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误区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应该摒弃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二是正确地认知自我,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和政府都应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各方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便利,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一部分大学生坚守“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论”观念,在就业问题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的特点,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同时,我过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还尚未形成良性的就业竞争机制。致使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误区、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解决就业难问题。浅析大学生应如何更好适应时代,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又快又好的就业。
一、大学生们应走出以下就业上的四个误区
1、“一次性就业”的误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因此,应在大学生中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以渡过目前的困境。
2、“学而优则仕”的误区
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有多种社会原因,其中“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影响不能低估。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势。这种局势不加以扭转不仅会加大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3、“铁饭碗”的误区
如果说公务员是金饭碗,大学生们在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财政供养的岗位,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4、“唯城市论”的误区
“唯城是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在主流心态,尤其是大、中、沿海城市,大学生们更是趋之若鹜。而对西北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县城无人问津,形成“高不成,低不就”恶性就业局面。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越是大学生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二、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出就业困境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1]。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不利于合理就业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的“独子”,在比较优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通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可是毕业就面临失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毕业生,为了儿女上大学,整个家庭背上了债务包袱。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仅家庭、学生都缺乏思想准备,政府和学校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也缺乏经验。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應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当然,要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光要求这些“天之骄子”转变旧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之路来。
高等学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下功夫。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当务之急是改变旧的传统式的以书本、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在加强传统知识教育的同时,肩负起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的责任,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们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走上创业道路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在校设置专业。在传授技能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会在招聘时,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将他们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述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虽然,解决就业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也不必太过悲观,就业难,并不代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力促大学生积极就业。如中组部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团中央加大了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学期间的贷款;军队征兵也加大了大学生入伍的比例。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7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2]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能力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大力的帮助下,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大学生绝不是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观念转变天地宽,何愁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任亮.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
[2] 天水日报2009年4月11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一部分大学生坚守“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论”观念,在就业问题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的特点,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同时,我过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还尚未形成良性的就业竞争机制。致使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误区、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解决就业难问题。浅析大学生应如何更好适应时代,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又快又好的就业。
一、大学生们应走出以下就业上的四个误区
1、“一次性就业”的误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很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主观设定的理想工作,他们把就业与终生奋斗目标直接等同。因此,应在大学生中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以渡过目前的困境。
2、“学而优则仕”的误区
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持续不减有多种社会原因,其中“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的影响不能低估。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势。这种局势不加以扭转不仅会加大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3、“铁饭碗”的误区
如果说公务员是金饭碗,大学生们在择业上退而求其次就是追求铁饭碗的岗位,即财政供养的岗位,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4、“唯城市论”的误区
“唯城是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在主流心态,尤其是大、中、沿海城市,大学生们更是趋之若鹜。而对西北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县城无人问津,形成“高不成,低不就”恶性就业局面。殊不知,越艰苦的地方越是大学生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
二、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出就业困境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1]。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不利于合理就业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的“独子”,在比较优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通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可是毕业就面临失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毕业生,为了儿女上大学,整个家庭背上了债务包袱。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仅家庭、学生都缺乏思想准备,政府和学校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也缺乏经验。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應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当然,要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光要求这些“天之骄子”转变旧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之路来。
高等学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下功夫。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当务之急是改变旧的传统式的以书本、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在加强传统知识教育的同时,肩负起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的责任,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们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走上创业道路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在校设置专业。在传授技能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会在招聘时,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将他们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述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虽然,解决就业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也不必太过悲观,就业难,并不代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力促大学生积极就业。如中组部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团中央加大了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学期间的贷款;军队征兵也加大了大学生入伍的比例。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7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2]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能力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大力的帮助下,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大学生绝不是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观念转变天地宽,何愁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任亮.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
[2] 天水日报200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