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涵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网络阵地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前领会职业生活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进一步与其他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抓好两个课堂的建设,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中院校;建设;内涵
目前,随着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地方经济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比拼日益激烈,高职教育已经从其初始阶段的“硬件”比拼转向“软件”较量,从“跨越式发展”迈入了追求内涵发展、注重质的提升的新阶段。方式转变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结构性不足,难以适应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各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新进教师缺乏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尽合理、部分教师知识体系与生产实际脱钩的现象。
2.校园文化培育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存在把校园文化理解成为了活跃、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业余爱好与兴趣的现象,忽视了学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
3.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持续发展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持续发展力,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机制。
4.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和进展,终因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对策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涵建设的关键。要采取“引、聘、送、下、带”和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聘”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送”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下”是让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培育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办学多年积淀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循的思想作风与行为规范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人文素质的培育机制。一是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二是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形成以校园优秀传统和文化为特色,以美化、绿化和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补充,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3.企业行业参与办学是内涵发展的原动力。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建立长效深度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平台机制建设,服务和回馈企业,切实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二是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與教学改革相结合,将行业从业资格标准、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等级要求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采取“冠名办班”、 “基地培养”、“定向分流”等多种模式,使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创建“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四是着力构建车间与教室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资源充分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
4.提升办学质量、凝炼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办学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一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微观的层面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的。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人才标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建立一系列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探索出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多元的、具体的培养模式。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各方优质资源,切实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主动挖掘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在资源,积极探索“大专业平台”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
(三)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主要要争取的阵地,为良好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服务。
首先,不断建设、完善国际学院自身的网站是重要任务。在学院网站中展示我们中外交融的校园文化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同时可以将外企、外资、涉外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引入网站,让他们与学生直接对话,这样学生不必参加更为繁多的活动就能接触国际化企业文化,自觉参加到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中。
其次,通过网络我们也可以紧密关注国外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的因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正确内涵,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搜索、介绍有意义的网络文化,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让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化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祥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32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23-30
[3]张耀平,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型的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18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中院校;建设;内涵
目前,随着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地方经济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比拼日益激烈,高职教育已经从其初始阶段的“硬件”比拼转向“软件”较量,从“跨越式发展”迈入了追求内涵发展、注重质的提升的新阶段。方式转变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结构性不足,难以适应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各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新进教师缺乏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尽合理、部分教师知识体系与生产实际脱钩的现象。
2.校园文化培育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存在把校园文化理解成为了活跃、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业余爱好与兴趣的现象,忽视了学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
3.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持续发展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持续发展力,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机制。
4.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和进展,终因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对策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涵建设的关键。要采取“引、聘、送、下、带”和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聘”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送”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下”是让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培育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办学多年积淀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循的思想作风与行为规范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人文素质的培育机制。一是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二是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形成以校园优秀传统和文化为特色,以美化、绿化和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补充,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3.企业行业参与办学是内涵发展的原动力。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建立长效深度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平台机制建设,服务和回馈企业,切实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二是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與教学改革相结合,将行业从业资格标准、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等级要求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采取“冠名办班”、 “基地培养”、“定向分流”等多种模式,使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创建“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四是着力构建车间与教室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资源充分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
4.提升办学质量、凝炼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办学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一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微观的层面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的。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人才标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建立一系列实习基地、实训基地,探索出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多元的、具体的培养模式。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各方优质资源,切实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主动挖掘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在资源,积极探索“大专业平台”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
(三)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主要要争取的阵地,为良好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服务。
首先,不断建设、完善国际学院自身的网站是重要任务。在学院网站中展示我们中外交融的校园文化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同时可以将外企、外资、涉外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引入网站,让他们与学生直接对话,这样学生不必参加更为繁多的活动就能接触国际化企业文化,自觉参加到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中。
其次,通过网络我们也可以紧密关注国外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的因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正确内涵,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搜索、介绍有意义的网络文化,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让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化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祥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32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23-30
[3]张耀平,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型的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SJB182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