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这两个字无比光辉,却又无比沉重。英雄被赋予各式各样的色彩,从小时候故事书里的绮丽神话,到课本里的各色传奇,再到现在媒体上的动人事迹……身为平凡之辈的我们,热爱英雄,同时也渴望成为英雄。
“我们对英雄的事迹如数家珍,可他们不是事迹,是人。”更透彻地明白了这一点后,再看打着喜剧幌子的《清明》,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清明》的编剧、导演王翔宇曾在大学毕业后奔赴祖国北极,守卫边疆,继而对历史、英雄、荣誉这样的主题产生了思考,对他而言,选择“英雄”作为表现主题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虽说这部剧讨论有关生死之类的“大”话题,但《清明》整部戏基调轻松自在,表达举重若轻,台词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戏剧冲突张力十足,可以说兼具深度和笑点。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英雄常有,关于理想与奉献的讨论也从没间断。《清明》的故事背景是在1933年的热河,东北军丢了东三省,千夫所指。清明前夜,英雄后代刘青山私带逃兵后代梅明川外出饮酒时不慎落水,慌乱的梅明川立即上报,却撞上了上级派来检查的宣传员。宣传员此时正冥思苦想怎么塑造出一个英雄来扭转东北军大势已去的舆论导向,正巧来了位被军人救起的老乡,欲寻人报恩。宣传员心生一计:借花献佛,把刘青山打造成舍己救人的英雄。谁料老乡认出了梅明川才是真正的救命恩人。各方势力各怀鬼胎,最终达成一致:对老乡称刘青山和梅明川共同救人,对外宣传刘青山是救人英雄。眼看就要皆大欢喜,就在这时,刘青山回来了。随之而来的一段往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英雄事迹就没有皆大欢喜的事儿”,全剧是在这样一个逻辑下运行的,而这个逻辑也被戏谑地当作了台词。因为如此,救人的英雄应该是落水“身亡”的刘青山而不是梅明川;因为如此,英雄的人设要完美而壮丽,身为逃兵后代的梅明川没有资格承担英雄的人设;因为如此,即使刘青山没死,他也应该死。这句台词给所有的观众当头一棒,观众突然意识到英雄不该是舆论场里被摆布玩弄的工具,英雄有一个最基本的属性—英雄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勋章闪亮而灼热,夹杂着人类对伟大的所有臆想。剧中对英雄后代和逃兵后代的巧妙设定,揭露了勋章的面子和里子,全剧看似是些许厚黑地讨论如何捏造、安放和运用英雄勋章,实则这沉重的勋章正是历史和真相的博弈。
正如《一代宗师》中赵本山饰演的里子丁连山说:“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在真相面前,历史会自动选择能被社会承受的最优解,并且以少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那是我们的歌颂和赞扬所不能到达的彼端,他们静静躺在少数人的敬佩中,渐渐无名。
村上春树曾写道:“真相是何等的残忍且令人孤独。”《清明》选择了喜剧作为故事的外壳,以紧密的节奏呈现一种独有的黑色幽默,带我们纵观被历史和现实的车轮裹挟的每一个人,令人唏嘘和心疼,但难得的是它并不晦暗。剧中像“皇帝都没了,英雄还世袭呢”“我做宣传这么多年,没有圆不了的谎”这样的金句频出,人物塑造得多面讨喜,就算是既狡诈又鬼机灵的宣传员也能成功“洗白”。坐在前排的观众能明显地发现演员在舞台上喝的是真酒,这样一些小细节足以体现主创团队的用心。偏向白描风格的舞台,没有冗余复杂的道具,只一套桌椅,背板上那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显得尤为应景。做戏的人们暴露在简单的灯光下,台下的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上帝感,灵魂仿佛升腾到空中,俯视着世间永恒未解的难题。
有人称这部剧为抗战时期东北军版的《驴得水》,还有些许《蒋公的面子》的影子,但它所讨论的内容远比人性要丰富,也不是用“反转”“荒诞”这样片面的标签所能概括的。正如导演王翔宇所说:“在《清明》中,我选择了抗日时期的‘东北军’作为叙事语境,在对各方权力胶着争斗的描摹中,使得‘英雄’成为一种‘正反合’的状态。我希望以此展示在经验与命名、個人与现实、故事与历史之外,积极生活的个体的胸襟与高贵心智的珍贵。”
在话剧开放式的结局里,刘青山和梅明川两个人一起改名叫梅山,去看望神志已经不太清楚、眼睛哭瞎了的奶奶。谁是英雄已不再重要,有人继续活着,人间还有对英雄的赞扬和向往,那不是挺好?
(本文转自“光束戏剧”)
“我们对英雄的事迹如数家珍,可他们不是事迹,是人。”更透彻地明白了这一点后,再看打着喜剧幌子的《清明》,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清明》的编剧、导演王翔宇曾在大学毕业后奔赴祖国北极,守卫边疆,继而对历史、英雄、荣誉这样的主题产生了思考,对他而言,选择“英雄”作为表现主题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虽说这部剧讨论有关生死之类的“大”话题,但《清明》整部戏基调轻松自在,表达举重若轻,台词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戏剧冲突张力十足,可以说兼具深度和笑点。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英雄常有,关于理想与奉献的讨论也从没间断。《清明》的故事背景是在1933年的热河,东北军丢了东三省,千夫所指。清明前夜,英雄后代刘青山私带逃兵后代梅明川外出饮酒时不慎落水,慌乱的梅明川立即上报,却撞上了上级派来检查的宣传员。宣传员此时正冥思苦想怎么塑造出一个英雄来扭转东北军大势已去的舆论导向,正巧来了位被军人救起的老乡,欲寻人报恩。宣传员心生一计:借花献佛,把刘青山打造成舍己救人的英雄。谁料老乡认出了梅明川才是真正的救命恩人。各方势力各怀鬼胎,最终达成一致:对老乡称刘青山和梅明川共同救人,对外宣传刘青山是救人英雄。眼看就要皆大欢喜,就在这时,刘青山回来了。随之而来的一段往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英雄事迹就没有皆大欢喜的事儿”,全剧是在这样一个逻辑下运行的,而这个逻辑也被戏谑地当作了台词。因为如此,救人的英雄应该是落水“身亡”的刘青山而不是梅明川;因为如此,英雄的人设要完美而壮丽,身为逃兵后代的梅明川没有资格承担英雄的人设;因为如此,即使刘青山没死,他也应该死。这句台词给所有的观众当头一棒,观众突然意识到英雄不该是舆论场里被摆布玩弄的工具,英雄有一个最基本的属性—英雄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勋章闪亮而灼热,夹杂着人类对伟大的所有臆想。剧中对英雄后代和逃兵后代的巧妙设定,揭露了勋章的面子和里子,全剧看似是些许厚黑地讨论如何捏造、安放和运用英雄勋章,实则这沉重的勋章正是历史和真相的博弈。
正如《一代宗师》中赵本山饰演的里子丁连山说:“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在真相面前,历史会自动选择能被社会承受的最优解,并且以少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那是我们的歌颂和赞扬所不能到达的彼端,他们静静躺在少数人的敬佩中,渐渐无名。
村上春树曾写道:“真相是何等的残忍且令人孤独。”《清明》选择了喜剧作为故事的外壳,以紧密的节奏呈现一种独有的黑色幽默,带我们纵观被历史和现实的车轮裹挟的每一个人,令人唏嘘和心疼,但难得的是它并不晦暗。剧中像“皇帝都没了,英雄还世袭呢”“我做宣传这么多年,没有圆不了的谎”这样的金句频出,人物塑造得多面讨喜,就算是既狡诈又鬼机灵的宣传员也能成功“洗白”。坐在前排的观众能明显地发现演员在舞台上喝的是真酒,这样一些小细节足以体现主创团队的用心。偏向白描风格的舞台,没有冗余复杂的道具,只一套桌椅,背板上那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显得尤为应景。做戏的人们暴露在简单的灯光下,台下的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上帝感,灵魂仿佛升腾到空中,俯视着世间永恒未解的难题。
有人称这部剧为抗战时期东北军版的《驴得水》,还有些许《蒋公的面子》的影子,但它所讨论的内容远比人性要丰富,也不是用“反转”“荒诞”这样片面的标签所能概括的。正如导演王翔宇所说:“在《清明》中,我选择了抗日时期的‘东北军’作为叙事语境,在对各方权力胶着争斗的描摹中,使得‘英雄’成为一种‘正反合’的状态。我希望以此展示在经验与命名、個人与现实、故事与历史之外,积极生活的个体的胸襟与高贵心智的珍贵。”
在话剧开放式的结局里,刘青山和梅明川两个人一起改名叫梅山,去看望神志已经不太清楚、眼睛哭瞎了的奶奶。谁是英雄已不再重要,有人继续活着,人间还有对英雄的赞扬和向往,那不是挺好?
(本文转自“光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