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了2005年“两基”验收和2007的“普实”工作,我镇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小学的危房都已推倒重建,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也逐步改善,中心小学还在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学校图书及各种教学仪器也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许多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为此,笔者对我镇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和初步做法。
一、全镇小学教师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
2011年我镇仍有13所小学,66个教学点。除中心小学外,现有村级小学教师174人,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0人,所占比例为5.7%,31-45岁的教师仅有93人,所占比例为53.5%,46-50岁的教师仅有27人,所占比例为15.5%,51岁以上接近44人,所占比例为25.3%,全镇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3岁。
全镇农村小学老教师偏多,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民办、代课教师,文化知识偏低,大部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到各学校任代课教师,在职到马山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他们凭借自己目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习惯在本村小学任教,不愿到其他地方交流工作。他们教育理念落后,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工作缺乏活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
近几年来,由于吸收了大部分代课教师入编,县政府不可能再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的年轻教师。少数年轻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他们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想方设法调往县城学校,或全部挤到县城附近交通便利的学校。偏僻的村小学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刚分配来工作的教师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改行,要么就被条件好的学校招走。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县城小学或中心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相当艰苦,老教师不断退休,又没新教师补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非常紧缺,大部分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或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出。
(三)工资待遇偏低,教师无心奉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虽然现在已执行了绩效工资,但教师这些收入根本跟不不物价的步伐,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务开支,学校无其他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教师的津贴标准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定的,班主任压力大、责任重、工作累,每月的津贴一直沿用70年代的3元、5元、7元、10元的标准,这些已经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专业教师缺乏,副科形同虚设
全镇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学科严重缺乏,语文教师教体育,数学教师教英语,班主任教体育,学校基本无歌声。课程表上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只能以语文、数学课程为主。
(五)教师师德滑坡,缺乏敬业精神
在农村小学中,不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已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愿钻研业务,少备教案,少批改作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他们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等等,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压力过大
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业余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教师课时多、休息少,责任重、压力大,许多农村教师系单职工家庭,忙完工作后忙农活,上有老下有小,生老病死开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农村教师子女求学不便。
(七)各种其他工作繁多,教师无力应对
学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校车安全要排查、各种疫情要晨检、防控保辍不能松、检查评比天天有,学生管理责任到课任教师,营养午餐轮流下厨,安全责任零报告制度等等,让教师的工作任务一半在教学,一半在协作各上级部门的工作,教师成了全能的人才。
二、对策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2011年9月,我们撤并了全镇所有的教学点,所有学生都要到所在的小学就近就读,杨圩学区(杨圩小学、石丰小学、新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杨圩小学寄宿;其他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寄宿,优化了教师队伍。
(二)制定跟班学习方案,组织各校领导跟班学习
2011年秋学期,我们制定了古零镇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跟班学习方案,第一批跟班学习的对象为各村小学教导主任,跟班学习结束后,到本校指导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中心小学选出一对一帮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对跟班教师起引领的作用,不仅要提高跟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还要制定辅导计划并交中心学校备案。以后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期骨干教师跟班学习培训。
(三)英语教师实行走教制度
今年,我们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全镇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必须开设英语课程,我们撤并了教学点后,只有12个村级小学,由于各小学之间均通柏油路,交通便利,并且校与校之间距离不算远,在中心小学和杨圩小学富余的英语教师中,选派教师下到各村小学走教,以缓解各村小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不足的现象。体、音、美教师以自愿为原则,可以跨校兼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这部分教师,在评优和评聘职称均优先考虑。
(四)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本学期,我们得到世界宣明会马山项目办的支持,出资建设了我镇教师多媒体培训教室,并多次聘请县市级优秀教师或专家下乡指导教学,重点对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一、全镇小学教师现状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
2011年我镇仍有13所小学,66个教学点。除中心小学外,现有村级小学教师174人,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0人,所占比例为5.7%,31-45岁的教师仅有93人,所占比例为53.5%,46-50岁的教师仅有27人,所占比例为15.5%,51岁以上接近44人,所占比例为25.3%,全镇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经达到43岁。
全镇农村小学老教师偏多,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民办、代课教师,文化知识偏低,大部分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到各学校任代课教师,在职到马山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他们凭借自己目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习惯在本村小学任教,不愿到其他地方交流工作。他们教育理念落后,面对新一轮的课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学工作缺乏活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
近几年来,由于吸收了大部分代课教师入编,县政府不可能再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致使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十分紧缺,却无法补充新的年轻教师。少数年轻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他们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想方设法调往县城学校,或全部挤到县城附近交通便利的学校。偏僻的村小学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刚分配来工作的教师少则两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改行,要么就被条件好的学校招走。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县城小学或中心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相当艰苦,老教师不断退休,又没新教师补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非常紧缺,大部分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或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出。
(三)工资待遇偏低,教师无心奉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虽然现在已执行了绩效工资,但教师这些收入根本跟不不物价的步伐,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务开支,学校无其他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教师的津贴标准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制定的,班主任压力大、责任重、工作累,每月的津贴一直沿用70年代的3元、5元、7元、10元的标准,这些已经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四)专业教师缺乏,副科形同虚设
全镇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学科严重缺乏,语文教师教体育,数学教师教英语,班主任教体育,学校基本无歌声。课程表上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只能以语文、数学课程为主。
(五)教师师德滑坡,缺乏敬业精神
在农村小学中,不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已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他们也不愿钻研业务,少备教案,少批改作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他们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等等,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六)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压力过大
农村学校工作条件艰苦,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业余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教师课时多、休息少,责任重、压力大,许多农村教师系单职工家庭,忙完工作后忙农活,上有老下有小,生老病死开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县城学校,农村教师子女求学不便。
(七)各种其他工作繁多,教师无力应对
学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校车安全要排查、各种疫情要晨检、防控保辍不能松、检查评比天天有,学生管理责任到课任教师,营养午餐轮流下厨,安全责任零报告制度等等,让教师的工作任务一半在教学,一半在协作各上级部门的工作,教师成了全能的人才。
二、对策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2011年9月,我们撤并了全镇所有的教学点,所有学生都要到所在的小学就近就读,杨圩学区(杨圩小学、石丰小学、新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杨圩小学寄宿;其他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全部到中心小学寄宿,优化了教师队伍。
(二)制定跟班学习方案,组织各校领导跟班学习
2011年秋学期,我们制定了古零镇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跟班学习方案,第一批跟班学习的对象为各村小学教导主任,跟班学习结束后,到本校指导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中心小学选出一对一帮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教学上对跟班教师起引领的作用,不仅要提高跟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还要制定辅导计划并交中心学校备案。以后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期骨干教师跟班学习培训。
(三)英语教师实行走教制度
今年,我们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全镇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必须开设英语课程,我们撤并了教学点后,只有12个村级小学,由于各小学之间均通柏油路,交通便利,并且校与校之间距离不算远,在中心小学和杨圩小学富余的英语教师中,选派教师下到各村小学走教,以缓解各村小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不足的现象。体、音、美教师以自愿为原则,可以跨校兼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这部分教师,在评优和评聘职称均优先考虑。
(四)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农村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本学期,我们得到世界宣明会马山项目办的支持,出资建设了我镇教师多媒体培训教室,并多次聘请县市级优秀教师或专家下乡指导教学,重点对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