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支架式理论”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阐述
  《英语课程标准》在提到七年级语言技能目标的时候,对“阅读”提出了要求: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碰到各种困难,如词汇量少、文章体裁的结构不清楚、复杂的语法理解困难、无法克服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对阅读存在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只能找细节题而不能理解主旨题等。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因此学生在面对较难的英语阅读文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而“支架式理论”这一认知策略将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搭建合适的支架,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信息更加直观化、条理化,从而降低了英语阅读文章的难度。
  二、什么是支架理论和最近发展区
  支架理论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提高。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将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这种框架是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理论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业的“搭脚手架”的概念。即在教学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伴的帮助下,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撤掉“支架”时,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独立地解决问题,迈向更高的台阶。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支架”理论应用到初中英语阅读中去,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力求达到有意义的学习。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的基础。支架理论对认知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英语学习者首先得在教师的帮助下输入一定的信息,当说明这些信息的旧有图式被找到后,就产生了理解,最后通过文字和话语进行输出。阅读过程就是教师搭建合适的情景支架、内容支架、语言支架、结构支架等一系列支架,帮助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加工之后将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出来的过程。阅读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观点,这一步骤主要是激活阅读者头脑中的长期记忆,这就是常说的阅前阶段,这是支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的活动主要包括预测,讨论等;其次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加工这些所收集的信息和观点,从所读材料中提取所需信息,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行成对文章段落和中心的理解, 这就是阅中阶段;最后才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可见阅读的每一个步骤都和老师提供的支架和学生本身如何穿越“最近发展区”,进入概念框架密切相关。具体实施流程见下图: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教材是《Go For It!》,该教材是2012年6月新改版的,在七年级上每个单元的Section B的2b中都安排了一篇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阅读文章,文章内容丰富,学生可以从这些阅读文章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由于篇幅较长,词汇多,相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因此这些文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一定困惑。为此,笔者以七年级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阅读篇章“ Mr. Cool’s Clothes Store”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搭建情景、内容、结构和语言等多方面的支架,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结合阅读过程为学生搭建不同“支架”
  1. 为阅读搭建情景支架
  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都是与情境(context)相联系的。真实的情境能将阅读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与新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很难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同时,情境支架的搭建还能帮助引导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本课中,阅读任务是买卖衣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因此在阅读前,笔者以一段事先拍好的几位学生的衣服视频,并配上“Two Tigers”的音乐背景为支架,有效地帮助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学过的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运用一个猜谜游戏。
  T: I have a charity store. Do you know what the price of this sweater is?
  S: Is it 10 dollars?
  T: No, it isn’t. Anyone else (to guess)?
  S: Is it 8 dollars?
  T: Yes, you’re right. Smart!...
  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同学参与Lucky dollars的这一环节,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在让学生给货物猜价钱这一活动时,利用图片遮挡法使得学生的问答有了信息沟, 其他学生必须在一问一答中才能获得信息,同时又了解了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差异。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搭建情景支架,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在阅读中若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就会对阅读材料加以推测和判断,就容易理解阅读材料了。在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某篇阅读材料,并不是因为语言知识障碍,而是他们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像的背景知识。总之,合适的情景支架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从而激发阅读的欲望。   2.为阅读搭建内容支架
  在通过视频和游戏初步了解有关衣服和价钱的单词后,笔者借助“头脑风暴”,让学生把头脑中有关clothes的词“倒”出,从而激活学生大脑的记忆关于服装的单词,使学生能轻松地进入教师创设的语言情景,并且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搭建了“clothes”的话题支架,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讨论的范围和活动的趋向。
  随后,教师播放音频,以视听材料作支架,通过听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 can you do at Mr. Cool’s store? 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来回答教师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辅助进一步教会了学生从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同时学生在回答教师关于衣服店买卖的活动时,教师着重强调了衔接词的运用,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形式图式,丰富了篇章的结构知识,深化了起承转合的思想。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精读和泛读,以任务作支架,让学生读懂语言细节。这是英语阅读的两种有效方法。阅读文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搭建结构支架
  教师对阅读篇章的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把学过的语言现象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为阅读后的输出打下扎实的基础。
  采用此表格,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让学生感知广告的写法。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了广告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必须要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文章必须具有层次性,因此我们传授学生阅读篇章时,要把整篇文章的材料分解成几个大部分,然后再对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最后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教师让学生明白开头是什么,中间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照应,结尾又如何,使得文章的输出层次分明,文脉相通。
  4.搭建语言支架
  在学生理解语篇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梳理语篇中需要学生吸纳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并给出使用这些语言的合理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为综合语言运用做好准备。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支架,进行对话。
  Practice in pairs
  A: Hello, what can I do for you?
  B: Yes, please. I want a sweater.
  A: How about this green sweater?
  B: Oh, good. I like red.
  A: How much is it?
  B: It’s only ten dollars.
  …
  在这个阶段,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设了思维空间,让学生知道该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更有特色。其实,这样的训练仅仅是一个支架的作用,因为一旦学生有了语言意识,他们就会尝试更多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语言便会在post-reading阶段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深化。
  本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在老师各种“支架“的帮助下,对语篇有了直观的感知,因此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始阅读后的独立写作。写一篇给自己的网店在淘宝网站上打的广告。然后,教师进行作文讲评。通过三次纠错法,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给予及时的反馈。一方面,教师将学生作文中普遍性的错误在投影仪上投影并让大家一起纠错,有利于将这些错误更牢固地嵌入到学生大脑之中。另一面教师将学生中新颖的、有创造性的作文在全班面前展示,有利于进一步对学生原有的作文进行润色,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
  在上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在有必要的时候提供了“支架”支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撤走原先搭建过的“支架”后,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阅读教学模式,实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的控制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的有效阅读教学。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利用“支架” 实现了语言知识的输入,篇章理解能力的提高及“支架”在拓展写作中的应用价值。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负担减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的框架必须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探究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表明,简单易学的材料,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学习材料应具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尽可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可被调查研究的,学习者要想真正掌握,内化这种学习材料,就必须要经过一番合作探索,才能有所发现。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利用“支架”处理语言信息,同时在巡视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四、支架理论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启示
  1.平时输入,扩充学生大脑中的语言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摄取信息的学习过程。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生应尽量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积累,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图式。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的阅读素材,以及图书馆、网络、多媒体等一系列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以便辅助学生在阅读中能很容易构建起背景知识,不会感到阅读的困难性。
  2.在语篇教学中,找到“最近发展区”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输入”而发生的。只有在接受足够的“输入”, 学生才有较好的“输出”。在教学中从宏观上进行语篇分析,帮助学生搭建各种支架,能更好地开展阅读训练。教师在范文讲述中,注重强调关键词,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内容支架,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搭建合适的“支架”,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克服知识的局限性,提高初中英语阅读的效率,一方面英语教师要不断扩大学生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要教授学生有关的阅读策略和有益的阅读习惯,创造和谐,轻松的阅读环境,教师还要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但又能为学生创建新支架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3.根据相关话题,发挥教师的作用
  根据支架理论,如何成功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最后一步一步脱离支架,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关键。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意义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支持者。而七年级学生由于阅读者的思想观点较肤浅,思考的角度也比较单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营造学生互相交流的氛围,利用表格的形式汇集学生的观点,在学生拥有大量的支架帮助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各种支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策略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各种“支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例如,在阅读文章之后,对所给话题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认识。在表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各观点衔接,运用起承转合,做到语篇连贯一致。 成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新词汇和优美的句式。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增强,思维得到启发,而且写出的文章立意新颖,内容充实,层次分明。
  5.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英语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这种支持不仅仅体现在提供必要的图象、声音、视频等材料,更重要的是理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构建空间,当学生的实践与其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告诉”,而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我构建和自我修正。
  实践证明,基于“支架”理论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入语言情景,积极地参与课堂小组合作活动,自主探究语言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为他们搭建的“脚手架”,整合新旧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整体上把握知识,提高篇章理解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只起着向导的作用,教师仅仅是“支架”的提供者,是为了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提示和辅助。教师要做的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五、现实意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阅读过程的详细指导,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沿着支架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课堂支架搭建时,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逐步展开教学,尽量少给控制性任务,多给学生的思维以发展空间。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通过各种支架的作用,学生参与阅读前的准备、阅读中的思考以及阅读后的写作输出等每一个环节,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有效的教学支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主动纠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玻碳电极上修饰聚L-谷氨酸,再自组装β-环糊精,得到聚L-谷氨酸/β-环糊精(P-L-Glu/β-CD)新型传感器。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对映体,并发现该传感器在识别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为基体,采用γ射线共辐射方法,辐射接枝苯乙烯然后磺化制得了一种新型的PTFE-co-St-SO3H强酸性离子交换纤维;辐射接枝丙烯酸,制备了一种新型的PTFE-co-AC
近年来,得益于纳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各种新颖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不断地涌现。本文利用了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AAO)与电化学沉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三种基于新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工作电压高、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引起了广大电池工作者的研究兴趣。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三大材料组成。与负极材料的发
构建了离子液体-一丁基三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修饰的膨胀石墨糊电极(IL-EGPE),并利用该传感器电极对食品中亮丽春红和诱惑红进行了同时检测。离子液具有较快的电子传递速率,并且可
光电化学检测法是一种新型的集电化学、光学技术的优点于一体的分析测试技术。本论文基于无机半导体为光电信标构建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铜离子、生物小分子,本论文基于Cu2O、Ce
明朝人张岱说:“不施油盐而五味俱全者,唯蟹与蚶。”蟹,当然指的是“万人迷”湖蟹、大闸蟹。持螯啖黄,既鲜美,又风雅,实在找不出理由不爱它。  蚶就有趣得多了,这东西俗称“血蚶”,在东南沿海被奉为餐中尤物。看上去不起眼的瓦楞纹小贝壳,剥开来全是鲜红色的血状分泌液,不知者以为腥膻可怖,甘其味者不可自拔。甚至如张岱那样“不施油盐”就猴急着生吞的吃相,也不在少数。  福建渔民有句俗语叫“热水蛤蜊冷水蚶”,意
期刊
一、引言中国传媒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忽视和压抑的产业化功能开始启动,市场(market)逐渐成为传媒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媒间的竞争(competition)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制度
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严格,砂状氧化铝以其粒径粗、强度高等优良性能成为氧化铝生产的趋势。针对我国由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工业现状,为获得高强度的砂状氧化铝,必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