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的“求是”之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609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将扮演更为基础性的角色,正成为教育改革发生和创新的策源地。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如何看待校长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如何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如何构建民主参与、多元共建的学校治理体系?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学校治理如何走向现代化。
  议题一:如何看待校长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掌舵人,在学校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新时代的学校将扮演更为基础性的角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校长面临着哪些新要求,应当如何实现校长角色的转变?
  赵敏占:校长是有标准的。从专业职责来看,校长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是教育者,要规划学校发展,建设育人文化。其次是领导者,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同时是管理者,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调适学校外部环境。
  校长在变与不变中前行。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一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项“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第七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和第八项“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需要一线校長下大功夫重点谋篇布局,并在改革创新中予以推进。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作为校长,我认为既要保持教育人应有的定性,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变与不变中前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不变,有目的有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变,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教育的路径不变,爱岗敬业静心做教育的情怀不变。
  需要变的是什么?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教育为社会服务,国家发展到了新阶段,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教育担有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要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需要变的是课程与课堂。社会的转型、学生的变化、理念认识的深化、学习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普及、新高考改革等,都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教育亟须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高效课堂,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要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坚持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原则,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提升各学科课程品质。要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要通过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再次,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八项战略任务明确指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要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建设智能化校园。因此,学校应当着眼于教师的师德素养、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校长“领导者”的身份会更加突出。
  习海平:任何社会及社会形态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具有开创性和延续性,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校长的角色转变应该“守正出新”。
  校长要守正。
  守正,即意味着校长要对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六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这是学校运转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校长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和品位,校长只有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作一个教育者的使命,与时代和社会共进,用理性思维和感性措施治理学校,才能让教育走上回归本源之路。其次,纵观国内名校,校长的人格魅力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再次,校长要有深厚的学识素养,能够引领教师发展,校长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始终能跟时代同频共振。最后,校长还应该有对教育的担当精神与使命感。
  校长要出新。
  校长要有扣准时代脉搏、面向未来的格局和能力,要有积极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和境界。学校文化是学校治理体系的“牛鼻子”,是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浸润着学校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日常性,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是怎么过日子的”。所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就是文化变革,所谓文化变革就是指改变和转换人们的生存方式。在我看来,学校的课程、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不是学校变革的核心要义,都是外在的措施或手段,真正的变革,应该是“改变和转换人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和“转变思想观念”。
  光谷第五小学提出“新五行教育”“五行和谐、五育共生”的办学理念,发展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懂得责任担当”为核心文化的“新五行教育”。
  校长在学校治理上既放权,又赋能,一是秉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二是实施项目化工程,推进学校扁平化管理;三是让故事成为学校文化的单元细胞,利用富有意义的活动,增强仪式感,传递正能量;四是坚持“学校尊严与个人尊严捆绑在一起”的价值导向,让每个老师都感受到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校长一定要有紧跟时代、链接未来的能力,要通过外部驱动、内在激发的手段,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提升。一是在教师信息化手段培训上下功夫,我们把熟练使用微视频、微课、教育云空间作为教师五项基本功的内容之一,实现教师“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的网络教研环境,实现教研资源共建和共享。让老师保持学习的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新生事物。二是发力智慧校园建设,学校正在推进校园全光网智慧化建设,构建5G+VR和人工智能应用环境,创建武汉市“四星级智慧校园”。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智慧云平台,构建学校教学资源网,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环境。   袁卫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绘就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则呈现了新时代第一张五年施工图。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校长,本人追求如下角色转型。
  从制度的订立者转向文化的建设者。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不一定有具体的形态,却牢牢地植根在师生内心,显现在师生的话语和行为气质中,推动着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把园林式的环境、书香气的校园、书院味的教育,确立为“文化立校”的方向与目标,以打造“園林中的书院”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园环境综合提升工程,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书香的味道、文明的风景。学校重视师生阅读环境的构建、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活动的开展,将图书“请”出图书馆,构建泛在学习的环境,将学校建成“图书馆”,把学生变回“读书郎”。学校把7万余册馆藏图书投放至师生随手可得之处,不设借阅条件和环节,让书籍成为流动的生命。同时,学校致力于改造提升图书馆,打造集学术、沙龙、阅读等于一体的概念图书馆,学校将图书馆办成宝安图书馆的分馆,这是宝安区的首个馆校共建项目,极大丰富了学校图书资源,也使图书结构更为合理。图书馆向社区、社会开放,学校365天不闭校,使学校成为社区阅读的中心、学习的中心。
  从课堂的聚焦者转向课程的引领者。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遵循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原则,基于时代发展需要、地域文化背景、学校办学传统,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和校本化,先后成立学校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生命教育指导中心、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体育艺术教育指导中心、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等组织,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课程体系。
  在集团校长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开发了“三色课程图谱”:生命教育为底色、经典教育为成色、科技+体艺教育为亮色。学校全面系统开展生命教育,成立了“生命教育与课程研究指导中心”,以专设课程及班会课为基础,辐射所有学科,通过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全国生命教育研究所在学校落地,研究所组织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公益课”听课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为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校治理,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探索建设“未来学校”。第一是要去中心化,构建联盟关系。学校的权力,年级的权力,学科的权力,教师的权力,这些边界要厘清。第二是扁平化管理,重心下移,让供需有效连接,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第三是建设学习中心:生命教育学习中心、科学教育学习中心、学科教学学习中心等。
  议题二:如何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如何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请校长结合实践谈谈经验和心得。
  张振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才能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把教师打造成为“六型”教师是关键。
  做师表型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总书记指出,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要想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就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成为学生喜爱的人。
  做学习型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到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成为终生学习、有效学习的一面旗帜。
  做改革型教师。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做实践型教师。教师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成为研究者,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做服务型教师。要服务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生活,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学生的未来发展。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耐心辅导;当学生遇到生活困难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坚强面对困难;当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重拾生活自信,坚强面对未来。
  做研究型教师。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工程。校长要以制度为保障,以体系为支撑,优化培训和培养系统,加大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一支充满凝聚力、充满战斗力、充满生命力、充满创造力、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
  徐军民:“双成长,双引领”是教师发展的科学路径。“双成长”指的是教师关注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专业成长方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定位在教师如何教,却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学”的关注。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忽视了任何一方面都无法实现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双引领”则指教师的职业素养引领和专业发展引领。教师的职业自觉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和落脚点,如果教师的职业自觉得不到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容易走向功利化。   无论教育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情感的生成。教师如果不能唤醒自己的生命自觉,就很难成为学生生命自觉的唤醒者。职业自觉能够赋予教师职业不可取代的价值,给予教师职业使命与成就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专家,但是他们都可以具备教育家的情怀、境界、心态。基于以上认识,青云双语学校着力构建教师“双成长,双引领”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为自我发展赋能,实现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针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培训。去年安丘市招收300名教师,报名者多达7000多名。这些孩子大多是为职业而來,很少是为热爱而来。没有爱,专业难以有真正的提升和发展;没有爱,就不会影响教育对象产生质的改变;没有爱,职业将会成为鸡肋。所以,职业认同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开班课非常重要。我们请学校的优秀教师做这些孩子的职业导师,除了必备的专业引领,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的引领。
  二是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幸福”培训。如果我们从职业中感受不到愉悦与幸福,就很难对工作产生持久的热情和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一定会带出一群幸福的学生,“职业幸福”培训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认可激发教师的幸福感。
  三是针对骨干教师的“职业价值”培训。职业的持久热情来自幸福感,更源于职业价值。学校以“育人质量”为重要参照,通过学生反馈、同事评价、家长口碑等评价体系认定出班组、级部、学校三级骨干教师,通过证书颁发、设立专门的学科工作室、传帮带等形式让骨干教师明确个人在集体中的定位,获得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四是针对名师的“专业引领”培训。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不仅加强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还关注学生认知规律、脑科学、心理特点等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明确应该如何教,知道学生如何学,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尊重需要。
  职业素养一旦确立起来,专业发展势必提速;知道了学生如何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更全面。因此,新形势下,“双成长双引领”无疑是教师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
  李琳:坚定办学正确思路,博奥学校一贯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努力建设“舒心、开心、创新”的工作环境。让学校的校园,既氤氲着象牙塔的书墨香,又吹拂着田园的四季风。
  站在高位定目标,为教师团队书愿景。我校重视学术的力量,成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术团队,让学校回归学术,让教师走向专业,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科研兴校,逐渐形成了“1246”教研模式:每人1个小课题;每学期读1本专业书籍,举办1次读书沙龙;集体教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课例打磨做到六个一——“读、研、拓、链、观、议”;学科集体备课开展“六说”,即人人说课标、说教材、说目标、说设计、说作业、说评测。“1246”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品质。
  机制引领,个人定航。学校一向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将“基于团队互助的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作为重点项目,明确培养目标、主要措施及达成标志,写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并且建构起“四段三维”的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四段即教师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职初期、合格期、成熟期和引领期,三维即教师专业成长包括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品质三个维度。“四段三维”的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帮助不同层次的老师找到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给学校的教师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话高端,突破瓶颈。为了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学校设立专门经费支持骨干教师到高等学校和教科研机构进修,加大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实现常态化和专题相结合的外出培训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教育理念更加超前,教育梦想更加真实。
  师徒结对,携手前行。我校目前共有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5人,有6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学校以名师团队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县、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中坚力量的引领作用,以完善课程建设、探索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学校“单元整合下的教学新局面”,提升我校教师的学术地位和教师竞争力。
  学校启动“师徒结对工程”,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如何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营造相互合作、共同教研、携手前行、再攀高地的工作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推进我校由教学型学校向学术型学校的转变。
  专业读写,成名成家。教师的专业成长始于模仿,但单凭模仿很难行稳致远,专业阅读可以引领教师走向不断成长之路。学校提倡每个教研组列出阅读书单,定期开展学科读书沙龙。学校引领老师在专业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写作,从写教学反思、教学故事,到写专业的教学论文,引领教师“成名成家”。
  冷建栋:近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课堂,打造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实操为手段的“师本培训”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这句话清楚地揭示了校本培训的目标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当从教师需求出发,瞄向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进行“师本培训”。
  为了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周召开周前会,我们设立了“新理念、新方法”分享板块,分享内容主要选取核心期刊上的精彩内容;每周的教研活动,设立了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环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我校教师“青黄不接”的现状,我们将三分之二的教师纳入“青蓝工程”中,要求师傅全方位对徒弟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打牢专业发展的基础。
  以科研为元素的“磨课制度”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课堂教学。要想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应当从课堂教学研究开始。
  一人一节研究课。我们围绕建立“生本、愉悦、高效”课堂的总体目标,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围绕研究主题,每位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提倡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全组的老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在对比实验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骨干教师创新课。我们要求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每学期出示一节创新课。首先要根据组内的研究主题,确定教学重点和创新点,制定适当的解决措施,然后在组内试讲,优化方案,最后全校听课、评课,以实现专业引领与提升。
  名师观摩课。学校利用校内外的“名师”资源,经常性地举行名师观摩课,以开阔教师们的眼界,提高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学校每年组织40岁以下的教师举行优质课比赛。初赛为模拟上课,决赛为课堂教学展示,从而打造了新的教学研究平台。
  以问题为导向的“草根研究”。
  我校是山东省“教育科研特色学校”,有着深厚的科研底蕴。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实用”,转向以“问题先导”和“小课题研究”为标志的“草根研究”。
  问题先导。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课题确定、信息汇集、研究探索、梳理提炼、总结升华、推广运用”的“科研六步曲”,把教改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为校本科研的重点研究课题,突出“问题意识”,提高研究价值。
  小课题研究。学校将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细化分解,与教师们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本着“先易后难、小步勤挪”的原则,构建“立体化、螺旋式”科研机制,提高科研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践证明,只有面向未来,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立足脚下,扎根生动鲜活的课堂,从实做起,从细做起,方能铸就一支专业化、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李艳艳: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担当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如何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当下工作的重大课题。
  郑州市金水区未来小学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建校至今刚满五个年头,就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文化及身份认同亟待加强,很多年轻教师没有目标、没有自信、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和潜能,甚至惧怕和家长进行沟通。基于校情,我们运用设计思维去理解教师的成长内涵,为教师的职业成长赋能。
  规划进阶愿景。有方向就有动力,我校根据“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超越期”四个教师成长阶段,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模拟发展路径、搭建发展平台,使年轻教师稳妥开启职业生涯,在学校的引导下逐渐进步,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缔结成长联盟。我们努力通过团队的规范和同伴压力的力量彼此施加影响,优化环境,促进成长。我们建议把35岁以下的教师按照入职年份组成五个联盟,让他们实行自我管理。从制定学习任务清单,到线上交流,我们期许以这种方式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五个联盟的班子成员又组建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未来行动派”,班子成員肩负着顾问的角色,为教师们答疑解惑。如举办了“凝聚家校沟通向心力之十要”“如何听评课?”“教师进阶之路”“如何有效提问?”等微型讲座,有效化解了青年教师的困惑。
  聚焦真实问题。教育面向未来,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思考力和学习力,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关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经验的教师也有不被家长认可的困惑。仔细思考,原因在于教师过于依赖经验,忽略了校情和学情,导致家校沟通不畅。为此,学校推进了开放课堂、家长面对面等工作,让教师明白了经验是不能完全复制的,工作方式需要不断精进。年轻教师初入职,提出的教研问题大而空,学校引导年轻教师把握“小、准、实”的问题导向,落脚“真”问题。在观点交流碰撞中年轻教师的思考力得以迅速提升,教师群体也慢慢形成了“在工作中研究”的价值共识。
  领航专业成长。读书是教师开阔眼界,提升人生高度的途径之一。“未来行动派”的教师,一个假期中阅读图书83本,诵读美文49篇,撰写博文2191篇。此外,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搭建起完备的培训体系,基本覆盖全校教师,极大助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寻求激励手段。学校开展“我眼中最美未来人”活动,发现身边的优秀教职工,通过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学校重视榜样的作用,努力挖掘教师心中的榜样,让优秀教师成为指引教师成长的一束光。
  议题三:如何构建民主参与、多元共建的学校治理体系?
  推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调动各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得教育治理的意图得到更好传达和实现,凝聚起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校长应如何聚合学校综合治理体系,回应现代学校治理的必然要求?
  韩相福:当前学校治理的组织结构主要有科层型、矩阵型和网络型三种。三者融合运行,才能广泛激发积极性,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环节,从而构建起法治、开放、协调、自主的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
  科层型组织突出管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决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要靠由校长、副校长、中层、教师组成的科层型组织。科层型组织的优势是自上而下、明确分工、有效决策、协调资源,有利于开展复杂艰巨的教育工作。
  科层型组织的运行重在“三标”:一是目标,学校发展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不达目标不罢休,学校应引导教师将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二是标准,事事有标准,让全员参与标准的制定过程;三是达标,对照目标,日清周清月结,个人达标与上级验收相结合,确保项目管理达成闭环状态。
  科层型组织作用巨大,但也容易出现层级过多、领导本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教师做事循规蹈矩、协同意愿不强、陷入倦怠状态。因此,迟滞的科层型组织亟须改良,由单维度向多维度组织转变。
  矩阵型组织突出民主。学校、政府、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这些利益相关方诉求各不相同,学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如果校长大权独揽,学校治理体系就会僵化,难以应对各方挑战。校长必须树立分权意识,将权力下放至年级、师生委员会、学校决策机构等组织,形成权力制衡、复杂协作的矩阵型组织,以便为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矩阵型组织主要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和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这些事项理应由利益相关人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如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由教代会决策,平板教学项目由家委会决策,职称评聘项目由学术委员会决策,学校重大财务项目由民主理财小组决策。各组织民主会商、凝聚共识、科学决策,确保学校在正确的道路上高位运行。
  矩阵型组织的缺点是效率低,成本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权授权的对象是团队或组织,不能是个人。如果分权给个人,那么学校治理依旧存在管理风险。
  网络型组织突出赋能。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跨界思维、连接思维冲击着传统组织的架构逻辑,催生了更加灵活、高效、能快速响应内外环境需求变化的网络型组织。
  网络型组织模式可以给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赋能,在网络型组织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支持,也有能力和能量给予他人帮助。结果是人尽其才,百花齐放。
  网络型组织包括学科研究项目、学生研究项目、名师工作室、教师俱乐部等,由教师自主申请设立,学校提供资源、平台的支持。这些项目会极大地丰富学校的研究领域,调动起每一位教师的内生动力,引领教师走向自主发展、自我实现,获得职业幸福。
  管理、民主、赋能三管齐下,学校无难事!
  徐华: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界内部的事情,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有了新的期望,家长和学生也有了新的渴求。新时代的教育应当是开放的教育,是诸多利益共同体共同办学的教育形态。要明确现代学校治理的基本逻辑关系,学校治理和管理是有区别的。校长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校治理是对教育理想状态的追求,它强调过程,重视对各方利益的协调。
  学校治理的本质要求有5个方面,包括制度严谨、结构通畅、关系和順、状态良好、发展增益。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内部改革过程当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治理首先要追求学校制度体系的严谨。学校办学的基本行为、基本制度体系都得到了规范确立,这就使得学校的人、事、物都有章可循,不同利益主体的责权利都有明确的界定。
  学校治理需要建立通畅的组织结构。现代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各方的利益诉求。在传统的科层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建立新型的、专业化的、与常规学校管理结构并行的组织结构,例如专业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内校外联席会议等。
  学校治理需要理顺各种关系。以学校为核心的关系纷繁复杂,有学校和外部的关系,学校和上级的关系,学校和诸多社会教育资源的关系,还有学校内部关系。各种关系当中的诸多元素,包括价值、实力、职权、利益诉求都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校治理需要实现各方状态良好。对于学生来说,是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老师而言,是能够充分彰显职业价值;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是实现多种教育元素的和谐统一。
  学校治理需要达成发展增益。包括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成长,以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如何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认为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转变观念、调整结构、优化机制、理顺关系、加强诊断、综合评价。观念的转变不只是停留在文本上,而应该落实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优化学校机制,这里的“机制”指的是学校的内部组织结构。原有的学校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这些扁平的、并行的内部结构,一定能够为学校治理体系的提升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内部诊断和评价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管理走向治理,学校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发展性因素,加入过程性管理,同时要克服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等不当倾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多元开放的学校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范例,渗透习作的指导训练。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写清楚。笔者结合三年级统编教材对学生习作谈一下浅见。  观察——写清楚之源头  观察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设置了以“观察”为主题的习作单元。以课文为例习得不同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学《搭船的鸟》借助课后问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期刊
学校因文化而驰名,因文化而恒久。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遥小”)在“和雅”理念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如今,“和雅文化”已逐渐成为引领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根据国家、省、市、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在上一轮主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特制定了2020年~2023年主动发展总目标——打造“和而不同,雅而有致,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新
期刊
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以“生长教育”为核心,以“生长共同体”为理论支撑,以“生长课堂”為研究主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改“平面培养模式”为“立体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寻找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路径,实施“三ming”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三ming”即“明、鸣、名”。明:明白、明了。指刚从事教师工作、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在自身努力与名师指导下,迅速适应
期刊
在深圳市光明区玉律社区,有一所花园般的学校,校园内小径蜿蜒、流水潺潺,矗立着简约而不失格调的教学楼、别墅式的美术馆,步行其间恍如逛展——这就是被誉为“深圳最美学校”的玉律学校。谁能想到,7年前,这所生长在城中村的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育教学成绩,都居于区域内落后位次。是什么让玉律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蜕变、焕发生机?答案是“美育”。  当一个人能够“感知韵律、认知规律、领悟节律”的时候,他将
期刊
“教师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一个孩子的前程。”这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经常对教师们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20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坚守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紧抓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勇于创新、敢于决断,在探索实践中成就了一所又一所独具吸引力的学校。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1978年,朱建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
期刊
个头不高,声音不大,向后梳的发型很有气质,握手时特有力道,淡淡的微笑伴着诙谐的言语,让人感到同他交流是种享受——这是记者对韩相河的第一印象。上班时,韩相河穿的是正装,一下班他便换上休闲装、运动服,丝毫没有“名校长”的派头,反倒有种当年的“三八式”干部的风范。走进山东省实验中学,从外观上感受不到想象中的那种震撼,记者脑海里不禁跳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字句。  韩相河,自大学毕
期刊
目前,家校合作共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家长、教师和學校对家校合作共育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家庭和学校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教育责任边界不清;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志愿者等单项活动上,多以集体性活动主导,家庭和个体需求常被忽视,等等。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育要如何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状态和最优效果?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如何产生最大的教育
期刊
在美丽的嘉陵江畔,坐落着一所园林式学校——重庆市朝阳中学。雨后清晨,记者走在清幽的校园中。举目四望,云雾弥漫山峦间,尽显奇幻之美。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兼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教书匠”,校长王小涛笑言:“外在美是形式,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在美才更重要。”一路走来,王小涛始终遵循本心,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成就重庆市普通高中“低进高出”的办学典范。在他的引领下,朝阳
期刊
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外校”)始办于1963年,是以储备、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曾因历史原因两度停办。2010年,广州外校重新打开校门拥抱四海之才,成为广州市唯一的市属公办外语特色完全中学,以多元、开放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精英人才。  李子越在广州外校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20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用他的话说,“广州外校放
期刊
融汇了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冶铁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驻马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驻马店高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这里先后走出施一公、张泽民、季新生、王宇、张磊、宋新宇等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把“行仰浩气,学驰天下”的校训散播在世界各地。学校近百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满怀激情、气势恢宏的发展史。  学校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