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宋书,标点本,校勘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22—0094—03
梁沈约所撰《宋书》是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此书目前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点校精审,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因卷帙浩繁,难免挂一漏万。比如,此本喜径据他书改动本文,尤喜径据类书改动本文,这样校勘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试就此类校勘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校勘问题与标点本商榷。末学肤受,不敢自信,大雅君子,幸垂教焉。
(1)《后废帝纪》虞玩之上表:“天府所资,唯有淮、海。民荒财单,不及曩日。而国度弘费,四倍元嘉。”(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第185页)
校勘记:“而国度弘费,‘弘’各本并作‘引’。据《元龟》四七一改。”
按:各本作“引费”不误。“引费”,犹花费。如,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慧远》:“愚民乡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虚引费”指白白花费。又,《续高僧传·习禅·昙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功业”指兴造佛塔。此谓帝以为兴造佛塔很花费,恐怕财物上有匮乏,因而又送一些财物,以助布施。“引费”又可写作“费引”。如,《陈书·废帝纪》慈训太后令曰:“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后妃的居室),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期稔,皆已空竭。”又,《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上表曰:“窃寻缘淮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聚粮待敌,每苦不周,利害之基,莫此为急。”是以本文“国度引费,四倍元嘉”乃谓国家用度的花费,是元嘉年间的四倍。校勘记盖不明“引费”有花费义,而径据类书《元龟》改作“弘费”,大误。
(2)《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任藩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第1322页)
校勘记:“虽历任藩辅,‘藩辅’各本作‘藩翰’,据《南史》改。”
按:各本作“藩翰”不误。“藩翰”,藩屏也,也可指藩屏之臣。如,《晋书·安平献王孚等传论》:“泰始之初,天下少事,革魏余弊,遵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又,《晋书·苟唏传》怀帝与苟唏诏书云:“朕以不德,戎车屡兴,上惧宗庙之累,下愍兆庶之困,当赖方岳(任专一方之重臣),为国藩翰。”又。《晋书·张方传论》:“晋氏之祸难荐臻,实始藩翰。”此谓晋朝祸难屡兴,实始于藩屏之臣。本文“虽历任藩翰,不营财利”乃谓王弘虽然历任藩屏之臣,却不经营财货。是以本文各本“藩翰”可通,校勘记单据《南史》改之作“藩辅”,非是。
(3)《周朗传附周峤》朗上书:“且一体炫金,不及百两,一岁美衣,不过数袭,而必收宝连椟,集服累笥,目岂常视,身未时亲,是为椟带宝,笥著衣,空散国家之财,徒奔天下之货,而主以此惰礼。妃以此傲家,是何糜蠹之剧,惑鄙之甚。”(第2097页)
校勘记:“不及百两,‘百’各本并作‘伯’,据《元龟》五二九、《通鉴》宋元嘉三十年改。”
按:各本作“伯”不误。“伯”通“百”,如,《汉书,食货志》:“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颜师古注:“仟谓千钱,伯谓百钱也。今俗犹谓百钱为一伯。”又,《宋书·何承天传》:“计千家之资,不下五百耦牛,为车伍伯两。参合钩连,以卫其众。”“为车伍伯两”即为车五百两。本文“一体炫金,不及伯两”犹言一身衣饰,花费最多也不超过一百两。校勘记盖以“伯两”不通,而据《元龟》《通鉴》改之作“百两”,误。
(4)《刘粹传附刘损》:“粹族弟损,字子骞,卫将军毅从父弟也。父镇之字仲德,以毅贵,历显位,闲居京口,未尝应召。常谓毅:‘汝必破我家。’毅甚惮之,每还京,未尝敢以羽仪人从入镇之门。”(第1385页)
校勘记:“‘每还京’,《南史》‘京’下有‘口’字。按上文云镇之居京口,则似以作‘京口’为是。”
按:本文作“每还京”不误。“京”即京口,“京”还可与“京口”在同一段文字中混用,如,《宋书·庾悦传》:“初,毅家在京口,贫约过常,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时悦为司徒右长史,暂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东堂。”是以本文上文作“京口”,下文作“京”并不误。校勘记径据《南史》认为本文“每还京”当作“每还京口”,非是。
(5)《五行志一》:“元康末至太安间,江、淮之城,有败编自聚于道,多者或至四五十量。干宝尝使人散而去之,或投林草,或投坑谷。明日视之,悉复如故。民或云见狸衔而聚之,亦未察也。宝说日:‘夫编者,人之贱服,最处于下,而当劳辱,下民之象也。败者,疲毙之象也。道者,地理四方,所以交通王命所由往来也。故今败编聚于道者,象下民罢病,将相聚为乱,绝四方而壅王命之象也。在位者莫察。太安中,发壬午兵,百姓嗟怨。江夏男子张昌遂首乱荆楚,从之者如流。于是兵革岁起,天下因之,遂大破坏。此近服妖也。”’(第889页)
校勘记:“‘有败编聚于道’,‘编’百衲本、北监本、毛本、局本作‘编’。殿本作‘(枲扁)’。《晋书·五行志》作‘靥’。下并同。按《广韵》:‘靥,草履也。’疑此编、(枲扁)皆指草履言之。”
按:文中三处“编”字殿本均作“(枲扁)”。“(枲扁)”指鞋底,如,《集韵·狂韵》:“(枲扁),履底。”“有败(枲扁)自聚于道,多者或至四五十量”言有烂鞋底自己聚集于道路,多的时候到四五十双。“夫鳊者,人之贱服,最处于下,而当劳辱”言鞋底是人低贱的服饰,处在人服饰的最下端,因而承当劳辱。可见,“躺”之鞋底义甚合此处文义,故殿本作“(枲扁)”当是。
“(枲扁)”字除殿本之外余本均作“编”。“编’’之字义与此文义了不相关,笔者以为“编”当通“(枲扁)”。“编”、“(枲扁)”声符相同,例得通用。如,《玉篇·米部》:“耢,施绞于(枲扁)也。”此“(枲扁)”字泽存堂本《广韵》正作“编”,如,《广韵·号韵》:“耢,施绞于编。”铹指在鞋底上扭结绳子,其实就是打鞋底。因此,各本的“编”应是“(枲扁)”的通读字。
“(枲扁)”字《晋书》作“展”,指草鞋。按,草鞋义与此文义不太贴合。首先,草鞋虽处于人服饰之下端,然而与鞋底相较,并非如本文所言“最处于下”。其次,草鞋虽当寒暑湿冷,承当劳辱,可无论那种鞋皆是如此,非如鞋底因为处于人服饰之最下,故寒暑湿冷首先当之,故最为承当劳辱。因而,殿本作“(枲扁)”当较《晋书》作“扁”文义为优。《晋书》乃唐人所编纂,其时盖已不明“(枲扁)”有鞋底义,故而改之作“扁”。
综上知,本文殿本作“(枲扁)”,百衲本、北监本、毛本、局本作‘编’皆可通,都指鞋底。校勘记云“(枲扁)、编二字指草履言之”,误。 另,“(枲扁)”字常出现在字书或韵书中,归纳起来有二义,一是纳鞋底。《广雅·释器》:“(枲扁)谓之(枲扁)。”王念孙疏证云:“《集韵》引《字林》云:‘(枲扁),刺履底也。”’二即是鞋底。然而“(枲扁)”字在文献中罕见用例,王念孙疏证“躺”字条下亦无用例,因而本文此例正可为《广雅》“(枲扁)”字补证。
(6)《范晔传》晔奏对日:“臣虽凡下,朝廷许其桷有所及,以理而察,臣不容有此。”(第1826页)
校勘记:“‘凡’三朝本、北监本、毛本作‘尼’,殿本、局本作‘泥’。张元济《校勘记》云:‘尼疑凡字之伪。’按张校是,今改正。”
按:殿本、局本作“泥下”可通。“泥”,劣弱少才力也。如,《尔雅·释兽》:“威夷,长脊而泥。”郭璞注:“泥,少才力。”邢,爵疏:“泥,弱也。威夷之兽,长脊而劣弱少才力也。”“泥下”指劣弱低下。本文“臣虽尼下”乃谓我虽然劣弱低下,文义可通,是以殿本作“泥下”不误,不当改作“凡下”。“泥”可通读作“尼”(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籍》,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50页),故三朝本、北监本、毛本作“尼下”亦可。张元济《校勘记》云“尼”为“凡”字之伪,并未提出可靠的异文佐证,说颇可商。
(7)《沈庆之传》:“帝凶暴日甚,庆之犹尽言谏争,帝意稍不说。及诛何迈,虑庆之不同,量其必至,乃闭清(枲扁)诸桥以绝之。庆之果往,不得度而还。”(第2004页)
按:“闭清豁诸桥”《南史·沈庆之传》作“开青溪(同清(奚谷))诸桥”。《南史》是。青溪是南京城内一段曲折的水流,青溪上诸桥当是连舟而成的浮桥。此因六朝南京城内水上多浮船往来,如,《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梁顾野王《舆地志》云:“六代自石头东至运署,总二十四所度,皆浮船往来,以税行直。淮对编门大航,用杜预河桥之法,其本吴时南淮大桥也。一名朱雀桥,当朱雀门下,渡淮水。王敦作逆,温峤烧绝之,是后权以舶航为浮桥。”且本文与《南史》云“闭清(奚谷)诸桥”、“开青溪诸桥”,则青溪诸桥能被人为地“开”、“闭”。按,连舟而成的浮桥方能人为地“开”或“闭”,木桥、石桥则不能,是以清溪诸桥应是连舟而成的浮桥。
六朝时浮桥的断开叫“开”。如,《梁书·武帝纪上》:“东昏又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率军主胡虎牙等列阵于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余万人。阉人王伥子持白虎幡督率诸军,又开航背水,以绝归路。”“航”指朱雀航,即朱雀桥,是南京城朱雀门前淮水之上连舟而成的一座浮桥(详见上引《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舆地志》)。这里“开航背水,以绝归路”的意思是阉人王伥子断开朱雀桥,命令军队背对淮水,用以断绝回去的路。又,《南史·王弘传附王融》:“[王融]及为中书郎,尝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行遇朱雀桁(桁同航,浮桥也)开,路人填塞,乃槌车壁曰:‘车中乃可无七尺,车前岂可乏八驺。”“‘行遇朱雀桁开,路人填塞”谓王融出行遇到朱雀桥被断开,路人堵塞在一起。
反之,六朝浮桥的合拢称作“闭”。如,《梁书·侯景传》:“既而景至朱雀航,萧正德先屯丹阳郡,至是,率所部与景合。建康令庾信率兵千余人屯航北,见景至航,命彻航,始除一舶,遂弃军走南塘,游军复闭航渡景。”“闭航渡景”指合拢朱雀桥让侯景渡过。
是以《南史》“开清豁诸桥”指断开清(奚谷)诸桥,本文“闭青溪诸桥”指合拢清(奚谷)诸桥。本文文义是宋前废帝欲诛何迈,预料到沈庆之不赞同,一定会进宫劝阻,废帝便断开清(奚谷)上的浮桥以阻断其进宫劝阻的道路,后来庆之果然前往劝阻,以不得渡桥而还。揆之文义,此处当以《南史》作“开清(奚谷)诸桥”为是。“开”“闭”二字繁体形似,故“开”“闭”二字易因形近而讹。
《宋书》中还有一处“闭”字是“开”字之误。《刘(面力)传》:“桂阳王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面力)使持节、领军,置佐史,镇扦石头。既而贼众屯朱雀航南,右军王道隆率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面力)。动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面力)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阵死之,时年五十七。”(第2196页)“闭航”《宋书·恩悻传·王道隆》作“开航”。此是后废帝元徽元年,桂阳王休范造反,攻打到南京后,屯兵于朱雀桥的南边,守卫南京的刘(面力)命断开朱雀桥,可王道隆不听,催促刘(面力)渡过朱雀桥进战,后战败被杀。以文义考之,此“闭航”当是“开航”之误。《南齐书·高帝纪上》载此事亦作“开航”,如:“贼帅丁文豪设伏破台军于皂荚桥,直至朱雀桁(桁同航),刘动欲开桁,王道隆不从,动及道隆并战没。”
(8)《顾觊之传附顾愿》:“尔乃踽、跖横行;曾、原窘步。汤、周延世;诩、邑绝绪。吉凶徵应,纠缝若兹。毕万保躯,宓贱璜领,梁野之言,岂不或妄。”(第2083页)
校勘记:“宓贱璜领,‘璜’殿本作‘丧’,局本作‘伤’。”
按:“宓贱璜领”,张元济《宋书校勘记》翻云宋本、弘治本、北监本、毛本作“密贱璜领”;殿本作“宓贱丧领”。张批云:“无考,《史记》不详。”
今按:“宓贱”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宓子贱”之“宓”字又可写作“密”。《颜氏家训·书证》:“孔子弟子虑子贱为单父宰,即虑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因而,“宓贱”宋本等作“密贱”亦属不误。“璜领”之“璜”字,《说文新附》:“璜,玉爵也。”此义与文义不合。“璜领”殿本作“丧领”,局本作“伤领”。“宓贱丧领”、“宓贱伤领”犹言宓贱身死,此差合文义。本文乃顾觊之《定命论》文中的一节,大意是说吉凶之事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毕万得以保全性命,而宓子贱却身死人灭。毕万是战国魏国的始创者,事晋献公,从伐霍、耿、魏,以功封魏;宓贱是孔子弟子,治理单父,清静无为,弹琴不下堂,单父得理。按常理像毕万这种武将应该短命,而贤德如宓贱者应当长寿,可是吉凶之事无章可循,两人反而得到不同的运命。宓子贱身死之事见《韩非子·难言》:“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耆于魏齐。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圈惑之主而死。”这段文字也是说仁贤忠良之士反而遭遇恶果,这与本文的主旨一贯,本文宓子贱身死之事或许典源于此。从上面对文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殿本作“宓贱丧领”,局本作“宓贱伤领”合乎文义。而宋本等作“宓贱璜领”,文不成义。
如是,按照标点本各本互校,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此处正文当从殿本作“宓贱丧领”,或从局本作“宓贱伤领”,在校勘记中可注明宋本、弘治本、北监本、毛本作“密贱璜领”,“密贱”即“宓贱”。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8)22—0094—03
梁沈约所撰《宋书》是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此书目前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点校精审,为学界所公认。然而,因卷帙浩繁,难免挂一漏万。比如,此本喜径据他书改动本文,尤喜径据类书改动本文,这样校勘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试就此类校勘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校勘问题与标点本商榷。末学肤受,不敢自信,大雅君子,幸垂教焉。
(1)《后废帝纪》虞玩之上表:“天府所资,唯有淮、海。民荒财单,不及曩日。而国度弘费,四倍元嘉。”(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同。第185页)
校勘记:“而国度弘费,‘弘’各本并作‘引’。据《元龟》四七一改。”
按:各本作“引费”不误。“引费”,犹花费。如,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慧远》:“愚民乡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虚引费”指白白花费。又,《续高僧传·习禅·昙崇》:“帝以功业引费,恐有匮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总一千三百对,以助随喜。”“功业”指兴造佛塔。此谓帝以为兴造佛塔很花费,恐怕财物上有匮乏,因而又送一些财物,以助布施。“引费”又可写作“费引”。如,《陈书·废帝纪》慈训太后令曰:“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后妃的居室),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期稔,皆已空竭。”又,《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上表曰:“窃寻缘淮诸镇,皆取给京师,费引既殷,漕运艰涩。聚粮待敌,每苦不周,利害之基,莫此为急。”是以本文“国度引费,四倍元嘉”乃谓国家用度的花费,是元嘉年间的四倍。校勘记盖不明“引费”有花费义,而径据类书《元龟》改作“弘费”,大误。
(2)《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任藩辅,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第1322页)
校勘记:“虽历任藩辅,‘藩辅’各本作‘藩翰’,据《南史》改。”
按:各本作“藩翰”不误。“藩翰”,藩屏也,也可指藩屏之臣。如,《晋书·安平献王孚等传论》:“泰始之初,天下少事,革魏余弊,遵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又,《晋书·苟唏传》怀帝与苟唏诏书云:“朕以不德,戎车屡兴,上惧宗庙之累,下愍兆庶之困,当赖方岳(任专一方之重臣),为国藩翰。”又。《晋书·张方传论》:“晋氏之祸难荐臻,实始藩翰。”此谓晋朝祸难屡兴,实始于藩屏之臣。本文“虽历任藩翰,不营财利”乃谓王弘虽然历任藩屏之臣,却不经营财货。是以本文各本“藩翰”可通,校勘记单据《南史》改之作“藩辅”,非是。
(3)《周朗传附周峤》朗上书:“且一体炫金,不及百两,一岁美衣,不过数袭,而必收宝连椟,集服累笥,目岂常视,身未时亲,是为椟带宝,笥著衣,空散国家之财,徒奔天下之货,而主以此惰礼。妃以此傲家,是何糜蠹之剧,惑鄙之甚。”(第2097页)
校勘记:“不及百两,‘百’各本并作‘伯’,据《元龟》五二九、《通鉴》宋元嘉三十年改。”
按:各本作“伯”不误。“伯”通“百”,如,《汉书,食货志》:“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颜师古注:“仟谓千钱,伯谓百钱也。今俗犹谓百钱为一伯。”又,《宋书·何承天传》:“计千家之资,不下五百耦牛,为车伍伯两。参合钩连,以卫其众。”“为车伍伯两”即为车五百两。本文“一体炫金,不及伯两”犹言一身衣饰,花费最多也不超过一百两。校勘记盖以“伯两”不通,而据《元龟》《通鉴》改之作“百两”,误。
(4)《刘粹传附刘损》:“粹族弟损,字子骞,卫将军毅从父弟也。父镇之字仲德,以毅贵,历显位,闲居京口,未尝应召。常谓毅:‘汝必破我家。’毅甚惮之,每还京,未尝敢以羽仪人从入镇之门。”(第1385页)
校勘记:“‘每还京’,《南史》‘京’下有‘口’字。按上文云镇之居京口,则似以作‘京口’为是。”
按:本文作“每还京”不误。“京”即京口,“京”还可与“京口”在同一段文字中混用,如,《宋书·庾悦传》:“初,毅家在京口,贫约过常,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时悦为司徒右长史,暂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东堂。”是以本文上文作“京口”,下文作“京”并不误。校勘记径据《南史》认为本文“每还京”当作“每还京口”,非是。
(5)《五行志一》:“元康末至太安间,江、淮之城,有败编自聚于道,多者或至四五十量。干宝尝使人散而去之,或投林草,或投坑谷。明日视之,悉复如故。民或云见狸衔而聚之,亦未察也。宝说日:‘夫编者,人之贱服,最处于下,而当劳辱,下民之象也。败者,疲毙之象也。道者,地理四方,所以交通王命所由往来也。故今败编聚于道者,象下民罢病,将相聚为乱,绝四方而壅王命之象也。在位者莫察。太安中,发壬午兵,百姓嗟怨。江夏男子张昌遂首乱荆楚,从之者如流。于是兵革岁起,天下因之,遂大破坏。此近服妖也。”’(第889页)
校勘记:“‘有败编聚于道’,‘编’百衲本、北监本、毛本、局本作‘编’。殿本作‘(枲扁)’。《晋书·五行志》作‘靥’。下并同。按《广韵》:‘靥,草履也。’疑此编、(枲扁)皆指草履言之。”
按:文中三处“编”字殿本均作“(枲扁)”。“(枲扁)”指鞋底,如,《集韵·狂韵》:“(枲扁),履底。”“有败(枲扁)自聚于道,多者或至四五十量”言有烂鞋底自己聚集于道路,多的时候到四五十双。“夫鳊者,人之贱服,最处于下,而当劳辱”言鞋底是人低贱的服饰,处在人服饰的最下端,因而承当劳辱。可见,“躺”之鞋底义甚合此处文义,故殿本作“(枲扁)”当是。
“(枲扁)”字除殿本之外余本均作“编”。“编’’之字义与此文义了不相关,笔者以为“编”当通“(枲扁)”。“编”、“(枲扁)”声符相同,例得通用。如,《玉篇·米部》:“耢,施绞于(枲扁)也。”此“(枲扁)”字泽存堂本《广韵》正作“编”,如,《广韵·号韵》:“耢,施绞于编。”铹指在鞋底上扭结绳子,其实就是打鞋底。因此,各本的“编”应是“(枲扁)”的通读字。
“(枲扁)”字《晋书》作“展”,指草鞋。按,草鞋义与此文义不太贴合。首先,草鞋虽处于人服饰之下端,然而与鞋底相较,并非如本文所言“最处于下”。其次,草鞋虽当寒暑湿冷,承当劳辱,可无论那种鞋皆是如此,非如鞋底因为处于人服饰之最下,故寒暑湿冷首先当之,故最为承当劳辱。因而,殿本作“(枲扁)”当较《晋书》作“扁”文义为优。《晋书》乃唐人所编纂,其时盖已不明“(枲扁)”有鞋底义,故而改之作“扁”。
综上知,本文殿本作“(枲扁)”,百衲本、北监本、毛本、局本作‘编’皆可通,都指鞋底。校勘记云“(枲扁)、编二字指草履言之”,误。 另,“(枲扁)”字常出现在字书或韵书中,归纳起来有二义,一是纳鞋底。《广雅·释器》:“(枲扁)谓之(枲扁)。”王念孙疏证云:“《集韵》引《字林》云:‘(枲扁),刺履底也。”’二即是鞋底。然而“(枲扁)”字在文献中罕见用例,王念孙疏证“躺”字条下亦无用例,因而本文此例正可为《广雅》“(枲扁)”字补证。
(6)《范晔传》晔奏对日:“臣虽凡下,朝廷许其桷有所及,以理而察,臣不容有此。”(第1826页)
校勘记:“‘凡’三朝本、北监本、毛本作‘尼’,殿本、局本作‘泥’。张元济《校勘记》云:‘尼疑凡字之伪。’按张校是,今改正。”
按:殿本、局本作“泥下”可通。“泥”,劣弱少才力也。如,《尔雅·释兽》:“威夷,长脊而泥。”郭璞注:“泥,少才力。”邢,爵疏:“泥,弱也。威夷之兽,长脊而劣弱少才力也。”“泥下”指劣弱低下。本文“臣虽尼下”乃谓我虽然劣弱低下,文义可通,是以殿本作“泥下”不误,不当改作“凡下”。“泥”可通读作“尼”(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籍》,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550页),故三朝本、北监本、毛本作“尼下”亦可。张元济《校勘记》云“尼”为“凡”字之伪,并未提出可靠的异文佐证,说颇可商。
(7)《沈庆之传》:“帝凶暴日甚,庆之犹尽言谏争,帝意稍不说。及诛何迈,虑庆之不同,量其必至,乃闭清(枲扁)诸桥以绝之。庆之果往,不得度而还。”(第2004页)
按:“闭清豁诸桥”《南史·沈庆之传》作“开青溪(同清(奚谷))诸桥”。《南史》是。青溪是南京城内一段曲折的水流,青溪上诸桥当是连舟而成的浮桥。此因六朝南京城内水上多浮船往来,如,《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梁顾野王《舆地志》云:“六代自石头东至运署,总二十四所度,皆浮船往来,以税行直。淮对编门大航,用杜预河桥之法,其本吴时南淮大桥也。一名朱雀桥,当朱雀门下,渡淮水。王敦作逆,温峤烧绝之,是后权以舶航为浮桥。”且本文与《南史》云“闭清(奚谷)诸桥”、“开青溪诸桥”,则青溪诸桥能被人为地“开”、“闭”。按,连舟而成的浮桥方能人为地“开”或“闭”,木桥、石桥则不能,是以清溪诸桥应是连舟而成的浮桥。
六朝时浮桥的断开叫“开”。如,《梁书·武帝纪上》:“东昏又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率军主胡虎牙等列阵于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余万人。阉人王伥子持白虎幡督率诸军,又开航背水,以绝归路。”“航”指朱雀航,即朱雀桥,是南京城朱雀门前淮水之上连舟而成的一座浮桥(详见上引《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舆地志》)。这里“开航背水,以绝归路”的意思是阉人王伥子断开朱雀桥,命令军队背对淮水,用以断绝回去的路。又,《南史·王弘传附王融》:“[王融]及为中书郎,尝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行遇朱雀桁(桁同航,浮桥也)开,路人填塞,乃槌车壁曰:‘车中乃可无七尺,车前岂可乏八驺。”“‘行遇朱雀桁开,路人填塞”谓王融出行遇到朱雀桥被断开,路人堵塞在一起。
反之,六朝浮桥的合拢称作“闭”。如,《梁书·侯景传》:“既而景至朱雀航,萧正德先屯丹阳郡,至是,率所部与景合。建康令庾信率兵千余人屯航北,见景至航,命彻航,始除一舶,遂弃军走南塘,游军复闭航渡景。”“闭航渡景”指合拢朱雀桥让侯景渡过。
是以《南史》“开清豁诸桥”指断开清(奚谷)诸桥,本文“闭青溪诸桥”指合拢清(奚谷)诸桥。本文文义是宋前废帝欲诛何迈,预料到沈庆之不赞同,一定会进宫劝阻,废帝便断开清(奚谷)上的浮桥以阻断其进宫劝阻的道路,后来庆之果然前往劝阻,以不得渡桥而还。揆之文义,此处当以《南史》作“开清(奚谷)诸桥”为是。“开”“闭”二字繁体形似,故“开”“闭”二字易因形近而讹。
《宋书》中还有一处“闭”字是“开”字之误。《刘(面力)传》:“桂阳王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面力)使持节、领军,置佐史,镇扦石头。既而贼众屯朱雀航南,右军王道隆率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面力)。动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面力)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阵死之,时年五十七。”(第2196页)“闭航”《宋书·恩悻传·王道隆》作“开航”。此是后废帝元徽元年,桂阳王休范造反,攻打到南京后,屯兵于朱雀桥的南边,守卫南京的刘(面力)命断开朱雀桥,可王道隆不听,催促刘(面力)渡过朱雀桥进战,后战败被杀。以文义考之,此“闭航”当是“开航”之误。《南齐书·高帝纪上》载此事亦作“开航”,如:“贼帅丁文豪设伏破台军于皂荚桥,直至朱雀桁(桁同航),刘动欲开桁,王道隆不从,动及道隆并战没。”
(8)《顾觊之传附顾愿》:“尔乃踽、跖横行;曾、原窘步。汤、周延世;诩、邑绝绪。吉凶徵应,纠缝若兹。毕万保躯,宓贱璜领,梁野之言,岂不或妄。”(第2083页)
校勘记:“宓贱璜领,‘璜’殿本作‘丧’,局本作‘伤’。”
按:“宓贱璜领”,张元济《宋书校勘记》翻云宋本、弘治本、北监本、毛本作“密贱璜领”;殿本作“宓贱丧领”。张批云:“无考,《史记》不详。”
今按:“宓贱”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宓子贱”之“宓”字又可写作“密”。《颜氏家训·书证》:“孔子弟子虑子贱为单父宰,即虑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因而,“宓贱”宋本等作“密贱”亦属不误。“璜领”之“璜”字,《说文新附》:“璜,玉爵也。”此义与文义不合。“璜领”殿本作“丧领”,局本作“伤领”。“宓贱丧领”、“宓贱伤领”犹言宓贱身死,此差合文义。本文乃顾觊之《定命论》文中的一节,大意是说吉凶之事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毕万得以保全性命,而宓子贱却身死人灭。毕万是战国魏国的始创者,事晋献公,从伐霍、耿、魏,以功封魏;宓贱是孔子弟子,治理单父,清静无为,弹琴不下堂,单父得理。按常理像毕万这种武将应该短命,而贤德如宓贱者应当长寿,可是吉凶之事无章可循,两人反而得到不同的运命。宓子贱身死之事见《韩非子·难言》:“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睢折耆于魏齐。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圈惑之主而死。”这段文字也是说仁贤忠良之士反而遭遇恶果,这与本文的主旨一贯,本文宓子贱身死之事或许典源于此。从上面对文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殿本作“宓贱丧领”,局本作“宓贱伤领”合乎文义。而宋本等作“宓贱璜领”,文不成义。
如是,按照标点本各本互校,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此处正文当从殿本作“宓贱丧领”,或从局本作“宓贱伤领”,在校勘记中可注明宋本、弘治本、北监本、毛本作“密贱璜领”,“密贱”即“宓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