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涉农专业毕业生路在何方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教育部门日前公布,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同比增长20万人,再创新高。其中,农科学生在近10年中由11万人增长到33万人,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编者:在我国平均每万名农民中大学生仅有1名,而美国为200多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仅6名,尚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6。最近一条消息“农场年薪50万招不来农场主”,让人不禁要问涉农专业毕业生去了哪里?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大学生基层就业难扎根
  这两年,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其实,这种“逃回北上广”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多年了,就是大学生到农村“初次就业”,然后纷纷回城市“再就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来说,都像是一个“美梦”,在现实中很快破碎。
  分析起来,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走一遭,又心系城市,在我看来有如下原因。其一,基层单位,并不如上级政府所设想的那样,求贤若渴,并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因此,对大学生人才,只是听指令安排接收,并没有想好怎样培养、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于是大学生感觉备受冷落;其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基层单位并没有编制解决这些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因此,就是大学生在完成计划、工程服务期之后,想继续留下来,也比较困难;其三,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诸如基层就业学生考研优惠、考公务员优惠,给人的感觉就是,到基层就业是权宜之计,大学生的出路,还是要离开基层,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很难重视提高基层职业本身的吸引力。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
  创造条件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
  在我国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项目也在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我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能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从落地执行效果来看,还存在许多缺陷,政策多而法律少、基层执行力度不一、缺乏实际配套方案支持、实施效果没有监控和约束等等。
  一方面,通过完善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国家发展所急需的艰苦行业和产业;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宣传的途径和方法,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广大农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毕业生树立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化。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
  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
  我们曾做过一份调查,作为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72%。他们大部分选择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动植物制药、生物制品、饲料、种子生产及营销、园林绿化等相关行业。其中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找到了创业方向。
  像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的王洋在本科期间就与同学尝试创业,2008年研究生毕业时,与同学创办的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首批扶持项目。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研究无土草坪的栽培技术,边研究边实践,目前已经拥有环保型无土草坪生产、立体绿化专利3项。同时,他们还把无土草坪应用到婚礼、展会、工艺品等领域。
  我认为,农学专业社会需求大,尤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农业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涉农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成海钟:
  鼓励学生致力于生态农业
  如今的苏州农职院已不是简简单单教授学生如何种植、施肥,而是撬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杠杆”。
  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有合作企业200多个。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园林企业,处处有我校的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像在胥王山文化生态园,从沟系清淤、种植吸附污染的水生植物,到有机栽培“青玉”与“荸荠种”杂交的新品种枇杷,再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它的每一点成长都与我校师生有关。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具有便利的回乡创业的地域优势。学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我相信伴随着城市化,生态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生态农业出发,学生将拥有广阔的新天地。脱掉农业院校即种田的“旧帽子”,涉农专业毕业生未来大有可为。
其他文献
凡是从东瀛归来的朋友形容日本,总少不了一个词——干净。日本的干净是出了名的,无论城乡,所到之处街道整洁,河流清澈,看不到任何垃圾和漂浮物。  前不久,笔者的日本朋友木子传来了一段琵琶湖的秋景视频,跟着镜头,放眼望出去,湖水清澈,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拂下泛起层层微波,犹如少女的百褶裙,水鸟不时掠湖飞过,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此起彼伏的山峦。  “70后”的木子告诉笔者,琵琶湖是日本的象征之一,被日本人
期刊
上海一名普通白领立志用25年时间走遍全国贫困农村,四年多时间,他骑车走访了1000多个贫困农村,写下了百万字的考察日记,拍摄了近万张照片,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蔚然。  2006年8月14日,蔚然告别了早已熟悉的繁华都市——上海,坐上了前往西宁的列车,从那里开始了他的考察行动。  来到卓科村,蔚然看到一片片低矮稀疏的小麦,这里因前半年干旱少雨,春小麦大面积减产,农民的收成很不乐观。正是晌午,蔚然准备
期刊
余已年过花甲,忙忙碌碌工作了三十多年。虽有过些风风雨雨,然总体而言平淡无奇。倒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有些一波三折。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那年,余出生在川南云溪一小手工业者家庭。据说,刚出生,母亲便抱着余上山跑警报。在余之前,母亲已生过两个孩子,不幸均已夭折。母亲中年得余,珍爱之情可想而知。但是,从余记事起,便知父母为求温饱而昼夜操劳。尽管母亲百般呵护,但余仍骨瘦如柴。  解放了,余成了新中国家乡的
期刊
文革后期,在大部分地区穷困潦倒的时候,华西村成了一个致富的典型,那里建房、修路、人民生活水平高。开弦弓村的村领导到华西村去取经,发现他们的农业比开弦弓村也好不了多少。秘密究竟在哪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取经的人听到了异样的响声,循着声音过去,找到了一座拉着厚厚窗帘的房屋,四周围有竹篱笆,里面就是不给外人参观的村办工厂。乡村工业,原来这就是农民致富的秘密。  实际上,关于发展乡村工业,早在费孝通写《
期刊
汽车行驶在G15沿海高速公路上面,与全国大多数的高速公路一样,这条路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大货车,它们装载着各式各样的货物,用油布包裹得高高的,哧哧地奔向前方。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已经把那些布满蜿蜒河流和稻田的小镇连结到一块,车窗外闪现的沿途风景十分类似:一片又一片的白色厂房,间或夹杂几块绿色的田地,表明人们记忆中的鱼米之乡正悄悄向工业重镇转型。  再往前走,你就可以见到长江以及横亘在它上面的苏通大桥,这
期刊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还是人民!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  和华北平原其他村庄
期刊
露天电影似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会有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文化生活匮乏的乡村,每天收工之后,扛着自家的板凳,占座位,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  1986年8月,河南洛阳偃师塔庄村。  太阳才刚沉下村小学西边的三层楼房,董祥奇就被人催了五六回。  “董老师,啥时候开始啊?”一个小脑袋从门缝里伸了进来。  董祥奇抬手看了下手表,又抬头望了眼窗户:“急啥?天还没黑透,再等会儿去!”等那小脑袋笑嘻嘻地从
期刊
河南安阳共有300多辆出租车,掉头转弯时,出租车司机王概还跟旁边一辆出租车的司机鸣喇叭表示问候。30岁的王概来自河南安阳林州东岗镇罗匡村,说起红旗渠,他说:“10万个人修渠,愣是在山上人工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渠道,那可是咱林州的骄傲!”  曾给林县人民以强烈的生存、发展希望的红旗渠,今天依然被用以灌溉农田,只是水量远不如当时那么丰沛,甚至曾在2000年和1997年出现两次断流,当地人的饮水也早已
期刊
前些日子脱产学习,有时间思考许多问题。其中最令我辗转反侧的是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关心,但又似乎都说不好。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积淀下无数的文化和思想精华,要准确表达出来绝非易事;原因之二是民族精神的文字表达一定是寥寥数语甚至是寥寥数字,要全面而深刻地概括并且让大家认可实在是不可能!其间周熙明教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创新》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借本期话题刊登出来我的思
期刊
当下进入“世界工厂”务工的农民工已经不是那些曾经吃过苦、挨过饿、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一代农民了,随着这批农民工逐渐返回农村,他们在工厂中的位置大多被他们的子弟所代替,这些年轻的中学、中专或职校毕业生是一代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青年。  新生代农民工有何特点?“这些年轻人在艰难地适应工厂单调重复的生产节奏之前,就已经在学校生活中养成了都市生活方式。他们广泛使用互联网、工余时间与同伴好友频频聚会,进入各种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