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导向的高校品牌战略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高校品牌运营属于整体品牌科学的一个分类,健康的高校品牌战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从价值观来说,品牌是实现行业竞争、价值彰显、影响世界的基础;客观上,品牌与资源、资本是相互依存、同生共长的关系;主观上,品牌工作必须被科学组织,且充满共性、个性尤其是创造性。
  但高校品牌战略必须是独特的—“清华大学”和“海尔”的品牌之路肯定不一样。行业类别、组织形式、运营方法、客户群体注定了高校品牌战略必须既遵循品牌科学,又符合行业特征。相对于纯商业品牌运营,高校“市场”的透明度与清晰度较高,潜在的竞争对手容易发现,且本身的超稳定性与受市场影响的滞后性也决定了高校的“战场”不是瞬息万变的。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主体本身,高校所关联的公共关系复杂于市场环境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公共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愿景、使命以及育人模式,更关系到最基本的资源配置。因此,高校品牌战略应充分利用周围显而易见的关系体,全面建立以公共关系为主导的品牌战略。
  市场经济有这样一条规律,最低层面是“有了产品找市场”,中等层面是“先找好市场,再生产产品”,高级层面是“制造需求,引领市场”。公共关系导向的高校品牌战略就需要追求相类似的高级层面,寻找、确立甚至制造关联点,引导公共关系的走向,不断丰富之,完善之。高校要首先分析自身的所有因素(如愿景、使命、模式、特色、资源、组织方式等),明确所有公共关系的关联点。其次,分析所有相关公共关系的内容、组成、结构、紧密程度以及运行模式,为下一步品牌战略提供依据。再其次,把品牌传播、整合、提升等各项工作与公共关系全面结合,以公共关系为“客户”来开展工作。另外,还必须不断挖掘、引导、提升、强化品牌战略与公共关系的紧密程度,全面进行品牌诊断、定位、反思,进入螺旋式上升通道。
  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在汽车领域,沃尔沃强调“安全与耐用”,菲亚特诉说“精力充沛”,奔驰宣称“高贵、王者、显赫、至尊”,宝马却津津乐道“驾驶乐趣”。高校品牌同样也需要“第一印象”,没有准确品牌识别的高校注定是泛泛之辈。人们在对比“清华”与“北大”,对比“内地的大学”与“香港的大学”的时候,品牌识别起到重要作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希望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国际化”,其品牌战略肯定就要以此为“圆心”。
  那么,是通过个体、通过产品,还是通过媒介、通过组织,抑或通过文化,让人们来识别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国际化”?最终答案是通过公共关系—这也是高校品牌战略的立足点。高校公共关系离不开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媒体、学生、家长等几个方面。这些关系既包含了高校运营中所必须的功能型的上下游关系,也包含了高校作为知识组织的角色型的合作关系,更包含了高校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型的融合关系。这就决定了高校品牌战略中的公共关系的层面、类别、对象、阶段是需要不断细分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运用不同手段,合理分配资源。
  以往的一些传统思维决定了高校公共关系模式比较陈旧,角度模糊,功能欠缺,不能与科学的品牌战略衔接。以中学公共关系为例,在传统理解上,面向中学的关系一般只涉及到招生。高校之于中学的姿态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高一级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的载体,要么就是依赖中学输送生源的下一级“食物链”。若是把教育作为整体来看,高校和中学(甚至小学)就应该关系平等、资源共享、可以在相当层面上进行合作。可以认为,高校品牌战略应该从娃娃开始。再以政府公共关系为例,高校往往一味仰仗政府提供政策、资源支持等,但在从品牌战略的角度看,进一步优化与政府的“品牌策应”才是双赢的关系。所谓“品牌策应”即是把高校品牌战略与政府(城市)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先使前者成为后者的一部分,从而“乘风破浪”。长久来看,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类文化、甚至一个国家仰仗一所大学的品牌也并不是不可能。若如此,高校品牌将如同一棵不断成长的大树,根部的营养将会通过新型的公共关系输送到所有目的地,即使是最边远的枝叶也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一旦高校品牌的“茁壮生命力”延伸到相应对象中去,就会形成美誉的高级级别—口碑。口碑的形成依赖结构合理、科学完善的公共关系,反之,通过公共关系建立起来的口碑往往更加牢固,更加易于被接受,被阐释,进而被传播,再被接受,循环往复,不断扩展。相对企业的产品营销,高校公共关系往往面对的都是“大宗客户”而不是分散的个体(即便是每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大的个体),这就使得高校更易于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公共关系生成、发布口碑“题材”,并借助一定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口碑传播,以满足对象的需求、实现互动、赢得满意和忠诚、提高品牌形象—这完全可以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执行、有控制的管理过程。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无论是宏观的愿景、使命、特色还是微观的组织形式、日常运营都比较成功,但是外界对该校的评价并不高。这是典型的“对内不对外”的公共关系失误—只注重自身发展,未重视信息不对称与传播机制不完善这一问题。可以想象,若外界不能准确得知学校目前状况与未来前景以及学校正在不懈努力的行为,是不可能形成良好口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二:其一,高度认识公共关系之于口碑的重要作用;其二,正确处理相应的公共关系,建立完善的定向传播机制。
  接下来,西交利物浦大学要合理运用媒介公共关系的力量,高端、高效、高速地传播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媒介可以产生几何级的传播效应,可以让更大范围内的对象成为有效受众。一旦媒介被品牌运营者等同于广告工具,就会导致媒介公共关系的扭曲,将消耗大量成本且效果欠佳。合理运用媒介公共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其一,巧妙运用媒介的传播特征,与媒介的内容、风格、特色紧密衔接,把高校品牌无形中融入到媒介日常运营中去。当前,拥有科学品牌战略的高校很少通过硬广告确立品牌,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学校长成为一些重要节目固定的嘉宾,在专题报道时侃侃而谈;让大学的教授们成为专业型节目的咨询专家,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度甚高的学者;让学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重要比赛,成功地营造出努力进取的正面形象。其二,充分重视媒介公共关系中的“人”的作用,使得主导媒介的相关人员对高校品牌产生价值认同,进而在媒介传播中不断灌输、阐释、争辩这一价值,从而使得“某一事件”上升为“某一现象”再上升为“某一品牌”。早在几年前香港的大学“成群结队”来内地争夺优秀生源的时候,内地的最顶尖大学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内地媒体不断抛出一些重要观点并引起社会大讨论,引导公众重新认真对比内地大学与香港大学的优劣时,内地顶尖大学已经“棋输一着”。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公共关系导向的高校品牌战略千万不能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无整体发展战略、无健全管理机制、无预警机制与监督机制的高校很快就要进入另外一个层面—品牌危机。虽然很少有高校会犯“逆反政策或者法律”的“三鹿牛奶”式的错误,但绝大部分高校可能会类似于“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丧失优势,这一“失败”同样属于公共关系范畴之内并通过公共关系表现与实现。
其他文献
郭为作为孔雀型领袖的代表,心不够狠。但他认准的方向,他在坚持,最后哪怕走到对岸,发现其实没什么。      郭为是与柳传志最为相像的男人。他为人处世练达,比较注意把握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事与人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  柳传志有时会“以暴制暴”,郭为则以“透明”与大家相安无事,他说,“所有的合作都处在’信’与’不信’之间。桌面上大家都会说,你要相信我。但怎样才能做到信任?”  1996年,郭为奉柳传
期刊
杨元庆很正直,目的性强。从墙的这面到那面,他如果执意要过去,过去可能会在墙壁上打一个洞,人就穿过去了。现在则是努力去找到一扇门。      杨元庆终于回归到他所熟悉的舞台。  在联想2008财年第四季度净亏9000万美元之后,面临危机的联想集团请出了昔日老将柳传志、少帅杨元庆,寄希望杨元庆能冲锋陷阵、柳传志则“给杨元庆保驾护航”。联想集团回归到经典的“杨柳配”状态。  2009年5月21日,香港举
期刊
当前的金融危机对许多中国企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对出口导向型行业,如玩具、纺织、电子行业等等。在这些行业,企业破产现象频频发生,即便是有幸逃过破产一劫而存活下来的,也大都面临相当严峻的处境。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度过这经济寒冬呢?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企业本身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及目前企业所处的阶段。按照企业销售量下滑的程度不同,我们将其企业处境归分为四个阶段:战略危机、盈利危机、流动资金危机及破产危机
期刊
企业只有把客服人员当作上帝,客服人员才会把顾客真正当作上帝。因此,善待客服人员、让客服人员满意是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经之路。霍桑实验中得出的员工是社会人、对员工必须进行人本管理等结论,启发我们不仅要提高客服人员的工资,而且要关注客服人员的其他需求,并通过引导非正式组织、让客服人员参与决策,进一步调动客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很多企业总在强调“顾客就是上帝”,高度关注客户满意度,但对客服人员漠不
期刊
为什么一些人能看到一些新的机会,而大多数人视而不见?不少管理学家正在试图解放人们在工作中的创造力,罗温·吉布森便是其中一员。创新是不可琢磨的灵光闪现吗?加里·哈默的朋友罗温·吉布森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吉布森(Rowan Gibson)被视为创新领域的戴明(W.Edwards Deming),他似乎正在像戴明曾经改变人们的质量观念一样,去改变人们对创新的看法。在戴明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M)之前,所有
期刊
“经营本身就是一场战斗。”徐工集团的管理与信息化部长刘建森引用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的话如是说。  刘建森加入徐工集团之前,曾经在IT界做高层管理多年。自2008年6月加入徐工集团后,他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在集团领导的支持下,制定了徐工集团信息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图。2009年1月16日冒着严寒,顶着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从2009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
期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自从提出后就一直存在着双面评价。一方面,这一理论得到了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往往把它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也不断受到质疑和批评,人们认为它具有明显缺陷。时至今日,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  赫茨伯格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他的心理学研究,而在于它对人类工作的特殊定位。千百年来,人们对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方面,人
期刊
宁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公司的价值会随着经营活动的质量发生变化,所以,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时候将作为财富的企业交给子女就成为选择的关键。     人总是会老的,无论你是否愿意,都要退出历史舞台。伟大、长寿如王永庆者,最后也还是要驾鹤西去,于是,辛苦打拼的那摊子事情,就需要传承。传承的对象无非有三种:后代、专业管理人士、或者制度。而决定传承对象选择的,又无非是外部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
期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以工作划分激励边界。一项因素到底是起激励作用还是起保健作用,取决于它是属于工作本身还是置于工作之外。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指人对工作以外的其他条件的要求。当然,没有这些条件,工作无法进行。但是,即便这些条件十分优越,也只能对工作起到保证和支持作用。保健因素的实现,给员工带来的是间接的满足,即工作以外的满足。这些满足并非从工作本身获得,所以,人们无法从中感受到工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