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的反复的语言实践,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将来具有敏锐的语感,就有必要进行语感的训练,使其终身受用。
关键词:语感;培养;朗读;问题;操作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应。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语感培养,要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感水平的关注度不够,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差,体会不到朗读的快乐!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 创设朗读情境,培养语感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层到深层的全面感知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语言,训练美读,培养语感。只有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才能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如朱自清的《春》,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多种朗读情境,让学生围绕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五幅画面,重点指导学生用明快的节奏全文读、部分读、轮读、领读、个人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小组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语气的表意,领会丰富复杂的言语意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会丰富,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这样,作品中经过加工的语言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了,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了培养语感的目的。
2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是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作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知识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学习。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促澜,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如:《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最后进行读诗的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痴想”什么?)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 创设动手操作,提高语感能力
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春、夏、秋三季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在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时,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不必说这里多么凉爽,也不必说这里多么秀美,单是这湛蓝的天空,就足够让你流连忘返!”。“不必说宽阔的操场,也不必说长长的跑道,单是一片草坪,就有着无限的乐趣,蚂蚁在运物,蜻蜓在觅食,蝴蝶在跳舞,蜘蛛在穿梭。”太精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感,我又把句式扩展延伸,用“也许——也许——总而言之”说一段话。教室里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品味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味童年”的写作训练,激发共鸣。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扩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总而言之,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把语感训练作为“切入点”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把课文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欣赏、去感受、去研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语感;培养;朗读;问题;操作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应。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语感培养,要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语感水平的关注度不够,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差,体会不到朗读的快乐!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 创设朗读情境,培养语感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层到深层的全面感知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语言,训练美读,培养语感。只有带领学生反复朗读,潜心体会,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才能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如朱自清的《春》,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多种朗读情境,让学生围绕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五幅画面,重点指导学生用明快的节奏全文读、部分读、轮读、领读、个人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小组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语气的表意,领会丰富复杂的言语意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会丰富,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这样,作品中经过加工的语言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了,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了培养语感的目的。
2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是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作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知识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学习。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促澜,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如:《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最后进行读诗的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痴想”什么?)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 创设动手操作,提高语感能力
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春、夏、秋三季的自然景物和乐趣,在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时,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不必说这里多么凉爽,也不必说这里多么秀美,单是这湛蓝的天空,就足够让你流连忘返!”。“不必说宽阔的操场,也不必说长长的跑道,单是一片草坪,就有着无限的乐趣,蚂蚁在运物,蜻蜓在觅食,蝴蝶在跳舞,蜘蛛在穿梭。”太精彩了!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感,我又把句式扩展延伸,用“也许——也许——总而言之”说一段话。教室里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品味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味童年”的写作训练,激发共鸣。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扩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总而言之,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把语感训练作为“切入点”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把课文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欣赏、去感受、去研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