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默简介】
华师大教育心理硕士,华师大心理工作室督导组组长,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常年在大、中、小学开设各类心理讲座,调适学生人格,用“三维法”“五行法”诊断矫治各类学习困难,提供心理帮助。著有《孩子,你怎么了》等专著。
陈默女士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手过大量案例,对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她一再强调,孩子一生下来就踏上了心理成长的征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任务要完成,而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帮手。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似乎有太浓的专业味道,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请她为广大读者详细解读。
做孩子也不容易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请问,您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陈默(以下简称陈):首要任务当然是了解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记:那么,当下的孩子有哪些特点需要父母了解呢?
陈:当下的孩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天生孤独。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注定孤单,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大多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钢筋水泥隔离了他与同龄孩子的交流,心中的孤独感更甚。孩子一旦孤独,就容易陷入思考,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就会感到痛苦。比如,有的孩子会思考生死:“活着干什么?”“既然80岁也要烧成灰,那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可想而知,孩子是不可能想通这些问题的,问题是,这时候年轻的父母是否有能力指导孩子?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当年轻的父母在思想上不够成熟,就会逃避这类问题,得不到答案的孩子就会反复思考这类问题,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第二,情感负担沉重。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6个长辈关怀,而且都要求孩子以好好学习来回报。孩子承担了沉重的情感负担,不得不好好学习,拿到好成绩,超越同学。但是,别的孩子也是如此,于是竞争激烈,而拿到好成绩绝非易事,孩子没有心理压力是不可能的。
第三,现实感虚弱。现在的孩子几乎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喜欢虚拟的网络游戏,通过虚拟空间交友,热衷科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等,以至于用虚幻的逻辑看待真实的世界,显得极不成熟。
第四,幸福感不足。现在的孩子大多有强烈的危机感,对环境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叛逆一切。这是混乱的现实世界造成的,不怪孩子。
记:前三个都好懂,“幸福感不足”怎么理解?“混乱的现实世界”指的又是什么?
陈:我讲一个有趣的实验,您就明白了。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设计三个带机关的笼子,分别关着三只老鼠。第一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就能得到食物,于是老鼠不停地打开笼门。第二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会被电击,于是老鼠不敢打开笼门。第三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可能会得到食物,也可能被电击,于是老鼠会发疯,因为它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前两只老鼠都在尝试中得到了经验,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可以得到幸福感,而第三只老鼠只能左右为难,因为它得到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它只能在怀疑、惆怅和愤怒中丧失理智,最后精神分裂。想想看,现在的孩子像不像第三只老鼠?他们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就像老鼠得到食物;他们被严厉地要求,心理压力沉重,就像老鼠被电击。他们怎么能信任父母、崇拜父母?又怎么能有幸福感呢?
记:做孩子真不容易!
陈:是的,在当下的中国做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父母们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单单强调自己不容易,指责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上的富足不是真正的富足,而精神上的贫乏是真正的贫乏。
心理成长分阶段
记: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精神上富足起来呢?
陈: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心理成长的征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任务,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数。
记:父母们都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请您详细谈谈。
陈:限于时间,我简要介绍一下吧。
1. 婴儿阶段。婴儿出生时都会大哭,因为他有恐惧情绪。1岁前,婴儿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是初步建立与亲人的交流,认识环境,从而建立起信任感。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好处,非母乳喂养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母乳,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长大后可能会觉得世界不可靠,别人不可靠,对待别人也不真诚,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2. 幼儿阶段。2~3岁的幼儿会控制大小便后,就明白自己是能够掌控一些事的,有了自主意识。此时,如果家长过于限制孩子,不敢让孩子冒险,就等于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内在有很强的羞怯感,长大后意志脆弱,甚至不敢面对别人讲话。
4~5岁的幼儿大脑飞速发展,很想探究未知事物,喜欢问问题,喜欢搞破坏。比如孩子把沙发割破,他不是调皮捣蛋,只是想知道沙发里面有什么,弄坏以后会怎么样。此时,如果父母斥责孩子,拿他跟听话的孩子比较,孩子容易形成内疚感,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被父母欣赏,长大后也不会成为做事果断,有开创性思维的人。此时的孩子在心理上还会有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是希望父母当中那个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个异性长辈就完全被自己占有。父母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可能长大后还是有这种情结,从而对婚姻不利。
3. 小学阶段。进入小学后,孩子就会有社会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如果社会评价是负面的,孩子会将其内化为自我评价,在心里种下自卑之树。此时,父母要做一块橡皮,把负面影响擦掉,给孩子正面的鼓励。现在的小学老师普遍焦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较多,父母绝不能配合老师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否则孩子更受罪。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受到足够多的鼓励,那么他将来就会努力勤奋,更有可能成功。但是现在又有鼓励过度的现象,父母夸奖孩子不遗余力,失去了分寸,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把神经绷得很紧。这种状态的人,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溃。这样的案例很多。 4. 中学阶段。12~20岁是青春期,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更麻烦的是,孩子的青春期与妈妈的更年期正好相撞。
其中,12~16岁是脱毛期,孩子身高长得很快,可能一年长20厘米,甚至超过爸爸。如果儿子长得比爸爸高,儿子就不会再甘心挨打,有可能反击,所以,这时的爸爸一定要清楚,不能再靠打孩子来树立威信。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没长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尽管心中有疑惑,外表还是要充大人,经常在父母面前摆出“懒得和你说话”的样子,拒绝与父母交流。这时候,父母容易产生失落情绪,疑神疑鬼,怀疑孩子早恋了。如果父母缠着孩子,逼迫孩子说话,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明智的做法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孩子有需要,父母马上来帮忙,帮完忙就识相地走开。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我是否要成为我爸妈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等问题。加上中考、文理分科等人生之路的选择,孩子会有危机感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感。这时,父母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人生之路。切记,父母只是帮忙,不可替代,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否则,孩子长大后会缺失忠诚感,对工作和家庭缺乏责任心。
16~20岁是青春期与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孩子心理成长的主题是建立异性亲密感,学习爱的能力。如果前面几个心理成长期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那么这个阶段孩子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此时妈妈到了更年期,事情就麻烦了。更年期的妈妈会特别希望别人关注她,所以表现得很可怜,强迫别人关注她。而孩子正巧也在强化自己吸引异性的能力,讲究着装、发型等等,与妈妈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竞争,加上两者该阶段都性情暴躁,很容易有摩擦。因此,此阶段的亲子交流时好时坏,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纠纷。这种局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
父母要甘当配角
记: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陈:父母要甘当配角。成长是孩子的事,父母无法替代,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孩子。所谓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影响,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在成长的航行中有参照物,有航标。
记:您认为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陈:母爱非常重要!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证,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是孩子健康情感的培育者。
记:那么,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妈妈呢?
陈:合格的妈妈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大气。所谓大气,是一种气质,与学历无关。首先,妈妈要能和孩子讨论国家大事,关注民族问题;其次,妈妈要胸怀宽广,能接纳亲属,不计较小得失,善良,有爱心。
第二,自然。凡是把事情做过头的就不是自然的妈妈。现在很多孩子面对的是不自然的妈妈。比如,有的妈妈总是对孩子讲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唯恐孩子的心灵受到负面信息的污染,其实,妈妈的负面情绪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这时,孩子的内心是分裂的,不知道该尊重妈妈还是看不起妈妈。自然的妈妈既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既要告诉孩子人生的美好,也要告诉孩子社会的不如意,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听到的完美,看见的不完美。
第三,轻松。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妈妈本身有抑郁情绪,经常发脾气,情绪失控,那么就没办法教育好孩子,因为孩子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现在除了提倡给孩子适宜的物质环境,也提倡给孩子轻松的心理成长环境。妈妈只有在生活中表现得积极而轻松,孩子才能努力而快乐。
记:许多孩子刚上小学的年轻父母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您有什么建议?
陈: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的角色,不要当老师,不要当监工,而要当一个陪伴者。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记:具体来说,小学生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陈:主要要养成三个好习惯:
第一是睡觉。如果要求孩子晚上8:30睡觉,那么妈妈在8:10就要关掉家中的大灯,全家人小声说话,营造入睡的安静气氛,妈妈在孩子床边坐几分钟后,关灯让孩子睡觉。
第二是起床。父母要和孩子约定起床时间,到时间如果孩子不起床,父母隔一分钟再叫一次,如果孩子还不肯起床,父母不用多废话,把孩子拖起来穿好衣服,带上早餐出门。不要骂也不要哄,父母的情绪要平静。
第三是整理书包文具。训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最好的办法是示范。妈妈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倒出来,一边整理一边说:“宝贝,你看妈妈是怎么整理书包的,第一放语文书,第二放数学书,第三放英语书,第四放铅笔盒……”然后让孩子跟着做。在心理学上,这叫行为训练法:不骂不哄,分清步骤,反复操练。
记:最后一个问题: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怎样的孩子算是成功的孩子?
陈: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您是在问家庭教育的目标。我认为成功的孩子要身心健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有助人的能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居时也不焦虑,有爱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社会奉献。
【编辑:陈彤】
华师大教育心理硕士,华师大心理工作室督导组组长,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常年在大、中、小学开设各类心理讲座,调适学生人格,用“三维法”“五行法”诊断矫治各类学习困难,提供心理帮助。著有《孩子,你怎么了》等专著。
陈默女士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手过大量案例,对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她一再强调,孩子一生下来就踏上了心理成长的征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任务要完成,而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帮手。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似乎有太浓的专业味道,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请她为广大读者详细解读。
做孩子也不容易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请问,您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陈默(以下简称陈):首要任务当然是了解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记:那么,当下的孩子有哪些特点需要父母了解呢?
陈:当下的孩子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天生孤独。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注定孤单,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大多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钢筋水泥隔离了他与同龄孩子的交流,心中的孤独感更甚。孩子一旦孤独,就容易陷入思考,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就会感到痛苦。比如,有的孩子会思考生死:“活着干什么?”“既然80岁也要烧成灰,那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可想而知,孩子是不可能想通这些问题的,问题是,这时候年轻的父母是否有能力指导孩子?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当年轻的父母在思想上不够成熟,就会逃避这类问题,得不到答案的孩子就会反复思考这类问题,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第二,情感负担沉重。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6个长辈关怀,而且都要求孩子以好好学习来回报。孩子承担了沉重的情感负担,不得不好好学习,拿到好成绩,超越同学。但是,别的孩子也是如此,于是竞争激烈,而拿到好成绩绝非易事,孩子没有心理压力是不可能的。
第三,现实感虚弱。现在的孩子几乎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喜欢虚拟的网络游戏,通过虚拟空间交友,热衷科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等,以至于用虚幻的逻辑看待真实的世界,显得极不成熟。
第四,幸福感不足。现在的孩子大多有强烈的危机感,对环境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叛逆一切。这是混乱的现实世界造成的,不怪孩子。
记:前三个都好懂,“幸福感不足”怎么理解?“混乱的现实世界”指的又是什么?
陈:我讲一个有趣的实验,您就明白了。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设计三个带机关的笼子,分别关着三只老鼠。第一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就能得到食物,于是老鼠不停地打开笼门。第二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会被电击,于是老鼠不敢打开笼门。第三个笼子,老鼠打开笼门可能会得到食物,也可能被电击,于是老鼠会发疯,因为它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前两只老鼠都在尝试中得到了经验,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可以得到幸福感,而第三只老鼠只能左右为难,因为它得到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它只能在怀疑、惆怅和愤怒中丧失理智,最后精神分裂。想想看,现在的孩子像不像第三只老鼠?他们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就像老鼠得到食物;他们被严厉地要求,心理压力沉重,就像老鼠被电击。他们怎么能信任父母、崇拜父母?又怎么能有幸福感呢?
记:做孩子真不容易!
陈:是的,在当下的中国做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父母们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单单强调自己不容易,指责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上的富足不是真正的富足,而精神上的贫乏是真正的贫乏。
心理成长分阶段
记: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精神上富足起来呢?
陈: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心理成长的征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任务,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数。
记:父母们都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请您详细谈谈。
陈:限于时间,我简要介绍一下吧。
1. 婴儿阶段。婴儿出生时都会大哭,因为他有恐惧情绪。1岁前,婴儿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是初步建立与亲人的交流,认识环境,从而建立起信任感。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好处,非母乳喂养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母乳,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长大后可能会觉得世界不可靠,别人不可靠,对待别人也不真诚,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2. 幼儿阶段。2~3岁的幼儿会控制大小便后,就明白自己是能够掌控一些事的,有了自主意识。此时,如果家长过于限制孩子,不敢让孩子冒险,就等于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内在有很强的羞怯感,长大后意志脆弱,甚至不敢面对别人讲话。
4~5岁的幼儿大脑飞速发展,很想探究未知事物,喜欢问问题,喜欢搞破坏。比如孩子把沙发割破,他不是调皮捣蛋,只是想知道沙发里面有什么,弄坏以后会怎么样。此时,如果父母斥责孩子,拿他跟听话的孩子比较,孩子容易形成内疚感,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不被父母欣赏,长大后也不会成为做事果断,有开创性思维的人。此时的孩子在心理上还会有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是希望父母当中那个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个异性长辈就完全被自己占有。父母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可能长大后还是有这种情结,从而对婚姻不利。
3. 小学阶段。进入小学后,孩子就会有社会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如果社会评价是负面的,孩子会将其内化为自我评价,在心里种下自卑之树。此时,父母要做一块橡皮,把负面影响擦掉,给孩子正面的鼓励。现在的小学老师普遍焦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较多,父母绝不能配合老师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否则孩子更受罪。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受到足够多的鼓励,那么他将来就会努力勤奋,更有可能成功。但是现在又有鼓励过度的现象,父母夸奖孩子不遗余力,失去了分寸,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把神经绷得很紧。这种状态的人,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溃。这样的案例很多。 4. 中学阶段。12~20岁是青春期,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更麻烦的是,孩子的青春期与妈妈的更年期正好相撞。
其中,12~16岁是脱毛期,孩子身高长得很快,可能一年长20厘米,甚至超过爸爸。如果儿子长得比爸爸高,儿子就不会再甘心挨打,有可能反击,所以,这时的爸爸一定要清楚,不能再靠打孩子来树立威信。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没长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尽管心中有疑惑,外表还是要充大人,经常在父母面前摆出“懒得和你说话”的样子,拒绝与父母交流。这时候,父母容易产生失落情绪,疑神疑鬼,怀疑孩子早恋了。如果父母缠着孩子,逼迫孩子说话,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明智的做法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孩子有需要,父母马上来帮忙,帮完忙就识相地走开。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我是否要成为我爸妈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等问题。加上中考、文理分科等人生之路的选择,孩子会有危机感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感。这时,父母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人生之路。切记,父母只是帮忙,不可替代,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否则,孩子长大后会缺失忠诚感,对工作和家庭缺乏责任心。
16~20岁是青春期与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孩子心理成长的主题是建立异性亲密感,学习爱的能力。如果前面几个心理成长期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那么这个阶段孩子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此时妈妈到了更年期,事情就麻烦了。更年期的妈妈会特别希望别人关注她,所以表现得很可怜,强迫别人关注她。而孩子正巧也在强化自己吸引异性的能力,讲究着装、发型等等,与妈妈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竞争,加上两者该阶段都性情暴躁,很容易有摩擦。因此,此阶段的亲子交流时好时坏,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纠纷。这种局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
父母要甘当配角
记: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陈:父母要甘当配角。成长是孩子的事,父母无法替代,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孩子。所谓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影响,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在成长的航行中有参照物,有航标。
记:您认为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陈:母爱非常重要!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证,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是孩子健康情感的培育者。
记:那么,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妈妈呢?
陈:合格的妈妈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大气。所谓大气,是一种气质,与学历无关。首先,妈妈要能和孩子讨论国家大事,关注民族问题;其次,妈妈要胸怀宽广,能接纳亲属,不计较小得失,善良,有爱心。
第二,自然。凡是把事情做过头的就不是自然的妈妈。现在很多孩子面对的是不自然的妈妈。比如,有的妈妈总是对孩子讲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唯恐孩子的心灵受到负面信息的污染,其实,妈妈的负面情绪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这时,孩子的内心是分裂的,不知道该尊重妈妈还是看不起妈妈。自然的妈妈既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既要告诉孩子人生的美好,也要告诉孩子社会的不如意,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听到的完美,看见的不完美。
第三,轻松。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妈妈本身有抑郁情绪,经常发脾气,情绪失控,那么就没办法教育好孩子,因为孩子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现在除了提倡给孩子适宜的物质环境,也提倡给孩子轻松的心理成长环境。妈妈只有在生活中表现得积极而轻松,孩子才能努力而快乐。
记:许多孩子刚上小学的年轻父母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您有什么建议?
陈: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的角色,不要当老师,不要当监工,而要当一个陪伴者。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记:具体来说,小学生要养成哪些好习惯?
陈:主要要养成三个好习惯:
第一是睡觉。如果要求孩子晚上8:30睡觉,那么妈妈在8:10就要关掉家中的大灯,全家人小声说话,营造入睡的安静气氛,妈妈在孩子床边坐几分钟后,关灯让孩子睡觉。
第二是起床。父母要和孩子约定起床时间,到时间如果孩子不起床,父母隔一分钟再叫一次,如果孩子还不肯起床,父母不用多废话,把孩子拖起来穿好衣服,带上早餐出门。不要骂也不要哄,父母的情绪要平静。
第三是整理书包文具。训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最好的办法是示范。妈妈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倒出来,一边整理一边说:“宝贝,你看妈妈是怎么整理书包的,第一放语文书,第二放数学书,第三放英语书,第四放铅笔盒……”然后让孩子跟着做。在心理学上,这叫行为训练法:不骂不哄,分清步骤,反复操练。
记:最后一个问题: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您认为怎样的孩子算是成功的孩子?
陈: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您是在问家庭教育的目标。我认为成功的孩子要身心健康,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有助人的能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居时也不焦虑,有爱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社会奉献。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