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心理的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的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方法不活、效果不佳等问题,系统阐述了心理课程、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心理互助组织等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开发;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特殊教育活动和系统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性健全教育、积极适应及自我定位教育、情绪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但纵观高校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心理个案,有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大学生,更有凶残弑师、虐杀同窗的“校园杀手”,更不乏因生活失意、心境孤独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犯罪和自杀呈现蔓延高学历的倾向,“象牙塔”悲剧频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处于同一工作体系之中,辅导员同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担负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职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观点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德育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二是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问题,用德育化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2.定位不准。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往往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投入到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病,这种观念如果盛行是有很大危害的,一是会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即使需要咨询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而拒绝选择心理咨询求助;二是因为学生的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难介入和影响到客观上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功能。这就从认识和实践上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倾向。
3.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各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只有7000多名学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咨询和服务中心就有13位专职人员,而在我国高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待遇难以得到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心理培训,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心理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同虚设,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和开展。
4.方法不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与德育工作的方式雷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经常采取一些传统德育工作的谈话、聊天、说教甚至是命令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课堂教学也是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形式单调被动,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空喊口号,实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应该注重心灵启发、积极品质的构建、心理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效。
5.效果不佳。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员编制上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乏力,难以履行职责,发挥实效,一学期只能针对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非常狭窄,加之缺乏对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使得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效果非常有限。这种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显得有些“近视”,只注重当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诊断,没有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也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受助人数较少,受益面不广;三是未从整体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股持久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大力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学生心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大力改革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影视人物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及其人才培养、恋爱心理与自我成长、人际沟通技能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学生骨干助人技能培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有所侧重。大一年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专业导论有机结合,把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优势、人才需求情况告知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待其适应后,再适时进行学习方法、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内容。大二年级:侧重人际关系的指导、意志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挫折耐受力提高、性心理等内容。大三年级: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行职业指导、应聘心理素质培养、正确择业心理等内容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讲授、讨论、测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内容上包括新生适应、学习交流、情绪调控、情感体验、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选择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形式上可包括演讲辩论、调研探讨、社会实践、心理测试与辅导、行为训练、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反思体验、心理训练、游戏、演讲、角色扮演、电视欣赏、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要想组织好主题班会,必须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达到以“活动——感悟——心灵成长”为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3.以普及心理知识为目标,科学实施心理知识竞赛。结合心理课程教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地广泛宣传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带动全员参与学习讨论心理知识的热潮,在有趣的比拼中既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又能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但运用此法需注意:一是要分别进行单人赛和团体赛;二是赛前要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三是要及时予以奖励强化;四是竞赛内容应该生活化,对大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和指引作用;五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赛结果。
4.以深化情感体验为基准,倾情打造心理情景剧精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采用节目表演、多媒体视频等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爱好特长以及行为习惯的方式,借助网络科技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可采用心理情景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学生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当事人”及“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获得感受、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立协作性人际关系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可将心理情景剧优秀的代表视频结集出版,或者将其上传至校园网,通过互联网发挥其最大范围的影响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束缚。
5.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高效发展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学生力量在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学校发展心情坊、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学生心理自助组织,还可创办心理健康报纸,成立报刊编委会,创办心理网站,成立网站维护小组,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心理大观园、心吧乐园、大话校园、专家坐堂、知识点滴、风雨人生、趣味测试等版块,鼓励全体在校学生投稿发表,在调动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也使报刊和网站这些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新事物成为心理知识普及的工具载体,深受学生欢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学院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如举办“5·25”心理知识宣传周、趣味心理游戏对抗赛、心理摄影比赛、心理漫画展,举办经典系列心理影片展播等,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气氛。
总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特长及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4]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研究.2001(1)
[5]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6]廖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教.2004(4)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开发;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特殊教育活动和系统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性健全教育、积极适应及自我定位教育、情绪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但纵观高校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心理个案,有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大学生,更有凶残弑师、虐杀同窗的“校园杀手”,更不乏因生活失意、心境孤独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犯罪和自杀呈现蔓延高学历的倾向,“象牙塔”悲剧频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处于同一工作体系之中,辅导员同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担负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职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观点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德育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二是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问题,用德育化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2.定位不准。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往往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投入到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病,这种观念如果盛行是有很大危害的,一是会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即使需要咨询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而拒绝选择心理咨询求助;二是因为学生的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难介入和影响到客观上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功能。这就从认识和实践上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倾向。
3.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各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只有7000多名学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咨询和服务中心就有13位专职人员,而在我国高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待遇难以得到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心理培训,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心理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同虚设,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和开展。
4.方法不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与德育工作的方式雷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经常采取一些传统德育工作的谈话、聊天、说教甚至是命令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课堂教学也是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形式单调被动,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空喊口号,实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应该注重心灵启发、积极品质的构建、心理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效。
5.效果不佳。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员编制上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乏力,难以履行职责,发挥实效,一学期只能针对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非常狭窄,加之缺乏对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使得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效果非常有限。这种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显得有些“近视”,只注重当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诊断,没有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也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受助人数较少,受益面不广;三是未从整体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股持久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大力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学生心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大力改革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影视人物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及其人才培养、恋爱心理与自我成长、人际沟通技能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学生骨干助人技能培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有所侧重。大一年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专业导论有机结合,把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优势、人才需求情况告知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待其适应后,再适时进行学习方法、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内容。大二年级:侧重人际关系的指导、意志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挫折耐受力提高、性心理等内容。大三年级: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行职业指导、应聘心理素质培养、正确择业心理等内容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讲授、讨论、测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内容上包括新生适应、学习交流、情绪调控、情感体验、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选择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形式上可包括演讲辩论、调研探讨、社会实践、心理测试与辅导、行为训练、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反思体验、心理训练、游戏、演讲、角色扮演、电视欣赏、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要想组织好主题班会,必须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达到以“活动——感悟——心灵成长”为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3.以普及心理知识为目标,科学实施心理知识竞赛。结合心理课程教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地广泛宣传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带动全员参与学习讨论心理知识的热潮,在有趣的比拼中既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又能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但运用此法需注意:一是要分别进行单人赛和团体赛;二是赛前要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三是要及时予以奖励强化;四是竞赛内容应该生活化,对大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和指引作用;五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赛结果。
4.以深化情感体验为基准,倾情打造心理情景剧精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采用节目表演、多媒体视频等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爱好特长以及行为习惯的方式,借助网络科技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可采用心理情景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学生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当事人”及“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获得感受、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立协作性人际关系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可将心理情景剧优秀的代表视频结集出版,或者将其上传至校园网,通过互联网发挥其最大范围的影响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束缚。
5.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高效发展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学生力量在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学校发展心情坊、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学生心理自助组织,还可创办心理健康报纸,成立报刊编委会,创办心理网站,成立网站维护小组,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心理大观园、心吧乐园、大话校园、专家坐堂、知识点滴、风雨人生、趣味测试等版块,鼓励全体在校学生投稿发表,在调动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也使报刊和网站这些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新事物成为心理知识普及的工具载体,深受学生欢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学院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如举办“5·25”心理知识宣传周、趣味心理游戏对抗赛、心理摄影比赛、心理漫画展,举办经典系列心理影片展播等,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气氛。
总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特长及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4]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研究.2001(1)
[5]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6]廖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教.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