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试验对比了用150mg·kg-1 ABT-3号生根粉处理和未经生根粉处理的10年生玉兰(Magnolia denudata)、柳树(Salix matsudana)移栽后生长情况及抗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玉兰施用生根粉后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果实(种子)成熟期、新梢开始生长期分别提前4d、6d、7d、4d、8d、2d、4d;柳树施用生根粉后,其展叶盛期提前了4d。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均比对照净生长量大,且柳树移栽后比玉兰更易于成活。生根粉处理过的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均高于对照,其中,抗寒锻炼始期,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的半致死温度比对照分别下降了5.81℃和2.16℃;锻炼期分别下降了4.33℃和4.35℃;进入脱锻炼后,分别下降4.31℃和3.76℃。
关键词:生根粉;观赏树木;移栽;生长及抗寒性
中图分类号:S68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40
随着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观赏树木的绿化功能和景观效果需要及时的显现出来,因此,观赏树木的移栽成为了观赏植物栽植中的经常性工作[1-2]。玉兰(Magnolia denudata)栽培范围较广,应用价值高,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喜光,抗寒性较弱,低温是玉兰推广的最大限制因素,影响玉兰苗木的引种质量及生长情况[3]。柳树(Salix matsudana)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极广,是常见的行道树木,因此研究其移栽后成活率的问题也很重要。研究ABT生根粉对其移栽后生长情况和抗寒性的影响,可以为园林绿化中提高树木移栽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管理方法
试验选取玉兰、柳树两种观赏树种,均购于河北省定州市苗圃场(38°31,N,115°15,E),树龄为10a。2012年3月,将试验地(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38°85,N,115°49,E)深耕、施肥(有机肥、磷钾肥)、消毒(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灌水、晾晒、平整,然后栽植。两种试验用材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生长和管理条件保持一致。
1.2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区长8m,宽6m,株行距为2m×2m。张中一等[4]的研究指出,在育苗中浓度过高或过低的生根粉无法达到强化植物内源激素,甚至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玉兰和柳树同为乔木,树龄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结合薛顺英等[5]对沙地柏的研究结果,及不同类型生根粉适用范围[6],确定本次试验选取ABT-3号生根粉,浓度为0mg·kg-1(对照)、150mg·kg-1,重复3次。
1.3 物候期测定方法
树木移栽后开始进行物候期的观测和记录。按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的要求[7]选择样木进行观测。首先在试验地选择移栽的玉兰和柳树优良木各12株,编号并挂上标签。物候观测采用野外定点目视观测法,以定人定时定株为原则,采用放大镜结合目测的方法。对物候变化较快的生长期,如叶芽萌动期、展叶期,每隔3d于13:00~14:00观察1次,而树液流动期、抽梢期、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则每周观察1次,若遇特殊天气如骤冷骤暖、霜雪、大雨等将适当增加观察次数。观测均在样木的南向进行,因为树木南面枝条的发育现象常出现较早。
1.4 生长量测定方法
定植后,选出玉兰和柳树树冠中部生长正常的外围枝条,每棵树选5个,挂上标签,并于每周固定时间测定生长量、枝基部粗度并记录,测量时用直尺测定枝生长量,用游标卡尺测定枝基部粗度。定植后,用记号笔标记出柳树胸径,即主干离地表面1.3m处的直径,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用记号笔标记出玉兰的根径,即主干离地面5~10cm中某处的直径。每月测一次玉兰根径和柳树胸径,用游标卡尺测定,并记录。为保证每次测定都在同一方向、同一位置,测定处均用黑色记号笔做标志。
1.5 抗寒性测定方法
1.5.1 处理方法
在植物生长的抗寒锻炼初期、锻炼期间和脱锻炼开始期3个时间点进行采样,采回后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分别将待测材料清洗3遍,再用干净纱布材料表面的水分。然后将材料进行冷冻处理,将材料平均装在7个塑料袋中,喷少许去离子水,防止材料发生过冷却现象。试验设置7个温度梯度,其中以4℃为对照(表2)。以6℃×h-1的降温速率降到每个设定温度后,保持4 h,再取出放入4℃冷藏室缓慢解冻24 h后即可进行测定。
1.5.2 电导法测定抗寒性
抗寒性的测定采用电导法(EL)进行[8-9]。柳树和玉兰枝条经解冻后,将每个处理温度的茎段从中部选择粗细均匀的节间切取10mm,均匀纵切成4份,用去离子水洗后,向盛有12ml去离子水的试管中随机放置4段,用保鲜膜将试管口封住。设4次重复。所有试管均用记号笔标记,放入摇床中振荡24h。用DDSL-308型电导仪(上海京科雷磁)测得渗出液的初电导值(C1);C1测定完毕后,再用保鲜膜封口,并将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20min,再放入摇床中振荡24h,测终电导值(C2)。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物候期观测结果表明,对照组玉兰的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叶秋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分别开始于定植后第6d、16d、21d、23d、35d、44d、149d、196d、230d,而生根粉的施用使玉兰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新梢开始生长期分别提前4d、6d、7d、4d、8d、2d、4d。10月中旬~11月初期为叶秋季变色期,11月中旬开始为落叶开始期,无明显区别(图1、表3)。
对照组柳树的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叶秋季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分别开始于定植后的第16d、30d、40d、201d、238d,施用生根粉后其展叶盛期提前了4d,其他时期无明显区别。 2.2 生长量
移栽后对照组玉兰根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04mm、0.37mm、0.18mm、0.30mm、0.40mm,处理后玉兰根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33mm、0.97mm、0.63mm、0.61mm、0.93mm;对照组柳树胸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05mm、0.39mm、0.22mm、0.86mm、0.61mm,处理后柳树胸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35mm、1.15mm、0.66mm、1.52mm、1.70mm(图2)。由图2可知,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均比对照大;柳树的生长量与同期玉兰的净生长量相比,均高于玉兰,并且到7月份以后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玉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玉兰和柳树移栽后,不同月份不同处理根径和胸径净生长量的变化差异显著。
2.3 抗寒性
生根粉处理过的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均高于对照。其中,抗寒锻炼初期,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的半致死温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5.81℃、2.16℃;9月份以后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其抗寒性也发生改变,锻炼期施入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与对照的抗寒性相差分别为4.33℃、4.35℃;3月在经历了冬季温度的最低点后开始进入脱锻炼时期,施入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与对照的抗寒性相差4.31℃、3.76℃。
3 结论与讨论
3.1 生根粉与物候期
通过物候期观测,定植后使用生根粉的玉兰的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叶秋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玉兰都提前,因此可以通过物候期变化来反应生根粉对其生长的影响。而叶秋季变色期和落叶期无明显区别,可能是由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明显,秋季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基本不响应[11]。
试验表明,生根粉对柳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展叶盛期。这可能是因为柳树移栽时只有主干,其发育芽主要为隐芽,所以春季物候期不能及时观测到,而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基本不响应,所以秋季物候期没有明显差异。
3.2 生根粉与净生长量
本试验中,施用生根粉后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的净生长量,这说明生根粉处理更有利于移栽后玉兰和柳树的成活,这是因为ABT生根粉为高效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诱导不定根的形成,调节植物代谢强度,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性,达到提高造林成活和生长量的目的[12]。在本研究中发现,玉兰根径和柳树胸径的净生长量呈现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5月份玉兰处于花期,柳树刚开始新梢生长,净生长量均较小,而7月份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明显变小,但均高于5月份的净生长量,这可能是因为5月份为两种树木的移栽初期,其生长仍处于恢复阶段。柳树的生长量与同期玉兰的净生长量相比,均高于玉兰,并且到7月份以后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玉兰,这说明柳树移栽后比玉兰更易于成活。玉兰和柳树在8、9月份的净生长量虽然都大,但是生长量变化趋势明显变小,而10月开始玉兰和柳树开始进入叶秋季变色期,所以净生长量将会有一个继续下降的趋势。薛磊[13]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根粉可显著提高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苏护春等[14]研究了ABT生根粉在苗木移栽中的应用,结果表明ABT3号生根粉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提高效果最好;佘远国[15]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移栽试验研究表明,应用生根剂后,不论是苗木移栽成活率、苗高、地径粗度,还是生根数、须根长度,都比不用生根剂的要好得多,移栽成活率也比对照高。这些研究均与本试验研究结果相同。
3.3 生根粉与抗寒性
本试验同时证明生根粉对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有影响,可以通过测定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来反应生根粉对其定植后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根粉可以提高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梁大伟[3]研究证明自然降温时几种玉兰体内MDA(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CAT)活性逐渐增强;杨凤军[16]认为植物内激素平衡关系的改变可能是植物抗寒性锻炼的推动之一。本试验中,生根粉的施用使移栽植物的抗寒性增强,这可能与这些物质含量或活性的改变有着重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3,(2):73-74.
[2]庞超.园林绿化树木移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11.
[3]梁大伟,马履一,贾忠奎等.自然降温对红花玉兰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林业技术开发,2010.
[4]张中一.生根剂促进榕树和小天使生根的实验[J].北京农业,2011,96-97.
[5]薛顺英,张路风.不同生根粉浓度和扦插方式对沙地柏插穗生根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2,1(1):68-70.
[6]谢艳.生根粉应用技术[J].烟台果树,2006(1):55.
[7]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Repo T,Sutinen S,N jd P,et al.Implications of delayed soil thawing on trees:A case study of a Picea abies stand[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7(22):118-127.
[9]李亚青,张钢,郤书鹏等.白皮松茎和针叶的电阻抗参数与抗寒性的相关性[J].林业科学, 2008,44(4):28-44.
[10]Repo T,Lappi J.Estimation of standard error of impedance-estimated frost resist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89(4):67-74.
[11]怀慧明,贾忠奎,马履一等.北京地区红花玉兰幼苗物候观测研究[J].北方园艺,2010(11):101-104.
[12]宋占丽,刘彤,李宽亮等.生根粉对梭梭苗木根系生长及成活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4):610-616.
[13]薛磊.ABT生根粉在毛白杨扦插育苗上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5):46-47.
[14]苏护春,黎茂彪,苏玉梅.ABT生根粉在林木嫩枝扦插和苗木移栽应用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27-29.
[15]佘远国,白涛,汪洋等.不同生根剂对油茶芽苗移栽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8):3751-3751.
[16]杨凤军,李宝江,高玉刚.果树抗寒性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15(4):23-29.
关键词:生根粉;观赏树木;移栽;生长及抗寒性
中图分类号:S68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40
随着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观赏树木的绿化功能和景观效果需要及时的显现出来,因此,观赏树木的移栽成为了观赏植物栽植中的经常性工作[1-2]。玉兰(Magnolia denudata)栽培范围较广,应用价值高,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喜光,抗寒性较弱,低温是玉兰推广的最大限制因素,影响玉兰苗木的引种质量及生长情况[3]。柳树(Salix matsudana)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极广,是常见的行道树木,因此研究其移栽后成活率的问题也很重要。研究ABT生根粉对其移栽后生长情况和抗寒性的影响,可以为园林绿化中提高树木移栽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管理方法
试验选取玉兰、柳树两种观赏树种,均购于河北省定州市苗圃场(38°31,N,115°15,E),树龄为10a。2012年3月,将试验地(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38°85,N,115°49,E)深耕、施肥(有机肥、磷钾肥)、消毒(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灌水、晾晒、平整,然后栽植。两种试验用材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生长和管理条件保持一致。
1.2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区长8m,宽6m,株行距为2m×2m。张中一等[4]的研究指出,在育苗中浓度过高或过低的生根粉无法达到强化植物内源激素,甚至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玉兰和柳树同为乔木,树龄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结合薛顺英等[5]对沙地柏的研究结果,及不同类型生根粉适用范围[6],确定本次试验选取ABT-3号生根粉,浓度为0mg·kg-1(对照)、150mg·kg-1,重复3次。
1.3 物候期测定方法
树木移栽后开始进行物候期的观测和记录。按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的要求[7]选择样木进行观测。首先在试验地选择移栽的玉兰和柳树优良木各12株,编号并挂上标签。物候观测采用野外定点目视观测法,以定人定时定株为原则,采用放大镜结合目测的方法。对物候变化较快的生长期,如叶芽萌动期、展叶期,每隔3d于13:00~14:00观察1次,而树液流动期、抽梢期、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则每周观察1次,若遇特殊天气如骤冷骤暖、霜雪、大雨等将适当增加观察次数。观测均在样木的南向进行,因为树木南面枝条的发育现象常出现较早。
1.4 生长量测定方法
定植后,选出玉兰和柳树树冠中部生长正常的外围枝条,每棵树选5个,挂上标签,并于每周固定时间测定生长量、枝基部粗度并记录,测量时用直尺测定枝生长量,用游标卡尺测定枝基部粗度。定植后,用记号笔标记出柳树胸径,即主干离地表面1.3m处的直径,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用记号笔标记出玉兰的根径,即主干离地面5~10cm中某处的直径。每月测一次玉兰根径和柳树胸径,用游标卡尺测定,并记录。为保证每次测定都在同一方向、同一位置,测定处均用黑色记号笔做标志。
1.5 抗寒性测定方法
1.5.1 处理方法
在植物生长的抗寒锻炼初期、锻炼期间和脱锻炼开始期3个时间点进行采样,采回后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分别将待测材料清洗3遍,再用干净纱布材料表面的水分。然后将材料进行冷冻处理,将材料平均装在7个塑料袋中,喷少许去离子水,防止材料发生过冷却现象。试验设置7个温度梯度,其中以4℃为对照(表2)。以6℃×h-1的降温速率降到每个设定温度后,保持4 h,再取出放入4℃冷藏室缓慢解冻24 h后即可进行测定。
1.5.2 电导法测定抗寒性
抗寒性的测定采用电导法(EL)进行[8-9]。柳树和玉兰枝条经解冻后,将每个处理温度的茎段从中部选择粗细均匀的节间切取10mm,均匀纵切成4份,用去离子水洗后,向盛有12ml去离子水的试管中随机放置4段,用保鲜膜将试管口封住。设4次重复。所有试管均用记号笔标记,放入摇床中振荡24h。用DDSL-308型电导仪(上海京科雷磁)测得渗出液的初电导值(C1);C1测定完毕后,再用保鲜膜封口,并将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20min,再放入摇床中振荡24h,测终电导值(C2)。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物候期观测结果表明,对照组玉兰的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叶秋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分别开始于定植后第6d、16d、21d、23d、35d、44d、149d、196d、230d,而生根粉的施用使玉兰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新梢开始生长期分别提前4d、6d、7d、4d、8d、2d、4d。10月中旬~11月初期为叶秋季变色期,11月中旬开始为落叶开始期,无明显区别(图1、表3)。
对照组柳树的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叶秋季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分别开始于定植后的第16d、30d、40d、201d、238d,施用生根粉后其展叶盛期提前了4d,其他时期无明显区别。 2.2 生长量
移栽后对照组玉兰根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04mm、0.37mm、0.18mm、0.30mm、0.40mm,处理后玉兰根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33mm、0.97mm、0.63mm、0.61mm、0.93mm;对照组柳树胸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05mm、0.39mm、0.22mm、0.86mm、0.61mm,处理后柳树胸径5~9月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35mm、1.15mm、0.66mm、1.52mm、1.70mm(图2)。由图2可知,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均比对照大;柳树的生长量与同期玉兰的净生长量相比,均高于玉兰,并且到7月份以后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玉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玉兰和柳树移栽后,不同月份不同处理根径和胸径净生长量的变化差异显著。
2.3 抗寒性
生根粉处理过的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均高于对照。其中,抗寒锻炼初期,施用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的半致死温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5.81℃、2.16℃;9月份以后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其抗寒性也发生改变,锻炼期施入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与对照的抗寒性相差分别为4.33℃、4.35℃;3月在经历了冬季温度的最低点后开始进入脱锻炼时期,施入生根粉的玉兰和柳树与对照的抗寒性相差4.31℃、3.76℃。
3 结论与讨论
3.1 生根粉与物候期
通过物候期观测,定植后使用生根粉的玉兰的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新稍开始生长期、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叶秋变色期、落叶开始期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玉兰都提前,因此可以通过物候期变化来反应生根粉对其生长的影响。而叶秋季变色期和落叶期无明显区别,可能是由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明显,秋季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基本不响应[11]。
试验表明,生根粉对柳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展叶盛期。这可能是因为柳树移栽时只有主干,其发育芽主要为隐芽,所以春季物候期不能及时观测到,而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基本不响应,所以秋季物候期没有明显差异。
3.2 生根粉与净生长量
本试验中,施用生根粉后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明显大于对照的净生长量,这说明生根粉处理更有利于移栽后玉兰和柳树的成活,这是因为ABT生根粉为高效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诱导不定根的形成,调节植物代谢强度,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性,达到提高造林成活和生长量的目的[12]。在本研究中发现,玉兰根径和柳树胸径的净生长量呈现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5月份玉兰处于花期,柳树刚开始新梢生长,净生长量均较小,而7月份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玉兰和柳树的净生长量明显变小,但均高于5月份的净生长量,这可能是因为5月份为两种树木的移栽初期,其生长仍处于恢复阶段。柳树的生长量与同期玉兰的净生长量相比,均高于玉兰,并且到7月份以后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玉兰,这说明柳树移栽后比玉兰更易于成活。玉兰和柳树在8、9月份的净生长量虽然都大,但是生长量变化趋势明显变小,而10月开始玉兰和柳树开始进入叶秋季变色期,所以净生长量将会有一个继续下降的趋势。薛磊[13]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根粉可显著提高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苏护春等[14]研究了ABT生根粉在苗木移栽中的应用,结果表明ABT3号生根粉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提高效果最好;佘远国[15]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移栽试验研究表明,应用生根剂后,不论是苗木移栽成活率、苗高、地径粗度,还是生根数、须根长度,都比不用生根剂的要好得多,移栽成活率也比对照高。这些研究均与本试验研究结果相同。
3.3 生根粉与抗寒性
本试验同时证明生根粉对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有影响,可以通过测定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来反应生根粉对其定植后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根粉可以提高玉兰和柳树的抗寒性。梁大伟[3]研究证明自然降温时几种玉兰体内MDA(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CAT)活性逐渐增强;杨凤军[16]认为植物内激素平衡关系的改变可能是植物抗寒性锻炼的推动之一。本试验中,生根粉的施用使移栽植物的抗寒性增强,这可能与这些物质含量或活性的改变有着重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3,(2):73-74.
[2]庞超.园林绿化树木移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11.
[3]梁大伟,马履一,贾忠奎等.自然降温对红花玉兰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林业技术开发,2010.
[4]张中一.生根剂促进榕树和小天使生根的实验[J].北京农业,2011,96-97.
[5]薛顺英,张路风.不同生根粉浓度和扦插方式对沙地柏插穗生根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2,1(1):68-70.
[6]谢艳.生根粉应用技术[J].烟台果树,2006(1):55.
[7]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Repo T,Sutinen S,N jd P,et al.Implications of delayed soil thawing on trees:A case study of a Picea abies stand[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7(22):118-127.
[9]李亚青,张钢,郤书鹏等.白皮松茎和针叶的电阻抗参数与抗寒性的相关性[J].林业科学, 2008,44(4):28-44.
[10]Repo T,Lappi J.Estimation of standard error of impedance-estimated frost resist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89(4):67-74.
[11]怀慧明,贾忠奎,马履一等.北京地区红花玉兰幼苗物候观测研究[J].北方园艺,2010(11):101-104.
[12]宋占丽,刘彤,李宽亮等.生根粉对梭梭苗木根系生长及成活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4):610-616.
[13]薛磊.ABT生根粉在毛白杨扦插育苗上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5):46-47.
[14]苏护春,黎茂彪,苏玉梅.ABT生根粉在林木嫩枝扦插和苗木移栽应用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27-29.
[15]佘远国,白涛,汪洋等.不同生根剂对油茶芽苗移栽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8):3751-3751.
[16]杨凤军,李宝江,高玉刚.果树抗寒性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15(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