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审美情趣激发这一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入聋校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聋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学应紧紧结合聋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审美情趣激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审美因素,科学创设审美情境,正确引导聋生感受和体验审美情趣,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这一教学手段促进聋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关键词】 审美情趣 情境创设 课件功能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审美情趣是人们通过直观感知和形象思维对事物认识、体验、鉴赏后,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本质的一种心理活动。聋校语文教学中注重对聋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陶冶聋生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描写了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可敬可爱的作品形象。这些形象代表了当今时代普遍追求的审美意向。因此,在指导聋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应注意把审美情趣的激发有机地融入其中,以充分发挥审美功能在聋校语文课教学中积极作用,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激发聋生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 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审美因素
在语文课讲授中,要充分激发聋生的审美情趣,拨动聋生情感的心弦,教师之情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挖掘审美因素和激发审美情趣的先决条件。只有将作者对作品中形象的情感化为教师的真情实感来传递给学生,才能轻松地叩开聋生的心扉,撞击出他们心灵中美丽的火花。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审美因素,但由于聋生受自身缺陷的影响,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启发,让他们在钻进教材中探寻审美素材,在体验形象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作品形象的不同风格,帮助聋生紧扣主题,挖掘最具典型性和最能反映作品形象本质特点的审美因素。如《哥哥傻吗》一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聋生从课文中充分挖掘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从哥哥排队买票、主动扶起摔倒的小强、向王爷爷认错道歉并补种向日葵等要素中,引导聋生去仔细体会,捕捉美的闪光点,深切感受作品形象所隐含的内质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激起追求美的内心冲动,自觉学习作品形象,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做事诚实的优良品质。
2 利用教学课件,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趣的激发,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气氛。因此,借助精巧的教学课件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审美情境显得十分重要。直观的审美情境,不仅能增加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的感性认识,也能引起他们对该形象审美情趣的激发。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审美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把聋生带进一个美的天堂,使他们在浓郁的审美情境中自由徜徉,尽情地感受教材所描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达到“入其境乐其事”的愉悦境地,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情境的创设,教师既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来实现,也可以引导和组织聋生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当演员,进入角色,体会作品形象的内在美。但通过借助必要的课件功能的运用其效果将更胜一筹。教学中,精巧的板书和教学图片就是创设审美情境时经常用而且效果好的重要课件。通过利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审美情境,能激发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结合板书内容中的各构件,点击教学课件,可将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绿等特点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现出来,使聋生既感知其形象,又了解其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了聋生对祖国秀美山河的审美情趣。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经过剪辑的周总理平生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聋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很自然就形成对周总理无限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之情,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发挥教学联想,检验审美情趣
老师引导聋生检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讲解与启发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产生直觉和审美联想,使他们对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有较深的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使聋生对生活、对祖国激起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教师要把不断培养和提高聋生的想象力作为激发他们审美情趣的重点,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审美情感并不断丰富和拓展。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时空感,而且还具有浓郁的色彩感。各种事物体形的质感,以及各种声音、各种气息,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诸多要素,共同组合成一幅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景图。聋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从“形”中获得对审美情趣的无限感受。如《月光曲》教学中就有不少可进行联想和想象训练的素材。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他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正是他此时此刻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心形成大海般激情潮流的奔涌;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而仿佛站立在波涛汹涌的海边,正是理解和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而从心灵中形成的画面。教师应当充分调动聋生的想象力,从幽静的小屋、银色的月光、平静的海面,到风吹烛灭,海浪澎湃,引导聋生根据《月光曲》形成的整个过程发挥想象和联想,真正体会语文课诗情画意的美妙之处,使他们与课文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美妙乐章的畅享之悦。
4 搞好教学总结,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是人类的一种意识活动,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等特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之一。我们要通过结合语文教学来培养和激发聋生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凭借课文提供的事物空间、色彩、质感和情状所形成的再现型的想象,这对于美的发现、美的认识和美的评价,还只是粗浅的和简单的,还需要通过对课文思想底蕴的挖掘和提炼,来提升聋生对审美情趣追求的鉴赏能力和品位,真正达到用激发审美情趣来陶冶聋生情操,净化聋生心灵的目的,实现审美情趣教学的终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就课文提供的作品形象,在引导聋生想象和理解的过程中,让他们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一般认识到更深刻的理解的过程不断渐进。使聋生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由情上升为理,实现审美情趣的不断升华。如《养花》主要描写作者从养花实践中感受到养花的乐趣。作者的乐趣不止于在对花的欣赏中寄予的常人那种闲情逸致,而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更深层意义上的乐趣,在作者养花的诸多乐趣中,最可贵的是“热爱劳动”和“想到别人”升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总结本课教学时,应启发聋生仔细品味,捕捉美点,从而激发聋生对作者可贵品质肃然起敬之情,和向他学习的决心。这样才算是收到本课教学的主题效应。
利用审美情趣激起聋生审美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其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总结和提高,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手段在聋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审美情趣 情境创设 课件功能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审美情趣是人们通过直观感知和形象思维对事物认识、体验、鉴赏后,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本质的一种心理活动。聋校语文教学中注重对聋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陶冶聋生思想情操,净化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描写了反映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可敬可爱的作品形象。这些形象代表了当今时代普遍追求的审美意向。因此,在指导聋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应注意把审美情趣的激发有机地融入其中,以充分发挥审美功能在聋校语文课教学中积极作用,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激发聋生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 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审美因素
在语文课讲授中,要充分激发聋生的审美情趣,拨动聋生情感的心弦,教师之情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挖掘审美因素和激发审美情趣的先决条件。只有将作者对作品中形象的情感化为教师的真情实感来传递给学生,才能轻松地叩开聋生的心扉,撞击出他们心灵中美丽的火花。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审美因素,但由于聋生受自身缺陷的影响,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启发,让他们在钻进教材中探寻审美素材,在体验形象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作品形象的不同风格,帮助聋生紧扣主题,挖掘最具典型性和最能反映作品形象本质特点的审美因素。如《哥哥傻吗》一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聋生从课文中充分挖掘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从哥哥排队买票、主动扶起摔倒的小强、向王爷爷认错道歉并补种向日葵等要素中,引导聋生去仔细体会,捕捉美的闪光点,深切感受作品形象所隐含的内质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激起追求美的内心冲动,自觉学习作品形象,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做事诚实的优良品质。
2 利用教学课件,创设审美情境
审美情趣的激发,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气氛。因此,借助精巧的教学课件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审美情境显得十分重要。直观的审美情境,不仅能增加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的感性认识,也能引起他们对该形象审美情趣的激发。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审美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把聋生带进一个美的天堂,使他们在浓郁的审美情境中自由徜徉,尽情地感受教材所描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达到“入其境乐其事”的愉悦境地,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情境的创设,教师既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来实现,也可以引导和组织聋生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当演员,进入角色,体会作品形象的内在美。但通过借助必要的课件功能的运用其效果将更胜一筹。教学中,精巧的板书和教学图片就是创设审美情境时经常用而且效果好的重要课件。通过利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审美情境,能激发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在精心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结合板书内容中的各构件,点击教学课件,可将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绿等特点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现出来,使聋生既感知其形象,又了解其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了聋生对祖国秀美山河的审美情趣。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播放经过剪辑的周总理平生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聋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很自然就形成对周总理无限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之情,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发挥教学联想,检验审美情趣
老师引导聋生检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讲解与启发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产生直觉和审美联想,使他们对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有较深的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使聋生对生活、对祖国激起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教师要把不断培养和提高聋生的想象力作为激发他们审美情趣的重点,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才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审美情感并不断丰富和拓展。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时空感,而且还具有浓郁的色彩感。各种事物体形的质感,以及各种声音、各种气息,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诸多要素,共同组合成一幅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景图。聋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这些情境之中,从“形”中获得对审美情趣的无限感受。如《月光曲》教学中就有不少可进行联想和想象训练的素材。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他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正是他此时此刻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心形成大海般激情潮流的奔涌;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而仿佛站立在波涛汹涌的海边,正是理解和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而从心灵中形成的画面。教师应当充分调动聋生的想象力,从幽静的小屋、银色的月光、平静的海面,到风吹烛灭,海浪澎湃,引导聋生根据《月光曲》形成的整个过程发挥想象和联想,真正体会语文课诗情画意的美妙之处,使他们与课文主人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美妙乐章的畅享之悦。
4 搞好教学总结,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是人类的一种意识活动,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等特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之一。我们要通过结合语文教学来培养和激发聋生高尚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凭借课文提供的事物空间、色彩、质感和情状所形成的再现型的想象,这对于美的发现、美的认识和美的评价,还只是粗浅的和简单的,还需要通过对课文思想底蕴的挖掘和提炼,来提升聋生对审美情趣追求的鉴赏能力和品位,真正达到用激发审美情趣来陶冶聋生情操,净化聋生心灵的目的,实现审美情趣教学的终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就课文提供的作品形象,在引导聋生想象和理解的过程中,让他们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一般认识到更深刻的理解的过程不断渐进。使聋生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由情上升为理,实现审美情趣的不断升华。如《养花》主要描写作者从养花实践中感受到养花的乐趣。作者的乐趣不止于在对花的欣赏中寄予的常人那种闲情逸致,而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更深层意义上的乐趣,在作者养花的诸多乐趣中,最可贵的是“热爱劳动”和“想到别人”升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总结本课教学时,应启发聋生仔细品味,捕捉美点,从而激发聋生对作者可贵品质肃然起敬之情,和向他学习的决心。这样才算是收到本课教学的主题效应。
利用审美情趣激起聋生审美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其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总结和提高,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手段在聋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