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课标、理解教材、适度教学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我们的课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也出现了打着“用教材教”的幌子,无限地拓展教学内容,变相进行题海训练,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7.2正弦、余弦(二)的研究课.教者片面理解“用教材教”的涵义,背离课标,对教材过度拓展,增加学习难度,造成无效教学.本文以此为例,谈谈我们该如何心怀课标,理解教材、适度教学,供大家参考.
  1 教学过程简录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当老师用PPT呈现完题目,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于是老师简单分析后,匆忙下课.


  2课后交流
  笔者: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一是1.1部分,二是“在Rt△ABC(∠C=90°)中,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值有什么关系”,三是1.4部分.你为什么用了那么长时间对1.2和1.3进行拓展和强化?拓展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本节课1.1的情境创设是教材安排的内容,这一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准备.教材在第二部分安排的是“思考与探索”环节,即“在Rt△ABC(∠C=90°)中,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值有什么关系?”根据这句话,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sinA=cosB,cosA=sinB,同时借助这一例题,通过观察得出sin2A+cos2A=1,tanA=sinAcosA这两个结论,并利用直角三角形进行了证明.这样的拓展很自然,学生也容易接受.
  笔者:但在1.3环节中,学生根据上面的三个结论解题时并不顺利,我观察了学生的表情很不轻松,你注意到吗?
  教师:我也注意到学生学得不轻松,但这些知识并不难啊!为什么呢?
  笔者:你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说明你研究了教材,但学生学得很困难,看来拓展的“度”超过了学生的水平,我们看看课标对三角函数是什么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7—9年级)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课程内容是这样要求的:
  (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
  (3)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显然,课标对本章要求非常明确,就是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标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的,事实上,你今天补充的内容在高一的教材里才会学到,也就说你设计的1.2和1.3教学环节超出了课标的要求.
  我们再一起看看江苏省泰州市(教师所在的城市)《2014年的数学考试大纲》,看看三角函数部分是如何规定的?


  《2014年泰州市数学学科考试大纲》规定:将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表中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这里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
  应该说《标准》和《大纲》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文件,《标准》是教育部根据不同学段学习要求,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知识水平状况,是科学的、面对学生实际的指导性纲要;而《大纲》是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学习现状,依据课标精神制定的本地区的指导性文件,对照《大纲》,你的课堂教学也超出了大纲要求,你的这节课教学是“无效”的.可能你认为通过1.2和1.3的拓展,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过分超越学生水平的拓展,会让学生学得很吃力,长期以往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有效使用教材,都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吃透《标准》和《大纲》精神,不能把随意改变教材、随便拓展,片面理解为“用教材教”.
  教师:听你的分析,感到惭愧.我只是想当然地理解“用教材教”,以为对教材进行了拓展,改编,就是“用教材教”,你的分析对我触动很大,要使课堂教学高效,首先必须研读课标,在深刻理解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本节课第二部分的拓展已经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学生在现阶段学习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困难,长期这样超负荷学习,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厌恶学习,这样做得不偿失.今天这节课对我的启示是:要把握好“用教材教”这个“度”,不能无限地拓展知识,拓展要有依据,依据就是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否则偏离了课标,忽视学生的现状,我们的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
  笔者:你说得很对!“用教材教”一定要眼中有人,心怀课标,理解教材,拓展有度.
  3 几点感想
  3.1“高效课堂”就是心怀学生、尊重课标、立足教材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这是目前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应试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学生还会这么辛苦吗?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课标的精神理解不透,也没有面对学生实际(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只是想当然地对教材随意改编,随便拓展,于是上了一节“无效课”,这样的课堂会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学生会觉得课本无用,必须要补许多课外的知识才行,于是跳进“题海”而不能自拔.“高效课堂”首先要理解课标精神,因为课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诸多因素(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数学学科特点),我们教师不可能同时是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数学专家,但课标的制定者中云集了这些专家,所以,课标是科学的、是面对学生实际的,其次,要面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教学的起点高低,组织探究的程度,学生活动获得的体验多少,都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本节课由于该班学生状况较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1.4 综合运用,形成能力”这一环节进行拓展,比如计算小明与风筝的水平距离;变式为测量校园内大树的高度;甚至可以走出教室,先测量某时刻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再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等等,这样的拓展,不仅符合课标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所以“高效课堂”就是心怀学生、尊重课标、立足教材的课堂.
  3.2 “用教材教”就是要理解教材,谨慎拓展、适度教学
  现实情况下对教材的态度有几种倾向:一是照本宣科,亦步亦趋;二是所谓“用教材教”,对教材随意拓展,漫无边际;三是以所谓“讲学稿”“导学案”为幌子,抛开教材,一头钻进题海.教材是什么?《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章建跃教授说:“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课改实验中,许多老师觉得这个“度”不好把握.我认为这主要是对课标、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所致,不领悟教材就不可能把握好“度”.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理解好教材是当好数学教师的基本前提”.显然“用教材教”的前提是理解教材.本节课教材的第二部分设计“探究sinA与cosB、cosA与sinB的关系”的教学,既是教材编写风格的延续(上节课引导发现sinA与cosB的增减性),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一引导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过分拓展,会让学生学得吃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教材是本,学生是人,理解教材,谨慎拓展、适度教学才是“用教材教”的真谛.
  作者简介 韩新正,男,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党总支书记,海陵区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课堂教学、教法和试题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情感教育的实际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提出了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必要性 实施策略  情感教育是指对情感施之以教育的力量,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高雅的人生品位。把情感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我们经常会在历史中考模拟试卷中接触到这一类题目,即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会出现在同一题中,让考生进行对比来答题。如: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是由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发动的,那么谈到英国,题目当中又出现了有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题;再如题目出了有关美国的南北战争的试题,相应地也会出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再比如:题目涉及到中国的“一五计划”,也很自然地将中国的“一五计划”与苏联的“一五计划”进行对比。当看到这一
期刊
凡一次购物满千元就可以获得砸金蛋机会.每次砸两个金蛋.如图1,还剩下三串6个金蛋,其中只有B蛋中藏有红包,每次砸金蛋时只准砸各串最下方的金蛋,现在有顾客甲、乙两人获得砸金蛋机会,根据抽签,甲获得优先权.
期刊
数学的花样年华,盛开在与日常有关的事物里,带一种自然亲切的风采,绝不是我们通常固有的刻板印象.世界知名数学家、美国科普作家乔丹·艾伦伯格的《魔鬼数学》,可谓是“深入浅出”的典范创作,涤清了我自小读书以来对数学的畏惧感,原来数学可以这样有趣,原来数学可以这样融入生活,原来数学拥有这样一种非凡的洞察力.  09999……=1吗?很多人立刻摇头,然后马上说,应该是等于1减去一个无限小的数.嗯,是这样吗?
期刊
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个陌生的数学情景,并给出一个新的定义,要求使用新给出的定义作出某种判断或计算、推理、迁移,我们不妨称这类试题为“新定义”试题.这类问题关键在于阅读,核心在于理解,目的在于应用.其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品质.纵观北京市2012年至2015年的中考数学试卷,“非常距离”、“关联点”、“有界函数、边界值”、“反称点
期刊
国家颁布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生应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诗哥,包括由诗衍生出的词曲类作品,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有安排,六册教材选用的诗词曲有近四十首,选用这些作品,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都是大有作用的。  在学习诗词曲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地听
期刊
有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然而,具体落实到实践,许多教师往往难以全面把握其精髓,常常虽也曾努力,但却又难以得法,无功而返.究其原因,大多未能真正唤醒自己的智慧,领会其实质与要领.笔者拟结合若干实例对数学教学之法作些思索,旨在探寻课堂“智”高点,俯瞰数学教与学.1 要有底气支撑,不要过分束手束脚  不少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评优课,执教者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得束手束脚,生怕课堂上会出现意外
期刊
最近几年绍兴市中考数学试卷总是锐意创新,原创度高,给命题研究、教学指向带来很好的导向.2015年仍然如此,以一道以特殊四边形为载体的动态问题融坐标系中作为压轴题,尤其是最后一问的取值范围的求解,引来了几个数学QQ群中不少教师的热议和交流,探讨题中m的取值范围该怎么求?本文尝试对该题第(3)小题中m的取值范围进行思路突破,并给出解后反思,与同行研讨.  1 试题呈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
期刊
数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知识、能力、意识.代数、几何、微积分学均为数学知识.过去我国提出的数学能力是: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后来数学教学大纲又提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发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六种能力:(1)数的运算能力;(2)问题解决能力;(3)逻辑推理能力;(4)数学联结能力;(5)数学交流能力;(6)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联结能力是指,把问
期刊
每每进入初三以后,笔者总要在班级中安排每日一题的讲题活动.即前一天由我布置精心选择的一道思考题,由学生在课外独立思考后,然后利用当天课堂中的前5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前一天随机确定的)主讲,其他学生再进行补充或质疑.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为了保证讲题的效率,布置的问题应尽量体现层次,难度适中,从而既使学生能在互相交流过程中达到丰富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方法,完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容易使教师较好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