一条条悠远的小巷,生息繁衍,快乐在简单的快乐里。
   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烦闹,你不妨走进古城徜徉在一条条幽静的小巷,没有车流,没有尾气,只有安静的时光和几百年光阴磨平了的陈旧石板。立于小巷任何一座古朴的门楼前,遐思,浮想,想象走进这座雕花大门的四合五天井的院子,看到旧梦里的曾经时光。也可以于现实的光景里,轻轻走进这样的院子,感受现世的静好与安稳。或者,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小巷,感受一段不与纷扰有关的静谧和淡然。间或,你会在小巷遇到静静依坐于门板的三两老人,花白的银发,沧桑的面庞,还有脚边那只慵懒的小花狗,在冬日的暖阳里或是夏日的余晖下,安享生命黄昏的时光。偶尔,你还会遇到挑着担子穿行在小巷间叫卖的豆花女,一声响亮的“打豆花”,回响在小巷深处。一个拖着小车的外乡人,穿街走巷,卖着那些针头线脑,小车碾过的吱吱响声,带来静谧中的生动与鲜活。
   百转千回,悠悠穿行在宁静而深邃的小巷里,你是否也会,邂逅一位戴望舒眼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或是碰上一位风采翩翩的少年郎?回望,昨日身子袅袅的青春丽影,也许就是小巷深处那道老态龙钟的身影,曾经气宇轩昂的流星大步,就是与你擦肩而过的满头华发的驼背老人。那些灰瓦,土墙,飞檐,转阁,都暗藏在小巷深处的时光中。昨日,今朝,曾经,过往,都在悠长的小巷里随光阴流逝,无声无息……
   幽深的小巷,记载了古城六百多年的沧桑写下了几代古城百姓的悲欢离合。一条小巷,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18条小巷,将一个古老的城池,鲜活在历史的记忆里。
  
  书院听雨
  
   文华书院,一座因地处文华山麓而得名的建于清光绪元年的古老书院,静静立于巍山古城东北隅。这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巍然静寂地在古城一隅,历经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依然保留着当年古老建筑的雄姿,在日渐繁华的尘世里诉说着曾经的韵致,显透着今日的意采。
   于夏日清晨,撑一伞细雨,踩一地静谧,独自徜徉在书院静寂的时空,散漫听雨。
   绵绵细雨轻轻飘洒,是一场千年等待的邂逅,还是一段前生就已经定下的相逢?雨点,终于冲破重重密云,扬开温柔的身怀,拥抱了这一幢幢古朴典雅的青砖灰瓦房,亲吻那一层层飞翘的檐角。久旱的日子,素朴典雅的灰墙青瓦色彩不再清爽宜人,因了这样的一场细雨,因了这样一次雨水的滋养清润,古朴的屋檐,古旧的瓦片,古老的石径,汲取了上天赐予的甘霖,重又回复了曾经的生机和活力。那些断断续续从檐角滑下的雨滴,轻轻落在青石铺就的凹凸不平的地上,悄悄然湿了书院尘封已久的旧石板,润了万物渴望已久的心田。
   这些久违的雨点,从茫茫高空幻化做清凉的甘露,飘飘洒洒轻抚过几百年岁月沧桑的青色的古旧瓦片,滴落在斑驳的石板上。等待这样的一场雨,我们用了多久的时光?停留在今晨雨雾迷蒙的时空里,竟然难以分辨出曾经还是现在,过往还是今朝?是昨日撑一伞细雨嬉闹在书院每一个亭台楼阁间那个顽劣的孩童,还是今日被岁月渐渐磨去激情和梦想却诗意依然存放心间的淡然女子?今日的雨滴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滋养,光阴的故事,就这样在寒来暑往雨落雨晴的日子间悄悄流淌。
   穿行,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脚步也轻轻悄悄,生怕打扰雨点的滴落,生怕惊扰书院内学子的梦想。我只想,在这样一个期盼已久的凉爽静寂的清晨,在久违的细雨间,用心,去聆听一曲雨点奏出的轻灵乐章;用眼睛,去捕捉一段雨点和青瓦的美丽邂逅;用手,去触摸一片雨滴流过的轻灵叶片。
   正是上课时间,孩子们都在教室里静静地听老师传授知识,用渴求的心灵倾听讲台上师者的谆谆教诲,院内少了课间的喧闹和烦扰。整个古朴书院笼罩在蒙蒙烟雨中。高大威武的古殿,雕梁画栋的回廊,纵然几百年的岁月已成过往,留下的,依然是南诏后裔们对知识渴求的不变梦想。
   穿过古朴的红墙小巷,转入后院,一个人静静聆听雨点滴落的声音,一个人悠悠享受这份难得的听雨时光。雨点时大时小,雨声时急时缓,滴落在瓦顶上,树枝间,叶片下,水池里,奏出了一曲起伏跌宕的歌谣,和着院内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为雨声注入了浓浓的书香气息。遥想当年的文人墨客,在这样的听雨时光,也一定捧一卷诗书醉心其间,或是和着雨声吟一曲新诗寄予自己的宏图大志吧!也许,在书院邀新朋唤旧友,畅谈古今回望历史,心怀天下苍生?还是一样的细雨飘洒,几百年后的苍生如我,只能闲庭漫步,凭栏而望,于迷离的烟雨中,回望昨日书院内的文采飞扬;只能心怀静宁独立殿前,聆听故人贤者穿越时空的歌唱,任一曲细雨在故园抛去烦扰忘却喧闹,沉醉于久违雨声带来的抚慰和静凉?
   书院听雨,聆听天地万物奏响的绝妙乐章,然后,在这样的雨声中,翻一页旧书或是新作,煮一壶新茶或是旧酒,于文字的海洋间畅游歌咏,窗外细雨纷纷,屋内书香弥散,多么畅快惬意的人生好时光!
   轻轻灵灵的细雨渐渐停下,几声鸟儿轻快的鸣叫又响在书院洗净纤尘的上空。那些在古老的屋檐下生息繁衍的燕子,在雨后的湿漉漉的瓦沟间悠闲散步,或三五成群跳跃于院内葱茏的古树浓郁的阴凉里,更多的是随雨后的清风围着一座座古朴的大殿回环飞翔,快乐歌唱。
   书院听雨,聆一曲古城故园的清唱;书院听雨,涤一身洗落尘埃的静谧;书院听雨,醉一段久违的清透时光。
  
  寻味古城
  
   读过这样一句话:历史越丰厚的地方,越有美食。巍山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城。古老的城池,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俗,使得这个小城在今日依旧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寻古探幽的目光和步履。
   “民以食为天”,巍山的饮食也在历史的进程里,历经岁月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具风味的一道道美味。如果说“大吃”讲究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和排场,而小吃就不同了,小吃浓缩了饮食的精华,随意,温和,真实,一如所有人凡俗的平常日子。古城就是一个小吃的天堂,琳琅满目酸甜可口的小吃,让每一个到过巍山的人对街头巷尾的一道道美味赞不绝口,回味无穷。“吃在巍山”,成为人们一致的评价和称赞,也成为每一个到巍山的人迷恋这方天地的一个重要的缘由。而在巍山小吃的美味滋养下成长的我们,对那些风味不一的小吃更是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说是幸福在巍山的小吃里,一点也不为过。小城的烟火,成就了众多美味的小吃,和着悠久的历史多彩在每一个淳朴而幸福的日子里。寻味古城,也成了人们流连巍山的乐趣之一。
   当你走进巍山古城,从早到晚,那些不重复的美味定能让你的舌尖快乐地舞蹈,让你的味蕾享受温情四溢的慰藉。晨曦里浓香的■肉饵丝,一根面,小米糕,稀豆粉;中午的卷粉,油粉,凉虾冰粉,牛打滚;晚上的烧饵块,各色烧烤,保准让人吃得不亦乐乎。而位于小城中部拱城楼南侧的小吃一条街,更是充满着浓浓的烟火味。在古朴安静的小城的中央,将最踏实最暖心的抚慰,化作袅袅的烟火悄然在古城的空气里,氤氲在人们的记忆中。
   “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史记·律书》里的句子道出了平常生活最真实的温暖和幸福。漫步小吃一条街,一种来自平实的朴素的温暖,让你在小街弥散的香气里沉醉。小街不长,也就三百多米,两旁的店铺以经营小吃为主,一间古朴的老屋或是一方植满花草的庭院,就是一家风味不一的小吃店。老吴家,名城食府,私家菜馆,良记小厨、一根面,老祥饵丝,陈记糕点,老二饭庄……一家家小店,在古城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日子里,燃着不灭的烟火做着同样的营生,用丰富的小吃和美味的菜肴滋养着本地或是外来客人的味蕾和心怀。
   从黎明到夜色,从晨光到暮霭,小街都热闹着,流动着民以食为天的浓浓的烟火味。天光微亮,小吃街的早点铺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街边的米糕摊子,常年四季一个热火炉,腾腾的热气蒸出一合合一块块洁白翠绿的小米糕;油粉摊子上,早点是营养丰富口感极佳的稀豆粉,到了中午就成凉粉摊了;用小锅现做现卖的煎饼,也随季节变化为小城百姓变化着不同的口味,玉米、高粱、蚕豆,毛豆,不同的配料不同的颜色,淡红,碧绿,雪白,金黄,一张张煎饼赏心悦目饱了口福也饱了眼福,带给你一份美丽的好心情。走进“一股面”,边欣赏老板如行云流水般的拉面技巧,边和遇上的熟人说着不咸不淡的话语,或与老板娘寒暄几句,谈笑间,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柔滑绵长的一根面就出现于眼前了。就着味美的咸菜吃下这样一碗温情的面,一天的好心情就此开始。或者走进老祥饵丝铺来一碗浓香的■肉饵丝,靓汤,美肉,柔软润滑的饵丝,定带给你一份熟悉的温润和滋养。
   日头渐渐升高,小吃街就越发热闹了,古朴的小街在温暖的阳光里流动着人间烟火的生机和妙趣。寻着香味随意走进一家栽满花草的院落,一张小方桌,几个草墩,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这样坐在古朴清幽的庭院里,就这样就着隔壁桌上的热闹,和三两好友边吃边聊,间或有一缕阳光从头顶的石榴树、桂树间洒下,散落在满桌的小吃上。举箸间,也许就会瞥见对面照壁上那一幅水墨或几笔书法,有诗有画,连吃饭,都蕴含着些许的文化气韵。兰草,花香;阳光,美食。温暖着,诗意着,烟火着,巍山古城,就是一方可以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
   吃完午饭,小吃街的很多美味又在吸引着你的味蕾让你欲罢不能。到街边小摊随意一坐,来上一碗酸酸辣辣的卷粉或油粉,吃上一碗冰爽甜美的冰粉凉虾,或者走到老字号“陈记”糕点买点现做的玫瑰饼,香甜的滋味,为你带来中秋月下温酒吃饼的温馨回忆。不长的小街,飘香的小巷,却给了你的舌尖味蕾无尽的诱惑,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日落西山,小吃街的忙碌便和迷离的夜色连在了一起。坐在古朴的庭院就着暮色品尝地道的巍山口味菜肴,再加上一壶本地山区自酿的“格登”小酒,一种简单真实而诗意的幸福,充斥在开满鲜花的小院逸散在小街的夜色里。暮色渐深,小吃店就更加忙碌了,各种小吃的香味隐隐飘散在小街的空气里,吸引着人们的味觉和脚步。“老地方”的炒饵丝,街边的烧饵块,麻辣串串香,用炭火烧出的各种烧烤,满条街香浓的烟火,为古城增添了更多真实的平和色彩和生活气息。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只要有人烟之处,也就有了浓浓的烟火,更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活力。古城小吃街为古老的城池平添了几许人间烟火味,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远道而来的朋友带来“吃”的无尽抚慰和享受。走进古城,寻味小吃街,享受小吃天堂带来的丰美滋味,是你来到巍山不可错过的美事。
   静谧的巍山古城以百年不变的闲适安宁,为红尘纷扰劳了神烦了心的人们提供了一处休憩身心的好地方。如果说走在南诏古街上,你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古老城池和淳朴民风带来的质朴和舒缓,那么走在小吃街上,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浓浓的美食味道溢满小街,伴着香气,伴着烟火,一种朴实本真的生活,为你带来小城真实的温暖和幸福的安然。
   城楼之韵
  
   城楼,巍山古城永久的标志性建筑。
   在这个形如棋盘的城池里,在连片的青瓦灰墙的民居间,一座城楼在旧时的城北拔地而起,巍然耸立于古城18条巷24条街的城池里,恢弘大气。这就是建于明洪武23年的古城楼——拱辰楼。且不说城楼的雄壮,只须那两块悬于楼顶重檐间匾牌上的大字就已经无声地诉说了古城昨日的辉煌。“魁雄六诏”、“万里瞻天”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遥想当年,虽远离中原,虽是个南蛮生存之地,但我们的祖先,颇具神话色彩的南诏十三代王,生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建成了雄霸一方的南诏国,成就了一番雄才伟业!城楼,将昨日的记忆永远定格于青砖碧瓦间,凝固在高耸的城墙上。
   与这座雄伟的城楼遥相呼应的,是沿着青石铺就的古街往南100多米处的那座造型精巧的星拱楼。这是一座体态秀逸,古雅清新的城楼。如果说古城是一枚方正的大印,那俊秀的星拱楼就是运筹帷幄的双手紧握的印柄;如果说威武的拱辰楼是位征战南北所向披靡的将军,那眼前这座精巧的星拱楼就是一位温婉文秀守候于古城中静待远方亲人凯旋归来的美丽女子。楼下挨挨挤挤的民居里围住着世代生于这里的人们,他们在城楼旁的街巷里做着自己的小生意,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子简单,却很满足。靠着城楼,古城人心底便有了稳稳的安然,他们快乐地满足在那份与世无争的闲适里。
   两座城楼将古城的主要街道连为一体,两座城楼成了流通古城气场的魂魄。当你踏着古街的青石板,迈着轻巧的步履穿过拱城楼城门那个拱形的门洞,踱过星拱楼底四方通达的街巷,悄然间会有一种错觉将你围绕。你会恍若穿行于时光的隧道,在光线的明暗之间,不经意就走进了那个期盼已久的心底的世外桃源。恍惚中,当年茶马古道马帮的铜铃声仿佛还响在耳边,只一瞬,便已是百年的光阴在城楼脚下溜走。
   两座城楼,是这座百年古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身上带着的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数百年沧桑的韵致,为古城平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情怀。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吻在古城楼飞檐的瓦角上,当暮色低垂于古城楼精致的雕栏间,当辉煌的灯火次第亮出古城楼伟岸的轮廓时,古城的韵致,已经悄然烙在每一个巍山儿女的心上,烙在每一个过客匆匆的步履间和那一双双看过无数景致的眼睛里。
   城楼,见证了古城昨日的雄风;城楼,记载了古城今日的畅怀;城楼,还将讲述古城明朝的灿烂。
  
  古董店:流转的光阴
  
   古街两旁,林立着很多古董小店,说是小店,真的是小,也就是一两间青砖灰瓦的古旧民房,低矮的层高,不大的面积,可却堆满了各式各样陈旧的物件。桌子椅子,古玩字画,大件的物什,小样的摆设,都在这样的小店里能够寻到。我不懂古物,也没收藏的雅好,但我喜欢到这些小店里,让自己浸在那种岁月带来的沧桑里,感受一种别样的气氛。
   每次在这些器物间流连,当我的目光游走过它们写满故事的身上,当我的指尖轻轻触过它们已不再年轻的身躯,那些带着岁月打磨的印记,那些流逝了的曾经的久远时光,会悄然地出现在眼前。在这样的恍惚间,我常常会在心里猜想,这些堆放在小店里的旧物,当年,它们的主人是谁?它们记录了怎样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怎样的人间故事?
   那把古旧的椅子,说是清朝留下来的,光滑的座面,雕刻着精致花纹的椅背,在午后的阳光中静静的,几乎是睡着一般摆在店门一侧。那张长条的矮几,当年应该是摆放古琴的,精美的雕花,上好的材质,不知当年是哪个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轻抚过它,在它身上拨响过女儿家悠悠的梦。只是,在岁月的尘埃里,如今已不会再有当年的雅致和曾经的琴声乐韵随它奏响。墙上那幅古代仕女图的刺绣,针法细腻,艳丽的色彩在时光的流转间也还留着当年的鲜活。我不知道,当年是谁的纤纤玉手飞针走线绣出它的风采和神韵来,如今,针痕还在锦上,人却已经远去了,像触摸不到的空气,像风里隐隐的铜铃声。
   还有那些唐朝的三彩马,明代的铜香炉,清朝的瓷器,民初的碗盘……这些陈列在小店里的古董,在岁月的流转和光阴里虽经过了无数的颠沛流离,虽也曾被尘埃遮面,但也未曾失去往日的神韵,反而平添了些许沧桑的韵味和古朴的风采。
   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一家家小小的古董店里,我能真切地感觉到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无情,以及生命的短暂。每次从小店里走出,我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和心灵的触动,在那些曾经的岁月和转瞬溜走的光阴与现实的融合中,我总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认真生活,珍惜每一份流转的光阴。
  
  小茶铺:闲适的幸福
  
   也许是古城太老了,古老得不再想要去改变什么,古老得只需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就已经满足。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城带来的那种由来已久的氛围,使得这里的生活也变得缓慢,幽静而又闲适。与城外那种与日月争夺时间的城市快节奏生活比起来,古城安静得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古街安稳得可以在顷刻间让你的浮躁远离。
   古街两旁很多有着时尚和古朴气息的茶楼酒吧,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而最能代表古城特点的,其实还是那些朴素的小茶铺,那些寻常百姓谈天说地,打发时光的好去处。
   这样的茶铺,也就是一两间临街的古屋,摆放上几张寻常的矮桌,几个小凳或是本地农村用稻草自己编起来的草墩,再放上几个盖碗,几把茶壶,一个小茶铺便成了。
   每天早晨太阳刚出,茶铺便开张了,老板或是老板娘烧好滚烫的开水,烤好浓香的瓦罐茶,无需招呼,无需广告,陆续地,就会有熟客次第到来。坐在草墩上,一杯散发清香的盖碗茶,几缕透过檐角的暖阳,三五新朋或是旧友,悠悠地,淡淡地,谈论着昨日的旧事,今日的见闻,或是围着桌子继续那盘未完的棋局,在楚河汉界里将尘封的故事继续。间或朝过往的行人打个招呼扯几句闲话,问候多日不见的亲友曾经的邻里。在这样简朴的小茶铺里,在这样简单的时光里,古城人享受着在外乡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神仙般的日子,这样的时刻,时光仿佛在此停滞,岁月也悄然凝固在小城静谧的安逸里。
   如果说那些古董店里记载的渗满的,是曾经岁月的沧桑和时光流逝的无情,那么,这一个个朴素的小茶铺的茶香里飘散的,是古城人那种宁静悠然的性格和闲适的现世幸福生活。
   碑刻店:敲下的永恒
  
   古城素有文献名邦的称号,在历史的烟云里流传至今的那些文物古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古城昨日的谦谦风范和厚重的底蕴,走进小城,很多地方都能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气息。
   当你漫步古街,在静谧的时光中,间或会传来叮叮的几声清脆的凿子刻在石头上的声音。循声而去,原来是那几家临街而开的刻碑店里传出的声音。
   这样的小店是专门书刻一些石碑,对联,或是讣告什么的。经营小店的,一般都是在本地有些名气的民间艺人,他们能写一手好字,能作一笔好文章,能刻一块好碑。在当地很多公众地方都有他们的笔迹存留。更多的,他们是为生活在这里的寻常百姓服务的,在老百姓家里办红白喜事之时,小店的主人会根据需要为客人书写对联和讣告。或在石碑上,用小小的凿刀,精细而认真地刻下活着的人对离去亲人的永远的纪念。他们的手中,有过喜庆的大红对联,也有过寄予着生离死别的哀伤的挽联,他们的刻刀下,有过歌功颂德的千秋记载,也有过告示一个生命完结的篇章。小店的主人,在古城平静的生活里,在伴随自己半生的笔墨纸砚中,见证着小城人家一件件人生的悲喜,一桩桩世间的离合。
   每当我悠闲地徜徉在古街的静谧里,听着耳畔传来叮叮的敲击声隐散在古城的空气中时,总会想起生命的轮回时光的流转。每一个生命,当你归于尘土之时,敲在石碑上的文字为你记下的,是怎样的一笔岁月?
   小店的刻刀,在光阴流转间,敲下了久远的思念和永恒的怀想。
  
  古城夜曲
  
   当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沉入绵延的群山,古城,静谧在辽远的夜空下,如同一个伴着温情的孩童,在百年沧桑的时空流转间安然,沉睡。
   古城的夜,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而那份淡淡的宁静里,却流淌着一曲曲鲜活灵动的乐曲,天上人间,昨日今朝,都在隐隐流动的夜曲里,慢慢散落。
   那些随风飘散在夜空的音符,带来古城人快乐惬意的生活。公园里,广场上,来自古城大街小巷的民众,老人、小孩,自发地聚在一起,围成圆圈,和着乐曲,欢快地舞蹈。不必在意你的舞姿不够优美,也不必在意你的步履不够轻盈,只要融进这里,你就是一个最美的舞者,只要融进这里,你就是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踩着欢快的彝族舞曲,一段激情奔放的彝家打歌,让你仿佛走进彝家山寨让激情和青山绿水一道肆意飞扬;踏着悠扬的现代舞曲,激昂动感的街舞或是优雅的交谊舞,让每个人在移步换形里寻到年轻的梦想。一曲终了,一天的劳累,一日的烦扰,已随音乐溜走。心底,便有了满满的幸福弥漫,生活在古城的人们,就这样幸福在简单的幸福里。
   这样的一段古城夜曲,这样的一段古城现世生活,快乐、安好,适意。看着那些舞动的身姿和满脸灿烂的笑容,心头涌上一句话:现世幸福,岁月安好。
   走出广场的快乐舞动,随着刻满故事的斑驳石阶悠然而上,伴着一缕缕如梦似幻的古乐,来到城中心高大雄伟的拱辰楼,古老的城池,为你带来一曲百年之前的悠扬古乐。
   古楼,城墙,垛口;长廊,月色,星辉。眼前是古街点点灯光映照下的隐约轮廓,耳畔是来自昨日梦里的仙乐飘飘,让人分不清是在昨日还是今朝?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落座在古楼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一盏淡茶,一段优雅的古乐,你就这样,与玄妙的南诏古乐邂逅在古城迷离的夜色里。
   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乐手,多数是退休的老人,他们是活跃在这座古城里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诵,丝竹管弦打击乐,这些当年曾远赴京城、韩国表演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将南诏古乐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静静聆听,悠扬的乐曲或古朴凝重,或悠扬抒情,或激昂欢快,如歌如梦的妙音悠悠袭来,将你带进曾经的繁华和昨日的烟云,那是大唐盛世的辉煌,那是南诏王朝的雄风,那是巍山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和古韵。
   洞经古乐,原本是用音乐来宣讲和唱诵道教经文的一种宗教活动。在历史的烟云里,既保持了原本的道教特色,又汲取了中原文化和宫廷音乐的韵味,也融入了民间音乐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转,凝练积淀成一曲曲明净悠远,清透心灵的雅俗共赏的古乐。琴弦拨动,京胡拉响,一声高喝,一曲曲玄妙悠扬、澄明幽静的古乐,汇成一段自然脱俗的妙音,悠悠讲述着南诏曾经的辉煌和古城昨日的故事。
   这样的夜色里,连空气都弥漫着古老乐章音符的芬芳。你可以放下一切烦忧浮躁,握一盏清茶,将心沉静下来,去聆听,去品味,去感悟,去享受一段精神的盛宴和玄妙的时光。
   踩着古街迷离的灯光,披着星月朦胧的夜色,在古城悠悠的夜曲里带着闲适的满足徜徉在青石路上,你的心头会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慢慢漾开,那是一种来自古老岁月的旧梦,与现世的美好相交而成的、古城人特有的气定神闲、悠然自在,真实的幸福和安然。
   一缕缕夜曲,随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和万千星斗,一起飘散在古城美妙的夜色里。
  
  古桥记忆
  
   生在古城,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和无数故事的城池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几乎都封存于记忆里,古楼前的公园,公园里的纪念碑,门楼前水池里的假山和吸引了我们童年目光的水帘洞和孙悟空,还有从小学习读书的书院和书院里那些灰砖青瓦飞檐翘角,都存留在我童年的梦里,任岁月随风溜走也不曾淡去。而记忆深处,那座悠悠晃晃的铁索桥和桥上的欢声笑语,随一道道铁索和经年的木板,恒久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是一座历经了一百多年岁月沧桑的古老的铁索桥。桥长20米,宽2米,南北两端各建有两座土木建构的桥亭,桥亭虽不大,但建筑精巧,青砖灰瓦,飞檐彩画,用来固定铁索并供过往行人休息,既美观又实用。
   一百多年的光阴从它身上悄悄流走,这座苍老的铁索桥,就这样沉默在时间的流逝里,静然地,无言在古城一隅。经年如一,如同一段曾经的旧梦一曲昨日的欢歌。静静,默默,悠悠,在古城南边叫做菜园河的水面上,晃过岁月,摇过时光,淡定地看世间烟雨红尘沧海桑田。
   具史料记载,这座桥原名崇化桥,始建于明代,清代数度被毁,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建成铁索桥,后更名为南薰桥。南薰桥,一个很有意蕴和诗情的名字,我想应该是取了“熏风南来”的寓意得名的吧。在南来的和风中,小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无数的便利,将一段古城的岁月飘散在徐徐的清风里。
   晨光中,匆匆的步履从铁链木板上轻巧地踏过走进城里,余晖里,疲惫的脚步从这里晃晃悠悠奔向温暖的家园。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桥,展现的却是一幅有生命的人间画卷。老人来了,步履蹒跚,晃晃悠悠的小桥,见证了曾经的青春和激情;壮年的男女,怀揣着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从这里奔向生活的彼岸;天真活泼的孩童从这里蹦过,摇动的铁索里,一段美妙的歌声,随桥底的河水流向远方,如同他们多彩的梦想。吱吱呀呀如小曲的摇动里,晃晃荡荡如舞蹈的摇晃间,马蹄嘀嗒,人声笑语,岁月就这样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桥下的水流苍老在古朴的木板和锈迹斑斑的铁链上。
   如今的古桥,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价值。在它的身旁,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大桥。再加上城市的扩展,原本必不可少的要道也改道了,几里外就有两条新修的柏油道路,宽敞平坦,便捷舒适。过往这里的车辆行人不再如从前一样熙熙攘攘。古桥成了一道昨日的风景,记载着曾经的喧嚣和生命的活力。远远望去,就像一道岁月刻下的痕迹,悠悠然,静悄悄,寂寥地挂在干涸的河面上,无声地诉说着昨日曾经的快乐生活。
   好像已经久远得记不清时日了,这座桥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无穷无尽的欢乐和美妙的记忆。家住离桥不远的城南,这座古桥成了我们儿时的乐园和天堂。每天放学便和同学伙伴相约到河里玩耍,那时的河水四季常流,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一群撒欢的小马跑进水里疯玩,捉鱼,拣形状怪异的石头带回家。然后奔到桥上晃荡,享受类似飞翔的美妙和愉悦。偶尔会被男孩子故意摇动桥身吓得蹲在原地大哭。哭完,又照样摇荡着桥上的铁索,继续飞扬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在我们眼里,这不是一座桥,倒成了一座巨大的秋千供我们放飞童年的梦想。一座古桥,记录了我们童年的快乐,成为我记忆深处一道永恒的印记,恒久在光阴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记不清从何时起,河里的水不再四季长流,也记不清最后一次到那座晃晃悠悠的小桥上摇出快乐是在何年何月,日子就这样在无声无息间划过,那座承载了我们儿时欢乐的古旧的小桥,就如同一道痕迹轻轻划过心底,永远地留在了记忆深处。如今,儿时的玩伴早已走散,岁月的痕迹随古桥悠悠晃过曾经的容颜,一段光阴的故事,早已经成了记忆里永恒的画面。梦里,依旧会有一段随桥声摇荡唱响的快乐歌谣,轻轻悄悄,响过枕边午夜的寂静。
   在夕阳的余晖里踩着石阶而下,踏上古旧的木板,我的指尖轻抚过那些锈迹斑斓的铁索,看着眼前顽皮的儿子用尽全身力气故意摇动桥身吓唬侄女,仿佛时光倒流,今夕何夕?昨日的那些快乐,童年那些永恒的记忆,又随晃晃悠悠的桥身摇进我的心里。
  
  古道幽思
  
   踏上这条古道,便是走进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古老岁月。连同时光里那些曾经的苍茫,都在夏日的清风里悠悠地,淡淡地拂过,仿佛不留一丝痕迹,却又已经在心头吹起一圈圈涟漪。
   鸟道雄关,一条绵延了百年的滇西古老驿道,位于巍山县城东边一座海拔2600米的山丫口,是从弥渡进入巍山的古道关隘,古称“隆庆关”。据地方志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东有石佛哨,两山如峡,入郡咽喉。”自古以来,商贾行人通过此关进入巍山,再经巍山南走思茅、西双版纳而出缅甸,西抵凤庆、保山而达芒市,是西南重要的丝绸古道。如今,书卷里的记载恒久在纸页的字里行间,古道的喧嚣却早已经在历史的风烟里随光阴默默散去。当年的茶马古道重要关隘,如今只留下些许沧桑和恒久的记忆,在时光里渐行渐远,随道旁渐渐长满的荒草和石板上的苔藓一道,慢慢淹没在岁月的苍茫里。
   漫步古道,在夏日的清晨。静寂的山林,参天的古木,细碎的阳光,一声声忽远忽近的悠扬婉转的鸟鸣,为古道带来不灭的生机和活力。徜徉在不染一尘的林海,顿觉心神空灵,整个人都被这清新旷远的宁静安谧包围,仿佛置身于九天之外而不是凡尘纷扰的俗世人间。弯曲的小道在苍茫的古树间回环,我们的脚步,随细细小道慢慢延伸,踏进了那条记载了过往岁月的古道,踩上了那条人道鸟道合二为一的世间罕见的苍茫古道。
   狭窄的石砌小道,在两旁高大的林木间静静蜿蜒,绵长,悠远,静寂。此刻,我的双脚轻轻踩踏着的这段古道,多少马匹的四蹄曾经在这里嘀嗒,多少马帮汉子坚实的双脚曾经从这里迈过,那个经由了无数马儿踩踏的深深的马蹄窝,见证了古道曾经承载的重要地位,默默讲述着昨日的热闹和喧嚣。道旁的石亭,石亭旁的石匾,石匾上镌刻的“鸟道雄关”四个大字铭刻了古道的神奇和悠远。据考证,石匾上的字是迄今发现的有关鸟类迁徙最早的文字记载,堪称世界一绝。
   立于石匾前,时光宛如就此凝固在密林的静寂间,静静地,幽幽然,仿佛就听到当年马帮的铜铃声声响在悠远空灵的山谷,和着赶马汉子嘹远高亢的山歌响彻苍茫的林子,随古道悠悠蔓延,飘向遥远的他乡。轻轻抚摸石匾上笔力俊秀的字迹,眼前仿佛飞来那些来自远方的成千上万的鸟儿,展开美丽的双翅越过这条千年不变的古道,飞向它们心中的温暖家园。这些大自然的生灵,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了迁徙的本能,它们按照固定的路线,勇敢地展翅飞过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白天以太阳为引导夜间以星星和月亮为指引,飞越万水千山,只为在寒冬来临前到达那个温暖的家园。这里便是它们迁徙飞越必过之路,只是隆庆关山高关窄,植被茂密,经常浓雾弥漫,鸟儿飞到此处,就会找不到方向,无数迷途的鸟儿便在丫口飞旋打转,形成鸟吊山的景观。过去这里的村民在夜间点燃火把,诱捕候鸟,当地俗称“打雾露雀”。如今的鸟道雄关,不再有人这样捕杀远道而来的鸟儿,当地政府在这里建立了“鸟类环志站”,对鸟儿进行有效的保护,对飞越此地的鸟类进行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如今的古道,在依旧的苍茫和久远间,又多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
   清风悠悠拂面而来,声声清脆的鸟鸣更显林间的静谧。一条古道,连接着过往的历史和曾经的记忆,在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今朝,古道早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和价值,它的昨天,永远地留在了深林的静寂里,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古道悠悠,古道茫茫。今日的古道,在月色和阳光里,有着过往不曾有过的重要意义,爱鸟,护鸟,让鸟儿从曾经响着马蹄声声铜铃叮当的古道上空快乐自由地飞过,就如同当年的马帮一样,将人类生活的文明和进步从这样的一条条古朴小道传承,弘扬,流动,汇通,在来和去之间,在留和走之间,蔓延,传递,交汇,贯通,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今日的古道,成就了那些美丽生命顽强飞越的永恒的安谧驿站,在昨天的荒茫和今朝的葱茏间延绵着人类和自然,天地的和美。
  
  
  
  回眸甘露亭
  
   甘露亭,一个美丽的名字,一座孤独的古寺,高高地,寂寞地,静静立于巍宝山途中那道居高临下的山梁上。它背靠拱城坡,面朝蜿蜒南去的阳瓜江,安静地凝视着南来北往寻幽灵山的人们,和两座古塔遥遥相对,静默在时光的流转里。
   当交通的便捷代替了曾经的用脚步亲近大地的烦劳,寻幽巍宝山,便成了驱车直达雄壮威严的山门走进万顷松涛拥抱青山绿水的渴望。而那些沿途的风景,那些与灵山密不可分息息相存连为一体的身躯,渐渐淡忘在人们匆匆的步履和默然的眼神间。出城不远和文笔塔相对的一道山包,就是曾经的巍宝山十六景之一的“天门锁胜”,走过头天门,顺山而上,三公里处的一道山梁,一座古寺,就是第二景“拱城远眺”了。在人们渐渐淡忘的目光里,这座建在山梁上的古寺,依旧淡然地放眼,回眸,安详地注视着蒙舍坝子,注视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任由沧海变成桑田时光苍茫了岁月。
   幼时的我,总会把甘露亭的名字和三国里刘备招亲的甘露寺混为一谈,甘露寺因了孙刘的千年情缘有了一段美丽的故事,这座静寂在灵山半道上的甘露亭,这样一个美妙的名字,想来应该和观音菩萨的宝瓶有关吧。那些传说的美好和名字带来的遐想里,一定融进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记忆里,每年春天朝山时节,这里便是香火鼎盛。来自四方的香客,虔诚地敬香,诵经,祈祷,为风调雨顺,为吉祥安康。此时的古寺,承载着人类古往今来不变的美好愿望。而平日,这里更多的是一份寂寞地守望和一道苍凉的目光。甘露亭,在时光的悄然里,静静地观望着人世间的红尘烟云,守望着脚下那片沃土那方家园。
   翻寻相关书籍得知,古寺始建于清朝,最初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山神庙,经由道观和佛寺的变迁,最终成为守望巍宝灵山一道永恒的目光。对于寺庙,对于那些深藏的玄机,本无更多的兴致,但我却喜欢这里独到的位置和难得的静宁。
   顺着两旁长满野草开满野花斑驳的条形石阶拾级而上,一座不大的寺院在古树的浓荫间安静地迎接了每一个到达此地的人。寺门不大,也无威严的装饰和雄赳赳的石狮看守,一道木门,更多的是平和的亲近。透过门缝,门内的菩萨和香火传递着一些别样的肃穆和神秘。亭前一棵高大的青树,叶大如掌,形似华盖,傲然挺立,树下根茎盘结,苍老,但却透着勃勃的生机。树下几株枝干遒劲的梅树,花开高洁,清香四溢,一丛丛金雀花,几株橄榄树,带来些许人间的烟火味。古树长青,冬有梅花的淡香,春有金雀花的热闹,古寺,因了这些生灵而显出人间的烟火和亲和,花草,也因了古寺而更具蓬勃生命力。绕过古寺,顺山坡而上,穿过长满青松的山坡,就是旧日的“望城坡”了。迎风,站在这里,遥想当年南诏开山之王细奴逻,从山坡后的小村出发,放牧,躬耕,一定也曾经过这里,一定也曾在这方视野开阔的山坡上,放眼脚下的沃野大地,放飞心底的宏伟梦想。历史的脚步,就是在这样的山野里迈出,岁月的记忆,也在这样的草木间凝固。
   站在寺前古树的浓荫里放目远眺,南端是宽阔的巍山坝子,那座几百年年轮流过的城池静谧在蓝天下,古老的建筑群和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尽显南诏遗风和现世的盛容。西边那座形似莲花的高山,以百年不变的盛开的花瓣迎接夕阳的亲吻,每天傍晚,古城上空的太阳徐徐从它的花瓣间慢慢跌落,隐退,带来黄昏的迷蒙和安详。山脚下,一道江水穿越肥沃的田野蜿蜒向南而去。这条在巍山境内发源,在巍山境内缓缓流淌的阳瓜江,如同一根弯弯曲曲的瓜藤,连接着一个个村庄就如同一个个接在藤上的瓜。一道江水,孕育了南诏文明孕育了一方故土,缓缓向南融汇,成就了一条叫做红河的大河,一路奔流,一路咆哮,伴着南诏故地的雄风,带着南诏文明的风韵和柔情流向更广的天地。而此时,在甘露亭的脚下,在我们的视线里,她却是一道温柔的音符,九曲十八弯,只为轻柔地拥抱高耸的巍宝山;千回百转,只为在一次次深情的回眸里,与养育她的土地做不舍的回望,然后,唱一曲恋恋的歌谣缓缓流向远方。
   巍宝山的斗姥阁太高,无法凝望形如棋盘的古城,巍宝山的百年树影太浓,无法穿透我们远眺的目光。而这里,这座静默在灵山臂弯里的古寺前,你可以放眼,你可以凝眸,你可以小憩,你可以放声,古寺的肃穆会让你心生静宁,古寺的平和会让你放松身心。晨光里,守一树绿茵,暮色中,品一味安宁。
   静坐亭前,群山无言,古塔无语,在这样的寂寂风烟里,你能悟到一缕心灵的纯静和安宁,那是在香火鼎盛的名山大川不能感受到的洗涤红尘杂念的淡淡悠情。立于亭前,当你与莲花山遥遥相对静默无语间,一些杂念,一些烦扰,一些不解,也许,就在这样的相对无言里,消融、化解、飘散,在古寺悠悠的风铃声里得到完满的注解和心灵的顿悟。
   灵山寻幽之时,何不放慢步履稍作停歇,攀上山梁,寻觅古亭,倚古木,和清风,让心沉醉于风里的鸟鸣檐角的清音。当你在大青树的浓荫里遥想红河的奔流,回眸古城的风烟之时,你定能心神合一,如沐甘露,这也许就是甘露古亭带来的永恒心念吧。
  
  回味青霞观
  
   对巍宝山最具神奇色彩的青霞观的记忆和认识,竟是源于那一包包散发着淡淡草香的药茶。那是一种用采自山间的多种有药用价值的草加工磨细而成的细末,有极佳的清凉去火、安神静心的作用和功效。对于平日喜欢吃燥热食物的我来说,一包这样的药茶胜过吃药。所以每次到巍宝山,必去青霞观,买药,顺便坐坐。因为一包朴素的药茶,却让我对这一方境地多了一些喜欢和感悟。
   顺绿荫掩映的小径,信步走进古朴的宫门,门两侧飘逸灵动的白底黑字“青霞”“紫气”带来些许遥远的仙风道骨,与山门的“巍宝仙踪”遥相呼应,更显灵山的千年的仙气和悠远。立于门前,你不得不感叹此地位置的绝佳,宫观的四周被高耸的山坡包围,坡上古木葱茏,前方林海苍翠,既是一处避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又不缺道家崇尚的清静虚无的清幽。难怪相传当年太上老君在此点化了细奴逻,赐予他一脉十三代的王运和250多年的辉煌。
   走进观内,可到供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大殿敬拜焚香,一睹老子的尊容感受道家的深邃和博大;或是在那块写有“片石含青”的匾牌前,感怀那个流传百年的古老传说;也可在厢房的檐下,与青衫束发的道长说说道家的故事谈谈人生的感悟。而我最喜欢的,是到大殿正对的厢房静坐,面对那两株沐浴香火承接灵气生长多年的古老的“蝴蝶戏珍珠”,喝茶,冥想。若是春天,还能欣赏满树雪白的“蝴蝶”翩翩飞舞于绿叶间的美景,若没赶上开花时节也无妨,你可以在心中想象满树盛开的蝴蝶花和闻香而来的花蝴蝶热闹非凡的灵动的美丽。就这样坐着,淡定,从容,慢慢品一杯苦苦的药茶,于涩涩的清苦与甘凉间感受这里曾经的王者之气与隐逸的静谧闲适。
   厢房简朴的条桌上,常年摆放着独具一格的养生茶,一把茶壶,几个民间最常用的白瓷盅。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到,都有温热的茶水在壶里安静地等待,让步履劳顿的游人感受到一股温暖和亲近。轻轻地喝下色泽青黄的茶水,初入口,极苦,慢慢咽下,又有些淡淡的回甜。一杯入口,顿觉口舌清爽,咽喉顺畅。甘苦参半,先苦后甜,一杯药茶,道出了人生不变的玄机和真谛。
   这种药茶用山中采来的草药制成,先洗净晒干,再按药方磨细,配制成一包包药茶。喝时将一包细末放入器具冲入开水,等待细末沉入杯底即可。这种朴素的药茶是曾经在此修行如今已乘鹤仙去的一位道长研制的。道长姓江,本地人,身材不高但精神矍烁,神态体貌无不流露着仙风道骨,怀一身道家的医术能开方治病。当年很多远方的人闻名而来求医问药,据说都很灵验。江道长采集山中草药制成的道家养生茶,平肝火、解热毒,清肠胃,是日常极佳的绿色保健品。如今,老道长已经仙去,他的医术也传给了弟子,那些来自遥远他乡的道家弟子们经年在幽静的青霞观内弘扬着道家医术的荣光,为百姓带来道家医术的精妙。
   在此喝茶很随意,你可以给茶钱,也可不给,有心者,随心放入桌上的罐子里,几块几毛都行,没带钱者,喝完茶起身走人,也无妨。如果喜欢,很便宜的价钱买上几包回家慢慢细品。离开那方清虚幽境的药茶,依旧能带给你红尘中一份淡淡的清凉,抚慰你的焦躁和烦忧。一座幽幽的青山,一杯淡淡的药茶,为你解除身体的不适,带来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作为全国十三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宝山,与其它有此名号的名山相比,少了很多香火和热闹,却多了一些静宁和清幽。道家的那些传统文化,在山中为数不多的道士身上悠悠地得以体现,琴棋书画、医卜观象,中医中药,就如这一包包朴素的细末,这一杯杯苦涩的茶水,为你带来绵长的回味。
   品茶青霞观,一杯苦中有甘的道家养生茶,让对道家文化一知半解的我,感受到了一些清微一丝苦涩,一缕悠远一份淡定,细想来,人生的滋味,不也如此吗?
  
  聆听文龙亭
  
   巍宝山的二十五座道观殿宇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星罗棋布,掩映在高大苍翠的古木林里,每个殿宇,每座宫观,都蕴含着一些古老的传说和玄机。走进山门,踏入万顷松涛,顺青石台阶依山势而上,走过雄壮威严的南诏土主庙,一座中间高两旁矮牌楼式建筑的殿门耸立于天子台上,于绿树丛中尽显雄伟的气势,就到了以宁静清幽著称的文昌宫了。
   从两侧的圆门闲步而入,一座大殿,一池净水,一座古亭迎接了我们的到来。池塘名曰“龙潭”,古亭名为“文龙亭”,想来当初应该是当地群众祭龙祈福的地方。一泓清泉从池底淙淙涌出,经年不停,无声地润泽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带来殿宇内渺渺的氤氲气息。一座造型精巧的六角亭静静立于池水中央,南北有石桥相通,四周有石栏相连,伴着雄壮威严的殿宇和池畔的古柏鲜花,水面倒映的婆娑柳丝,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丹青。
   这座传说中始建于汉代的龙王庙,相传两汉时彝帅孟获的兄长孟优、孟节曾在此出家为道士,清初时改建为道观。此殿以天井内一方清澈的池水著称,一池清泉伴垂柳,形成巍宝山八景中的“龙池烟柳”。龙池烟柳,一个身未到心先动的妙境,一处让人沉静心怀的如画似梦的天地。那池经年清澈洁净的泉水,池中央的玲珑古亭,亭上古老的壁画,池畔如烟的柳丝,和谐在这样的一座古老的宫观里,成就了这座道观百年来的幽静,也吸引着我进山的步履和目光,每次到巍宝山,必去这座小亭休憩一番。
   置身这座巍宝山最早建成的宫观内,闲散地,执一盏香茗,落座池内的古亭,你会变得气定神闲起来。迷蒙的龙池,摇曳的垂柳,吐蕊的鲜花,飘摇的水草,为你营造了一个空灵娴静世外仙境般的幽静空间。若是在雨中静坐,更有氤氲渺然的水汽和着雨水将池水雨丝柳条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是雨是雾还是水。在这样的时空里听淅沥的雨声,观点点雨滴在池内漾开,顿觉心神轻灵,静念由生。若是月下漫步,披一缕如水月色,在满池的皎洁月光里,一抹静谧悠然的气韵会悄然将你融化在古亭千年的月色里,让你沉醉,不愿醒来。若是在灿烂的午后倚栏而望,细碎的阳光穿过古木的枝叶洒在斑驳的石栏上,水面波光粼粼,亭影摇曳生辉,又是一方别样的旷远幽境。
   一处独特的绝佳胜景,无论何时都能带来无穷的想象和感受,文龙亭就是这样的一方胜景。而这方胜景,除去这些令人心醉的景致,更有悠悠的古韵恒远在亭畔的壁上,经年累月,风云烟雨,带来一曲永恒的天外清音,一段百年前的激情欢歌。
   与建亭同时期的绘于两侧石墩上的壁画,距今已经两百多年的岁月,依旧安然地在文龙亭的石壁上,铭刻在岁月的沧桑里。那幅最有价值的“松下踏歌图”,画面丰富,人物丰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当年彝族乡民的踏歌场景,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彝族文化、风情、习俗的珍贵文物。文龙亭,因了这幅壁画更具历史气韵,这幅壁画也因了文龙亭的福佑得以保存至今,绵延着彝族踏歌这一灵动的歌舞。壁画中的内容,于我,早已了然于胸,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份激情飞扬的欢快,已经被几百年来流传于本地彝族的歌舞释放得淋漓尽致。而每次到文昌宫,在满池的烟柳里,我都愿意,静静地,用心去聆听笔墨间流动的那一段百年前的欢歌,去想象那一份淳朴的乡民从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灵动的美。
   画面无言,我却听到了芦笙声声竹笛悠扬,听到了高亢婉转的响彻山野的动情欢唱。古亭无语,我却看到青山绿水间苍松翠柏下,劳作闲暇的乡民激情飞越的歌舞。一幅壁画,让肃穆的宫观更显平和的人间气韵,在岁月的苍茫间彰显着道与民,景与物,仙与人,天与地的包容和谐。
   古殿、小亭,龙池、烟柳。旧时的欢歌安静在水波粼粼的池面,动听的古乐偶尔从旁边的殿宇里飘出,伴着空中飞鸟清脆的鸣叫飘散在文昌宫洁净的空气中。此时,捧一盏清茶,醉一池烟柳,安然地,聆听古亭,任由思绪飘渺在梵乐声声里,醉情在百年的欢歌中,这等空灵美妙的感受,除却巍宝灵山,还能去何处寻觅?
  
  寻幽长春洞
  
   一处胜景,但凡最精妙之地,总不会招摇于迎风之所,而是选择一处幽静的地点,深藏,静卧,任光阴的痕迹在身上缓缓滑过,却依然历久弥新散发独特的魅力。巍宝山的长春洞,就是这样的一番圣地。
   素有巍宝山八景之一“古洞藏春”之称的长春洞不是一个古洞,而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道教宫观。在道教中道师们修行、供奉神灵的活动场所一般称为“宫”或“观”,而神仙栖息之地,才称做洞天福地。如此说来,长春洞之“洞”,应该就是“神仙居留的洞天福地”了。即便不去深究传说中神仙的降临和福佑,单是一个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而“古洞藏春”中一个“藏”字,更道尽了这座宫观从选址、建造到技艺的精巧和绝妙,也蕴含着中国以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和为人处事的玄妙。
   时光苍茫,岁月轮转,那藏在密林深处造型独特的布局,藏在古殿中精美绝伦的雕刻和壁画,丝毫没有因为深藏而影响了它的美,却在岁月的沧桑间更显独特的价值,成为巍宝山的一座镇山之宝。长春洞,如一个头戴面纱的小家碧玉,虽久藏深闺,却依旧吸引着每一个走进巍宝山的人寻幽的步履和欣赏的目光。
   寻幽,巍宝山已是一处绝妙之地,而山中静谧如远离尘世之地,除却长春洞,恐怕再无其他选择了。你可以登到山顶从最高处的斗姥阁顺石阶随山势缓缓而下,也可从那座写着“万顷松涛”牌坊旁的小道悠悠斜斜地直奔主题寻访而去。不管哪条小道,都有青石铺就的石阶和小径悄无声息地引领你走向密林深处,探寻幽静之地。
   迈着闲散的步子,沿青石小径顺山坡而下,随着一级级的石阶往下走。小道两旁的古木愈发葱茏,林间不时传来鸟儿婉转的鸣叫。抬头看天,一些浮云散漫在密林叶片的空隙间,一缕阳光斜斜的,慵懒地穿过树荫的缝隙漏在石板上,潺潺的流水从青石小径两侧的小沟里悄然流走,就像那些从你身上滑过的时光一般,不动声色,却已来过又已经离去。行走间,林子里幽静的氛围愈发浓密,就这样安然地迈步,安然地将自己交付于这样的一种清幽里。让这样的静宁将你一点点浸润,你会不由得沉醉于这样的远离尘世风烟的寂寂沉静里。直到隐约的风铃声随风而来,眼前一处建筑精巧布局奇妙的道观,于苍茫的古木间豁然在一块平整宽敞的平地上。藏在深林里的长春洞,向每一个寻幽的人,显露了它的精妙与秀美。
   在密林深处的这样一个角落,在这样的一方净土,一座外观布局为造型大气的八卦图的宫观呈现在你的眼前。前殿、大殿、厢房、花园,层层叠叠,出阁架斗,向苍天大地展示着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一些难以参透的神秘玄机。面对这样的一方奇景,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近,走进,去探访它的精妙,去感悟它的神秘。
   走进殿门,一株有着300多年岁数的云头柏淡定地与身旁的石狮身后的殿宇静默地迎接你的到来。过前殿走进院内,落座于大殿的回廊上,于静谧间安享一份难得的不染尘埃的幽静。这样的时候,除却自己和同行的伙伴还有在此修行的道长,几乎没有人声。整个院子笼罩在安静甚至有些寂寥的空气里,只有檐角的风铃,鸟儿的鸣叫,间或有古琴悠扬的乐声清雅在这样的时光里。
   静静地游走,进大殿,感受壁画的精美雕刻的精致。你会惊叹于浓墨重彩的画里描绘的灵奇瑰丽的神仙世界;你会惊叹于殿中顶上藻井里盘旋于八卦图上栩栩如生的飞龙浮雕的精致;你会感叹壁画里蕴含的道家思想和无穷的内涵。这些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建筑,这些历经岁月风云变幻的雕刻和绘画,在古洞静谧的时光里,在古刹得天独厚的位置里,随袅袅悠悠的香火,保持着最初的美妙与精湛。游走其间,静静观望,轻轻抚摸,不由得不赞叹古人的聪慧才智与技艺的精巧。一座道观,就是一座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宝库,让这方别有洞天的洞天福地当之无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而受到保护。
   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这里清幽的灵秀和淡定的气场。“石洞春深,六月犹存三月景”,一句话,道出长春洞的四季长春。无论你何时到来,都会被一种弥散的安静氛围悄然润泽,让你油然而生远离世俗的静宁与豁达的超然。300多年的光阴,悄无声息地从这座形似八卦的道家宫观飞檐翘角间流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巍宝山所有的殿宇宫观里,长春洞,以百年不变的沉静与安然,静谧在后山的浓荫深处。与其他殿宇相比,这里,更多的是静寂,甚至是寂寞,而正是这份沉寂,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清幽,成就了古洞不老的魅力与生命。
   捧一盏清茶,悠然在古洞的亭台楼阁间,体味300多年时光的雕琢下一座满是珍品的道家宫观。外观的玄机,建筑的精致,雕刻的绝妙,壁画的丰美,无一不打动着一颗颗久居尘世的劳累之心。那就在古洞纯朴的静美里,回味二十四孝图里温润千年的道义,想象百鸟朝凤图里百鸟纷飞的壮观。从厢房精雕细琢的格子窗缝隙里,品赏旧时带给年幼的自己无穷遐想的那簇牡丹,或是在道长悠扬的箫声里闲庭漫步。檐上的风铃,墙角的衰草,石上的苔藓,风里的桂香,几朵静默在古树下的水仙,带给你一段幽静的古洞时光。
   土主庙因了那段王者的传说带来今日兴盛的气势,斗姥阁的楼台耸立得太高,培鹤楼的孤傲让我心生敬仰。而长春洞,以一份独立于尘世外的超然与静谧,幽幽地,淡淡地,保持着一份素朴和纯真,淡定和从容,遗世独立地,安然在巍宝山的密林深处,安静在我行走红尘的心灵一隅。
  
   编辑手记:
   温婉、柔润、细腻、唯美,这是初读这组《笔记巍山》的印象。再读,就感受到了沉淀在字里行间的沧桑感,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包容、延绵,以及游走于笔端的人文气韵。文化与历史、美景与真情浑然一体,实属难得。
  
  责任编辑 杨义龙
其他文献
景风公园,  在我的家乡大理剑川,金华山景区作为北大门上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一粒明珠,是你一生不能不游的地方。  景风公园是金华山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公园内的景点有八个,在剑川是一个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景点之一。它反映了剑川作为“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质,浓缩了剑川作为“匠艺之乡”的建筑风格。景风公园内的古建筑群,从元开始兴建,它的规模、历史和建筑价值与沙溪寺登街的兴教寺一样,是数千年白乡建筑史中
期刊
从密密匝匝的麻栗林间洒落下来  从花大如碗的古山茶间洒落下来  那么多的阳光洒下来  给铺满落叶的地面  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碎花布衣  那么多的阳光洒下来  给你好看的脸  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这条窄窄的鹅卵石小路  我走过无数次  这片望不到边的杂木林  我到过无数次  只有在今天  这只是一座两个人的山  我只想绑架漫天的阳光  守住内心的馥郁   视所有谈笑风生的过客而不见  将整座山 
期刊
一    乘风问月意茫茫,  踏雪寻花恨转长。  月照花魂摇倩影,  花噙月魄吐清香。  邀风送月追花步,  偕月观花赏雪忙。  雪压花娇娇似醉,  赏花酌酒意如狂。    二    对月观花夜未央,  花枝斗雪裹红装。  风和日丽花娇艳,  雪化云开月放光。  月落苍山花梦沉,  风临洱海雪涛扬。  探花携酒添风韵,  对月吟诗口角香。    三    酒醒邀花对月吟,  雪肤花貌海风清。  迎
期刊
春的脚步    你一直行走在繁华胜景的背面  用日夜兼程的脚步  丈量着从荒芜到葱郁的距离  旷野的风吹皱你花样的容颜  你却无暇打点 或捡拾    挡不住风中一寸寸消瘦的青春  你无怨无悔  把沉默站成山顶或低坳的一棵树  让鲜活的梦想承载难言  承载你的寂寞与定力    与风雨并行 与阳光同在  你细细密密的心事  和种子一起深植于泥土  深植于沟沟坎坎  你本无心舞文弄墨  漫山遍野却写满了
期刊
古城墙    走近你 想  与你站成同一深度  抚摸你 已寻不出  当年金戈铁马  修葺一新的城墙  把历史叠印在这片  黄土地上  古老又年轻    一度荣耀的城门  迎四方嘉客  闲庭漫步中 随手  抓一缕南来的风  聆听 一个  民族生生不息的故事。  崇圣寺三塔    终于大彻大悟  孤傲的三塔  端坐 如禅  别了昔日的繁喧  千年风雨洗刷  沉淀千年苍悲的古国  如今 走进  三塔的故
期刊
塘 子    一片宽广的水域,碧蓝澄澈,深不见底。有时,水面异常平静,阳光洒在水面上,跳跃着点点金光。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波涛汹涌,层层浪花拍打着岸边,卷起成堆“雪”。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卷起水浪,形成几个数米高的水柱,像听到激昂振奋旋律的音乐喷泉,在狂吼,在欢庆。有时,冲天水柱涌到我面前,张开大嘴似乎要把我吞噬。有时,我静静地坐在岸边,看水面的潋滟波光。有时,我一个人走在岸边,胜似闲庭信步。有时
期刊
花鱼洞,位于德苴乡东北约9公里的峡谷中,幽涧深处,两崖对峙,崖下岩洞中有泉水流出,洞中有花鱼,故名花鱼洞。  花鱼洞,两岸多岩洞,寺庙依岩而建,寺旁绿荫掩映,鸟声啾啾,素有锦背花鱼、鱼跃锦池等奇观。当地文人有诗云:“混混源水不息流,古洞花鱼境清幽;悬崖峭壁干古求,茸峰岗峦万纪留;佳木参天幽谷石,野花砸地秀巅头:近访桃源避奏地,赛过巴陵岳阳楼。”花鱼洞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区,一度成为德苴印象。  
期刊
一种分离与银河有关  一次相聚与鹊桥有关  一段爱情与传说有关  一缕相思与七夕有关    当美丽的故事流传千年  我们感慨世道的酸甜苦辣  当思念被喜鹊的飞翔托起时  我们感受爱情的千古浪漫    掬一捧月光隔河相望  谁说得清长久的分离不是一种痛  谁说得清短暂的相逢不是一种情  难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个日子    就在这个日子  我们被一种传说所牵引  聆听着鹊桥上的
期刊
也许,盘古开天地的时候  他就知道 在若干年后  将有一个尚白的民族  需要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  跟这个民族性情相谐的  好山好水好风光  就凌然地突兀起了一脉  长年不化的晶灿  就深情地陷凹出了一汪  鸥飞月映的碧蓝  还有平畴百里的沃野  还有满坡岭绽放的山茶杜鹃  还有飞花溅玉的玫瑰十八溪  还有万朵梅花点染的天生桥  还有弓一样顽皮戏浪的鱼儿  还有金梭银梭一样的浪中石舟  还有望天而生
期刊
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不仅先后被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为专家,而且还被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特聘为副教授,与当代大学生乃至外国留学生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彝族剪纸艺术的感悟,并现场活态演示剪纸技艺,他就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剪纸传承人陈德。    结缘剪纸 缘与偶然    1965年陈德出生于大理州南涧县宝华镇篾笆哨一农家小院里,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说陈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