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一定层面讲,一个国家名族未来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能否造就一大批这类人才;从学校课堂教学层面讲,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是培养合作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而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表现是——小组合作讨论。
【关键词】小组合作 自主 探究
新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则是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知识变化日新月异和竞争合作共赢的形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高素质人才。一定层面讲,一个国家名族未来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能否造就一大批这类人才;从学校课堂教学层面讲,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是培养合作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而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表现是——小组合作讨论。因而如何建立小组,小组如何有效运作,及时校正、完善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了以“班级学习合作小组竞赛”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
1. 小组组建
小组组建遵循“差异化”原则,小组成员间应该存在差异,差异本身就是资源,所以要突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把存在差异的同学组合在一起。但也要注意,成绩差异不宜过大,因为成绩差异过大就会缺乏共同语言,把成绩第一的同学和成绩最靠后的同学放在一起就是差异过大。要坚持“整体差异最小化”。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按照成绩蛇形排列:前十名同学依次为第一到第十组,第十一名到二十名依次为第十组到第一组,以此类推,全班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五到六人,每个组都有各个分数段的同学,组内存在差异,而各个组间成绩基本相当,一般由组内推选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同时,分组还要遵循“同性别组合优先”原则,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所以考虑同性别优先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情感纠葛”,最后还要“先观察后组建,先磨合后稳定”,合作小组的组建要经历一个观察期,这种观察包括同学之间的观察,也包括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观察期大约需要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能磨合就磨合,实在不能磨合就加以调整。
2. 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班主任也是任课教师,在相对理想的状态下,班主任应该是“任课教师中的首席”,是整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教学中,应该发挥牵头和引领作用。
2.1 稳抓课堂主阵地。
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在数学课上采用分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在上课时,拿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合作时,组长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组员做讲解。然而有的组长不擅长,教师也不必急躁,而要一个一个地教,不光教给他们具体知识,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教别人。这样一个个组长逐渐走向成熟,脱颖而出,老师就有了“分身术”能从繁重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们一旦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就会自觉应用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
这里,我把课堂合作叫作“互助组”而不是“一帮一”,因为,帮别人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表露自己、反思与沉淀自己的机会,是训练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机会,是训练与他人合作处事的机会,是给自己“注射疫苗”避免犯同类错误的机会。
实施学习互助,它在深层次有一个隐含的判断,那就是看到人性的积极因素。教师上课面面俱到放不开,就是基于“学生被动”的假设。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试想呱呱落地的婴儿,即使没有人教给他,他也要翻身,爬行,走路。这个朴素的现象告诉我们:人性是向上的,每个人都有着向上的愿望。只不过他们有时候找不到上进的渠道,有时侯他们的上进心被压抑。教师的责任之一,就在于激励、唤醒他们上进的需求。
2.2 班级优秀生挑重担。
作为班主任在整合班级资源方面有更的权威,借助于“权利因素”,辅之以重要的思想工作,将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学生与成绩靠后的学生结成对子,组成合作小组,由于这种合作是“一对一”针对面小,那些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具体地告诉小组成员,必须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程度。由于他们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对于小组成员的学习有布置有检查,利用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班级的“尾巴问题”。
2.3 让教室成为净化的学习的圣地。
作为班主任,我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在强调:“下课的时候,你可以不学习,但只要是嬉戏就一定要到室外”。在这个措施的作用下,课间的教室有了应有的宁静。环境安静,人心就更容易宁静。在宁静的状态下进入上课状态,每节课上课时班级便有了更好的起点。
2.4 多管齐下,将学习小组全面展开。
卫生是形象,它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纪律是保障,它是一个班级正常运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班团会与板报,也是为班级弘扬正气,积聚正能量,增强凝聚力的主阵地。然而,从本质上讲,整洁的卫生,严明的纪律,催人向上的板报,振奋人心的班团会都是学来的,没有学习它们不能自动生成。正因为这样的思考,我把它们与班级合作小组结合起来,各组轮流坐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降低了班级管理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形成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克服困难的战斗力。
另外,教师的辛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业批改,如果能合理利用合作小组就会减轻很多负担,教师只判组长的作业,然后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组长根据指导判组员的作业,然后再将组长判出的质量不过关的作业拿出来教师面批,这样教师不仅能有效提高判作业的效率,还能从判作业的简单重复劳动中得到部分解脱,又能在闲暇之中留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2.5 善于激励,与时俱进。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曾说:“承诺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用公众承诺的力量逼自己成功;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所以在每次考试前的动员班会上,各个合作小组都要集体亮相,共同喊出他们的小组宣言,奋斗目标以及最想超越的小组。
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小组的时效性,我引进了竞争机制,墙上的评比栏既是一种展示又是一种鞭策,每个小组在确立了本组的小组宣言以及奋斗目标后,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选,并给予多种方式的表彰,也正因为评比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为了争当优秀合作小组,他们在学习方面相互帮助,劳动方面相互帮助,纪律方面相互约束,他们合作并快乐着。
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利用评价的力量,而且评价的角度也要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比如,第一次评比,比较哪个组整体进步更大;第二次评比,比较哪个组进入年级前50名的人最多。因为每个组的进步幅度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总是比较进步幅度,那么早期进步大的小组就会受到打击,毕竟,他们不可能无节制的取得进步,他们也不可能始终保持进步幅度最大。这样,激励的角度在改变,激励本身产生的活力也就更加有效。
通过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3. 反思与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与时俱进,应该紧扣发展的脉搏。以本届学生为例,年后开学进入高三,这不仅是年龄的变化,随着高考压力的逐步增大和高考日程的逐渐临近,学生的心态,相互关系都会发生变化,有时则是很大的变化。比如,他们可能更加焦虑和浮躁,他们可能因为压力的增大而无所适从,他们可能因为强化独立学习而淡化合作学习,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再动员,再指导,并且要进一步增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使合作学习在各科全面展开,整体推进。唯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随着形式的发展,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组合作 自主 探究
新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则是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知识变化日新月异和竞争合作共赢的形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高素质人才。一定层面讲,一个国家名族未来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能否造就一大批这类人才;从学校课堂教学层面讲,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是培养合作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而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表现是——小组合作讨论。因而如何建立小组,小组如何有效运作,及时校正、完善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了以“班级学习合作小组竞赛” 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
1. 小组组建
小组组建遵循“差异化”原则,小组成员间应该存在差异,差异本身就是资源,所以要突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把存在差异的同学组合在一起。但也要注意,成绩差异不宜过大,因为成绩差异过大就会缺乏共同语言,把成绩第一的同学和成绩最靠后的同学放在一起就是差异过大。要坚持“整体差异最小化”。具体做法是:全班同学按照成绩蛇形排列:前十名同学依次为第一到第十组,第十一名到二十名依次为第十组到第一组,以此类推,全班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五到六人,每个组都有各个分数段的同学,组内存在差异,而各个组间成绩基本相当,一般由组内推选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同时,分组还要遵循“同性别组合优先”原则,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所以考虑同性别优先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情感纠葛”,最后还要“先观察后组建,先磨合后稳定”,合作小组的组建要经历一个观察期,这种观察包括同学之间的观察,也包括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观察期大约需要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能磨合就磨合,实在不能磨合就加以调整。
2. 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班主任也是任课教师,在相对理想的状态下,班主任应该是“任课教师中的首席”,是整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教学中,应该发挥牵头和引领作用。
2.1 稳抓课堂主阵地。
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在数学课上采用分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在上课时,拿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合作时,组长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组员做讲解。然而有的组长不擅长,教师也不必急躁,而要一个一个地教,不光教给他们具体知识,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教别人。这样一个个组长逐渐走向成熟,脱颖而出,老师就有了“分身术”能从繁重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们一旦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就会自觉应用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
这里,我把课堂合作叫作“互助组”而不是“一帮一”,因为,帮别人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表露自己、反思与沉淀自己的机会,是训练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机会,是训练与他人合作处事的机会,是给自己“注射疫苗”避免犯同类错误的机会。
实施学习互助,它在深层次有一个隐含的判断,那就是看到人性的积极因素。教师上课面面俱到放不开,就是基于“学生被动”的假设。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试想呱呱落地的婴儿,即使没有人教给他,他也要翻身,爬行,走路。这个朴素的现象告诉我们:人性是向上的,每个人都有着向上的愿望。只不过他们有时候找不到上进的渠道,有时侯他们的上进心被压抑。教师的责任之一,就在于激励、唤醒他们上进的需求。
2.2 班级优秀生挑重担。
作为班主任在整合班级资源方面有更的权威,借助于“权利因素”,辅之以重要的思想工作,将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学生与成绩靠后的学生结成对子,组成合作小组,由于这种合作是“一对一”针对面小,那些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具体地告诉小组成员,必须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程度。由于他们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对于小组成员的学习有布置有检查,利用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班级的“尾巴问题”。
2.3 让教室成为净化的学习的圣地。
作为班主任,我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在强调:“下课的时候,你可以不学习,但只要是嬉戏就一定要到室外”。在这个措施的作用下,课间的教室有了应有的宁静。环境安静,人心就更容易宁静。在宁静的状态下进入上课状态,每节课上课时班级便有了更好的起点。
2.4 多管齐下,将学习小组全面展开。
卫生是形象,它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纪律是保障,它是一个班级正常运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班团会与板报,也是为班级弘扬正气,积聚正能量,增强凝聚力的主阵地。然而,从本质上讲,整洁的卫生,严明的纪律,催人向上的板报,振奋人心的班团会都是学来的,没有学习它们不能自动生成。正因为这样的思考,我把它们与班级合作小组结合起来,各组轮流坐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降低了班级管理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形成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克服困难的战斗力。
另外,教师的辛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业批改,如果能合理利用合作小组就会减轻很多负担,教师只判组长的作业,然后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出,组长根据指导判组员的作业,然后再将组长判出的质量不过关的作业拿出来教师面批,这样教师不仅能有效提高判作业的效率,还能从判作业的简单重复劳动中得到部分解脱,又能在闲暇之中留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2.5 善于激励,与时俱进。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曾说:“承诺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用公众承诺的力量逼自己成功;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所以在每次考试前的动员班会上,各个合作小组都要集体亮相,共同喊出他们的小组宣言,奋斗目标以及最想超越的小组。
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小组的时效性,我引进了竞争机制,墙上的评比栏既是一种展示又是一种鞭策,每个小组在确立了本组的小组宣言以及奋斗目标后,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选,并给予多种方式的表彰,也正因为评比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学生集体的凝聚力。为了争当优秀合作小组,他们在学习方面相互帮助,劳动方面相互帮助,纪律方面相互约束,他们合作并快乐着。
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利用评价的力量,而且评价的角度也要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比如,第一次评比,比较哪个组整体进步更大;第二次评比,比较哪个组进入年级前50名的人最多。因为每个组的进步幅度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总是比较进步幅度,那么早期进步大的小组就会受到打击,毕竟,他们不可能无节制的取得进步,他们也不可能始终保持进步幅度最大。这样,激励的角度在改变,激励本身产生的活力也就更加有效。
通过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并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3. 反思与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与时俱进,应该紧扣发展的脉搏。以本届学生为例,年后开学进入高三,这不仅是年龄的变化,随着高考压力的逐步增大和高考日程的逐渐临近,学生的心态,相互关系都会发生变化,有时则是很大的变化。比如,他们可能更加焦虑和浮躁,他们可能因为压力的增大而无所适从,他们可能因为强化独立学习而淡化合作学习,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再动员,再指导,并且要进一步增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使合作学习在各科全面展开,整体推进。唯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随着形式的发展,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