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见真淳——让语文回归本位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X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们教得辛苦,课时紧张,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专家们曾提出“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主张。面对着风起云涌的课改教坛,我们也渐渐发现“浮华”课程背后折射出令人思考的问题。
  一、被忽略的字词教学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在我们的公开教学课上,有多少人能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实抓实?低年级课上出示生字后找几名同学领读领读就算扫清生字障碍了,指导书写时以电脑演示带过,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到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开篇就直奔内容。或是初讀文时,教师只一句“把字音读准,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就算完成,至于怎么读准,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这种淡化、泛化字词的弊端早已显现: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教师又得一遍一遍地纠错。试想:如果教师在完成字词教学时能够扎扎实实地教,还需一遍一遍地纠错吗?显然,语文教学生动的背后潜藏着高耗低效的危机。自问:语文的工具性何以体现?何时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基本功,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崔峦先生也多次强调: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程的专务,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异化,警醒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字词观,针对实际及早补救。
  二、注重形式的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但在我们的阅读课上,读的深度不够,教师对读的指导不得力。主要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深入的没有深入,触其表面。在朗读环节上,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或用朗读技巧强化,或用标准范读限制,虽然朗读指导和形式精彩纷呈: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引读、问读、竞赛读、表演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的模仿训练,无论怎么想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
  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行为,虽然不同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决不能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读的侧重点和方法均有区别,如,《可贵的沉默》可引导学生在“欢笑”中朗读,在“沉默”中思考;《老人与海鸥》采用师生互读的方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师可范读、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提灯女神》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南丁格尔不怕阻力,坚决当护士的坚强决心;《她是我的朋友》则应抓住阮恒献血时的细节,体会阮恒的内心世界……针对不同的课文,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行走,读中悟,悟后读,读与思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折射出个性朗读的风采!
  三、空泛的拓展延伸
  在语文课上进行人文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大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安排了拓展延伸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义不容辞的。但拓展延伸要有度,太空泛学生无法完成,即为无意义拓展。如,《济南的冬天》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结束时都会安排这样一个拓展延伸练习:请借用本文的表现手法来写一篇冬天景物的文章。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咬笔头,显然这个题目空泛,学生无法下笔而且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如果改为模仿某个景物片段或摘抄文章中精美的语句,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写作奠定基础。老师教了《行道树》就让学生想象自己将成为哪种有益的植物,教了《芦花荡》就让学生联想:假如自己在战场上会怎么办等。这些拓展训练都不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能说出、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说假话、空话,无真情实感,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对课文的内容匆匆带过,就进行过度的引申和发挥: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假如你是课文中某某,你会怎么样?……于是,语文的本体地位失落了,语文课变成了没有文学味的思想品德课。因此,拓展要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服务,要增强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四、频繁单调的夸奖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随之而来的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不当的现象也诞生了:滥用表扬,语言苍白,缺乏激励作用。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要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真棒!”、“很好!”“真聪明!”、“真了不起!”……公开教学中我们更难以听到“逆耳忠言”。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都是些笼统的溢美之词,还有的老师为了表现自己对学生的宽容和“激励”,对学生并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回答也不置可否,这样的评价,是达不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的。试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能坚持多久?
  五、缺乏实效地滥用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在预定程序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但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取消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比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许多老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铁球同时落地的情景,得出结论。对于这个关键问题的处理,如果采用:对文本解读——猜想——现场实物演示——探究、发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明理会收到更为有效的效果。诚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使一些难懂的文章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的本质和承载,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和感悟,也使学生懒于思索,有时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的分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
  “浮华”的课堂教学,它脱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违背了语文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是不会给师生带来多的收获的。
  因此,语文课堂要回归真实,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实实在在地教学,要通过切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着眼文体,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的积极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愉快地学习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交流。①营造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温馨的室内装饰和丰富的教学语言;②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和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愉快 环境 师生关系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
本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走向、倾向大角度俯采工艺的探索研究,对在生产中遇到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止支架倒架、前后溜下滑、设备保护等措施,为综放工作面双向大角度俯
尽管我们在入市之初便意识到了股市的风险,并且也树立了一些朦胧的风险意识,但这显然还与真正的实战搏击相去太远。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前,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控制风险技巧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减速时期  自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77年为波浪起伏时期,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1978—1995年为稳步推进时期,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4个百分点;1996—2009年为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呈现出逐步加速的趋势。1996—2009年全
礼仪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则,形塑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风骨和气蕴,演绎着中华文明独具特质的情感与智慧.礼仪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源于稳定的运行逻辑,和谐是其运行
摘要: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目前石窟面临严重风化的现象,水害是是造成风化最主要的原因。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云冈石窟水害的几种破坏方式,具体方式有降雨入渗、上层滞水入渗、凝结水、毛细水等。同时引用了目前国内对石质文物防水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降水入渗;风化;水害;上层滞水;构造裂隙。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北依五州山,南邻十里河。根据史书记载,云冈石窟内的雕像共10
“把英语教学与情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这是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从今年年初新学期开始,
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注重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实践过程中落实采矿工程井下工程作业时,为了给作业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并提升生产风险预控水平,需要
邓小平机遇决策思想是邓小平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重视决策的时效性,强调把握时代潮流,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提供的巨大机遇,及时、果断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