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教感悟】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从繁华的都市上海来到人们称之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的云南双江自治县支教已有一年时光。在这段日子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并实践着适合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一、对学生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生存能力强 幸福指数高
仅以我所教的沙河中学七年五班为例,这个班现有学生62人,男女各半,是全校人数最多的班级。由于人多,课桌已顶到了讲台前。教室昏暗,墙壁因多年失修,白粉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黄土、红砖,斑斑驳驳的。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要走五个多小时,即使坐车也得三个小时,因此学生们都住校。他们自己从家带来大米送到学校食堂给加工。学生们为能来到沙河中学读书而感到快乐!开辟在半山腰的篮球场使男生兴奋不已;校园山坡上艳丽的花朵、葱郁的树木令女生流连忘返。他们自豪地说,这里就像天堂!多么淳朴而又容易满足的学生,他们的幸福指数不知要比上海的学生高出多少倍。
2.学习基础薄弱 缺乏紧迫感
学生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我任教的七年级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一个月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的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具体表现为:发音不准、甚至有部分学生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因为发音不准直接导致写错字、白字;知识面狭窄。有的仅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地处偏远,又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加之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紧缺,导致信息闭塞,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好的少,中等程度的次之,薄弱的最多,形成一个椎型体。
二、针对现状实施适合当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1.激情育情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文激情、育情。在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美文为学生提供了语体生命的范本。我常包含感情地为学生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到文本提供的意境里。“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等到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结束了。”——《蝉》一文中那小小的生命震撼了学生心灵。“不管生命有多短,都要好好地活着!”他们与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在讲散文《贝壳》时,我把从上海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放到讲桌上面,播放制作的课件,不够高就加上一把椅子。在学生们感叹贝壳的生命短暂、留给世界的却是精致美好的东西的同时,开启学生对生活的珍视与热爱,提高学生对人生境界及生存质量的认识。
2.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
在前面学生现状分析中曾提到,这里的学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为了防止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尝试着在一个班、同一堂课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作业的布置不同,如写周记,基础好的学生每周要最少写两篇,且内容要好,字数要够;基础差的学生每周写一篇即可,字数可以少点,但一定要认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同,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此外,我还通过整体的“长善救失”,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采用分组协作,将好、中、差生有意搭配,组成一个个“互帮互学小组”。差生在他人的指导下理解基础题;中等生巩固基础题后,在优等生的启发下主攻一般阅读能力题;优等生由基础题出发,突破较难能力题。分层教学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原有的统一教学与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让山里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山区的教学,去不断积累教育智慧,让我们先进的教学思想真正成为贫困山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从繁华的都市上海来到人们称之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的云南双江自治县支教已有一年时光。在这段日子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并实践着适合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一、对学生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生存能力强 幸福指数高
仅以我所教的沙河中学七年五班为例,这个班现有学生62人,男女各半,是全校人数最多的班级。由于人多,课桌已顶到了讲台前。教室昏暗,墙壁因多年失修,白粉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的黄土、红砖,斑斑驳驳的。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要走五个多小时,即使坐车也得三个小时,因此学生们都住校。他们自己从家带来大米送到学校食堂给加工。学生们为能来到沙河中学读书而感到快乐!开辟在半山腰的篮球场使男生兴奋不已;校园山坡上艳丽的花朵、葱郁的树木令女生流连忘返。他们自豪地说,这里就像天堂!多么淳朴而又容易满足的学生,他们的幸福指数不知要比上海的学生高出多少倍。
2.学习基础薄弱 缺乏紧迫感
学生的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我任教的七年级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一个月接触下来,我发现他们的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具体表现为:发音不准、甚至有部分学生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因为发音不准直接导致写错字、白字;知识面狭窄。有的仅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地处偏远,又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加之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紧缺,导致信息闭塞,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好的少,中等程度的次之,薄弱的最多,形成一个椎型体。
二、针对现状实施适合当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1.激情育情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文激情、育情。在阅读教学中,一篇篇美文为学生提供了语体生命的范本。我常包含感情地为学生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到文本提供的意境里。“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等到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结束了。”——《蝉》一文中那小小的生命震撼了学生心灵。“不管生命有多短,都要好好地活着!”他们与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在讲散文《贝壳》时,我把从上海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放到讲桌上面,播放制作的课件,不够高就加上一把椅子。在学生们感叹贝壳的生命短暂、留给世界的却是精致美好的东西的同时,开启学生对生活的珍视与热爱,提高学生对人生境界及生存质量的认识。
2.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
在前面学生现状分析中曾提到,这里的学生知识程度参差不齐。为了防止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尝试着在一个班、同一堂课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作业的布置不同,如写周记,基础好的学生每周要最少写两篇,且内容要好,字数要够;基础差的学生每周写一篇即可,字数可以少点,但一定要认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同,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此外,我还通过整体的“长善救失”,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采用分组协作,将好、中、差生有意搭配,组成一个个“互帮互学小组”。差生在他人的指导下理解基础题;中等生巩固基础题后,在优等生的启发下主攻一般阅读能力题;优等生由基础题出发,突破较难能力题。分层教学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原有的统一教学与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让山里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去关注山区的教学,去不断积累教育智慧,让我们先进的教学思想真正成为贫困山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