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河南省14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行政管理的专业课程存在着设置取向不明、课程结构失衡、课程门类庞杂等问题;依据对比研究结果和借鉴综合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可从学科文化、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角度来重塑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32-03
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行政管理专业列入管理学公共管理类以来,全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1],呈现了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对于“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及概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表现在行政管理与私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各自研究领域的区别与关联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管是从学科专业建设的诉求上,还是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对课程的需求上,都需进一步地梳理,从而突出专业发展的方向性和学生就业的适用性。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中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这种表述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地十分模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规定有泛管理之倾向。
以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②有24门[2]。有的学者从学科的角度对这些课程进行划分归纳,分成“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行政学”五类法[2],或者分成“政治学类、管理学基础类、公共行政类、公共政策分析类、法学类、基本技能类”六类法[3];体现了对行政管理不同的研究视角,即“政治取向、管理取向、法律取向[4]”、经济取向等。
为了讨论的统一与方便,本研究依据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5],把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区别划分到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之中(见表1)。另外,在表1中除了国家主管部门规定24门专业主干课程外,增加了调查对象自设的专业课程。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地处河南省的高校共有33所,有14所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了各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新方向,但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已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主干课程的比例结构失调
“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应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取向……注重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与渗透。”[6]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并不是将各学科的专业课程简单地罗列叠加,从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看,交叉前沿学科课程乏善可陈。
1.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高
政治学类的课程有13门之多,占到24门专业主干课程一半以上,达到54.17%。这种课程设置反映出行政管理在教育界的政治学倾向仍是行政管理专业取向的主体。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的“行政因素”;二是高校自身充裕的政治学师资“转化分流”所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仅十多年的历史,培养的专业师资数量本身不多,很多师资来源于其他学科特别是政治学科。但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倾向仍然停留在“政治与行政”的二分论上,远远落后于当今政府的实践与变革。
2.管理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课程较少
从表1中可以看出管理学类课程(6门)、法学类课程(2门)、社会学类课程(2门)、经济学类课程(1门);分别占24门专业主干课程的25%、8.33%、8.33%、4.17%。其中,管理学类的课程比例适中,这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学科转向在课程中的体现;而法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课程较少,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的法律取向、经济取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新公共行政学“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和有关价值问题”、新公共管理学倡导的“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7]等观念有较大出入,也与政府部门需要大批熟悉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符。
3.课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与融合
一是开设的课程界限明显,仅有“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5门课程可以算为两门以上的学科交叉课程;二是一些课程的开设过于突兀,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行政管理的专业主干课程更像是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堆砌,没有形成自身专业课程的核心体系。
(二)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各自为政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24门专业主干课程存在着许多争议,但也为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指导和参照。调查的14所高校在此基础上,着力突出了各自课程与专业建设特色,但仍有待调整、发展和完善。
1.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的共同性多于自主性
虽然调查的高校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全部的24门专业主干课程,但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依托其而进行选择的(见表1)。其中都没有开设的课程有2门,有11门普及率为50-100%,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
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比如法学导论与公共课法律概论相同,被绝大多数高校从专业主干课程中剔除;此外,在规定的24门课程之外,还有5门课程被部分高校作为专业课程而开设。
2.开设的原理类课程多于应用性课程
“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偏重基本知识而轻智能的传授”[8],专业主干课程本身多以“XX学或原理”的形式而存在,基础理论性课程过多,实务应用性课程过少,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9]”。
在开设的课程中,应用性的课程仅限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行政案例分析、行政公文写作、社会调查与统计”6门课程,且其中的4门课程开设率低于30%,即便如此,这些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多是从课本出发,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明显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环节。
3.专业主干课程的特色方向与完整性冲突
调查的14所院校没有任何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完全一样的,但也没有一所院校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超过20门。各高校在探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突出表现在:①开设重复课程,有5所院校在开设“组织行为学、政府经济学、电子政务、中国政治制度”4门课程的同时,又开设了内容无多大差异的相近课程“管理心理学、公共经济学、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②对课程的认识偏颇,比如像信息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政府关系学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师资缺陷,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只在30%左右;③自设课程方向不明,自主课程的开设率均在30%以下,且多是为专业课程学习而开设的基础补习课,有为增加课时量或为人设课的随意性,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方向。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重塑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系统的实施方案、充裕的专业师资等因素,造成了目前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莫衷一是、以及相互模仿、相互抄袭的现象。课程设置主要受学科文化、社会需求和学生诉求的影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以管理学相关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比例结构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它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或是政治学的分领域”的争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基础上,行政管理的雏形公共行政学开始诞生;但伴随着决策科学的兴起,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便开始渐渐向政策与管理的关系方向演变;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行政管理工作在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方面的要求将不断增强。因此,从学科文化的角度,应厘清行政管理的政治取向、管理取向、法律取向、经济取向的纠扰,突出管理学类课程的主体地位,适当减少政治学相关课程、增加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等课程,使课程结构体系更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诉求。
2.建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相平衡的课程设置体系
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风向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都应当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逐步侧重实用,提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培训、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与技能以及面向专业领域的专门化知识技能”[10],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不能囿于国家管理、政府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文员、行政助理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11],改变一般以理论性、描述性和介绍性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增加定性、定量分析工具类的课程,培养专业领域特长,使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能实现平衡。
3.建立以课程厚度与精度相协调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高校扩招,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下降[12],因此,只有改变各个高校毕业生同质化的现状,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各个高校往往由于时间紧凑与课程繁多的冲突,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与“有专长、一专多能”的有机统一,造成了传统课程与自设课程的难以取舍。因此,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体现院校自身特色,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引入课程的竞争淘汰机制,但要控制新增课程与淘汰课程的合理比率,以利于学生就业,改变行政管理专业是“万金油”的现象。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是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在实际研究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力争超越简单的观察评述,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现代行政管理学术理论和应用实践的最新发展变化,按照时代发展或区域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应用技能水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Compulso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value appeal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A compared study of specialty designing of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Hu Ze-pi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Abstract: A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fourteen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now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incomprehensive orientation, imbalance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disorderly huge course categor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and curriculum installation models of top universities abroad, the way to rebuilt curriculum system lies in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of the subject culture, social demands,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sign; Professional Main Courses
参考文献:
[1]华禹网.全国普通高校名单[EB/OL].[2011-04-19]. http://www.huaue.com/gxmd.htm.
[2]薛澜,彭宗超.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46-52.
[3]王乐夫,郭小聪,马俊.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J]. 中国行政管理,1999,(7):22-25.
[4]Rosenbloom, David, H.,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New York, etc,: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EB/OL].(2011-03-08)[2011-04-19].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439.html.
[6]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7-103.
[7]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世界,2002,(2):43-56.
[8]靳向东.浅析财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48-50.
[9]陈振明,朱仁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东南学术,2005,(2):54-57.
[10]丛梅.理工科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分析——以美国大学相关专业为例[J].前沿,2008,(12):176-177.
[11]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3-56.
[12]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1-42.
作者简介:胡泽平(1979—),男,河南潢川人,管理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教师,项目负责人。
基金项目:洛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6-032-03
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行政管理专业列入管理学公共管理类以来,全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1],呈现了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对于“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及概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表现在行政管理与私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各自研究领域的区别与关联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管是从学科专业建设的诉求上,还是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对课程的需求上,都需进一步地梳理,从而突出专业发展的方向性和学生就业的适用性。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规范中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应致力于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这种表述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地十分模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规定有泛管理之倾向。
以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②有24门[2]。有的学者从学科的角度对这些课程进行划分归纳,分成“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行政学”五类法[2],或者分成“政治学类、管理学基础类、公共行政类、公共政策分析类、法学类、基本技能类”六类法[3];体现了对行政管理不同的研究视角,即“政治取向、管理取向、法律取向[4]”、经济取向等。
为了讨论的统一与方便,本研究依据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5],把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区别划分到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之中(见表1)。另外,在表1中除了国家主管部门规定24门专业主干课程外,增加了调查对象自设的专业课程。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地处河南省的高校共有33所,有14所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了各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新方向,但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已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主干课程的比例结构失调
“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应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取向……注重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与渗透。”[6]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并不是将各学科的专业课程简单地罗列叠加,从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看,交叉前沿学科课程乏善可陈。
1.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高
政治学类的课程有13门之多,占到24门专业主干课程一半以上,达到54.17%。这种课程设置反映出行政管理在教育界的政治学倾向仍是行政管理专业取向的主体。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的“行政因素”;二是高校自身充裕的政治学师资“转化分流”所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仅十多年的历史,培养的专业师资数量本身不多,很多师资来源于其他学科特别是政治学科。但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倾向仍然停留在“政治与行政”的二分论上,远远落后于当今政府的实践与变革。
2.管理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课程较少
从表1中可以看出管理学类课程(6门)、法学类课程(2门)、社会学类课程(2门)、经济学类课程(1门);分别占24门专业主干课程的25%、8.33%、8.33%、4.17%。其中,管理学类的课程比例适中,这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学科转向在课程中的体现;而法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课程较少,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的法律取向、经济取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新公共行政学“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和有关价值问题”、新公共管理学倡导的“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7]等观念有较大出入,也与政府部门需要大批熟悉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符。
3.课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与融合
一是开设的课程界限明显,仅有“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学、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5门课程可以算为两门以上的学科交叉课程;二是一些课程的开设过于突兀,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行政管理的专业主干课程更像是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堆砌,没有形成自身专业课程的核心体系。
(二)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各自为政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24门专业主干课程存在着许多争议,但也为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指导和参照。调查的14所高校在此基础上,着力突出了各自课程与专业建设特色,但仍有待调整、发展和完善。
1.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的共同性多于自主性
虽然调查的高校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全部的24门专业主干课程,但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依托其而进行选择的(见表1)。其中都没有开设的课程有2门,有11门普及率为50-100%,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
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比如法学导论与公共课法律概论相同,被绝大多数高校从专业主干课程中剔除;此外,在规定的24门课程之外,还有5门课程被部分高校作为专业课程而开设。
2.开设的原理类课程多于应用性课程
“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偏重基本知识而轻智能的传授”[8],专业主干课程本身多以“XX学或原理”的形式而存在,基础理论性课程过多,实务应用性课程过少,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9]”。
在开设的课程中,应用性的课程仅限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行政案例分析、行政公文写作、社会调查与统计”6门课程,且其中的4门课程开设率低于30%,即便如此,这些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多是从课本出发,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明显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应用性教学环节。
3.专业主干课程的特色方向与完整性冲突
调查的14所院校没有任何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完全一样的,但也没有一所院校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超过20门。各高校在探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突出表现在:①开设重复课程,有5所院校在开设“组织行为学、政府经济学、电子政务、中国政治制度”4门课程的同时,又开设了内容无多大差异的相近课程“管理心理学、公共经济学、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②对课程的认识偏颇,比如像信息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政府关系学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师资缺陷,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只在30%左右;③自设课程方向不明,自主课程的开设率均在30%以下,且多是为专业课程学习而开设的基础补习课,有为增加课时量或为人设课的随意性,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方向。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重塑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系统的实施方案、充裕的专业师资等因素,造成了目前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莫衷一是、以及相互模仿、相互抄袭的现象。课程设置主要受学科文化、社会需求和学生诉求的影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以管理学相关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比例结构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专业,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它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或是政治学的分领域”的争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的基础上,行政管理的雏形公共行政学开始诞生;但伴随着决策科学的兴起,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便开始渐渐向政策与管理的关系方向演变;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行政管理工作在管理技术和政策分析方面的要求将不断增强。因此,从学科文化的角度,应厘清行政管理的政治取向、管理取向、法律取向、经济取向的纠扰,突出管理学类课程的主体地位,适当减少政治学相关课程、增加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等课程,使课程结构体系更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诉求。
2.建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相平衡的课程设置体系
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风向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都应当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逐步侧重实用,提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培训、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与技能以及面向专业领域的专门化知识技能”[10],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不能囿于国家管理、政府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文员、行政助理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11],改变一般以理论性、描述性和介绍性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增加定性、定量分析工具类的课程,培养专业领域特长,使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能实现平衡。
3.建立以课程厚度与精度相协调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高校扩招,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下降[12],因此,只有改变各个高校毕业生同质化的现状,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各个高校往往由于时间紧凑与课程繁多的冲突,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与“有专长、一专多能”的有机统一,造成了传统课程与自设课程的难以取舍。因此,课程设置要少而精、体现院校自身特色,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引入课程的竞争淘汰机制,但要控制新增课程与淘汰课程的合理比率,以利于学生就业,改变行政管理专业是“万金油”的现象。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是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在实际研究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力争超越简单的观察评述,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现代行政管理学术理论和应用实践的最新发展变化,按照时代发展或区域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应用技能水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Compulso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value appeal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A compared study of specialty designing of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Hu Ze-pi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
Abstract: A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fourteen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now facing many problems in incomprehensive orientation, imbalance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disorderly huge course categor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and curriculum installation models of top universities abroad, the way to rebuilt curriculum system lies in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of the subject culture, social demands,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sign; Professional Main Courses
参考文献:
[1]华禹网.全国普通高校名单[EB/OL].[2011-04-19]. http://www.huaue.com/gxmd.htm.
[2]薛澜,彭宗超.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46-52.
[3]王乐夫,郭小聪,马俊.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J]. 中国行政管理,1999,(7):22-25.
[4]Rosenbloom, David, H.,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New York, etc,: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EB/OL].(2011-03-08)[2011-04-19].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xxgk_116439.html.
[6]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7-103.
[7]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世界,2002,(2):43-56.
[8]靳向东.浅析财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48-50.
[9]陈振明,朱仁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东南学术,2005,(2):54-57.
[10]丛梅.理工科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分析——以美国大学相关专业为例[J].前沿,2008,(12):176-177.
[11]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3-56.
[12]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1-42.
作者简介:胡泽平(1979—),男,河南潢川人,管理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教师,项目负责人。
基金项目:洛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