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dyj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框架,以生涯规划为主线,以年级为阶段,层层推进,实施完成不同主题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依托于实际环境,通过思考、实践,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不同主题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完成选课、选专业、申请高校等生涯规划活动,同时也能够提升未来人生所需的各种软实力。
  
   关键词: 国际高中;生涯指导;项目式学习;自我探索
  作者简介:刘敏,上海市上海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国际高中进行“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价值与意义
  项目式学习是指基于一个课题的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产品,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一般的项目式学习是基于一门学科或者一个学科群,而本文所探讨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和一般的学科性项目式学习有所不同,并没有依托模型或者研究课题,一切都是开放的,但都基于“探索自我”这个点,具有较强的生涯指导的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力学生完成“选课”等志趣聚焦系列活动
  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可以促进学生的生涯可持续发展。学校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选择,九、十年级除必修课之外还有很多选修的课程,同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PBL(项目式学习)、Academy(学院)、R-TEW(综合阅读)。而十一、十二年级课程的选择则更为丰富,学生首先要从IB、AP和A-Level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而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每个不同的课程体系中又有非常多不同的选择。很多情况下,高中阶段课程的选择为学生今后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生涯规划的了解还不充分。因此,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以主动建构的形式探究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学习内容,并将其保留更长的时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真实学科的理解。项目学习中学生还会使用许多科学方法和技能,他们将会更接近真实科学的研究。基于对各类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显然更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更理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
  IB及很多前沿课程都非常关注学生基于兴趣领域学习的探究,注重学生思考的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传授知识,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答案不一定要完全准确,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的。IB还从课程结构上设置了每个学科群的EE(论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完成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这些理念都是项目式学习所倡导的,所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有助于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
  项目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通过项目或成果,学生在聚焦志趣的同时也接受了相关研究的训练,为未来高校学习做好了铺垫。而申请大学,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大学招生要求,根据自己学科能力和兴趣特点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课外活动的选择,最终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大学招生录取普遍采用综合评价方式,除学生的高中校内成绩、标化成绩外,大学还非常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学生提供小论文、作品集,以及教师推荐信。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只拥有很高的高中课程成绩,但是对于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喜欢什么类型的大学和专业、将来的职业如何规划等问题都一无所知,显然不太符合国外大学的要求。[冯志刚:《与世界名校比肩——研究型、创新型高中的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页。]而学生通过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和能力,学生通过九年级到十二年级层层推进的课题,逐渐完成自我探索,到了毕业年级,有能力写出全面而有特点的个人申请文书。而通过与指导教师紧密细致的接触,学生也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叙事性强的推荐信,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做好充分的准备。
  3.助力个人未来发展软实力的提升
  通过四个年级系列项目式学习,学生增长了未来高校、职业及生活所必备的技能。在21世纪的工作场所和大学中,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将学习到如何承担责任、建立自信、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提高沟通能力以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这些能力对构建未来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也帮助学生达到各种既定标准。当今及未来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并强调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协作沟通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项目学习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
  二、以生涯指導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含义及表征
  在国际高中开展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框架,以生涯规划为主线,按年级为阶段,层层推进,完成不同主题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具体来讲,国际高中体制为九到十二年级的四年制。按照学生的发展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九、十年级的“认知和探索”阶段和十一、十二年级的“展示和运用”阶段。因此我们按照年级特点,在四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不同主题,但从内容上层层推进、相互关联的项目式学习。在第一阶段中,九年级为高中起始阶段,需要先树立集体意识,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身份和认同感,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为“学校里的我们(Who are we at campus?)”;到了十年级,经过近两年时间自我探索,逐渐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志趣,主题为“我是谁?(Who am I?)”;到了第二阶段的展示运用期,我们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在十一年级设置的主题为“我(们)和我们的社区(What can I/we do for the community?)”;十二年级结合申请大学和专业,畅想未来,主题为“我和我的未来(What can I/we do for the future?)”。   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主动建构、情景式学习、人际互动、技术工具的使用。[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neces.R. Keith Sawyer(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主动建构
  研究发现,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和周边世界互动的主动建构可以产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如果仅基于从教师、电脑或者书本传输得到的知识,只能达到浅层次的理解。理解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建构和更新他们从新的经验和思想中学到的知识。只有当学习者主动地探索世界、观察现象、吸收新理论、在新旧理论中寻找关系、与别人讨论,才能建构新的知识。在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我们正是基于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参与、积极建构知识,模拟在现实世界中工作,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2.情景式学习
  研究发现,大部分有效的学习发生在真实情景中。科学领域的情景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参加各种科学实践活动,比如设计调查、解释现象、建立模型、阐述观点等。情景式学习的一个优势就是让学生更容易看到所参与任务的价值和意义。在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对他们社区很重要的问题,其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目的导向,通过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几个环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情景学习的另一个优势是,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应用于新的情景。当学习者通过记忆零散事实而获得信息时,学生很难将浅层次的理解推广应用到新情况之中。但是,当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且将其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获得更紧密联系的概念理解时,能够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
  3.人际互动
  研究发现,最好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际互动中,当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共享,通过辩论、讨论来理解原则和思想时,这种共享有助于创建一个学习者社区。学生通过合作来发展现实世界所需的技能,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这有助于他们步入未来社会,独立面对现实世界,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志趣聚焦,形成志趣相投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校内走向社会,共同完成基于共同兴趣的课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也能够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益。通过项目学习,教师跟活跃、专注的学生更紧密地一起从事高质量、有意义的项目研究,这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4.技术工具的使用
  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使用技术的机会。借助技术手段,师生不仅可以查找资源和信息,还可以更有效地与专家以及志同道合的同伴合作研究。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在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例如,各种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复杂数据,比如:(1)访问和收集一系列科学数据和信息;(2)提供类似于科学家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3)允许远距离协作和信息共享;(4)通过规划、建设和测试模型;(5)通过开发多媒体文件来证明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1.九年级:确立集体意识
  九年级学生刚到高中,首要任务是尽快熟悉学业及活动的各项安排,找到各种集体的归属感,故这一年的主题为“学校里的我们(Who are we at campus?)”。学校提供一定的平台,将兴趣、性格特点相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展现他们作为学校大家庭中一分子的“闪光点”。这同时也为学校富有特色的团队和集体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为学生提升内聚力构建一个平台。小组研究的课题可以是“如何保持学校湖水的水质”“学校新建智能楼宇照明系统的程序设计”,也可以是更抽象的研究,比如“如何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质”,课题选择取决于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志趣方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倡导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式,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运用批判思维及创新的精神,共同合作,完成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学校新建智能楼宇照明系统的程序设计”中,课题组成员运用了物理、信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最终将完成的程序设计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确实提高了智能化的环保程度,学生身处智能楼宇中,享受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十年级: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十年级的主题为“我是谁?(Who am I?)”。十年级进入了高中的中期,学生对自我认知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以各种方式不断发展。这时候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寻找能够代表自己成长印记的证据,并加以论述。其中与学业相关的证据可以是:“如果你讨论的是数学课中的正弦曲线,你可以找出真实世界中的一个物体或事物是按此分布的”“如果你讨论的是经济课中的供需关系,你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反映该关系的商品”;非学业方面的证据可以是“你在社团活动中或准备竞赛时所创造的一些材料”“一本反映自己志趣的观影集”。最主要是通过文字说明和自我反思来论证这些“证据”对于自我特质、自我收获、成长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是多维度了解“别人眼中的我”,学生可以采取采访家长、同伴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在大型野外生存训练活动中,通过教练、教师、同伴和自我360度环评的方式,了解并不断改进自我。这些方式都会让学生多维度地认识自己,在高中中段进行深入志趣探索,为后两年的学习建好基石,同时也为两年后申请大学的必修作业“个人文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十一年级:走出学校去探索
  到了第二阶段,经过两年时间的积累,学生要逐渐聚焦志趣,进入展示和运用的阶段。学校的教育分为很多方面,除了课堂上基本的学科知识教授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十一年级的项目式学习,我们鼓励学生按照志趣,形成研究小组,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为“我(们)和我们的社区(What can I/ we do for our community?)”。通常一个项目的设计需要用到四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是对他们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延伸——从单学科走到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链接。项目实施中,需要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发挥优势,共同完成任务。以2019年为例,大的主题是“如何让上海变得更美好?(How to make shanghai a better city?)”。学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从“苏州河的环境保护”到“人工智能如何促进城市建设”,很多课题参加了上海市科创比赛,获得了重要的奖项,鼓励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研究的内驱力。   4.毕业年级:对未来人生的展望
  十二年级的主题为“我(们)和我们的未来(What can I / we do for the future?)”。到了高中最后一年,学生即将完成高中学业,进入到申请大学和专业的关键期,学业水平的发展也达到顶峰期。此时的项目式学习帮助他们将兴趣、激情、好奇心展现在实际的工作场景或反映在学校的学习研究中。十二年级的项目式学习分为个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对相关领域有着明确志趣且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生可以申请独立完成一份学术课题研究报告或创新小发明,研究主题涉猎很广,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几年,学生的研究课题很多围绕将来申请大学的专业,为未来的专业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种类型,渴望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申请在选定的机构进行工作实习,并以一篇文章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反思。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加深了对不同职业和专业的理解,并将自己在学校所学与未来的专业职业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据统计,近几年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项目式学习的影响。
  四、“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
  1.项目式学习主题的确立
  (1)发现驱动问题。
  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将有一位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并指导。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整个项目的驱动问题。驱动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推动整个项目进程,当学生在追求驱动问题解决方案时,他们对关键的科学概念、原理和实践都会有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好的驱动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会使学生意识到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真实且重要的问题,并在项目进行中不断探索。好的驱动问题有几个特点:①可行性:在学生调查方案中具备可行性;②价值化:它们包含丰富的符合国家或地区标准并与科学家的实际行为相关的科学内容;③情景化: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中,且是重要的;④有意义:对学习者而言是有趣且令人兴奋的;⑤道德性:符合道德规范,对个人、组织及社会环境都无害。[Scott Wurdinger, Jean Haar, Robert Hugg and Jennifer Bezon :A Qualitative Study us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 Mainstream Middle School[Z]. 2006:150-161.]
  (2)递交提案。
  驱动问题确定后,学生需要根据不同年级项目式学习要求,完成项目提案。提案经过指导教师审核、修改,通过后可以进入实施阶段。以十二年级为例,学生的提案要求见表1。
  2.项目式学习的调查研究
  整个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从第一学期延伸到第二学期中期。如果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研究过程,教师在研究方法上需要提供系统的指导。比如,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才是有效的,如何選择自变量和因变量,如何设计对比实验,如何收集有效数据。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调查研究中,最困难的还是对收集到的数据的解释,这方面也需要教师专业的指导和及时纠正错误的研究方法。然后就是提炼结论,这个环节需要避免学生个人主观判断,结论需要结合很多的经验事实,这是复杂的思维过程。
  由于项目式学习周期较长,为了促进学生在每个阶段中都有相应的思考,同时也为了督促学生按照阶段节点保证任务质量,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完成三篇日志。日志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式学习中的具体活动,所做的尝试、经历的胜利、失败等;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一些证明材料,如照片、视频等。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定期与指导教师沟通,频率至少为一个月。学生需要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学习的进展,针对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并完成阶段性报告。小组成员就项目内容进展向指导教师报告时,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组是否提出令人信服的想法;小组是否有独特的观点;小组提出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逻辑性;小组是否提出了以良好研究为基础的想法;小组想法是否综合了多个学科的信息和概念。项目式学习会牵涉到跨学科的应用,学生在汇报项目式学习中的学术运用时,要注意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运用”。举例来讲,对于生物的知识运用可以是“对疫苗实验不同结果的讨论”,但不能是“所有动物都由细胞组成”这样的事实;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可以是“运用函数对收集到的数据做出预测”,不可以仅仅是“把所有部分相加得出整个项目的花费”;对经济知识的运用,可以是“运用供求关系曲线推断价值结果”,不可以仅仅是“价格的比较”;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可以是“通过证据体现传统人文价值的现代化”,不可以仅仅“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3.项目式学习的评审与反思
  每位学生在完成项目式学习时,必须提交一篇综合反思报告。如果是对事实依据的反思,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项事实依据是如何反映你在学科中的兴趣点的?
  这项事实依据是如何帮助你面对一项新的挑战的?
  这项事实依据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这项事实依据是如何展示你的想法被挑战的?
  这项事实依据是怎样关联到生活中对你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这项事实依据怎样说明学校对你的影响?
  这项事实依据是如何展示你高中与初中学习生活差异的?
  如果是研究课题的反思报告,则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你在项目式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至少列出两条)
  你从项目式学习中学习到了什么?
  在完成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你对自己哪方面最满意?
  你在完成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曾经冒过什么风险?得到了怎样的延伸?   你从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到最终结果的获得,当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基于近一个学期的研究和调查,每位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翔实的研究报告,并可附上相应的作品。同时将主要内容制作PPT,作为项目式学习终期汇报的主要内容。
  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时,主要从“个人参与度、探究程度、分析水平、与人沟通”几方面来进行总体评价。[Diploma Programme Chemistry Guide[Z].Peterson House,2014:18-19.]所有项目式学习会被分成“优秀、通过、未通过”三个等级。对于优秀等级的项目式学习,学校会发放优秀证书,并提供各种平台,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同时学校也会根据每年实际情况,将所有优秀作品编纂成册。而对于没有通过评审的研究报告,则需要结合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意见,重新修订,再次参加评审,直到通过。如果学生到了毕业年级,之前的项目式学习仍然没有通过,则毕业证书暂停发放。
  五、“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实施经验及反思
  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具备很多优势,如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索,逐渐志趣聚焦,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资源管理技能等。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
  1.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但在如何提高阶段性工作效率方面尚存在问题
  目前,以生涯指导为导向的系列项目式学习并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学校课程GPA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特别认真对待,而项目式学习通常作为一个完整的课题,从确定问题、设计实验、建造模型到得出结论,通常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很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到任务时间节点明确化”。学生通常会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开学初布置的任务,由于没有分段任务时间节点,且没有考试约束,很多学生将课题的研究赶在截止日前的一两周内集中完成,由于时间紧促,会省略掉课题研究中精华的部分,大大地降低了课题完成的质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会大打折扣。[Woro Sumarni.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Z].2016:478-482.]
  2.學生合作能力有所提升,但如何做到深度合作尚存在问题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形成了志趣相投的研究小组,致力于有共同兴趣的课题研究。表面上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前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训练,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研究中深度合作的能力。这方面也需要教师给予专业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特点,分配每位成员的任务;如何避免“绝大部分任务量集中于少数组员,其他成员只做表面工作”的现象;如何通过辩论、谈判、妥协等冲突解决方式来不断推进项目作业的完成。一个优秀课题的完成有赖于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志趣、优势互补、责任分工明确等诸多因素。
  3.教师指导能力有所提升,但在研究能力的加强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方面尚存在问题
  每个研究小组需要根据课题方向邀请一位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自身专业能力受限。中学生志趣聚焦后,对一些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远超教师想象,而作为中学教师在指导部分课题时,在知识储备上确实感到比较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注重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二是对指导课题方式的不适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已经习惯传统的课堂模式,很难适应“讨论、辩论,不断推翻结论”的模式,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必须加入课题指导方面的内容,这样做的益处除了体现在课题指导方面,同时通过改变教师思维模式,也有助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Orientated towards Career Planning
  
  LIU Min
  
  (Shanghai High School,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based learning guided by career planning in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with career planning as the main line and grades as the different stages in order to gradually conduct and complete a serie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of different topics. This practice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to obtain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hrough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 the form of group cooperation, relying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but also help them to continue to explore themselves and complete such career planning activities as selecting courses, choosing majors, and applying to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different themes. Meanwhile, it can also greatly improve all kinds of soft power needed in their future lif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career guidance, project-based learning,  self-explor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整个过程,从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评价到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因此,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进一步丰富专业技能的考查方式,统一考核设置与培养目标,结合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以此加强考查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提升美育意识及美育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师资格认证;比较研究;认证制度;音乐学科考试  2015年,國家颁布
期刊
摘 要: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育已经有40年的历程,经过“以美辅德”“德美一体”和“以美育人”三个阶段。学校一开始注重育德于美,以美养德,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之后学校开始越来越关注人,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提出德美一体。目前,学校的美育探索的重点是以美育人,素养为重,即以审美教育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意识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美育;德育;以美养德;德美一体;以美育
期刊
摘 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改变结果性评价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非预期的活动结果,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遵循过程性评价原则,各年级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注重活动前的任务安排、活动中的量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总结,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雏鹰假日小队”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期刊
摘 要: 学科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趋势。研究性阅读可通过对素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衍生学习和深度理解,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研究性阅读有助于改变人文学科独立分离的状态,促进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科融合:找到恰切的融合点,促使不同学科内容互动;采用主题式设计,实现有限课堂中“由点到面”的研究性阅读;把握学科的“分”来实现内涵的“合”;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丰富研究性
期刊
摘 要: 学术著作中运用的诸多概念,在保持其学术性、专业性的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突破口。概念的梳理、整合可以提供概念性视角。结合概念性视角,以《乡土中国》为例,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走向理解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以单元为整体的“逆向化”设计,以概念为本的梳理和整合,以任务为驱动的阅读活动,以理解为目标的结构化迁移,从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学术著作
期刊
摘 要: 学校美育强调通过审美、艺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一环。而“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技法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赏析”也是美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写意性”油画教学为例,提出教学策略:认知“写意性”油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探索“写意性”油画的教学方法,导入“写意性”油画的作品赏析,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方案以及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依据古德莱德和布罗菲的课程实施层级理论,构建本土化的课程实施层级分析框架,剖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实施产生落差的过程。调查显示:国家与省级之间落差微弱,极少数省级课程方案突破国家方案;但省级方案与学校课表之间落差较大,部分班级课时严重不足。基于此,应增强学校课程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规范艺术课程名称及地位;构建艺
期刊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立
期刊
摘 要: 基于教师智慧的内涵,智慧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品性,即高尚人格、善于思辨、创新能力,其中,高尚人格是智慧教师之基础,善于思辨是智慧教师之动力,创新能力是智慧教师之核心。在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智慧教师。同时,这些创新智慧更好地指引教师在学生成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 教师发展模式
期刊
摘 要: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天职”使教师职业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在现代性浪潮中,过度强调工具理性使教师的“传道”使命被部分遮蔽,德性光环失去光泽,故需“复魅”;同时,教师职业又被“泛道德主义”和“圣贤道德”所绑架,故需“祛魅”。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训力量,对教师职业的合理“复魅”与“祛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底线师德立法,不仅能够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能为教师的正当利益提供法律保护。因此,师德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