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接近两千万,很多地区超过一半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则由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无法接受父母思想的熏陶,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和心理疾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不能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是现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存在问题
(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二、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視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的融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留守学生的存在问题
(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二、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視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的融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