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的发展。该文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有效教学构建的六个转变。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削弱了知识性内容,选入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如生物实验、实习、调查等。且这些内容已由验证性改变为探究性。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从注重解决问题向注重发现问题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維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或课本上提出某个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共同研究。这种模式显然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扼杀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而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索作为学的中心环节,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解决问题向发现问题转变这便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要义之一。国外对探究性学习已形成了较为严谨完整的经验,即由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应允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假设,因为这是探究活动的中心。
三、从注重知识的储存向注重知识的想象发展转变
传统的生物课程知识量过大,面面俱到,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太多,甚至有些内容还有些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总是被迫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灌输一个又一个结论,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之后,适当降低了对知识的需求,使探究和实践有了时间保证。同时新课程标准设计了若干个科学探究的案例,为师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的学习能真正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科学探究需要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需要预想可能性,所有这些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应充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想象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与学生一同想象。
四、从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向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或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它是在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把形式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亲自尝试与实践,让学生有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经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生物教学中对学情的反馈,目前反馈学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的机会却被我们忽视了,师与生间的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
五、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转变
一些同学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企图从书本中找出现成答案,这便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生物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程在各个主题中列入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关注食品安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认同优生优育”“关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关注生物技术和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影响”、“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与习惯”“关注癌症危害”“拒绝毒品”“运用急救方法”等。选取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于一体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选取着眼于现代生活,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更应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六、从注重教师的权威建立向民主氛围的营造转变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通过师生的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与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学生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分享。交往还意味着教师应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此看来,交往应基于教学民主基础之上。只有实现由教师权威的建立向教学民主的转变,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你——我”的师生关系,教学交往才能得以实现。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削弱了知识性内容,选入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如生物实验、实习、调查等。且这些内容已由验证性改变为探究性。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从注重解决问题向注重发现问题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維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或课本上提出某个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共同研究。这种模式显然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扼杀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而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索作为学的中心环节,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解决问题向发现问题转变这便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要义之一。国外对探究性学习已形成了较为严谨完整的经验,即由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应允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假设,因为这是探究活动的中心。
三、从注重知识的储存向注重知识的想象发展转变
传统的生物课程知识量过大,面面俱到,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太多,甚至有些内容还有些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总是被迫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灌输一个又一个结论,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之后,适当降低了对知识的需求,使探究和实践有了时间保证。同时新课程标准设计了若干个科学探究的案例,为师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的学习能真正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科学探究需要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需要预想可能性,所有这些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应充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想象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与学生一同想象。
四、从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向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或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它是在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把形式结论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亲自尝试与实践,让学生有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经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生物教学中对学情的反馈,目前反馈学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的机会却被我们忽视了,师与生间的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
五、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转变
一些同学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企图从书本中找出现成答案,这便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产物。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生物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程在各个主题中列入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关注食品安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认同优生优育”“关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关注生物技术和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影响”、“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与习惯”“关注癌症危害”“拒绝毒品”“运用急救方法”等。选取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于一体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选取着眼于现代生活,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更应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六、从注重教师的权威建立向民主氛围的营造转变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通过师生的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与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学生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分享。交往还意味着教师应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此看来,交往应基于教学民主基础之上。只有实现由教师权威的建立向教学民主的转变,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你——我”的师生关系,教学交往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