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王瑞林安排在一个下午,地点就选在他家中。从19层向外望去,天空是灰蒙蒙的,远近的景物显得多少有些模糊,这是十分典型的成都天气。联想到王瑞林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所拍摄的成都城市风光照片,笔者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成都是一座经常被赞美的城市。然而在摄影人眼里,尤其是在搞建筑摄影的人看来,成都是个噩梦:稀缺的阳光是“蜀犬吠日”的最好诠释,终日灰蒙蒙的天空让摄影师们难以获得理想的光线,更不用提什么通透的视觉感受了。拍摄建筑需要耐心地等待最完美的光线。在成都,这样的等待是对耐心最大的挑战。然而成都被赞美往往是因为她的旧:古旧而细腻的气氛、老式的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大街小巷里流传甚久的市井故事、不经意间在拐角出现的老房子,这些都是摄影人所喜爱的题材——成都让摄影人又爱又恨。
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十年,拍成都建筑22年,王瑞林的照片里更多的是一座快速新陈代谢的成都,一座细腻而脱离古旧味道的成都。他的成都很现代,但没有那种钢筋水泥的冰冷味道——沐浴在朝霞中环绕在高楼里默默醒来的廊桥、夕阳中发黄的民居、安静的茶馆与远处闪光的高楼、安详在夜色里的万家灯火与湍湍流过的河流。这样的成都很温柔,这样的温柔又被他记录和解读。他的照片总是很耐看:经典的构图,养眼的色彩,丰富的细节与层次,大胆的角度与创意使得他的照片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1989年6月的《成都宣传》的封面照片是一个笑的很开心的小姑娘,那是他的女儿,这是王瑞林第一次拍摄封面照。后来,他拍摄的成都火车站新楼、岷山饭店等建筑的照片陆续被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算一算时间的话,他搞建筑摄影比搞专业的体育摄影还要早上几个月。从排球教练岗位到体委宣教处,再到成都晚报,王瑞林开始频繁地出差,在外的见闻总会让他把各个城市与成都做比较。尤其是从上海这样的地方回成都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强烈的反差。成都这座城市太缺少现代的感觉了。从做运动员开始,他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他爱这里,所以他要记录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带着这样的想法,王瑞林挤出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拍摄成都建筑。成都出太阳的时候,家人和同事们往往很难找到他,因为这个时候,他必定在某座高楼的天台上,观察着光线的变化,捕捉最满意的画面。
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路立交桥刚刚完工的时候,王瑞林兴冲冲地跑去拍照。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他在桥周围转了很久。位置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天气,那个时候王瑞林拍的建筑照片都是黑白的,拍黑白照片对光线的要求非常的高,否则照片的层次感就会不理想。于是,天气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赶到立交桥那里去,回来之后如果照片不理想,他还会接着去,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拍摄建筑不仅需要等待光线,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如果说拍摄府青路立交桥的过程是在考验人的耐心的话,那么拍摄成都市体育中心的过程就是在考验人的体力了。1991年底,成都市的新体育中心建成了。成体中心的造型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的现代化的,要想反映它的全貌,最好从高点进行拍摄。当时附近最高的建筑是刚刚主体完工的成都市政府大楼,取了介绍信之后,王瑞林出发了。这座大楼有20多层高,内部还没有安装照明,建筑废料也没有来得及清理,楼道里一片漆黑。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一咬牙,摸着黑就爬上去了。然而结果有些让人无奈:这个位置不合适。换成别人,费了这么大的劲到这里了,也许就在这里拍了,但这样做不是王瑞林的风格,地方不好,必须换。几经周折,他又找到了成都市的物资大厦,并最终在那里完成了对成都体育中心的拍摄。
王瑞林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用影像记录这些变化,他在守望着这座城市:成都现在的变化这么大,应该拍一些新照片做新旧对比。抱着这种想法,他开始寻找当年那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从相同的角度拍摄照片。成都的变化在这样的对比中一目了然,凝固的影像仿佛有了生命,默默地讲述着一段段的变迁,这就是历史!
守望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词,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知晓。守望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既包括了在每一个好天气出发去拍摄,也包括了在每一次拍摄中等待着最完美的一刻。2005年8月的一天,成都出现了难得的好天气,王瑞林背着器材爬到成都温哥华广场(这座建筑是当时成都西区最高的楼)的天台上,想从这个角度拍一些照片。他从下午两点开始拍摄,到晚上九点多的时候,守电梯的工人上来了,给他买了一瓶水,说:“干你们这行也真不容易。”为了拍摄多重曝光的照片,王瑞林会经常在楼顶从下午守到晚上。“天太难等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力。
2006年,王瑞林购买了一台仙娜的4×5画幅技术相机。不久之后,他又购买了一台617宽幅相机。有了这两样宝贝,王瑞林很满足。“我在单位上有很多的相机很多的镜头可以用,但是这些器材对于拍摄建筑都不够完美,”“我买大画幅和宽幅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你看《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是个拉车的,和他相好的虎妞是车行老板的女儿,按说这样祥子并不怎么需要奋斗了,可祥子还是说:我就是想拉上自己的车!”
王瑞林说大画幅相机给了他更多的自信,也给了他无形的底气,毕竟对于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他来说,器材的水平也应该达到相当的高度。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需要“平心静气”: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等待恰当的天气,仔细的测光,慢慢的对焦,移轴,偏摆,插入底片,按动快门,等待快门落下的那一声脆响,这样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带着这样享受摄影的心情,拍摄自己所热爱的城市,如此得来的照片怎么会不打动人呢?
这台大画幅相机不仅让王瑞林在摄影上寄托有了归宿,更是送给了他一份让旁人羡慕不已的惊喜。提到成都,大家会很快想到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生活了近4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便有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诗人在草堂(遗址在成都的西二环)里透过窗户,翘首西望,西岭悠然可见,故作诗纪念。现在的成都人读了这首诗,第一反应怕是要琢磨一下:从成都的市区能看到西岭雪山?
答案是不能。
2008年7月22日清晨早上6点,王瑞林被一个电话叫醒:“王老师!快来!城里能看见雪山!”,久雨初晴,在成都市区可以清楚看到一座大雪山。开始以为是“海市蜃楼”,细看真是雪山,赶忙架好仙娜4×5相机,使用400毫米镜头拍下了一张照片——成都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下,远处则是云雾缭绕的雪山!这张照片告诉人们:终日灰蒙蒙的成都市区真的可以看见雪山。古人不欺我也!
看着张照片,很自然的,王瑞林联想起了杜甫的那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自己拍到的是西岭雪山吗?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研究地图。照片上的雪山在成都的正西方向,而西岭雪山在成都的西南方向,成都正西方向的雪山是四姑娘山,莫非杜甫弄错了。这样的发现让人兴奋而不安,严谨起见,王瑞林找来了一些同行以及登山爱好者。经过数次的论证,对比了山形,对比了其他摄影师拍摄的雪山照片,最终,照片上的雪山被确认为四姑娘山!这座雪山是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王瑞林的照片告知了世人一条流传千年的误会,传唱千百年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要更正一下了。
谈到自己这许多年的经历,王瑞林有许多体会,笔者在此摘录部分,与读者共勉。
“摄影是自己的游戏。”
“摄影要克服浮躁的情绪。”
“建筑摄影需要底蕴,需要好的技术,需要好的器材,需要强健的体魄,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拍建筑的更多功夫都用在摄影之外,如何找到好的拍摄位置并通过沟通获得进入拍摄位置的许可是很重要的。有志于投身建筑摄影的人要斟酌。”
“用大画幅相机拍照有二十多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做错了都不会影响下一个步骤,都可以走下去,但拍出来的照片是不能看的。所以拍照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养成好的习惯,才能避免低级的失误。”
“社会是在进步的,记录这样的进步,图片比文字更加的直观,更加的有说服力。”
“走对了路,再慢也是往前走。”
成都是一座经常被赞美的城市。然而在摄影人眼里,尤其是在搞建筑摄影的人看来,成都是个噩梦:稀缺的阳光是“蜀犬吠日”的最好诠释,终日灰蒙蒙的天空让摄影师们难以获得理想的光线,更不用提什么通透的视觉感受了。拍摄建筑需要耐心地等待最完美的光线。在成都,这样的等待是对耐心最大的挑战。然而成都被赞美往往是因为她的旧:古旧而细腻的气氛、老式的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大街小巷里流传甚久的市井故事、不经意间在拐角出现的老房子,这些都是摄影人所喜爱的题材——成都让摄影人又爱又恨。
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十年,拍成都建筑22年,王瑞林的照片里更多的是一座快速新陈代谢的成都,一座细腻而脱离古旧味道的成都。他的成都很现代,但没有那种钢筋水泥的冰冷味道——沐浴在朝霞中环绕在高楼里默默醒来的廊桥、夕阳中发黄的民居、安静的茶馆与远处闪光的高楼、安详在夜色里的万家灯火与湍湍流过的河流。这样的成都很温柔,这样的温柔又被他记录和解读。他的照片总是很耐看:经典的构图,养眼的色彩,丰富的细节与层次,大胆的角度与创意使得他的照片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1989年6月的《成都宣传》的封面照片是一个笑的很开心的小姑娘,那是他的女儿,这是王瑞林第一次拍摄封面照。后来,他拍摄的成都火车站新楼、岷山饭店等建筑的照片陆续被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算一算时间的话,他搞建筑摄影比搞专业的体育摄影还要早上几个月。从排球教练岗位到体委宣教处,再到成都晚报,王瑞林开始频繁地出差,在外的见闻总会让他把各个城市与成都做比较。尤其是从上海这样的地方回成都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强烈的反差。成都这座城市太缺少现代的感觉了。从做运动员开始,他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他爱这里,所以他要记录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带着这样的想法,王瑞林挤出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拍摄成都建筑。成都出太阳的时候,家人和同事们往往很难找到他,因为这个时候,他必定在某座高楼的天台上,观察着光线的变化,捕捉最满意的画面。
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路立交桥刚刚完工的时候,王瑞林兴冲冲地跑去拍照。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他在桥周围转了很久。位置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天气,那个时候王瑞林拍的建筑照片都是黑白的,拍黑白照片对光线的要求非常的高,否则照片的层次感就会不理想。于是,天气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赶到立交桥那里去,回来之后如果照片不理想,他还会接着去,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拍摄建筑不仅需要等待光线,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如果说拍摄府青路立交桥的过程是在考验人的耐心的话,那么拍摄成都市体育中心的过程就是在考验人的体力了。1991年底,成都市的新体育中心建成了。成体中心的造型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的现代化的,要想反映它的全貌,最好从高点进行拍摄。当时附近最高的建筑是刚刚主体完工的成都市政府大楼,取了介绍信之后,王瑞林出发了。这座大楼有20多层高,内部还没有安装照明,建筑废料也没有来得及清理,楼道里一片漆黑。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一咬牙,摸着黑就爬上去了。然而结果有些让人无奈:这个位置不合适。换成别人,费了这么大的劲到这里了,也许就在这里拍了,但这样做不是王瑞林的风格,地方不好,必须换。几经周折,他又找到了成都市的物资大厦,并最终在那里完成了对成都体育中心的拍摄。
王瑞林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用影像记录这些变化,他在守望着这座城市:成都现在的变化这么大,应该拍一些新照片做新旧对比。抱着这种想法,他开始寻找当年那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从相同的角度拍摄照片。成都的变化在这样的对比中一目了然,凝固的影像仿佛有了生命,默默地讲述着一段段的变迁,这就是历史!
守望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词,其中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知晓。守望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既包括了在每一个好天气出发去拍摄,也包括了在每一次拍摄中等待着最完美的一刻。2005年8月的一天,成都出现了难得的好天气,王瑞林背着器材爬到成都温哥华广场(这座建筑是当时成都西区最高的楼)的天台上,想从这个角度拍一些照片。他从下午两点开始拍摄,到晚上九点多的时候,守电梯的工人上来了,给他买了一瓶水,说:“干你们这行也真不容易。”为了拍摄多重曝光的照片,王瑞林会经常在楼顶从下午守到晚上。“天太难等了”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动力。
2006年,王瑞林购买了一台仙娜的4×5画幅技术相机。不久之后,他又购买了一台617宽幅相机。有了这两样宝贝,王瑞林很满足。“我在单位上有很多的相机很多的镜头可以用,但是这些器材对于拍摄建筑都不够完美,”“我买大画幅和宽幅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你看《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是个拉车的,和他相好的虎妞是车行老板的女儿,按说这样祥子并不怎么需要奋斗了,可祥子还是说:我就是想拉上自己的车!”
王瑞林说大画幅相机给了他更多的自信,也给了他无形的底气,毕竟对于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他来说,器材的水平也应该达到相当的高度。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需要“平心静气”: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等待恰当的天气,仔细的测光,慢慢的对焦,移轴,偏摆,插入底片,按动快门,等待快门落下的那一声脆响,这样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带着这样享受摄影的心情,拍摄自己所热爱的城市,如此得来的照片怎么会不打动人呢?
这台大画幅相机不仅让王瑞林在摄影上寄托有了归宿,更是送给了他一份让旁人羡慕不已的惊喜。提到成都,大家会很快想到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生活了近4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便有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诗人在草堂(遗址在成都的西二环)里透过窗户,翘首西望,西岭悠然可见,故作诗纪念。现在的成都人读了这首诗,第一反应怕是要琢磨一下:从成都的市区能看到西岭雪山?
答案是不能。
2008年7月22日清晨早上6点,王瑞林被一个电话叫醒:“王老师!快来!城里能看见雪山!”,久雨初晴,在成都市区可以清楚看到一座大雪山。开始以为是“海市蜃楼”,细看真是雪山,赶忙架好仙娜4×5相机,使用400毫米镜头拍下了一张照片——成都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下,远处则是云雾缭绕的雪山!这张照片告诉人们:终日灰蒙蒙的成都市区真的可以看见雪山。古人不欺我也!
看着张照片,很自然的,王瑞林联想起了杜甫的那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自己拍到的是西岭雪山吗?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研究地图。照片上的雪山在成都的正西方向,而西岭雪山在成都的西南方向,成都正西方向的雪山是四姑娘山,莫非杜甫弄错了。这样的发现让人兴奋而不安,严谨起见,王瑞林找来了一些同行以及登山爱好者。经过数次的论证,对比了山形,对比了其他摄影师拍摄的雪山照片,最终,照片上的雪山被确认为四姑娘山!这座雪山是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王瑞林的照片告知了世人一条流传千年的误会,传唱千百年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要更正一下了。
谈到自己这许多年的经历,王瑞林有许多体会,笔者在此摘录部分,与读者共勉。
“摄影是自己的游戏。”
“摄影要克服浮躁的情绪。”
“建筑摄影需要底蕴,需要好的技术,需要好的器材,需要强健的体魄,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拍建筑的更多功夫都用在摄影之外,如何找到好的拍摄位置并通过沟通获得进入拍摄位置的许可是很重要的。有志于投身建筑摄影的人要斟酌。”
“用大画幅相机拍照有二十多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做错了都不会影响下一个步骤,都可以走下去,但拍出来的照片是不能看的。所以拍照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养成好的习惯,才能避免低级的失误。”
“社会是在进步的,记录这样的进步,图片比文字更加的直观,更加的有说服力。”
“走对了路,再慢也是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