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数据作为抽象的材料介入实质的手工制品设计,数据的物质性与思想性被唤醒,于数据来说,这是一次从可视化到物理化的新认知;于手工制品来说,成为数据的传达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人与制品的关系。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数据以手工制品所呈现的美的特征,对比计算手工工艺对于数据的特性。结果表明,触觉与空间感知是数据在手工制品中的明显特征;情感化及叙事性是数据的话语表达。而手工制品工艺的特殊性与产出的独一性或许能够促进国内数据嵌入传统手工制品设计产业的新现象。
关 键 词: 手工制品;数据;物理化;感知
数据物理化与数据可视化常被看作数据表达的两种方式,詹森等人(Jansen et al,2013)以“传统的可视化将数据映射到像素或墨水,物理的可视化将数据映射到物理形式”区分了两者,而手工制品则是数据物理化中的一种非计算技术创建的方式。从75000多年前布隆博斯赭石头似数据信息般的粗糙的划痕,数据被嵌入到具有原始形状的物理对象中。[1]到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粘土代币,公元前传入中国的水钟与春秋筹算演变的算盘等中国传统计量制品,数据物理化的表达形式大多依附于当地的文化与工艺而形成。再到近现代艺术家内嵌数据的手工织物与餐具设计等艺术品或实用性物件,手工这一方式在数据物理化领域始终被关注与应用着。
一、数据的物化之美
(一)数据
从理论上,数据(Data)在不同领域存在众多的属性与概念,例如在基于知识管理领域的DIKW模型中被视为“事实、符号与信号”。在计算存储中,“图像、文本和音频”等皆属于数据,而从类别上也可以分为大小体量的数据。从设计实践上,数据经由搜集、组织、编码和设计进行传达,“数据”广为所知的表现形式便是“数据可视化”,从基本的图表展示到复杂的视觉图形设计。可视化的数据内容可能包含风、海洋等天气数据,疫情、迁徙等社会数据,步数、心跳等个人数据,有较为好理解的“与数量相关的数据”和也有较为抽象的“交流的通话和文本数据”。此时“数据”可以被视为拥有语境的事实或符号,同理,本文所谈到的关于“数据”手工形式的物理化实践,“数据”亦可以被视为手工制品的“设计素材”而存在,只不过相较于数据可视化,“数据的物理化”使其拥有物质之美,跳脱了二维平面的视觉感知,这种物化的美不仅包含造型美,还有手工使得数据制品专有的“触觉和空间的感知力”。[2]
(二)触觉与空间感知
长期受计算机技术与扁平化阅读方式的影响,便捷式的处理与阅读带来了物质性体验的限制,从而造成接收者除视觉外的感觉细胞被包裹,这种包裹状态可能会导致其错过对事与物的详细信息的偵查。即信息表达方式的单一,会造成其他感知器官——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的不敏感。相反的,物理化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其所提供的主动感知和非视觉感知是利用了人类感知探索技能的关键,扩展了数据可视化仅通过平面视觉显示器传输数据的途径,能够将不同感觉体验建立关联,其中以“触觉”感知为主。
触觉感知主要是指外界向我们身体、皮肤传递触感、温度或疼痛的刺激,在数据的手工物理化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的设计形成触觉和空间感知,特别是手工制品,它凝聚的创作者和制作过程中的思想和温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感知度。例如当我们提到天气(飓风)数据,我们第一反应是手机上的折线图(图1),或者其他漂亮的云图——视觉的图形表现手法,而艺术家纳塔莉·米巴赫(Nathalie Miebach)利用编织的方式将“飓风数据”转换为立体构成(图2),尽管它有很复杂的空间结构,但编织的每一步都是理性的,被赋予数字意义的。以“手工的方式呈现数据”,实现了“视觉、空间和触觉感知”(尽管作为艺术品常被禁止触碰,但不乏其他结构稳定的制品)的集合,以艺术形式展示科学的数据之美,通过触摸和直视空间结构,数据能够更好地被感知。
二、数据的语言与思想之美
(一)原始智慧
数据之美不仅体现在物理化的“形式、材料和空间”,用于装饰欣赏或探索,更是其所容纳的思想和数据制品通用性的智慧。数据物理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物理化具有实用与明确的目的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通信类,用于记录与沟通;二是测量类。两者的区别是,通信类是根据信息(数据)的独立存在而定制;测量类则依据数据的存在范围值进行定制,以此产生非计算机属性的实时数据。其中安第斯人的“奇普”属于“通信类”,而北宋的“算盘”属于“测量类”。[3]这两者皆作为手动数据制品而存在,为早期地区的通信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奇普(Quipus/khipu,图3,图4)从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使用,是印加人等古代安第斯文化地区用来保存记录和传达信息的方法。奇普记录信息的方式是通过棉线或羊毛线不同颜色、打结样式、方向和长度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形成的,这些“数据”也提供了破译绳索的具体信息。例如,牧羊人经常将奇普作为记录牲畜数量的一种方法,其中一种颜色可以代表美洲驼,而另一种颜色可能代表绵羊。奇普还可以记录日期,统计数据,账目,甚至以抽象的形式代表传统民间故事和诗歌的重要情节。
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原始的记数方法无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于是出现了算筹,那么中国的数据物理化要从“算盘”说起。算盘(图5,图6),已知的中国算盘最早书面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而关于算盘的起源时间争议不断,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算盘最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中,一个算盘在“赵太丞家”店铺柜台上放置(图7),在元明时期迅速发展并逐渐普及。算盘作为工具对“数据提供了短暂的保存”,符合进行商品交易的商人需要一种方法来记录他们所买卖商品的数量(库存)的需求。总之,奇普和算盘不仅仅是承载数据的物件,更是为推进社会进步而形成的以“数据”为基础的智慧。 (二)叙事性与个人情感表达
数据物理化不仅可以成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通用性设计,也可以成为新的叙事手段与个人情感化的表现方式,与“数据语境、手工工艺和材质”相关。作品《沉睡》是艺术家珍妮·安东尼(Janine Antoni)在畫廊表演的“将短暂的梦境转变成一个手工毯子”的过程,梦境的数据来自于艺术家通过记录仪记录她睡时的眼球运动(图8),然后,依据眼动的模式在织布机上进行编织(图9)。在这个手工作品中,毯子中的“眼动数据”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梦境,而梦境从科学上讲与个人经历和期许有关,具备叙事的特质,艺术家这一形式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试图使用手工形式阐述着科学现象。[4]
三、手工赋予数据制品的特殊情感
当手工作为数据制品的创造形式时,手工工艺的特殊性(手工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文化)和制品独一性(这里的独一性并非指形态,而是制作者创作每个制品的心境和受制作过程影响,特别是陶瓷、玻璃等工艺)在无意中便赋予了“数据”情感。例如艺术家吉托·雷克纳 (Guto Requena)使用所在地区的手工玻璃吹制技术,根据“被记录为音频文件的祖母讲述的寓言”的数据,数据经过编程软件处理后的形态用作花瓶的造型的参考(图10)。这些手工玻璃制品代表着记忆、关系和经历,玻璃形态的曲线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故事的戏剧。当使用时,可以触摸到它好像在讲述制作工艺和数据的故事,成为情感的寄托。
四、结语
数据与手工制品相辅相成,物理形式帮助“数据”实现了两种特质:①物化的感知,以“触觉”为主的方式感知数据,手工形式使得从材质的触觉和情感上都加深了这种感知力。②展示数据的语言与思想性,包含早期中外与数据有关的手工制品的应用和基于个人情感表达与叙事的手工数据制品。手工形式的数据物理化应该在当前发展下被深入探讨。一方面帮助传统工艺获得生机,另一方面它提供了“数据”独一和特殊的物理载体,确切地说可以成为“感情的载体或生存的证据”,这是一种更具创造性和思想性的方式。
参考文献:
[1]Yvonne Jansen,Pierre Dragicevic,Jean-Daniel Fekete.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physical visualizations[C].2013.
[2]Simon Stusak.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Physical Visualizations[C].2015.
[3]陈为.数据可视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赵铭.算盘:中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计算工具[J].中国城市金融,2017(08):74-75.
关 键 词: 手工制品;数据;物理化;感知
数据物理化与数据可视化常被看作数据表达的两种方式,詹森等人(Jansen et al,2013)以“传统的可视化将数据映射到像素或墨水,物理的可视化将数据映射到物理形式”区分了两者,而手工制品则是数据物理化中的一种非计算技术创建的方式。从75000多年前布隆博斯赭石头似数据信息般的粗糙的划痕,数据被嵌入到具有原始形状的物理对象中。[1]到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粘土代币,公元前传入中国的水钟与春秋筹算演变的算盘等中国传统计量制品,数据物理化的表达形式大多依附于当地的文化与工艺而形成。再到近现代艺术家内嵌数据的手工织物与餐具设计等艺术品或实用性物件,手工这一方式在数据物理化领域始终被关注与应用着。
一、数据的物化之美
(一)数据
从理论上,数据(Data)在不同领域存在众多的属性与概念,例如在基于知识管理领域的DIKW模型中被视为“事实、符号与信号”。在计算存储中,“图像、文本和音频”等皆属于数据,而从类别上也可以分为大小体量的数据。从设计实践上,数据经由搜集、组织、编码和设计进行传达,“数据”广为所知的表现形式便是“数据可视化”,从基本的图表展示到复杂的视觉图形设计。可视化的数据内容可能包含风、海洋等天气数据,疫情、迁徙等社会数据,步数、心跳等个人数据,有较为好理解的“与数量相关的数据”和也有较为抽象的“交流的通话和文本数据”。此时“数据”可以被视为拥有语境的事实或符号,同理,本文所谈到的关于“数据”手工形式的物理化实践,“数据”亦可以被视为手工制品的“设计素材”而存在,只不过相较于数据可视化,“数据的物理化”使其拥有物质之美,跳脱了二维平面的视觉感知,这种物化的美不仅包含造型美,还有手工使得数据制品专有的“触觉和空间的感知力”。[2]
(二)触觉与空间感知
长期受计算机技术与扁平化阅读方式的影响,便捷式的处理与阅读带来了物质性体验的限制,从而造成接收者除视觉外的感觉细胞被包裹,这种包裹状态可能会导致其错过对事与物的详细信息的偵查。即信息表达方式的单一,会造成其他感知器官——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的不敏感。相反的,物理化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其所提供的主动感知和非视觉感知是利用了人类感知探索技能的关键,扩展了数据可视化仅通过平面视觉显示器传输数据的途径,能够将不同感觉体验建立关联,其中以“触觉”感知为主。
触觉感知主要是指外界向我们身体、皮肤传递触感、温度或疼痛的刺激,在数据的手工物理化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的设计形成触觉和空间感知,特别是手工制品,它凝聚的创作者和制作过程中的思想和温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感知度。例如当我们提到天气(飓风)数据,我们第一反应是手机上的折线图(图1),或者其他漂亮的云图——视觉的图形表现手法,而艺术家纳塔莉·米巴赫(Nathalie Miebach)利用编织的方式将“飓风数据”转换为立体构成(图2),尽管它有很复杂的空间结构,但编织的每一步都是理性的,被赋予数字意义的。以“手工的方式呈现数据”,实现了“视觉、空间和触觉感知”(尽管作为艺术品常被禁止触碰,但不乏其他结构稳定的制品)的集合,以艺术形式展示科学的数据之美,通过触摸和直视空间结构,数据能够更好地被感知。
二、数据的语言与思想之美
(一)原始智慧
数据之美不仅体现在物理化的“形式、材料和空间”,用于装饰欣赏或探索,更是其所容纳的思想和数据制品通用性的智慧。数据物理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物理化具有实用与明确的目的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通信类,用于记录与沟通;二是测量类。两者的区别是,通信类是根据信息(数据)的独立存在而定制;测量类则依据数据的存在范围值进行定制,以此产生非计算机属性的实时数据。其中安第斯人的“奇普”属于“通信类”,而北宋的“算盘”属于“测量类”。[3]这两者皆作为手动数据制品而存在,为早期地区的通信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奇普(Quipus/khipu,图3,图4)从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使用,是印加人等古代安第斯文化地区用来保存记录和传达信息的方法。奇普记录信息的方式是通过棉线或羊毛线不同颜色、打结样式、方向和长度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形成的,这些“数据”也提供了破译绳索的具体信息。例如,牧羊人经常将奇普作为记录牲畜数量的一种方法,其中一种颜色可以代表美洲驼,而另一种颜色可能代表绵羊。奇普还可以记录日期,统计数据,账目,甚至以抽象的形式代表传统民间故事和诗歌的重要情节。
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原始的记数方法无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于是出现了算筹,那么中国的数据物理化要从“算盘”说起。算盘(图5,图6),已知的中国算盘最早书面文献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而关于算盘的起源时间争议不断,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算盘最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中,一个算盘在“赵太丞家”店铺柜台上放置(图7),在元明时期迅速发展并逐渐普及。算盘作为工具对“数据提供了短暂的保存”,符合进行商品交易的商人需要一种方法来记录他们所买卖商品的数量(库存)的需求。总之,奇普和算盘不仅仅是承载数据的物件,更是为推进社会进步而形成的以“数据”为基础的智慧。 (二)叙事性与个人情感表达
数据物理化不仅可以成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通用性设计,也可以成为新的叙事手段与个人情感化的表现方式,与“数据语境、手工工艺和材质”相关。作品《沉睡》是艺术家珍妮·安东尼(Janine Antoni)在畫廊表演的“将短暂的梦境转变成一个手工毯子”的过程,梦境的数据来自于艺术家通过记录仪记录她睡时的眼球运动(图8),然后,依据眼动的模式在织布机上进行编织(图9)。在这个手工作品中,毯子中的“眼动数据”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梦境,而梦境从科学上讲与个人经历和期许有关,具备叙事的特质,艺术家这一形式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试图使用手工形式阐述着科学现象。[4]
三、手工赋予数据制品的特殊情感
当手工作为数据制品的创造形式时,手工工艺的特殊性(手工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文化)和制品独一性(这里的独一性并非指形态,而是制作者创作每个制品的心境和受制作过程影响,特别是陶瓷、玻璃等工艺)在无意中便赋予了“数据”情感。例如艺术家吉托·雷克纳 (Guto Requena)使用所在地区的手工玻璃吹制技术,根据“被记录为音频文件的祖母讲述的寓言”的数据,数据经过编程软件处理后的形态用作花瓶的造型的参考(图10)。这些手工玻璃制品代表着记忆、关系和经历,玻璃形态的曲线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故事的戏剧。当使用时,可以触摸到它好像在讲述制作工艺和数据的故事,成为情感的寄托。
四、结语
数据与手工制品相辅相成,物理形式帮助“数据”实现了两种特质:①物化的感知,以“触觉”为主的方式感知数据,手工形式使得从材质的触觉和情感上都加深了这种感知力。②展示数据的语言与思想性,包含早期中外与数据有关的手工制品的应用和基于个人情感表达与叙事的手工数据制品。手工形式的数据物理化应该在当前发展下被深入探讨。一方面帮助传统工艺获得生机,另一方面它提供了“数据”独一和特殊的物理载体,确切地说可以成为“感情的载体或生存的证据”,这是一种更具创造性和思想性的方式。
参考文献:
[1]Yvonne Jansen,Pierre Dragicevic,Jean-Daniel Fekete.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physical visualizations[C].2013.
[2]Simon Stusak.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Physical Visualizations[C].2015.
[3]陈为.数据可视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赵铭.算盘:中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计算工具[J].中国城市金融,2017(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