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与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相伴同行,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梳理和深入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做好今后的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干部培训是全国干部培训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总结了6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确定高校干部培训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高校干部培训作为关系党的教育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高度重视高校干部培训工作。198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为了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四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重新教育干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以这个文件为起点,我国高校干部培训逐渐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承担的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高校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要求。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干部培训工作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对高校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培训主题和目标。在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三个面向”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指针。其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明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80年代的高校干部培训以提高干部适应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水平为重点,突出对于高校改革的探索。这一时期高校干部培训的目标,是为80年代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干部保证,并为以后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思想动员。
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中组部、原国家教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先后制定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要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认清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为重点,以培养干部具备“新的眼界、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结构和更高的领导管理能力”为目标。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成了最新最迫切的要求,从整体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被确认为高校干部大规模培训的目标。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发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始终与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伴同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完善高校干部培训体系
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从80年代始先后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等多个专门文件,着力加强高校干部培训的制度建设,逐渐理顺了高校干部培训的管理体制,即教育部作为高校干部培训的指导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培训规划和政策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信息服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培训规划、执行调训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本地区的高校干部培训。这一套体制的中心理念就是贯彻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它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和进入“211工程”的普通本科高校领导干部主要由教育部调训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培训;其他高校的领导干部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干部培训机构建设方面取得了两大突出成绩:一是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全国7个大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为主体,辅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的对高校中高层管理干部实施培训的网络。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举办、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起来,各省陆续建立了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二是较好地发挥了高校党校在基层干部培训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党校主要培训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90年代,高校党校开始将干部理论教育纳入培训范围。高校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最大特点和突出优势就是随时能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或某一阶段工作重点举行专题培训,培训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贴近实际。
高校党校与全国性或地区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之间合理拉开了培训干部的层次,形成了良性互补,实现了对高校干部培训的全覆盖、无空白。
三、坚持全员培训、按需施教,实现培训形式的灵活多样
高校干部层次不同,类型多样,都需要接受培训。《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对各个层次的高校干部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需脱产培训1次、中青年后备干部需要参加3个月脱产培训、其他干部也要参加各种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变换岗位的还要接受相应的上岗培训。
培训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培训对象的实际出发来设计:一是根据时代特点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目标。在80年代初期,高校干部培训以普及管理专业知识、树立教育管理的职业理念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干部培训主要是帮助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根据干部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例如,对高校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以强调“转化”为主,适宜采用短期的专题式培训;对于高校青年干部的培训应以夯实基础为主,适宜采用中长期的课程式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高校干部培训逐步形成了以需求为目标,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竞争参训相结合的灵活多样格局。从长期实践来看,高校干部培训管理部门按照计划抽调干部参加统一集中的脱产学习仍然是最经常的培训形式之一。在统一集中培训中也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几种形式:一是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三是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这些都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四、坚持理论教育、知识教育、作风教育并重,将治校能力培养贯穿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
理论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点。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园地,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十分重要。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方向要正确,理论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各个时期的干部培训规划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干部培训,通过兴办各种理论教育专题培训班推动干部学习。在新时期开展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正在兴起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多个全国性的集中教育活动中,高校干部始终走在前面,切实提高了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知识教育是干部培训的基础。高校是知识的高地、创新的平台。高校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其他系统的干部来说更重要。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高校干部还必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尽可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熟悉本校主要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等。新时期对高校干部这一特殊培训诉求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例如“九五”期间有关加强全国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文件在培训内容方面还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培训,到《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出台时,在继续强调学习基本理论之外,还要求干部学习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与“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精通本行业务”并列的培训目标。
作风教育是干部培训的关键。高校干部能否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关系到高校干部的形象,关系到高校干部的领导力。从实践来看,组织高校干部到基层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挂职锻炼,对于改变干部的观念、提高干部认识、改进干部作风,有着突出的效果。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特别复杂的情况,高校干部培训要从单一的政治素质培训向“能力本位”培训转型,这一点已成为业内的共识。新近出台的教育系统干部“十一五”培训规划,已经将培养高校干部具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全局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
五、坚持学用结合,统筹考虑高校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使用和管理
干部培训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培训要产生实效,既需要干部本人努力,也需要干部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就是要把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职定期进修制度,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干部工作原则。
新时期高校干部培训一直秉承“育人是用人的基础”的良好传统。198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培训情况要与使用挂钩,注重从培训中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之后的干部培训“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等多个文件,都对培训与使用相结合作了充分强调,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培训和使用结合。逐步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进修的制度。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要作为干部选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不仅主管部门再三重申,而且一些高校也通过制定相应内部管理规定来保证落实:有的高校实施了干部培训记录卡制度,按照处级以上干部“5年3个月”的培训时间要求进行检查;有的高校把选送干部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或到境外培训作为对优秀干部的激励措施,使干部将参加培训作为一件有满足感的事情来对待;有的高校规定在提拔干部时,将在同等条件下培训经历更完备者作为岗位第一人选;有的高校则在干部年度考核述职时,要求干部考核要同时“述学”。
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创新
高校干部培训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善于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改进,以扩大适用面,增强实效性。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干部培训处于初创阶段,培训的内容和班次存在大而化之的问题,培训方式也比较单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时期高校干部培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形成了高校干部培训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中心的高校干部培训的全国性培训机构网络;设置了更加贴近高校干部需要的培训班次和学制体系,特别是培训内容呈现出富于包容、着眼发展的新气象。
进入新世纪,在党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干部培训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首先,许多新的培训理念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都被大胆地引入了在职干部培训中。其次,自主选学、境外培训等新形式蔚然成风,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再次,培训内容的五大模块基本成型,包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主的政策法规教育,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主的业务知识教育,以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基本知识为主的文化素养教育,以履行具体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
新时期高校干部培训变革的整体趋势是:培训方向由学科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培训目标由解决一时的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到建立长期有效的干部培训制度发展,培训层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培训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培训主体由教师中心向学员中心发展。探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动力来源,正是坚持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
以上这些经验既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今后干部培训工作中值得借鉴的重要原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热潮中,高校干部培训将有更大的发展,将以自己富有特色的实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和春]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干部培训是全国干部培训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总结了6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确定高校干部培训目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高校干部培训作为关系党的教育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高度重视高校干部培训工作。198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为了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四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重新教育干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以这个文件为起点,我国高校干部培训逐渐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承担的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高校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要求。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干部培训工作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对高校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确定培训主题和目标。在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三个面向”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指针。其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明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80年代的高校干部培训以提高干部适应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水平为重点,突出对于高校改革的探索。这一时期高校干部培训的目标,是为80年代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干部保证,并为以后继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思想动员。
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中组部、原国家教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先后制定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要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认清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为重点,以培养干部具备“新的眼界、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结构和更高的领导管理能力”为目标。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成了最新最迫切的要求,从整体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被确认为高校干部大规模培训的目标。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发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始终与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伴同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完善高校干部培训体系
教育部作为主管部门,从80年代始先后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等多个专门文件,着力加强高校干部培训的制度建设,逐渐理顺了高校干部培训的管理体制,即教育部作为高校干部培训的指导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培训规划和政策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信息服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培训规划、执行调训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本地区的高校干部培训。这一套体制的中心理念就是贯彻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它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和进入“211工程”的普通本科高校领导干部主要由教育部调训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培训;其他高校的领导干部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干部培训机构建设方面取得了两大突出成绩:一是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全国7个大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为主体,辅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的对高校中高层管理干部实施培训的网络。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举办、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起来,各省陆续建立了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二是较好地发挥了高校党校在基层干部培训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党校主要培训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90年代,高校党校开始将干部理论教育纳入培训范围。高校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最大特点和突出优势就是随时能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或某一阶段工作重点举行专题培训,培训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贴近实际。
高校党校与全国性或地区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之间合理拉开了培训干部的层次,形成了良性互补,实现了对高校干部培训的全覆盖、无空白。
三、坚持全员培训、按需施教,实现培训形式的灵活多样
高校干部层次不同,类型多样,都需要接受培训。《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对各个层次的高校干部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需脱产培训1次、中青年后备干部需要参加3个月脱产培训、其他干部也要参加各种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变换岗位的还要接受相应的上岗培训。
培训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培训对象的实际出发来设计:一是根据时代特点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目标。在80年代初期,高校干部培训以普及管理专业知识、树立教育管理的职业理念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干部培训主要是帮助干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根据干部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例如,对高校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以强调“转化”为主,适宜采用短期的专题式培训;对于高校青年干部的培训应以夯实基础为主,适宜采用中长期的课程式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高校干部培训逐步形成了以需求为目标,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竞争参训相结合的灵活多样格局。从长期实践来看,高校干部培训管理部门按照计划抽调干部参加统一集中的脱产学习仍然是最经常的培训形式之一。在统一集中培训中也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几种形式:一是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三是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这些都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
四、坚持理论教育、知识教育、作风教育并重,将治校能力培养贯穿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
理论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点。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园地,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十分重要。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方向要正确,理论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各个时期的干部培训规划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干部培训,通过兴办各种理论教育专题培训班推动干部学习。在新时期开展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正在兴起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多个全国性的集中教育活动中,高校干部始终走在前面,切实提高了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知识教育是干部培训的基础。高校是知识的高地、创新的平台。高校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其他系统的干部来说更重要。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高校干部还必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尽可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熟悉本校主要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等。新时期对高校干部这一特殊培训诉求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例如“九五”期间有关加强全国高校干部培训工作文件在培训内容方面还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培训,到《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出台时,在继续强调学习基本理论之外,还要求干部学习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与“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精通本行业务”并列的培训目标。
作风教育是干部培训的关键。高校干部能否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关系到高校干部的形象,关系到高校干部的领导力。从实践来看,组织高校干部到基层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挂职锻炼,对于改变干部的观念、提高干部认识、改进干部作风,有着突出的效果。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特别复杂的情况,高校干部培训要从单一的政治素质培训向“能力本位”培训转型,这一点已成为业内的共识。新近出台的教育系统干部“十一五”培训规划,已经将培养高校干部具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全局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
五、坚持学用结合,统筹考虑高校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使用和管理
干部培训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培训要产生实效,既需要干部本人努力,也需要干部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就是要把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职定期进修制度,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干部工作原则。
新时期高校干部培训一直秉承“育人是用人的基础”的良好传统。198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培训情况要与使用挂钩,注重从培训中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之后的干部培训“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等多个文件,都对培训与使用相结合作了充分强调,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培训和使用结合。逐步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进修的制度。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要作为干部选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不仅主管部门再三重申,而且一些高校也通过制定相应内部管理规定来保证落实:有的高校实施了干部培训记录卡制度,按照处级以上干部“5年3个月”的培训时间要求进行检查;有的高校把选送干部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或到境外培训作为对优秀干部的激励措施,使干部将参加培训作为一件有满足感的事情来对待;有的高校规定在提拔干部时,将在同等条件下培训经历更完备者作为岗位第一人选;有的高校则在干部年度考核述职时,要求干部考核要同时“述学”。
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创新
高校干部培训作为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善于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改进,以扩大适用面,增强实效性。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干部培训处于初创阶段,培训的内容和班次存在大而化之的问题,培训方式也比较单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时期高校干部培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形成了高校干部培训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中心的高校干部培训的全国性培训机构网络;设置了更加贴近高校干部需要的培训班次和学制体系,特别是培训内容呈现出富于包容、着眼发展的新气象。
进入新世纪,在党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的背景下,高校干部培训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首先,许多新的培训理念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都被大胆地引入了在职干部培训中。其次,自主选学、境外培训等新形式蔚然成风,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再次,培训内容的五大模块基本成型,包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主的政策法规教育,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主的业务知识教育,以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基本知识为主的文化素养教育,以履行具体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技能训练。
新时期高校干部培训变革的整体趋势是:培训方向由学科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培训目标由解决一时的干部“本领恐慌”问题到建立长期有效的干部培训制度发展,培训层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培训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培训主体由教师中心向学员中心发展。探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动力来源,正是坚持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
以上这些经验既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实践总结,也是今后干部培训工作中值得借鉴的重要原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热潮中,高校干部培训将有更大的发展,将以自己富有特色的实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