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村支书陈永才和新堰村村民而言,这不寻常的9年发生的不寻常故事,不能不让每个人刻骨铭心:鼓励也罢,激将也罢,他们的这种特有交流方式,完成了阶梯式的跨越——
1200户的村庄,竟然冒出了300多名百万富翁!
这个童话般的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百强特色经济村之一的重庆璧山县新堰村,52岁的村支书陈永才感触颇深:“任何光环都是汗水叠加起来的。”
9年扎根新堰村,52岁的陈永才脸上烙下了岁月的痕迹,弯弯曲曲的皱纹记录着他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信任如山:
十里八乡艰难突围
2001年9月10日这天,是陈永才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璧山县璧城街道党委书记杨红军要陈永才协助他到新堰村去进行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哪知在选举时,该村的党员群众认为时任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陈永才很有农村经验,极力推荐他兼任村支部书记。就这样,璧城镇党委研究决定,下派陈永才到村任职,当时陈永才是全县第一个下派任村支部书记的干部。
面对一双双信任的眼神,陈永才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然而,陈永才上任不久,一个个意想不到的事赶趟儿似的来了——
先是开会遭遇冷场,陈永才记得那是第一次召集村干部和社长开会,提出新堰村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增产增收,在他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思想动员工作后,遭遇的却是沉默,窒息的沉默!参会者似乎没有一位理解调整产业结构的深刻含义。最后,终于有人开口了:“你说,我们该怎么调整啊?”是啊,新堰村究竟该如何调整结构?突破口在哪?这时轮到陈永才沉默了,作为村支部书记,有责任给新堰村的发展指明一条具象的、操作性强的发展道路!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搭。
次日,陈永才来到重庆农科院,希望有合作的项目,而农科院表示只能进行技术指导,他又来到原西南农学院,询问是否有新品种,也无功而返……
走在重庆的大街上,陈永才有些茫然,感到特别孤独,特别无助,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有人给他指点迷津啊!
他无意间来到一个农贸市场,一个菜贩对他叫道:“新鲜的恩施包包白,8角钱一斤。”喊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永才马上与菜贩攀谈起来,得知重庆各大菜市的许多蔬菜都是从成都、湖北恩施等地进货,而且遇到雨雪天气,还会出现断档的情况,他又马不停蹄的走访了重庆的其他较大的菜市场,证实菜贩所言不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陈永才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自言自语道:“我何不把具有种菜基础的新堰村发展成蔬菜基地?”
想到做到,陈永才信心满满回到新堰村,立即把新堰村发展成蔬菜基地的想法告诉村干部和社长,有人却道出了担心,新堰村本来就是实行的蔬菜与粮食轮作,一部分土地种粮,能保证一年的基本生活,一部分土地种菜卖钱,保证了经济收入。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元,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非常到位,要在这个基础上说服村民,相当的困难。
果然,在村民动员大会,不断有村民发难——
“你说得好听,蔬菜卖不出去谁负责?”
“要我们全部种菜,那今后吃粮还要掏钱买?除非脑袋进水才这么干!”
“土地又不是你的,损失也不是你的,要种你自己种,反正我不种!”
“……”
霎时间,会场乱成一锅粥。眼看局面不可收拾,陈永才站到会议桌上,高声喊道:“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担心很有道理,不过我保证,菜种出来了肯定有销路!如果你们不种菜,你们不致富,我就绝不离开新堰村!你们只要种菜,让我给你当牛做马,就是喊你一声爹我也愿意!”
短暂的沉默后,多数村民还是将信将疑,最终只有50户村民愿意将土地全部种菜。
正当陈永才暗暗高兴的时候,第二天,社长纷纷向他反映:昨日承诺种菜的村民反悔了!陈永才心头顿时凉了半截,他不得不依次到这50户村民家里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村民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从这件事,陈永才深深感受到,在保守的村里,要真正改变村民们的观念,只有鲜活的致富事例,才能让村民们放弃保守,因此,他已经被绑上了战车,只有和这50户村民共同战斗到底了。
试点羊群效应:
点燃村民创富激情
陈永才已经没有退路。
自50户村民被推上前台后,他每天就是反复地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直到他们完全能独立操作为止。同时从这50个村民中挑选了10名文化高一点的村民作为典型进行帮助,然后让典型带其余村民的帮带方式。
事情看起来顺风顺水,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天,陈永才去给一位村民做技术指导的时候,被这位村民骂了个狗血喷头,原因是他种植的黄瓜一夜之间全部枯死!陈永才耐着性子赔着笑脸,扒开枯死的黄瓜根部,一切都明白了:原来是这位村民将碳铵直接施到黄瓜根部,将黄瓜全部“烧”死。种菜只要出现一个步骤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所以除技术必须过关外,还要有补救措施,田间要随时有备秧(菜秧),就可减少损失。
像这类纯粹因为操作不当而被怪罪的事他不知遇到过多少起,他每次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为避免出现村民操作上的失误,陈永才抓紧时间培训科技员,短时间内便给每社配齐了科技员,实现定点定户技术指导。而且还成立了蔬菜协会,负责技术。
蔬菜发展了,让陈永才头痛的事又来了,蔬菜究竟销往哪里呢?看着蔬菜一天天长大,陈永才心急如焚。他立即挂帅成立蔬菜营销合作社,兵分两路找市场,一路去璧山县城,一路去重庆市。
不久,两路人马传回捷报:分别与重庆一个农贸市场和璧山两个农贸市场签订了购销合同。那一刻,陈永才仿佛卸掉千斤重担,一身轻松!要知道,市场销路联系好的第三天,第一季蔬菜就收割了,如果没有联系好销路的话,新堰村的历史就被彻底改写了。
第一季菜首战告捷,望着那50户村民数钱时的兴奋,看着他们更加积极忙碌的身影,陈永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泪水横流!
当年,这50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他们之间的10个有文化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年终,50位村民组织开起了庆功会,欢笑溢满整个村庄。这一举动,立刻在全村掀起层层浪潮,50户村民种菜致富的消息立刻像长了翅膀传遍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为全村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次年,村民们种菜热情高涨,纷纷要求种植蔬菜或学习种植技术,蔬菜种植面积呈火箭式上升:由上年的500亩扩大到2000亩,主动参加技术培训的人员超过500人!
破解致富膨胀病:
一个村诞生300富翁
村民们种菜热情高涨,并很快形成了规模,这是陈永才早就预料到了的,只是没料到“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和猛烈”。
更让他没料到的是,村民们的发财梦在悄然高速膨胀:一个个矛盾不期而至——
过去大家感觉土地是累赘,现在突然成了紧俏品,几个村民为争相承包另外村民的土地,大打出手;
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种蔬菜,就业压力紧张;
技术员空前奇缺,几户村民为争技术员而反目成仇;
还有争水源、争道路……
一时间,新堰村成为矛盾的突发地带,陈永才再次被推上解决矛盾的风口浪尖。他立即和村委一班人商议,按轻重缓急逐个解决。
技术人员奇缺,陈永才找到璧城街道和璧山县政府,除从外乡调剂技术人员外,还与西南农大衔接,将中国西南农函大璧山分校设在了新堰村。使相当部分村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不少村民成了种养殖能手。目前村里有25人到县内外当蔬菜种植技术员,月工资2500至3000元。
土地紧张问题,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鼓励村民到邻村承包土地,目前,新堰村在外村承包土地超过2000亩。另一方面是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久,喜讯陆续传来,提高蔬菜产量的一个个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
茄子与日本野生茄嫁接成功;
番茄与夏威夷野生番茄嫁接成功;
秋黄瓜与南瓜嫁接成功……
这些作物嫁接后,解决了青枯病、黄枯病,有效地延长了作物的生命期,产量提高了3倍!
有了产量,还要有品牌,才能增加蔬菜附加值,使村民获得更多收益,这是陈永才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村里的蔬菜一律不准用超标农药,如发现有人使用高毒农药,则直接列入“黑名单”,禁止其销售蔬菜。正因如此,新堰村被重庆市命名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就业压力问题,陈永才专程请企业来村里现场招聘,同时还引进一个摩配厂来村里建厂,所有富余人员成功解决。
争道路、水源问题现在也早已成为过去,硬化路绵延到家家户户,自来水伸手即来……
哪知内部矛盾解决后,外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几名去璧山县卖菜的村民莫名其妙被打,后来,有人放话说,新堰村的菜只能由他们集体“采购”,否则,去一个打一个——原来是遭遇了菜霸!当时,有人主张“和平解决”,找对方沟通沟通,陈永才气冲牛斗,对于这类社会的败类,哪里还给他什么“和平解决”的机会!当即带上被打的菜农到公安局报案,同时向璧山县工商局、县委县府反映,此事顿时引起高度重视,菜霸很快得到了严惩。
一个个矛盾迎刃而解,陈永才为当初的决策感到自豪,新堰村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国务院将它命名为“中国经济特色村”,农业部将它评为“中国百强特色经济村”,如今,土房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统一的漂亮别墅群,村民家家像皇宫。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三层楼的独栋小洋房,每栋房子大约有200-300多平方米,房前屋后有花园绿化。村民张敬华家是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一共300多平方米。屋门前是一个50多平方米的院坝,二楼和三楼都有大阳台。装修用的都是高档材料,就连楼梯间也用了大理石包边。新堰村像张敬华家这样的人家非常普遍。
村里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有敬老院、卫生室、文艺宣传队等,配套完善,生活质量远远超过城市中等家庭。全村1219户人家,至少有300户以上的人家资产就超过百万。全村至少有200多辆私家车,有的一户人家都有三四辆私家车。
“9年仿佛挥手一瞬间,新堰村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那就是人的创造力!”陈永才感慨万千:“我已经和新堰村融为了一体,我再也不想离开她!”
编辑 刘 辉
[email protected]
1200户的村庄,竟然冒出了300多名百万富翁!
这个童话般的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百强特色经济村之一的重庆璧山县新堰村,52岁的村支书陈永才感触颇深:“任何光环都是汗水叠加起来的。”
9年扎根新堰村,52岁的陈永才脸上烙下了岁月的痕迹,弯弯曲曲的皱纹记录着他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信任如山:
十里八乡艰难突围
2001年9月10日这天,是陈永才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璧山县璧城街道党委书记杨红军要陈永才协助他到新堰村去进行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哪知在选举时,该村的党员群众认为时任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陈永才很有农村经验,极力推荐他兼任村支部书记。就这样,璧城镇党委研究决定,下派陈永才到村任职,当时陈永才是全县第一个下派任村支部书记的干部。
面对一双双信任的眼神,陈永才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然而,陈永才上任不久,一个个意想不到的事赶趟儿似的来了——
先是开会遭遇冷场,陈永才记得那是第一次召集村干部和社长开会,提出新堰村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增产增收,在他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思想动员工作后,遭遇的却是沉默,窒息的沉默!参会者似乎没有一位理解调整产业结构的深刻含义。最后,终于有人开口了:“你说,我们该怎么调整啊?”是啊,新堰村究竟该如何调整结构?突破口在哪?这时轮到陈永才沉默了,作为村支部书记,有责任给新堰村的发展指明一条具象的、操作性强的发展道路!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搭。
次日,陈永才来到重庆农科院,希望有合作的项目,而农科院表示只能进行技术指导,他又来到原西南农学院,询问是否有新品种,也无功而返……
走在重庆的大街上,陈永才有些茫然,感到特别孤独,特别无助,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有人给他指点迷津啊!
他无意间来到一个农贸市场,一个菜贩对他叫道:“新鲜的恩施包包白,8角钱一斤。”喊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永才马上与菜贩攀谈起来,得知重庆各大菜市的许多蔬菜都是从成都、湖北恩施等地进货,而且遇到雨雪天气,还会出现断档的情况,他又马不停蹄的走访了重庆的其他较大的菜市场,证实菜贩所言不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陈永才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自言自语道:“我何不把具有种菜基础的新堰村发展成蔬菜基地?”
想到做到,陈永才信心满满回到新堰村,立即把新堰村发展成蔬菜基地的想法告诉村干部和社长,有人却道出了担心,新堰村本来就是实行的蔬菜与粮食轮作,一部分土地种粮,能保证一年的基本生活,一部分土地种菜卖钱,保证了经济收入。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元,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非常到位,要在这个基础上说服村民,相当的困难。
果然,在村民动员大会,不断有村民发难——
“你说得好听,蔬菜卖不出去谁负责?”
“要我们全部种菜,那今后吃粮还要掏钱买?除非脑袋进水才这么干!”
“土地又不是你的,损失也不是你的,要种你自己种,反正我不种!”
“……”
霎时间,会场乱成一锅粥。眼看局面不可收拾,陈永才站到会议桌上,高声喊道:“各位父老乡亲,你们的担心很有道理,不过我保证,菜种出来了肯定有销路!如果你们不种菜,你们不致富,我就绝不离开新堰村!你们只要种菜,让我给你当牛做马,就是喊你一声爹我也愿意!”
短暂的沉默后,多数村民还是将信将疑,最终只有50户村民愿意将土地全部种菜。
正当陈永才暗暗高兴的时候,第二天,社长纷纷向他反映:昨日承诺种菜的村民反悔了!陈永才心头顿时凉了半截,他不得不依次到这50户村民家里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村民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从这件事,陈永才深深感受到,在保守的村里,要真正改变村民们的观念,只有鲜活的致富事例,才能让村民们放弃保守,因此,他已经被绑上了战车,只有和这50户村民共同战斗到底了。
试点羊群效应:
点燃村民创富激情
陈永才已经没有退路。
自50户村民被推上前台后,他每天就是反复地给他们讲技术,做示范,直到他们完全能独立操作为止。同时从这50个村民中挑选了10名文化高一点的村民作为典型进行帮助,然后让典型带其余村民的帮带方式。
事情看起来顺风顺水,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天,陈永才去给一位村民做技术指导的时候,被这位村民骂了个狗血喷头,原因是他种植的黄瓜一夜之间全部枯死!陈永才耐着性子赔着笑脸,扒开枯死的黄瓜根部,一切都明白了:原来是这位村民将碳铵直接施到黄瓜根部,将黄瓜全部“烧”死。种菜只要出现一个步骤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所以除技术必须过关外,还要有补救措施,田间要随时有备秧(菜秧),就可减少损失。
像这类纯粹因为操作不当而被怪罪的事他不知遇到过多少起,他每次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为避免出现村民操作上的失误,陈永才抓紧时间培训科技员,短时间内便给每社配齐了科技员,实现定点定户技术指导。而且还成立了蔬菜协会,负责技术。
蔬菜发展了,让陈永才头痛的事又来了,蔬菜究竟销往哪里呢?看着蔬菜一天天长大,陈永才心急如焚。他立即挂帅成立蔬菜营销合作社,兵分两路找市场,一路去璧山县城,一路去重庆市。
不久,两路人马传回捷报:分别与重庆一个农贸市场和璧山两个农贸市场签订了购销合同。那一刻,陈永才仿佛卸掉千斤重担,一身轻松!要知道,市场销路联系好的第三天,第一季蔬菜就收割了,如果没有联系好销路的话,新堰村的历史就被彻底改写了。
第一季菜首战告捷,望着那50户村民数钱时的兴奋,看着他们更加积极忙碌的身影,陈永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泪水横流!
当年,这50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他们之间的10个有文化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年终,50位村民组织开起了庆功会,欢笑溢满整个村庄。这一举动,立刻在全村掀起层层浪潮,50户村民种菜致富的消息立刻像长了翅膀传遍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为全村男女老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次年,村民们种菜热情高涨,纷纷要求种植蔬菜或学习种植技术,蔬菜种植面积呈火箭式上升:由上年的500亩扩大到2000亩,主动参加技术培训的人员超过500人!
破解致富膨胀病:
一个村诞生300富翁
村民们种菜热情高涨,并很快形成了规模,这是陈永才早就预料到了的,只是没料到“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和猛烈”。
更让他没料到的是,村民们的发财梦在悄然高速膨胀:一个个矛盾不期而至——
过去大家感觉土地是累赘,现在突然成了紧俏品,几个村民为争相承包另外村民的土地,大打出手;
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种蔬菜,就业压力紧张;
技术员空前奇缺,几户村民为争技术员而反目成仇;
还有争水源、争道路……
一时间,新堰村成为矛盾的突发地带,陈永才再次被推上解决矛盾的风口浪尖。他立即和村委一班人商议,按轻重缓急逐个解决。
技术人员奇缺,陈永才找到璧城街道和璧山县政府,除从外乡调剂技术人员外,还与西南农大衔接,将中国西南农函大璧山分校设在了新堰村。使相当部分村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不少村民成了种养殖能手。目前村里有25人到县内外当蔬菜种植技术员,月工资2500至3000元。
土地紧张问题,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鼓励村民到邻村承包土地,目前,新堰村在外村承包土地超过2000亩。另一方面是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久,喜讯陆续传来,提高蔬菜产量的一个个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
茄子与日本野生茄嫁接成功;
番茄与夏威夷野生番茄嫁接成功;
秋黄瓜与南瓜嫁接成功……
这些作物嫁接后,解决了青枯病、黄枯病,有效地延长了作物的生命期,产量提高了3倍!
有了产量,还要有品牌,才能增加蔬菜附加值,使村民获得更多收益,这是陈永才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村里的蔬菜一律不准用超标农药,如发现有人使用高毒农药,则直接列入“黑名单”,禁止其销售蔬菜。正因如此,新堰村被重庆市命名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就业压力问题,陈永才专程请企业来村里现场招聘,同时还引进一个摩配厂来村里建厂,所有富余人员成功解决。
争道路、水源问题现在也早已成为过去,硬化路绵延到家家户户,自来水伸手即来……
哪知内部矛盾解决后,外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几名去璧山县卖菜的村民莫名其妙被打,后来,有人放话说,新堰村的菜只能由他们集体“采购”,否则,去一个打一个——原来是遭遇了菜霸!当时,有人主张“和平解决”,找对方沟通沟通,陈永才气冲牛斗,对于这类社会的败类,哪里还给他什么“和平解决”的机会!当即带上被打的菜农到公安局报案,同时向璧山县工商局、县委县府反映,此事顿时引起高度重视,菜霸很快得到了严惩。
一个个矛盾迎刃而解,陈永才为当初的决策感到自豪,新堰村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国务院将它命名为“中国经济特色村”,农业部将它评为“中国百强特色经济村”,如今,土房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统一的漂亮别墅群,村民家家像皇宫。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三层楼的独栋小洋房,每栋房子大约有200-300多平方米,房前屋后有花园绿化。村民张敬华家是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一共300多平方米。屋门前是一个50多平方米的院坝,二楼和三楼都有大阳台。装修用的都是高档材料,就连楼梯间也用了大理石包边。新堰村像张敬华家这样的人家非常普遍。
村里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有敬老院、卫生室、文艺宣传队等,配套完善,生活质量远远超过城市中等家庭。全村1219户人家,至少有300户以上的人家资产就超过百万。全村至少有200多辆私家车,有的一户人家都有三四辆私家车。
“9年仿佛挥手一瞬间,新堰村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那就是人的创造力!”陈永才感慨万千:“我已经和新堰村融为了一体,我再也不想离开她!”
编辑 刘 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