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革”中广泛流传的两句诗来历的辨正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两句诗,多年来被许多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是陈明远的,陈明远也说是自己的。有一本名为《轰动全国的“伪造毛主席诗词”冤案》,通书内容都是讲陈明远因“诗词”问题在“文革”中被整的情况,其中也讲到这个问题。打开电脑搜索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条目,有很多。一句话,这件事情仿佛已经尘埃落定,即这两句诗的作者是陈明远。对此“不刊之论”,我有疑问。我提供几份材料,供方家和广大读者考虑。
  
  我所知道和经历的这两句诗的来历的情况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流传很广的两句诗,在许多红卫兵报刊的文章中,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常常引用这两句诗以壮行色;有的甚至直接用作文章的题目。有一幅毛泽东写大字报的“文革”宣传画,其文字说明就是“千钧霹雳开新宇——炮打司令部”。不仅在红卫兵的报刊中,就是在《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文章中,这两句诗也常常出现。这两句诗影响这么大,究竟是谁的?许多人认为是毛泽东的。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的文章,其中有云:
  火旗飞舞冲天笑,
  赤遍环球是我家。
  千钧霹雳开新宇,
  万里东风扫残云。
  志存胸内跃红日,
  乐在天涯战恶风。
  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对上引这些词句都不陌生。我当年参加的战斗队名称就叫“扫残云”。
  这些诗句何等豪情,何等气势!作为“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曾经鼓舞了几亿人的斗志。
  不难看出,直到今天的这篇文章,使人感到还有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把“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两句诗(其他的姑且不说)看作是毛泽东的;其影响之大,连作者在“文革”中参加的战斗队的名称都叫“扫残云”——这充分表明了它作为“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的威力!当然,这篇文章也说到这两句诗的实际作者是陈明远。这两句诗的真正作者是陈明远,这在学界,特别在研究“文革”史的人当中,仿佛已成定论了。现再抄两则有关材料:
  有个名叫李彩云的作者,在《科学家兼诗人陈明远的一家》中说:“陈明远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也许会更记忆犹新。‘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文革’初期,这曾被误传为‘未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而陈明远却是它的真正的作者。”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一点也不含糊。
  一位名叫王佐良的作者,在《一代奇才——陈明远诗选》中说:“‘文化大革命’初期……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关锋(关锋发表文章是1966年4月5日,不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未开始,中央文革小组还未成立,因而关锋也还不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写了一篇批判吴晗的《〈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两株大毒草》的大文章,结尾的地方来了两句诗:‘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在作了这样的说明之后,不知道作者根据什么断言:“读过关锋文章的人都知道,这位作者(指关锋,其实作者还有林杰)是不会自己写出这么两句诗来的。”按照作者的说法和口气,关锋“是不会自己写出这么两句诗来的”,那他只能是“引用”和“抄袭”别人的了,即“引用”和“抄袭”陈明远的。我认为,作者这个论断非常武断。“文革”前,关锋是有一定名气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很强调“训诂”,有相当的古文功底,怎么就写不出“这么两句诗”来呢?再说林杰,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调干生,也有很强的古文功底。
  然而,事实究竟怎样?即这两句诗的作者究竟是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作一番辨正的问题。
  首先说,这两句诗是不是毛泽东的?人们已肯定回答:不是,绝对不是,翻遍迄今各种正规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或《毛泽东诗词》版本都不能找到这两句诗。有一次在聊天中,一位同志根据毛泽东孙子的名字叫“毛新宇”,断言这两句诗是毛泽东的。我说,“毛新宇”名字的由来,是否和这两句诗有关,我不知道,但由此断言这两句诗是毛泽东的,绝对不符合事实。那么,这两句诗是不是陈明远的呢?据查1988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劫后诗存——陈明远诗选》中有首《跨东海》的七律,其中确有这两句诗——只是这里是“扫剩云”,而不是“扫残云”,诗作时间是1965年春。该书注释说:原为“扫残云”,后改为“扫剩云”。为什么作这种改动?没有说。关键是有个问题现在还不清楚,陈明远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公诸社会或流传到社会上的?如果是通过所谓《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流传到社会上,那就肯定是在“文革”开始后(很多讲这个问题的人也是这样说的),而不是在“文革”开始前。
  下面,我讲一讲我所知道的这两句诗的另一种来历。
  1966年初,即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后,而“文化大革命”还未全面开始时(请读者注意我说的这个时间——特定的时间),林杰起草、关锋修改,两人合写了一篇题目叫做《〈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两株大毒草》的文章,于1966年4月5日出版的第五期《红旗》杂志上发表(发表时署名关锋、林杰,因为关锋是老师,林杰是学生)。这篇文章的最后即结尾就是这两句诗。据我所知,这两句诗出自林杰之手,至于林杰是直抒胸臆,还是从别人的诗句中脱胎而来,我不大清楚。发表前,这两句诗的词句不是这样,而是“千里雷声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在征求我的意见时(当时我和林杰都在关锋任组长的红旗杂志社中国哲学史组工作),我说:“千里”、“万里”重复似不好,“对仗”也不工,可否将“千里”改为“千钧”。关锋很赞赏,说改得好,还讲了历史上“一字师”的故事。我所知道和经历的情况,就是这样。
  
  林杰给我的信
  
  《我所知道和经历的这两句诗的来历的情况》(原题为《关于“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的来历》)写成后,我将它送林杰核阅和指正。他给我回了一信,讲了他写出这两句诗的缘由和过程。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老阎:
  大作《关于“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的来历》已拜读,你说,“这两句诗出自林杰之手”,并说“这是我所知道和经历的情况”,这句话说得实在,多谢。
  诗中的“钧”字原作“里”,是你建议改的。所以这两句诗出于我之手,这是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千真万确,是没有怀疑的。
  这两句诗的写作时间是1966年3月。那天我、关锋和你在关锋家讨论文章修改问题议论到高亨先生的词《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我们都很赞赏。词的开头写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云,笔下有雷声。”(高亨词原发表在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1966年2月18日《人民日报》转载——笔者)我们在赞叹之时,关锋说,林杰你考虑一下,文章结尾也来点雷声吧!我说,好。于是我就思考“雷声”。开始,想加一首比较豪迈的诗,但一时想不出来。当时我想到几年来,毛主席发表了不少反修防修鼓舞人心催人振奋的诗词,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等。感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一场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心怀革命豪情和对毛主席的无限敬意,忽然想起了一句民歌“千里雷声万里闪”。于是,我就写出了“千里雷声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行看云雨过去,旭日当空,人民的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写好以后,思想很兴奋,就匆匆念给关锋和你听,没有想到这是诗还是文,也没有考虑文字和平仄问题。你说,两个“里”字重复。建议前一个“里”字改为“钧”字,大家都同意。这就是这两句诗写作的实际情况。
  1966年8月,听到毛主席《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传达,很兴奋,再看旧作,我又加了两句,改成一首绝句: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六亿工农齐奋起,豪情壮志满乾坤。觉得诗意不多,一直没有给别人看。
  至于有人说,那两句诗的作者是陈明远,是我抄袭他的,这是无稽之谈。我的这两句诗,发表在1966年4月5日《红旗》杂志第五期,两句诗的产生你亲见亲闻,可以作证。发表后,中央广播电台全文广播。1966年6月6日,北京四中薄熙永等6人,在一张大字报中,加以传抄,他们把“雷声”两个字改为“霹雳”改得好。谢谢这几位不认识的年轻朋友。说我抄袭了根本不存在的所谓陈明远的诗句,奇谈怪论,莫此为甚。
  有人说,陈明远的“两句诗”,被当作没有发表过的毛主席诗词,在“文革”中流传。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文革”中流传没有发表过的毛主席诗词,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它必定在“文革”正式开始以后,不能在这以前,也就是说必在《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通过以后。十六条规定“文化大革命”可以开展“四大”。在“破四旧”过程中,红卫兵发现了毛主席没发表过的诗词,有些人就把它编辑、刻印出来,起名《毛主席诗词》,赠送给亲友,在社会上流传,时间主要在1966年底。这些毛主席诗词并不都是毛主席写的,有的是年轻人自己写的,也鱼目混珠,夹杂其中。我写的那两句诗是在“文革”正式开始之前的1966年3月,当时根本不存在没有发表过的《毛主席诗词》。当然,更不可能有陈明远的诗词被当作毛主席诗词在流传。
  “文革”中,那两句诗在群众中传抄,那只是流不是本源。本源就是1966年第五期《红旗》杂志上我和关锋的文章。其作者是铁板钉钉,任何人否定不了。……
  最后,我对大作提点意见。你说,“据我所知,这两句诗出自林杰之手”,“我所知道和经历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些话都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你又说“林杰是直抒胸臆,还是从别人的诗句中脱胎而来,我不大清楚”。我感到这后半句话,有点画蛇添足,多余了。背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我没有离开关锋的那间小屋,也没有翻看别人的诗句,一切活动都在你和关锋的视野之中。应该相信你自己见闻所知,不应该犹豫怀疑。关锋叫我来点“雷声”,我临场构思,一气呵成,这你很清楚。……
  不妥之处,请指教。
  敬祝
  撰安!
  林 杰
  2007年7月10日
  林杰在给我的信中所说的情况,我认为是符合实际的。他作为当事人,他的记忆比我的记忆要强得多、详细得多,但大致的脉络和情况是相同的。
  
  北京四中的一张大字报
  
  我们看到,林杰在给我的信中说,1966年6月6日,北京四中薄熙永等6人在一张大字报中把他这两句诗加以传抄,并称赞他们把“雷声”改为“霹雳”。这确实是这两句诗的第一次公开流传。当时也只能用大字报的形式,因为还没有出现什么红卫兵小报之类的东西。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张大字报呢?这张大字报的题目叫做《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其中心内容就是赞扬和支持清华附中的“革命”行动。他们写道:
  清华附中的革命同志们,我们热烈欢呼你们伟大的革命行动:
  清华附中的同志们,你们做得对,干得好!你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毛主席教导我们,真理是骂出来的,胜利是斗争得出来的。坚持真理,勇敢战斗,群众就会支持你们,胜利必将属于你们。
  清华附中坚决的革命派已经站出来了,广大教师学生是起来革命的时候了,是考验每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是真拥护毛泽东思想还是假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时候了!是捣毁“三家村”的时候了!
  如此等等。大字报的结尾写道:
  看如今: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
  革命群众坚决起来扫除一切害人虫!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两句诗,就是从这张大字报开始流传——广泛流传起来的。可以断言,这张大字报所引这两句诗的出处,显然是登载关锋、林杰文章的1966年4月5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五期或同日转载关锋、林杰文章的《人民日报》,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所谓《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至于说,在“文革”正式开始前的1966年3月写出这两句诗的关锋、林杰是抄袭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混杂在所谓《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中的陈明远的诗句,那就有点太离谱、太难令人信服了。
  以上就是我为讨论这两句诗的作者问题提供的几份材料。请大家看看:这几份材料是否有助于对这个问题作出客观和公正的判断?
其他文献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日。此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简称“中联部”)发出通知,中国驻外使领馆是否举行庆祝活动由各馆视情况自行决定。我考虑,中国共产党与执政的纳米比亚人组党有正式、友好的党际关系,故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招待会,邀请纳米比亚人组党高级官员出席,以进一步加强两党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两国新型伙伴关系和全天候朋友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我决定邀请努乔马总统
我退休的朋友们,品茶品虫,借虫喻人,胸中颇有郁勃之气。    写下这样的标题,一点也没有和俄国著名作家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抬杠的意思。我的比方其实很渺小:一个人的遭遇其实和一条虫的遭遇差不多。  “小雪”那一天,几个同龄的朋友邀我观赏蟋蟀恶斗。  事情很平常。但气氛不平常,几个水泥厂的朋友都提前退休了,当年都是和我一样的“文学青年”,现在叫“文青”,三十年过去了,都已退隐,只我还在从事一些社会
在许多军史资料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首任军长的位置是空缺的。整理这些军史资料的编纂人员显然也有理由: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七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时,只任命了周彪为副军长、漆远渥为副政委,并没有任命军长和政委,而且同年3月,第六十九军的番号就撤销了。那么,董其武又是怎样成为解放军第六十九军首任军长的呢?    毛泽东: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
在刚刚结束的德国八国峰会与发展中国家五强的对话中,全球气候问题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对比10年前(1997年)联合国召开京都会议的情景,那个时候不要说国内媒体对这个问题缺少足够的敏感和关注,即使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不认为气候变化需要纳入中国发展的重要应对策略之中那一年,有关世界组织曾通过我邀请国内的某些市长参加在京都召开的这个世界会议,但是有关部门的回答是:这个
第1期  中共中央机关的第三次大搬迁李 欣 王 凡  我接六位将军出“牛棚”刘 岩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献身的中共中央委员卢庆洪 卢秀芹  毛泽东为何倡议创办《红旗》杨永兴  共和国开国十大将的辉煌人生欧阳青  乐于泓的坎坷一生耿 耿  李雪峰眼中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赵春伟  “独臂上将”彭绍辉首任解放军第七军军长叶青松  “科坛巨擘”卢嘉锡霞 飞  陈独秀在“五四”后的第一次被捕案散 木  抗美援
     
18岁时被陈潭秋看中,“老徐”称韩光为“小孟”;协助杨靖宇赵尚志工作,与赵一曼是朋友;毛泽东问起他的名字,并念了一句古诗:“寒光照铁衣。”    韩光青年时期曾有许多化名。但见于他自己撰写的《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的有“小孟”“寒光”。小孟是他早年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时用的化名。  那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在东北大地上风起云涌时,17岁的韩光便加入了青年反帝大同盟组织。这个组
     
朋友家的小书房里,有个小冰箱,里面放香水和一些平时使用频率不高的护肤品,面膜、护肤小样等。夏天的时候,她也顺手放点苏打水进去,看书的时候随手拿出来喝。  这个小冰箱,从她租房子的时候就有,后来自己买了房,跟着一起搬了过来。  “租房子没什么自己的家具,都用房东的,这么一个小冰箱,装着自己的美丽愿望,从一个家搬到另一个家,感觉挺有归属感。”她说。  她不算囤积狂,香水统共五六瓶,口红七八支——一般都
【习作巡诊】  我的家乡  ①我的家乡在那广阔的长江边。早晨起来,我站在窗边,就可以看见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晚上,我在家里就可以看见太阳落下。太阳什么时候最美呢?我认为它在长江的衬托下最美丽。我爱我们家乡的红太阳。  ②我们家位于张家港的东北面永联村,小时候,我特别爱在家门口玩。因为我的家乡有几片树林,虽说树林都不是特别大,只有几棵树,但我们就特爱在树林里玩,这几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一放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