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一直是语文中重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语言应用的考察,也在考试分数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同学们来讲却一直是个难题。
  细节之于作文的意义已经地庸言。尽管文章并不能完全靠细节包打天下,但它的确是写作必须具备的一项“必杀之技”。写作时,大到对景物、场面的细腻刻画,小到对字词句的反复斟酌,都离不开细节。其实,不光是描写或叙述性强的作品中有细节,就是非常“规矩”的议论文中我们也能时常看到细节的身影,以及其良好的表达效果。
  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干事神和本领,也要有共事的意识和水平。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的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和谐共事的关键在“一把手”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放手而不甩手、决断而不专断。
  这段文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重视字词句的斟酌。对于“干事”与“共事”,“懂团结”“会团结”与“真团结”,“总揽”与“包揽”,“放手”与“甩手”,“决断”与“专断”,作者虽然没有作词义辨析,但在对照性的列举中却鲜明地强调了文章的核心意思。如果没有这样小到字词的细节,而只是笼统地说领导干部要怎么样怎么样,如“工作要讲团结”等,必然会显得苍白乏力,无法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细节”体现的还只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话,那么“温暖”则体现了一种写作的人生向度,即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种情感,“温暖”非常普通,似乎已经无须特别强调。眼下。语文教育界正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视统一主题作文为逆流。笔者为什么还要强调“温暖”呢?君不见学生辱骂老师事件、学生课堂上致人死亡事件、女学生当街侮辱妇女事件、学生厌学轻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乃至杀人事件等时有发生。此类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或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已经不能说是个例。至少,我们不能以为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置若罔闻了。探讨青少年令人堪扰的现状,专家们给出了很多分析。但笔者以为,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宣泄,而相对忽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谐的,看到“我”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和“他们”,指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人际间就有的温暖,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环境。“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是无法靠在作文里喊口号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细节。因为,细节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者不断体味,不断深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的过程。这一真过程中写作者会通过咀嚼工的感受,感受到温暖,并进一步将温暖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必须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于表现温暖,而又不失真实的主题性作文训练。
  以笔者曾经安排工作的一次作文训练为例。写作要求是:写一个熟悉的人,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尤其是要用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凸现人物的神韵,以及自己与该人和的之间的情感。这一写作要求中有三方面的重要规定:一是“熟悉”,即“近距离”——其使温暖较易存在,避免了“没感觉”;二是强调了“细节”,这就保证了“要尽量细致地展现过程”;三是强调了“情感”,规定了写作的明确意旨,避免了文章读起来毫无生气,以至于成为冰冷的文字堆积物。
  作文交上来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写作对象是亲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还有一些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伙伴。应该说,学生的写作范围确实是有点窄,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因为,古人曾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做“和谐社会”的准则,而学生则真正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并将之外化为了反哺式的表达。这次写作教学的目标显然是达到了。
  关于这次写作教学的另外两个要求——“细节”和“情感”,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细节的展开,或者细节不“细”或不准确,学生就不会有细心体味情感的过程,也就不会有真切的情感式感受可以表达,文章自然也就说不上传递真情实感了。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父亲,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在山上砍竹子时突遇暴雨,他送伞上山,父子俩一起从山上回家。其中,父亲见到他送伞上山时的表情是这樣写的:“父亲严肃的表情中流露出一丝快乐与惬意。”应该说,这也是细节,但展得还不够开,因为它还没将父亲当时的情感较细致地表达出来。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后,该同学将这句话作了如下改动:
  往日里神情严肃的父亲含着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雨水和汗水夹杂着流下,在他脸上微微漾起一串串涟漪——那里面正常荡漾着万千快乐与欣慰。哦,那可是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笑容啊。
  这一改动,显然比原句要更能见真情,而且更能让读者触摸到作者心中的颤动。
  再如,另一位同学写奶奶,设置的场景是他放学后很长时间才回家,奶奶一直都等在村口,一见到他就是一和番念叨:“怎么会这么晚呢?公交车都开过几辆了!望一望,没见你下车,望一望,还是没见你下车。哎呀,真是急死了!不是让你早点回来的吗?晚了,路上不安全,知道不知道啊?”接下来便开始威胁我了:“以后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打电话告诉你妈。早点回来,听到没有!”
  这一细节再现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一位农村老太太的生活状态,让人倍感谢真切,而且在那段念叨里还充分体现了温情。读完此段话,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作者的感受是“烦则烦矣,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甜甜的烦”。他“听进去”了,体味到了,将之传递给我们,我们自然也就“听”到了。假如把这段念叨改成“念叨了一大通”,则简则简矣,却完全没有了奶奶的味道,表现出的就将是对亲情的漠视,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只能是一个“烦”字。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跟温暖之情相去很远了。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细节中表现和体味情感,使其进一步真切地感受人间的温暖,真切地体味亲情的温馨,并将之明晰地存储在记忆中,是作文天主教学的理想之路,也是作文天主教党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环境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数学“十加几相应的减法”中出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深人开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开放教育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有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法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课堂面授教学采用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学生主动型案例教学法这种培养法律人才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优势,能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但现阶段要大力开展尚需一定条件。  【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采用甲酸和乙酸酐的混合物对甘氨酸甲酰化,制备N-甲酰甘氨酸;然后将L-蛋氨酸和甲醇在氯化亚砜催化作用下制备L-蛋氨酸甲酯盐酸盐;最后分别采用DMAP和NMM为催化剂,四氢呋喃作溶剂,DCC为缩合剂,制备N-甲酰甘氨酰-L-蛋氨酸;并采用液相色谱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L-蛋氨酸;甘氨酸;二肽;N-甲酰甘氨酰-L-蛋氨酸;DCC缩合  我国饲料市场资源严重短缺,市
期刊
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学生个体、教学教法三个环节谈谈对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领悟。  一、初、高中化学的脱节  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并非是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其内容编排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
期刊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數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计算数学的课堂中,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喜欢计算内容  (一)
期刊
【摘要】要使新教育在学校扎根,必须将新教育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在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以科学的评价引领学生自主积极的探究,并注重学生心灵的教育,课后师生要积极反思,不断提高。  【关键词】理想课堂;新教育;策略  构建理想课堂是一线教师的永恒追求。新教育实验对理想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六度”标准和“三重”境界,实质上,这只是一个简洁的课堂教学框架。教师如果对理想课堂理解不到位,不全
期刊
【摘要】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西方大国对其进行的文化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的考验。高校是开展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英语课堂则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趋势容易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影响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作者乃至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他们通过与教材、
期刊
和着轻负高效的呼声,“写”作为小学高段课堂练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静心观之,却不难发现,在众多的课堂练习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练习内容简单,只在数量上做文章,很少结合文体特点去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二是练习指向不明,更多的课堂练习侧重于内容的理解感悟,至于语言形式的挖掘、转换和运用则联系得不多。因此,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遵循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教材特点,立足文本独
期刊
一、精彩导入,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课堂导入设计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上课伊始,我故弄玄虚,对学生说:“现在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