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学生以后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对而言传统的教育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教育遵循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学校、家长均以考试、升学为中心,并把这种压力自上而下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听从学校和家长的安排来进行学习生活。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即教授、授予,以学生接收、吸收为目的,“主人”是老师和家长,其本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综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归属上表现为关注社会价值还是关注个人价值;二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或整体素质价值。教学价值观偏差,是指由于学校教育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一味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自然缺失。“没有把培育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作为根本目标。
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学校及家长安排好了的,来自外部的压力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学校、家长“名校情结”严重,均以考试、升学为最终目标,也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在具体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是许多课堂上常见的方式,老师按照考试要求逐个讲解“知识点”并一再要求学生记住,这种教育方式我们还称为“授予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尽管学生学得很苦,但他们头脑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显然,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的这种教学任务观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受教育者的许多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被忽略甚至扼杀了,表现了对学生主体人格的极度轻视。
对于漫长的人生长河,谁能够一直待在学生身边手把手帮助学生?家长?老师?都不是。只有学生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只有培养学生成长为有担当、富责任感、自主自强、具有领导力的全面人才,学生才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发展呢?
一、品德教育
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倡导慈善与感恩,鼓励学生从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生活实践,这种社会氛围可以实实在在地激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终培养成乐于助人,互相帮助,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人。
二、智力教育
提倡独立思考、创新思考,注重自己动手的过程。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差异化思维,并且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提供不同学习方案,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各方面支持来帮助其充分发挥这种天赋。在学校不要只注重成绩而应该挖掘学生个性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学生得到专业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网络,形成集体优势,进行协同教学。训练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小组合作技术。要加强对合作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课堂控制技术的探索。保证互动的充分展开,防止“走过场”。
三、体能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团队成员相互协作、磨合,为了团体目标而共同努力,为了取得胜利而出谋划策;在运动中,个体灵感更容易被激发,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智力开发更充分。这种团体协作精神、领导能力及责任感都是品德教育十分注重的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特长,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充分的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特长和天赋,这是遵循主体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如果再为学生配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就会为主体化教育创造更好的平台,能够为我们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学生的潜力得以无限地发挥。
相对而言传统的教育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因此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教育遵循一种“自上而下”的逻辑,学校、家长均以考试、升学为中心,并把这种压力自上而下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听从学校和家长的安排来进行学习生活。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即教授、授予,以学生接收、吸收为目的,“主人”是老师和家长,其本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综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归属上表现为关注社会价值还是关注个人价值;二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或整体素质价值。教学价值观偏差,是指由于学校教育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一味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自然缺失。“没有把培育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作为根本目标。
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学校及家长安排好了的,来自外部的压力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学校、家长“名校情结”严重,均以考试、升学为最终目标,也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在具体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是许多课堂上常见的方式,老师按照考试要求逐个讲解“知识点”并一再要求学生记住,这种教育方式我们还称为“授予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尽管学生学得很苦,但他们头脑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显然,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的这种教学任务观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受教育者的许多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被忽略甚至扼杀了,表现了对学生主体人格的极度轻视。
对于漫长的人生长河,谁能够一直待在学生身边手把手帮助学生?家长?老师?都不是。只有学生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只有培养学生成长为有担当、富责任感、自主自强、具有领导力的全面人才,学生才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发展呢?
一、品德教育
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倡导慈善与感恩,鼓励学生从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生活实践,这种社会氛围可以实实在在地激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终培养成乐于助人,互相帮助,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人。
二、智力教育
提倡独立思考、创新思考,注重自己动手的过程。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差异化思维,并且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提供不同学习方案,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各方面支持来帮助其充分发挥这种天赋。在学校不要只注重成绩而应该挖掘学生个性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学生得到专业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网络,形成集体优势,进行协同教学。训练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小组合作技术。要加强对合作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课堂控制技术的探索。保证互动的充分展开,防止“走过场”。
三、体能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团队成员相互协作、磨合,为了团体目标而共同努力,为了取得胜利而出谋划策;在运动中,个体灵感更容易被激发,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智力开发更充分。这种团体协作精神、领导能力及责任感都是品德教育十分注重的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特长,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充分的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特长和天赋,这是遵循主体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如果再为学生配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就会为主体化教育创造更好的平台,能够为我们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学生的潜力得以无限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