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宗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新课改至现在,绝大部分科学教师都有意识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但对于一些农村学校现状并不乐观。
1 存在的问题
重课内实验,轻课外探实验
【案例一】教学片段:“种类繁多的动物”导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
生1:猫。
生2:狗。
生3:鸡。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种类繁多的动物”……
很明显,此时学生的思维并未打开,这样匆匆进入教学内容,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小学生对动物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做一些调查研究,指导他们如何调查、如何记录。
重探究结果,轻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常常以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交头接耳,事不关己;有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有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等。“探究”几分钟后,教师说停,有的学生落座静声,教师指名两三个代表发言后草草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探究活动过于开放
【案例二】“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实验。
实验前,教师直接让学生开始做实验。实验中,有的小组两叠书的距离不一样;学生折2倍、4倍宽的纸时弄得皱巴巴的……实验后,各组得出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有的组2倍宽的纸比4倍宽的纸承载垫片还要多。
小学科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实验。在实验时要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必须对其他变量要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些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探究时,学生五花八门,有些回答远离本课学习内容。
实验成个别学生独角戏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一般以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几个,这样分组是合情合理的。可能是教师为了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探究活动中,一个小组就个别学生动手操作,其余毫无事事,干脆做别的事。汇报探究结果时,也是那几个学生。
2 原因分析
对探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理解不深 探究性实验是教师给出一些事例或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一些教师理解探究常会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让动手做了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就是探究;或者把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制订、过程的实施、资料的收集到结论的得出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
过于讲究课堂的“花架子” 现在,各个学校的教研活动都很多,这无疑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优劣,“绩效考核”的指标。这迫使一部分教师上课 “造假”,做一些“花架子”给听课者看,以获得好评。
【案例三】教学片段:“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师设计了“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跳绳比赛”这么个环节。
教师提到:我们去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如何?学生高举双手,众口一词——好。学生不能平静了,教师说完实验要求领着全班学生来到操场,不料,没等教师让他们测心跳,很多学生就跳了起来,当教师叫停时有的还在跳。有的学生测出60次,有的测出94次……等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的时候,很多学生已气喘吁吁的。接下来,亢奋的亢奋,沉默的沉默。
准备不充分,重视度不够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课前得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比如准备实验器材、探索如何操作、明确注意事项等。农村学校一方面受条件所限,另一方面科学教师往往兼职两门文化课。课前准备时,一些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进入课堂讲实验。
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 教学“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时,笔者特意找了20来个小电动机,让同桌互相合作,一起拆装小电动机,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和自己的设想。实验中,学生专注度是前所未见的,尤其是男生。然而,这个活动几乎用了一节课,本来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只能用两节课来完成。从反馈上来的作业看,效果还是和一般的讲授差不多。这样的困惑很多科学教师都有:一两堂课让学生好好探究,作业结果却显示学生并没有掌握,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得“放弃”探究。
3 问题的对策
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一桶永流不息的水”,小学科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天文地理,这更需要科学教师具有深厚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在的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本身对科学学科知识一知半解,若不及时“充电”,用啥“供电”?1)多参加业务进修、函授学习以及各种专业学习辅导;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教研活动,经常与同行探讨、交流。2)阅读专业书籍,充分利用网络。大部分专业知识都能在网上查到,科学教师要用心学习,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丰富知识。3)勤做记录。教师要经常记录下自己没把握的知识要点,再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看,“温故而知新”。
坚定信念,大胆探究 眼下科学教学确实碰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不应对探究失去信心,必须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大胆探究,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科学的熏陶,才能使科学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协作精神、科学精神都得到提高了,比考试多考几分更有意义。
咬定“以人为本”不放松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真正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并做好以下几点。1)创设新颖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2)营造良好的课内、外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探究、辩论中培养科学精神。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4)结合实践,教给学生基本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难的方法、探究的基本步骤、合作探究的策略、辩论的技巧、心得体会的写法等,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享受探究。
4 增加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
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兼职教师的教学不均衡是现在科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农村学校往往会让那些教学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去教语、数,科学课用来调剂教师的工作量,拿它来补差。而要上好一节科学课很耗费精力,课前整理、寻找材料至少要一节课的时间,上完课还要清理,兼职教师往往顾不到。
师资配备不能短期改变,但学校对科学教学经费投入要跟上。虽然是小学科学,但也需很多的实验设备。器材质量不好一方面很容易坏,另一方面实验效果不明显,不能反映科学现象。还有,做实验需要的材料、标本的制作、户外采集、科技创作等,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
总之,小学科学要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还需多方努力。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1 存在的问题
重课内实验,轻课外探实验
【案例一】教学片段:“种类繁多的动物”导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
生1:猫。
生2:狗。
生3:鸡。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种类繁多的动物”……
很明显,此时学生的思维并未打开,这样匆匆进入教学内容,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小学生对动物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做一些调查研究,指导他们如何调查、如何记录。
重探究结果,轻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常常以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中,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交头接耳,事不关己;有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有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等。“探究”几分钟后,教师说停,有的学生落座静声,教师指名两三个代表发言后草草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探究活动过于开放
【案例二】“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实验。
实验前,教师直接让学生开始做实验。实验中,有的小组两叠书的距离不一样;学生折2倍、4倍宽的纸时弄得皱巴巴的……实验后,各组得出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有的组2倍宽的纸比4倍宽的纸承载垫片还要多。
小学科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实验。在实验时要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必须对其他变量要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些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探究时,学生五花八门,有些回答远离本课学习内容。
实验成个别学生独角戏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一般以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几个,这样分组是合情合理的。可能是教师为了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探究活动中,一个小组就个别学生动手操作,其余毫无事事,干脆做别的事。汇报探究结果时,也是那几个学生。
2 原因分析
对探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理解不深 探究性实验是教师给出一些事例或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一些教师理解探究常会简单化或复杂化,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让动手做了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就是探究;或者把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制订、过程的实施、资料的收集到结论的得出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
过于讲究课堂的“花架子” 现在,各个学校的教研活动都很多,这无疑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优劣,“绩效考核”的指标。这迫使一部分教师上课 “造假”,做一些“花架子”给听课者看,以获得好评。
【案例三】教学片段:“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师设计了“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跳绳比赛”这么个环节。
教师提到:我们去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如何?学生高举双手,众口一词——好。学生不能平静了,教师说完实验要求领着全班学生来到操场,不料,没等教师让他们测心跳,很多学生就跳了起来,当教师叫停时有的还在跳。有的学生测出60次,有的测出94次……等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的时候,很多学生已气喘吁吁的。接下来,亢奋的亢奋,沉默的沉默。
准备不充分,重视度不够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课前得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比如准备实验器材、探索如何操作、明确注意事项等。农村学校一方面受条件所限,另一方面科学教师往往兼职两门文化课。课前准备时,一些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进入课堂讲实验。
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 教学“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时,笔者特意找了20来个小电动机,让同桌互相合作,一起拆装小电动机,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和自己的设想。实验中,学生专注度是前所未见的,尤其是男生。然而,这个活动几乎用了一节课,本来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只能用两节课来完成。从反馈上来的作业看,效果还是和一般的讲授差不多。这样的困惑很多科学教师都有:一两堂课让学生好好探究,作业结果却显示学生并没有掌握,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得“放弃”探究。
3 问题的对策
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一桶永流不息的水”,小学科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天文地理,这更需要科学教师具有深厚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在的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本身对科学学科知识一知半解,若不及时“充电”,用啥“供电”?1)多参加业务进修、函授学习以及各种专业学习辅导;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教研活动,经常与同行探讨、交流。2)阅读专业书籍,充分利用网络。大部分专业知识都能在网上查到,科学教师要用心学习,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丰富知识。3)勤做记录。教师要经常记录下自己没把握的知识要点,再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看,“温故而知新”。
坚定信念,大胆探究 眼下科学教学确实碰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不应对探究失去信心,必须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大胆探究,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科学的熏陶,才能使科学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协作精神、科学精神都得到提高了,比考试多考几分更有意义。
咬定“以人为本”不放松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真正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并做好以下几点。1)创设新颖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2)营造良好的课内、外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探究、辩论中培养科学精神。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养成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4)结合实践,教给学生基本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难的方法、探究的基本步骤、合作探究的策略、辩论的技巧、心得体会的写法等,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享受探究。
4 增加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
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兼职教师的教学不均衡是现在科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农村学校往往会让那些教学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去教语、数,科学课用来调剂教师的工作量,拿它来补差。而要上好一节科学课很耗费精力,课前整理、寻找材料至少要一节课的时间,上完课还要清理,兼职教师往往顾不到。
师资配备不能短期改变,但学校对科学教学经费投入要跟上。虽然是小学科学,但也需很多的实验设备。器材质量不好一方面很容易坏,另一方面实验效果不明显,不能反映科学现象。还有,做实验需要的材料、标本的制作、户外采集、科技创作等,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
总之,小学科学要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还需多方努力。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