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是特定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的具体表现。河西走廊多样的地域环境、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是建构和发展河西走廊地域性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础,也是决定艺术家风格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域文化;山水画
一、河西走廊地理特征对其山水画的影响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就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所指的“天山”就是指的祁连山。这里冰川、雪峰、森林、草原密布。有许多天然牧场,其中闻名中外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军马场就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山丹大马营草原。河西走廊绿洲的主要水源石羊河、黑河、党河等河流均发源于此。其北为北山,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组成,因与腾格尔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相接壤,其间还夹杂有大面积的雅丹地貌、沙漠、戈壁等,给人以苍凉之感。特别是位于张掖的平山湖丹霞和肃南冰沟丹霞以其多彩的色彩和多姿的造型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丹霞之一。丰富多样的地貌吸引了大批的画家来此采风写生。因此,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地貌特征不仅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河西走廊地域文化对其山水画的影响
(一)佛教石窟文化的影响
因其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多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碰撞,以及历史上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这使得河西走廊的美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特别是佛教东传,使得河西走廊佛教石窟密布,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敦煌石窟、榆林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敦煌的石窟文化。一方面是因其地域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造就了以敦煌为代表的佛教石窟文化。另一方面,其东面是华夏的主流文化,而西面则是多民族的异域文化,两种文化最初就是在这里实现了交汇与碰撞、融合与交流。特别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汇,更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举世闻名。不少中外艺术家多次朝圣敦煌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敦煌已经成为艺术家心中的一块圣地。
(二)长城文化的影响
长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蜿蜒于甘肃境内的古长城总长度达4400多公里。其中汉、明长城在河西均有保存,且大多遗址保存完整。而且其西部的起点大多分布在河西走廊。并且沿古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如敦煌的玉门关和阳关、张掖的高台骆驼城、酒泉的安西锁阳城,都因其保存有国内规模较大和较为完整的汉唐古城而闻名中外。特别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万里长城终点的嘉峪关更是气势雄伟,堪称“天下第一雄关”。而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自甘肃从东到西,就是始终以长城为屏障,并因此而发展。生长于河西的山水画家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长城文化的影响,苍凉雄宏、大气磅礴已成为河西山水画风格的基调。长城、烽燧、驿站、关隘城堡已成为大多画家表现西部山水的一些画面符号。
(三)历代边塞诗的影响
边塞诗是以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始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了的黄金时代。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陈子昂、高适、岑参、王翰、李颀、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如王维《燕支行》、岑参《过焉支山寄杜位》、 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歌均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塞上曲》、《幽州胡马歌》、《秋思二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韦应物的《调笑令》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等。其中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等等名句名篇至今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现当代描绘西部的山水画家大多都是被边塞诗里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美所吸引而步入西部,描绘西部。而烽火、狼烟、马、孤城、雁鹰、大漠、长河、落日、长城、烽燧等在边塞诗中常见的字眼,也已成为了他们画作里常见的符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边塞诗是当代西部山水画发展的催化剂。诗中闪烁着西部特有的力量美、阳刚美。这种力量美、阳刚美也必然会对现当代的西部山水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阳刚、苍凉、雄壮、浑厚、博大已成为西部山水画家作品的基调。
(四)多民族性格的影响
河西走廊是汉、藏、蒙古、哈萨克、回、满、裕固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为主要居民,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蒙古、哈萨克、回、满、裕固则多从事畜牧业。因此,多种民族生活风情、文化形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人文景观和特有的民族精神。而风土人情的多样性以及特定的地域环境又铸造了特定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民族的性格又会对当地绘画风格的形成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河西走廊宽广的地理地域特征使得河西人生来就具有豪放、粗狂、大气的性格特性。他们的作品大多构图气势宏伟,意境苍凉雄浑,笔墨淋漓而独具特色。当代画家王文芳、周韶华、蒋志鑫、周尊圣、李宝林、郭文涛等大家的西部山水画作品也多呈现这种面貌,可见受其地域民风的影响之深。
由此可见,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值得画家们去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特别是河西走廊本土的画家们更应该依据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编写,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乐府诗集》郭茂倩著,中华书局。1979
[3]《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文广新局)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域文化;山水画
一、河西走廊地理特征对其山水画的影响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之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就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中所指的“天山”就是指的祁连山。这里冰川、雪峰、森林、草原密布。有许多天然牧场,其中闻名中外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军马场就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山丹大马营草原。河西走廊绿洲的主要水源石羊河、黑河、党河等河流均发源于此。其北为北山,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组成,因与腾格尔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相接壤,其间还夹杂有大面积的雅丹地貌、沙漠、戈壁等,给人以苍凉之感。特别是位于张掖的平山湖丹霞和肃南冰沟丹霞以其多彩的色彩和多姿的造型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丹霞之一。丰富多样的地貌吸引了大批的画家来此采风写生。因此,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地貌特征不仅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河西走廊地域文化对其山水画的影响
(一)佛教石窟文化的影响
因其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多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碰撞,以及历史上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这使得河西走廊的美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特别是佛教东传,使得河西走廊佛教石窟密布,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敦煌石窟、榆林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敦煌的石窟文化。一方面是因其地域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东传,造就了以敦煌为代表的佛教石窟文化。另一方面,其东面是华夏的主流文化,而西面则是多民族的异域文化,两种文化最初就是在这里实现了交汇与碰撞、融合与交流。特别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汇,更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举世闻名。不少中外艺术家多次朝圣敦煌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敦煌已经成为艺术家心中的一块圣地。
(二)长城文化的影响
长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蜿蜒于甘肃境内的古长城总长度达4400多公里。其中汉、明长城在河西均有保存,且大多遗址保存完整。而且其西部的起点大多分布在河西走廊。并且沿古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如敦煌的玉门关和阳关、张掖的高台骆驼城、酒泉的安西锁阳城,都因其保存有国内规模较大和较为完整的汉唐古城而闻名中外。特别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万里长城终点的嘉峪关更是气势雄伟,堪称“天下第一雄关”。而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自甘肃从东到西,就是始终以长城为屏障,并因此而发展。生长于河西的山水画家们在潜意识里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长城文化的影响,苍凉雄宏、大气磅礴已成为河西山水画风格的基调。长城、烽燧、驿站、关隘城堡已成为大多画家表现西部山水的一些画面符号。
(三)历代边塞诗的影响
边塞诗是以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始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了的黄金时代。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陈子昂、高适、岑参、王翰、李颀、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如王维《燕支行》、岑参《过焉支山寄杜位》、 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歌均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塞上曲》、《幽州胡马歌》、《秋思二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韦应物的《调笑令》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等。其中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等等名句名篇至今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现当代描绘西部的山水画家大多都是被边塞诗里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美所吸引而步入西部,描绘西部。而烽火、狼烟、马、孤城、雁鹰、大漠、长河、落日、长城、烽燧等在边塞诗中常见的字眼,也已成为了他们画作里常见的符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边塞诗是当代西部山水画发展的催化剂。诗中闪烁着西部特有的力量美、阳刚美。这种力量美、阳刚美也必然会对现当代的西部山水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阳刚、苍凉、雄壮、浑厚、博大已成为西部山水画家作品的基调。
(四)多民族性格的影响
河西走廊是汉、藏、蒙古、哈萨克、回、满、裕固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汉族为主要居民,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蒙古、哈萨克、回、满、裕固则多从事畜牧业。因此,多种民族生活风情、文化形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人文景观和特有的民族精神。而风土人情的多样性以及特定的地域环境又铸造了特定的民族性格.而这种民族的性格又会对当地绘画风格的形成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河西走廊宽广的地理地域特征使得河西人生来就具有豪放、粗狂、大气的性格特性。他们的作品大多构图气势宏伟,意境苍凉雄浑,笔墨淋漓而独具特色。当代画家王文芳、周韶华、蒋志鑫、周尊圣、李宝林、郭文涛等大家的西部山水画作品也多呈现这种面貌,可见受其地域民风的影响之深。
由此可见,河西走廊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是值得画家们去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特别是河西走廊本土的画家们更应该依据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编写,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乐府诗集》郭茂倩著,中华书局。1979
[3]《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