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057-01
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要求学生:“唉,老师在讲课,要注意听……”一直这样唠叨着,学生就会倾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没有会倾听的老师,就没有会倾听的学生。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捕捉他们创意的火花,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所以我们要做善于倾听的人,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正努力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着倾听,并从每一次倾听中品尝着收获和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
一、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而我发现如果这时注意倾听,会让这些错误成为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一次,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我出示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驶3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经过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大家都认为:先算270÷3=90(千米),再算300÷5=60(千米),最后算(90+60)÷2=72.5(千米)。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例题的教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可是结果却不一样。”
这时我想:既然答案不一样,肯定做错了,但是不妨让他把这个错误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他说:“先求出这辆汽车上午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列式为270÷3=90(千米);再求出这辆汽车下午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列式为300÷5=60(千米);再求最后的问题,列式为(90+60)÷2=75(千米)。”
我以此为契机,展开讨论,最终学生们讨论出要求这辆汽车的平均时速,不能求两个速度的平均数。既解决这位学生的困惑,又加深了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我的这次耐心倾听收益是很大的。
二、在倾听中捕捉火花,培养创新
数学课堂始终充满着生机,在学生自主探索、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也时刻伴随着学生。课堂中我总是尽力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不同的计算方法、一个别致的研究策略、一种新颖的问题解决方式等等,我都不愿放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出现了几种想法:①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②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小时,一共有9小时。③下午5时=17时,用17-8=9(小时)。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3种方法更为简便。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小熊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提出,小熊请你们帮它做一件事,这有四张在它不同位置上拍的照片,你知道每张照片是在哪个位置上拍摄的吗?在哪个位置上拍的就赶快跑到那个位置上去,一听是小熊让他们帮忙,学生们非常乐意,在活动中发现学生能很容易分辨出前后两张照片,而左右两张照片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此时我并没有直接讲授从小熊左边和右边的不同点,而是问到:你能想个办法说服和你意见不一样的同学吗?30秒静静的等待之后,一个学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站起来大声说到:“把在小熊左边和右边看到的样子挪到讲台上和照片一比不就可以辨别出哪张是从左边拍的,哪张是从右边拍的吗?”于是我让他进行了演示,再请不确定的小朋友可以下位看看进行验证,当学生统一了意见之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把左边看到的样子和右边看到的样子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掌握辨认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堂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绝不亚于老师课前预设的想法,老师们只有耐心的等待和倾听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在倾听中沟通情感,营造和谐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也不再是讲台的主宰者,而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交流,对话中充当虔诚的聆听者,倾听学生的疑惑,即时解惑;倾听学生的思想,及时引导;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及时评价、赞赏、引导,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真知和乐趣。
当我在倾听学生的发言、讨论、操作和思考过程时,我的表情和行为会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时而微笑又时而稍皱眉头,时而挥笔急写又时而举而又止,时而滞留讲台又时而走入学生中间,……然而就是这一次次微笑和一个个手势不仅在帮助、引导、激励、理解学生,而且向学生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尊重、理解与支持,并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情感沟通,营造着和谐,创造着美。
如今,在我的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还想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孩子们敢说、愿意说,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乐意倾听他们心声。
可以说,教师的课堂倾听在新课程指引的课堂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而是对教育使命的深层理解,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贴,对教学学情的关注捕捉,对心灵之约的爱的呼唤!让我们都记住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我们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要求学生:“唉,老师在讲课,要注意听……”一直这样唠叨着,学生就会倾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没有会倾听的老师,就没有会倾听的学生。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捕捉他们创意的火花,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所以我们要做善于倾听的人,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正努力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着倾听,并从每一次倾听中品尝着收获和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
一、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误,而我发现如果这时注意倾听,会让这些错误成为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一次,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我出示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驶3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经过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大家都认为:先算270÷3=90(千米),再算300÷5=60(千米),最后算(90+60)÷2=72.5(千米)。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例题的教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可是结果却不一样。”
这时我想:既然答案不一样,肯定做错了,但是不妨让他把这个错误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他说:“先求出这辆汽车上午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列式为270÷3=90(千米);再求出这辆汽车下午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列式为300÷5=60(千米);再求最后的问题,列式为(90+60)÷2=75(千米)。”
我以此为契机,展开讨论,最终学生们讨论出要求这辆汽车的平均时速,不能求两个速度的平均数。既解决这位学生的困惑,又加深了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我的这次耐心倾听收益是很大的。
二、在倾听中捕捉火花,培养创新
数学课堂始终充满着生机,在学生自主探索、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也时刻伴随着学生。课堂中我总是尽力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不同的计算方法、一个别致的研究策略、一种新颖的问题解决方式等等,我都不愿放过,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出现了几种想法:①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②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小时,一共有9小时。③下午5时=17时,用17-8=9(小时)。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3种方法更为简便。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小熊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提出,小熊请你们帮它做一件事,这有四张在它不同位置上拍的照片,你知道每张照片是在哪个位置上拍摄的吗?在哪个位置上拍的就赶快跑到那个位置上去,一听是小熊让他们帮忙,学生们非常乐意,在活动中发现学生能很容易分辨出前后两张照片,而左右两张照片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这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此时我并没有直接讲授从小熊左边和右边的不同点,而是问到:你能想个办法说服和你意见不一样的同学吗?30秒静静的等待之后,一个学生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站起来大声说到:“把在小熊左边和右边看到的样子挪到讲台上和照片一比不就可以辨别出哪张是从左边拍的,哪张是从右边拍的吗?”于是我让他进行了演示,再请不确定的小朋友可以下位看看进行验证,当学生统一了意见之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把左边看到的样子和右边看到的样子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掌握辨认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堂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绝不亚于老师课前预设的想法,老师们只有耐心的等待和倾听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在倾听中沟通情感,营造和谐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也不再是讲台的主宰者,而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在交流,对话中充当虔诚的聆听者,倾听学生的疑惑,即时解惑;倾听学生的思想,及时引导;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及时评价、赞赏、引导,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真知和乐趣。
当我在倾听学生的发言、讨论、操作和思考过程时,我的表情和行为会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时而微笑又时而稍皱眉头,时而挥笔急写又时而举而又止,时而滞留讲台又时而走入学生中间,……然而就是这一次次微笑和一个个手势不仅在帮助、引导、激励、理解学生,而且向学生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尊重、理解与支持,并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情感沟通,营造着和谐,创造着美。
如今,在我的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还想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孩子们敢说、愿意说,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乐意倾听他们心声。
可以说,教师的课堂倾听在新课程指引的课堂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而是对教育使命的深层理解,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贴,对教学学情的关注捕捉,对心灵之约的爱的呼唤!让我们都记住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我们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