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稿件质量如何,是否“接地气”是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报道的立意和高度。
关键词:脱贫攻坚;小切口大主题;小问号大看点
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2019年以来,泸州日报社在做好日常脱贫报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再走长征路”“赤水河驻村蹲点采访”“‘一村一品’助农”“三省四市媒体赤水行”等策划活动,在“小切口”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影响力,部分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小切口”讲故事从策划开始
(一)攻坚之战,主流媒体彰显主力军作用
四川省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不朽传奇就发生在这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泸州是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9.6万人、退出贫困村324个,3个县实现“摘帽”,到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从11.2%下降至0.09%。可以说,作为革命老区,泸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不少经验亮点值得提炼、很多典型人物故事值得发掘,是一个新闻宝库。攻坚之战、决胜之时,《泸州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彰显主力军作用。一方面,立足“脱贫攻坚之变”这条主线,总结提炼宣传好泸州模式、泸州典型、泸州故事;另一方面,紧抓“创新策划统筹”这个关键,整合全媒体优势资源,强力实施“采编+传播+活动”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报社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抓活鱼树典型的“短实新”稿件与宏大叙事的主题宣传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高效传播,坚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鲜活的稿件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发现。基层和群众是新闻的富矿沃土、源头活水,稿件质量如何,是否“接地气”是关键。为实现更有效传播,报社明确“脱贫报道首先要讲好故事”“要坚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两大原则。明确要求报道落实到栏目上,栏目再具体细化为一个一个子栏题,让策划、记者、编辑做到有的放矢。报社还要求重点发掘和聚焦以下内容,一是聚焦脱贫产业的市场化之路;二是聚焦脱贫帮扶干部的感人故事;三是聚焦脱贫户的脱贫故事和心路历程;四是开设“我在”专题,聚焦全市各部门各阶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创新和努力;五是开设“脱贫地图”专题,以地图、图表、照片等形式展现,聚焦相关区县的脱贫时间、脱贫亮点等;六是开设“我见”专题,以记者的视角聚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点滴,重点描写记者的见闻、见证;七是开设“新风新貌”专题,重点以图片形式聚焦贫困区县、乡(镇)村在脱贫摘帽后的新面貌新气象。这样的策划有操作性,同时坚持在创新上“小步快跑”,从源头上保证了一系列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脱贫报道要注重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报道的立意和高度
做好新闻报道,只有对报道内容有深入研究,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新闻素材。因此,活动的策划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再走长征路”活动中,报社要求采编人员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针对平时存在的采访不够深入、故事不够鲜活等症结,对标补短。尤其是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全媒体时代讲活红色故事,如何用文、图和视频再现基层决战脱贫攻坚的昂扬精神风貌,如何通过对今昔巨变的报道提振全社会信心,努力让“小问号”变成“大看点”“新爆款”。
对此,报社在策划时:一是突出“中央红军+地方革命”脉络,既报道好中央红军的故事,又首次将川南游击纵队在泸州的革命活动、将策应中央红军行动的合江县五通镇石顶山起义贯穿起来,系统讲述泸州的红色文化;二是采取“党史专家+全媒体记者”的模式,行进式解读四渡赤水的不朽传奇和川南游击纵队的英雄壮举等;三是坚持“移动为先+创新为要”的策略,“报网端微屏”着力在增强读者体验感和互动性上下功夫,讲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既能发挥好党媒主流权威的引导作用,同时又尊重传播规律。“再走长征路”活动也成为开展“四力”教育的生动案例。
(二)坚持讲活故事,提升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泸州强化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强力实施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形成了一批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泸州特色的脱贫经验。比如,率先探索实行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商业附加险、特殊医疗救助“四个100%”政策,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并在四川省推广。又如,抢抓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帮扶泸州机遇,创新“飞地园区”模式,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泸州)产业园等。这些特色工作、成效亮点,背后蕴藏着一个个创新创造、克难奋进的鲜活故事。为了采访一手素材,记者也很拼。“走这条山路没有不怕的,真的很危险!要不,你们就在山下采访吧?”面对古蔺县黄荆镇党委副书记陈洪跃的好意相劝,采访组记者郭建、陈新语等却执意要上山采访。在记者眼里,党员先锋队长年为困难群众办实事的鲜活素材不容错过。上路了,记者们才开始觉得心虚,腿直打闪。10多里的山路,近三分之二都处于悬崖峭壁边缘。陡峭不说,石梯上还布满了青苔,加之雨雾迷漫,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坡度接近60度的“天梯”。一線采访,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较大提升,出现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让人愿意读下去的好稿子,如《村民在大山深处当起了“外卖老板”》《高寒山区,开出不怕冷的小蘑菇》《雪山关前三个兵》等稿件。有记者表示,参加脱贫攻坚“世纪决战”的采访,可能会成为自己新闻职业生涯最美的记忆。
(三)坚持点面结合,提升报道的纵深感和指导性
媒体融合方兴未艾,在“小切口”讲好脱贫故事的同时,作为党报的传统优势,深度报道、宏大叙事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新闻作品要坚持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回应公众关切,贴近社会期待,才可能有较强的传播力。脱贫报道同样如此,需要不满足于做正确、不满足于做常规,尤其要充分运用媒体融合形成的重体验、多互动、广覆盖等优势。今年8月,昭通日报社、遵义日报社、毕节日报社、泸州日报社联合开展“三省四市媒体赤水行”,聚焦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泸州日报》在推出动态报道基础上,围绕脱贫之策、脱贫之举、脱贫之效,相继推出《开启赤水河云贵川共生共荣的密码》《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之道》《产业“长短结合”,贫困地区变了样》等报道,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努力让“难点痛点”变成新闻看点,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脱贫攻坚;小切口大主题;小问号大看点
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2019年以来,泸州日报社在做好日常脱贫报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再走长征路”“赤水河驻村蹲点采访”“‘一村一品’助农”“三省四市媒体赤水行”等策划活动,在“小切口”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影响力,部分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小切口”讲故事从策划开始
(一)攻坚之战,主流媒体彰显主力军作用
四川省泸州市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不朽传奇就发生在这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泸州是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9.6万人、退出贫困村324个,3个县实现“摘帽”,到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从11.2%下降至0.09%。可以说,作为革命老区,泸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初显,不少经验亮点值得提炼、很多典型人物故事值得发掘,是一个新闻宝库。攻坚之战、决胜之时,《泸州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彰显主力军作用。一方面,立足“脱贫攻坚之变”这条主线,总结提炼宣传好泸州模式、泸州典型、泸州故事;另一方面,紧抓“创新策划统筹”这个关键,整合全媒体优势资源,强力实施“采编+传播+活动”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报社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抓活鱼树典型的“短实新”稿件与宏大叙事的主题宣传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高效传播,坚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鲜活的稿件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发现。基层和群众是新闻的富矿沃土、源头活水,稿件质量如何,是否“接地气”是关键。为实现更有效传播,报社明确“脱贫报道首先要讲好故事”“要坚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两大原则。明确要求报道落实到栏目上,栏目再具体细化为一个一个子栏题,让策划、记者、编辑做到有的放矢。报社还要求重点发掘和聚焦以下内容,一是聚焦脱贫产业的市场化之路;二是聚焦脱贫帮扶干部的感人故事;三是聚焦脱贫户的脱贫故事和心路历程;四是开设“我在”专题,聚焦全市各部门各阶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创新和努力;五是开设“脱贫地图”专题,以地图、图表、照片等形式展现,聚焦相关区县的脱贫时间、脱贫亮点等;六是开设“我见”专题,以记者的视角聚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点滴,重点描写记者的见闻、见证;七是开设“新风新貌”专题,重点以图片形式聚焦贫困区县、乡(镇)村在脱贫摘帽后的新面貌新气象。这样的策划有操作性,同时坚持在创新上“小步快跑”,从源头上保证了一系列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脱贫报道要注重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报道的立意和高度
做好新闻报道,只有对报道内容有深入研究,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新闻素材。因此,活动的策划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再走长征路”活动中,报社要求采编人员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针对平时存在的采访不够深入、故事不够鲜活等症结,对标补短。尤其是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全媒体时代讲活红色故事,如何用文、图和视频再现基层决战脱贫攻坚的昂扬精神风貌,如何通过对今昔巨变的报道提振全社会信心,努力让“小问号”变成“大看点”“新爆款”。
对此,报社在策划时:一是突出“中央红军+地方革命”脉络,既报道好中央红军的故事,又首次将川南游击纵队在泸州的革命活动、将策应中央红军行动的合江县五通镇石顶山起义贯穿起来,系统讲述泸州的红色文化;二是采取“党史专家+全媒体记者”的模式,行进式解读四渡赤水的不朽传奇和川南游击纵队的英雄壮举等;三是坚持“移动为先+创新为要”的策略,“报网端微屏”着力在增强读者体验感和互动性上下功夫,讲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既能发挥好党媒主流权威的引导作用,同时又尊重传播规律。“再走长征路”活动也成为开展“四力”教育的生动案例。
(二)坚持讲活故事,提升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泸州强化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强力实施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形成了一批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泸州特色的脱贫经验。比如,率先探索实行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商业附加险、特殊医疗救助“四个100%”政策,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批示肯定,并在四川省推广。又如,抢抓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帮扶泸州机遇,创新“飞地园区”模式,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泸州)产业园等。这些特色工作、成效亮点,背后蕴藏着一个个创新创造、克难奋进的鲜活故事。为了采访一手素材,记者也很拼。“走这条山路没有不怕的,真的很危险!要不,你们就在山下采访吧?”面对古蔺县黄荆镇党委副书记陈洪跃的好意相劝,采访组记者郭建、陈新语等却执意要上山采访。在记者眼里,党员先锋队长年为困难群众办实事的鲜活素材不容错过。上路了,记者们才开始觉得心虚,腿直打闪。10多里的山路,近三分之二都处于悬崖峭壁边缘。陡峭不说,石梯上还布满了青苔,加之雨雾迷漫,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坡度接近60度的“天梯”。一線采访,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较大提升,出现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让人愿意读下去的好稿子,如《村民在大山深处当起了“外卖老板”》《高寒山区,开出不怕冷的小蘑菇》《雪山关前三个兵》等稿件。有记者表示,参加脱贫攻坚“世纪决战”的采访,可能会成为自己新闻职业生涯最美的记忆。
(三)坚持点面结合,提升报道的纵深感和指导性
媒体融合方兴未艾,在“小切口”讲好脱贫故事的同时,作为党报的传统优势,深度报道、宏大叙事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新闻作品要坚持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回应公众关切,贴近社会期待,才可能有较强的传播力。脱贫报道同样如此,需要不满足于做正确、不满足于做常规,尤其要充分运用媒体融合形成的重体验、多互动、广覆盖等优势。今年8月,昭通日报社、遵义日报社、毕节日报社、泸州日报社联合开展“三省四市媒体赤水行”,聚焦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泸州日报》在推出动态报道基础上,围绕脱贫之策、脱贫之举、脱贫之效,相继推出《开启赤水河云贵川共生共荣的密码》《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之道》《产业“长短结合”,贫困地区变了样》等报道,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努力让“难点痛点”变成新闻看点,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