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禁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语言禁忌的文化构建自然也有所差异。在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汉语言禁忌语的形态也是五彩纷呈。本文旨在从其历史渊源,语言禁忌现象成因和禁忌语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此分析禁忌语在中国的文化构建。
关键词:汉语言;禁忌语;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历史渊源
禁忌语,在汉语言中,又称作“忌讳语”或者“避讳语”。作为一种文化民俗形态,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形态与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语言禁忌由社会禁忌演变而来。塔布开创了语言禁忌的先河,它是最原始的,最古老而又最神秘的无形法令,最早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禁忌语起源于周朝,兴盛于隋唐,清朝达到顶峰。禁忌语一开始在周朝是用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信仰,是祭祀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到了唐朝,禁忌语的相关使用已经由明文法令规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为避其名讳,将“六部”中的民部改成户部。此种规避“嫌名”现象多不胜数,而由“嫌名”引发的牢狱之灾更是枚不胜举。而到了清朝,禁忌语的使用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时期,江西正考官查嗣庭由于“为民所止”中,“为止”同“维止”,指要砍掉雍正的脑袋。故此,查嗣庭问罪下狱。其次,平民百姓不可私下议论皇室贵族,当时的社会禁忌在语言禁忌上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二.语言禁忌现象成因
(一)原始崇拜信仰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语言禁忌在中国的历史土壤经过不断发展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禁忌和语言精神文明有一定的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神灵的国家。起初,古人无法解释一些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故此将大自然的一些现象解释为神灵的伟力。大到四季更替,小到晴雨变换,这些都被人们归于神灵的作用。因而,古人对这些神灵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继而对崇拜的对象也就产生了禁忌语。比如,一些偏遠山区的人们认为狐狸是神灵的化身,故以狐为尊,称其为“仙姑”。此外,逢年过节时,一般说“请财神爷到家”,而不是“买财神爷回家”,以恐亵渎了神灵。
(二)维护礼教统治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统治下,许多禁忌礼教已经沦为统治者的工具。除了“三纲五常”等礼教外,还有一些禁忌语的规避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避“名讳”这种现象是最常见的。若百姓之名有“丘”字,则需规避为“邱”,由于圣人孔子,其字为丘,这种就是避圣人讳。另外还有一些“家讳”,家中子孙辈的名讳通常不与祖父辈名讳重合,这些都是为维护礼教而形成的一些禁忌用语。
(三)趋吉避害心理
中国人在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禁忌是很多的。有一部分中国人对一些数字特别敏感,比如说数字三,其音同“散”,有分离分散之意;数字四,其音同“死”,有死亡之兆等。如若遇到死亡之类问题,一般用相对隐晦的话语来说明。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去世时,运用“老了”一词,用了讳饰的手法。在中国,“死”这个禁忌语,有很多种表达,形容帝王之死,称为“驾崩”,“薨”,或是“万事之后”;形容老年人之死,则有“寿终正寝”,“百年之后”,“走了”或是“老了”;形容未成年人之死,一般用“早夭”或是“夭折”等。
(四)避免尴尬心理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可能会给人产生困扰,造成尴尬的现象。故此,将这类禁忌语用委婉的方式说出来,避免尴尬的产生。
“月经”一词,是女性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在一些特定情况,如若赤裸裸地说出来,不免会造成尴尬。故此,将该词用以“好朋友”,“老熟人”,“大姨妈”或是“生理期”来代替。除此之外,在平常交往中,一般不用“撒尿”或是“拉屎”这种说法,“去洗手间”,“去卫生间”或是“出去一下”此类说法相对文雅自然,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禁忌语的影响
一方面,禁忌语的规避衍生了委婉语,委婉语成为禁忌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英国语用学家里奇认为相对直接使用禁忌语,委婉的礼貌语能够起到的语用效果更强更好。禁忌语的规避对人们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缓解了人际交往中尴尬的气氛。另一方面,它无法还原最原始的语用信息,掩盖了最真实的内容。比如,将“入侵他国领土”说成了“情报收集活动”,此种说法将政治活动避重就轻,无法还原最真实的信息。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汉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人们的敬畏和禁忌心理催生了禁忌语,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禁忌语的委婉形式——委婉语。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合理使用禁忌语才能在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洁.浅谈汉语禁忌现象[J]. 赤子,2014(2).
[2]蒋业梅.论语言禁忌与语用失误[J]. 柳州师专学报,2000(2).
[3]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 浙江大学学报,2006(4).
[4]范学荣,王晶. 英汉语言禁忌的趋同性及其文化内涵[J]. 考试周刊,2007(9).
关键词:汉语言;禁忌语;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历史渊源
禁忌语,在汉语言中,又称作“忌讳语”或者“避讳语”。作为一种文化民俗形态,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形态与历史传统息息相关。
语言禁忌由社会禁忌演变而来。塔布开创了语言禁忌的先河,它是最原始的,最古老而又最神秘的无形法令,最早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禁忌语起源于周朝,兴盛于隋唐,清朝达到顶峰。禁忌语一开始在周朝是用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信仰,是祭祀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到了唐朝,禁忌语的相关使用已经由明文法令规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为避其名讳,将“六部”中的民部改成户部。此种规避“嫌名”现象多不胜数,而由“嫌名”引发的牢狱之灾更是枚不胜举。而到了清朝,禁忌语的使用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时期,江西正考官查嗣庭由于“为民所止”中,“为止”同“维止”,指要砍掉雍正的脑袋。故此,查嗣庭问罪下狱。其次,平民百姓不可私下议论皇室贵族,当时的社会禁忌在语言禁忌上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二.语言禁忌现象成因
(一)原始崇拜信仰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语言禁忌在中国的历史土壤经过不断发展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禁忌和语言精神文明有一定的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神灵的国家。起初,古人无法解释一些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故此将大自然的一些现象解释为神灵的伟力。大到四季更替,小到晴雨变换,这些都被人们归于神灵的作用。因而,古人对这些神灵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继而对崇拜的对象也就产生了禁忌语。比如,一些偏遠山区的人们认为狐狸是神灵的化身,故以狐为尊,称其为“仙姑”。此外,逢年过节时,一般说“请财神爷到家”,而不是“买财神爷回家”,以恐亵渎了神灵。
(二)维护礼教统治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统治下,许多禁忌礼教已经沦为统治者的工具。除了“三纲五常”等礼教外,还有一些禁忌语的规避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避“名讳”这种现象是最常见的。若百姓之名有“丘”字,则需规避为“邱”,由于圣人孔子,其字为丘,这种就是避圣人讳。另外还有一些“家讳”,家中子孙辈的名讳通常不与祖父辈名讳重合,这些都是为维护礼教而形成的一些禁忌用语。
(三)趋吉避害心理
中国人在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禁忌是很多的。有一部分中国人对一些数字特别敏感,比如说数字三,其音同“散”,有分离分散之意;数字四,其音同“死”,有死亡之兆等。如若遇到死亡之类问题,一般用相对隐晦的话语来说明。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去世时,运用“老了”一词,用了讳饰的手法。在中国,“死”这个禁忌语,有很多种表达,形容帝王之死,称为“驾崩”,“薨”,或是“万事之后”;形容老年人之死,则有“寿终正寝”,“百年之后”,“走了”或是“老了”;形容未成年人之死,一般用“早夭”或是“夭折”等。
(四)避免尴尬心理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可能会给人产生困扰,造成尴尬的现象。故此,将这类禁忌语用委婉的方式说出来,避免尴尬的产生。
“月经”一词,是女性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在一些特定情况,如若赤裸裸地说出来,不免会造成尴尬。故此,将该词用以“好朋友”,“老熟人”,“大姨妈”或是“生理期”来代替。除此之外,在平常交往中,一般不用“撒尿”或是“拉屎”这种说法,“去洗手间”,“去卫生间”或是“出去一下”此类说法相对文雅自然,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禁忌语的影响
一方面,禁忌语的规避衍生了委婉语,委婉语成为禁忌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英国语用学家里奇认为相对直接使用禁忌语,委婉的礼貌语能够起到的语用效果更强更好。禁忌语的规避对人们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缓解了人际交往中尴尬的气氛。另一方面,它无法还原最原始的语用信息,掩盖了最真实的内容。比如,将“入侵他国领土”说成了“情报收集活动”,此种说法将政治活动避重就轻,无法还原最真实的信息。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汉语言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人们的敬畏和禁忌心理催生了禁忌语,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禁忌语的委婉形式——委婉语。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合理使用禁忌语才能在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洁.浅谈汉语禁忌现象[J]. 赤子,2014(2).
[2]蒋业梅.论语言禁忌与语用失误[J]. 柳州师专学报,2000(2).
[3]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 浙江大学学报,2006(4).
[4]范学荣,王晶. 英汉语言禁忌的趋同性及其文化内涵[J]. 考试周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