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进与职业建设: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培育直接相关。而认识社会工作教育也必须从社会的角度,从被社会接受的程度来(职业化是社会接受的主要表现之一),换言之,本文是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来论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这个问题还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地思考与辩论,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和社会安全制度而努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职业化;人才培养
  
  问题的缘起
  
  社会工作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设立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社会公平,治疗社会不适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制度配置与资源支持。社会工作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什么是真正的人,换言之,社会工作能够让我们每个人更加象“人”一样生活,而不是你争我抢、争来斗去、相互倾轧、尔虞我诈;它告诉我们,相互关心相互扶持才能锻造社会最强韧的纽带,只有人与人之间这样连接,社会才是最团结最和谐的,人的生活的幸福指数才是最高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带来社会人员之间的大流动,在这样的潮流下,人与人之间传统的连接纽带松弛或废置,再加上利益的侵蚀对人际关系的简化处理,使得人成为一个个的土豆,在此情势下,个人更容易遭受来自各种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剥夺,并且无力与之对抗,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所以在现代社会自然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通过组织化的努力来来弥补和促进社会公正。
  这个社会制度便是社会工作,由此产生了社会工作教育,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实务所需的专业人才怎么培养的问题顺应产生。专业人才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提供专业、精深、到位的高质量服务,二是保证社会工作事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建设。可以这样说,中国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真正兑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承诺,关键的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为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发展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出来。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工作教育遍地开花,没有一个清晰的规范和培养目标,只是照搬西方的课程设置形式,但实质的教育内容体系尚付之阙如,过分的西化倾向我们要避免;再一点,社会工作的职业体系建设还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导向也给蹒跚的社会教育带来问题,国家在这方面的倾向是政治组织这条线,由国家的职能部门和党的组织部门来主导开展,这也将导致社会工作的变质,因为这样的社会工作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在现在社会工作教育的起步阶段,我们也要避免。
  出于对社会发展的长远且根本的考虑,出于对现实问题的迫切解决的需要,厘清社会工作教育的思路非常必须。所以以这一题目做点思考,首先是我们先说说社会工作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什么?
  
  从起源上说,社会工作最早始于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的慈善组织协会(C. O. S)运动。这一运动的目标之一是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的工作,以避免服务的重复与低效。他们采用“爱尔伯福制度”,将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由每个小区组成的志愿委员会负责救济的分配。如今在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很成熟。社会工作者活跃在政府、社会福利、各类社会团体与组织、学校、医院、社区、法庭、监狱等机构,并有许多社会工作师开办的私人诊所,他们背负一个共同的使命——促进社会公平。在20世纪初,美国在大学里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和训练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在美国属于职业教育(professional),一般它都是在独立的社会工作学院,和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并列为职业学院,与学术的文理学院(Arts and Sciences)相区分,也就意味着与行业结合更为紧密以及更为注重实务.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等等。
  从理论上来说,社会工作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并把它落实到位的。社会工作是个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这句话需要分开理解,在社会工作看来,问题是具体的,人是具体的,而且问题和人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的问题,社会工作不但重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遭制度剥夺(合法或非法)的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值得重视;因为是针对具体的人和问题,所以它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做好这份工作,必须接受相当的实践训练和技能学习,否则,公民权的维护或者公民社会建设将是一张“画饼”。
  公民是活动在整个社会里面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应当出现,所以社会工作才会象上文提到的那样表现在一切社会组织领域,面向一切人。一个问题随即产生,社会工作者到底做什么呢?笔者的看法是,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关系勾连而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不平衡造成的,那么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是了解和分析与问题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找出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哪一环节或哪一层次,联系相关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争取资源[1]来使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最终自立自强过上正常生活。从工作内容的全面复杂性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组织能力、谈判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法律咨询等能力,借用医学术语来说,社会工作者要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全程工作都可以做。那这样是不是说社会工作职业或教学没有分化了呢?不是。正是因为社会工作的复杂繁琐性,也因为社会工作讲究效率性[2],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各有所长,简言之,社会工作者是在一个个的项目团队里面做事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每一个具体人(或群体)的具体问题高效率高质量解决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简单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意思,⒈社会工作是职业教育,实务性强,什么东西都要放到可操作的层面上思考;⒉社会工作不是个笼统地箩筐,它应该是分化的,具体的;⒊社会工作是技能型教育,多一些实训联系;⒋最根本一点,社会工作提倡“爱“,所以人文教育也必须明确与突出。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怎么进行
  
  在讨论社会工作教育的方法之前,我们先简述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与特点。经常有人撰文指出,社会工作在中国是超前的,笔者极力反对这种论调。社会工作不是超前而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开办这项事业晚了一步,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社会安全制度,这套制度不能仅指社会保险,它还要包括社会工作制度,而我们现代化建设已有百年历史,现在提出建设社会工作超前吗?那些认为超前的只是说超前于物质条件,这看似有道理,其实不是谬误也是狭隘之见,对我们开展社会工作极其有害。这种论调等同于环境治理上的“先污染,后治理”。开展社会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不是说要等到经济达到什么水平之后才能建设。
  当前社会工作在中国具有这么几个特点:
  ⑴方向上的盲目性。社会工作教育最早是89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的,然后直到1996年国家教委在審定专业目录时,还拿不准要不要办这个专业,后来在宋林飞,郑杭生等教授的解释下,社会工作得以保留[3],这个专业的快速增设是1998年高校再一次扩招之后,各个大学纷纷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220所高校设立了这个专业,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各个学校考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动机和目的很简单:一是抢生源,扩大招生增加学校收入与展示“办学水平”;二是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转型,为了能平稳过渡,部分学校便是在原来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开办起来。这里暗含一个隐患,假如这样“遍地开花,盲目发展”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社会将更加难以正确地了解与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办起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只能是畸形的怪胎。
  ⑵指导上的行政性。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工作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看社会的发育状况。政治能够留给社会组织多大的发展空间,能有多大的自由度。为了保证政治秩序的安全稳定,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是很小心谨慎。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是如此,国家除了在专业建设上进行把关审核之外,再一点是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有一点必须明确,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工作的载体或是母体。这个在此不予深论,将另撰文介绍。与之有关的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该选择何种路径。按照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社会工作队伍是依托各种社会组织的,而中国将很难容忍这么一支庞大的社会力量脱离党的领导,因此现在的思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和政府的民政系统共同来推进,这样一种定向不仅使得社会工作事业具有行政色彩,而且社会工作教育也将被扭曲变形。
  ⑶建设水平上的粗浅性。由于建设的时间尚短,且方向模糊与指导的行政化,使得现在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水平极为粗浅。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问题的最突出表现是目标定位模糊不清,专业认同度极低,学生流失严重。直接的相关因素是:专业教育缺乏特点,对“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没有明确的认识与定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贯穿其中,实训课偏少;师资结构不完善,高层次(教授与博士)人才偏少; 对外交流机会少,学生与老师都缺少出外参观学习的机会,整天是“坐井观天”与“闭门造车”。笔者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割裂”。
  那么在这样的情势下,当前的社会工作教育应当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除了从根本上把握住:社会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培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我们必须要先培养出“好人”出来。还要从以下三方面探索特色。
  ⑴突出市场性(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向)。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向成熟化的方向发展,那作为社会制度之一的社会工作专业,也应该靠近市场经济。靠近了市场就等于靠近了职业与成功,因为即使是社会中介组织也不完全是慈善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凭借社会社会学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在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方面将具有不可阻挡的优势,因为在现代世界,经济和社会是互相嵌入的。所以在课程设置里面应突出强调出数学与统计的重要性。
  ⑵强调人际关系的处理性(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方向)。前已提及,社会工作的中心事务是处理社会关系。有人说,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没有处理不好的社会关系,这话虽然偏颇,但要是有此类知识作基础,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应该能够得心应手。与此相对的职业那企业里面的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这一点道理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历史来做证实;行为主义理论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脉络也说明了,在这一方向的课程设置里面,应该突出心理学、管理学的课程比重。
  ⑶求得社会协调发展性(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方向)。在西方,社会工作的最高学位是社会福利或社会政策的博士学位。当前我们的国家建设的中心正在由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调整,这既是深化改革、履行承诺的需要,也是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需要。在未来得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是社会政策大调整和社会福利大改革的黄金期,逐渐将会出现大量的新兴岗位,对于此,有人提出民政吸纳社会工作,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路在我国目前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最根本是还是民政部门放权,真正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或民政工作的社会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会被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与执行中去,这说明什么意思呢?是说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位,它根本上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福利,要保持与社会政策发展与规范的一致性,只有这样,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才不会出现断裂,在社会工作培养方向里面也应该突出这一点。
  在专业方向上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个不在多论。外部资源配置上,笔者以为以下两点亟需引起重视。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都是公办院校,公办院校是是由国家财政举办的,那专业的設置和教育都应该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可是教育的市场化的毒气也污染了高校内部的专业管理,一切都以“项目”、“课题”为判别标准,而很少思考“能不能”、“该不该”的问题,所以社会工作虽然都开办了起来,但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属于“隐性专业”,这一点笔者以为,管理层应该从社会利益与责任的角度来考虑对专业分类管理,不能什么都一刀切。另外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建立“名副其实”的社会实习基地,为学生社会调研,专业训练配备必要的环境,要积极开辟学生与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渠道和机会,因为社会工作讲的是互动、交流、沟通,这样的技能很多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必须到现实中去体会、去认识、去反思,去总结。这样,我们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出来,才能合格,才能为社会造福。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的教育现在还处在探索期,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发现,去争论,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①深层次的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怎么进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相关制度保证,特别是法律保障。在国外,我们除了感受到国外社会工作者教育体系完善之外,再一点是它的各项权力有明确的法律效力,非常地牛气;那我们国家不但要建立相关的社会工作者制度,还要完善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为社会工作者赋权。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教育才有一个好前景。比如,②社会组织的财务制度,按说这个经济上的事情,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将制约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西方的社会组织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它能合法的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那这样社会组织才能自由自主开展社会福利项目和招聘社会工作者,并支付他们相应的报酬津贴,考虑到国家的控制与稳定因素,国家会再多大程度上把财权赋予各类社会组织也是一个问题。再比如,③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我国的体制内的社会事业单位都是分守一块,封闭运行,举例来说妇联主管妇女权益保护,但它所需要的工作人员基本由自己的培训学校提供,青少年工作由共青团系统负责,它有一套垂直的组织系统,包括培训教育系统等,这就造成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很难进入这些机构,国家如何才能制定出“一视同仁”的社会团体管理制度,打通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让社会工作者能比较自由的选择和流动,这也需要探索。总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直接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相关,我们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待、思考社会工作教育;职业是分化的,社会工作教育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出来。不论是在社会工作教育还是社会工作实务中,应该去除一种观念,这个领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个事情离开社会工作者就不行,问题是人的问题,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是应该逐步渗入到各个场域种去的;要具备这种能力,最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还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又红又专[4]的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此处资源是在吉登斯意义上使用,即指物质性资源,也指权威性资源。
  [2]社会工作虽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但他仍然将效率,甚至也用成本核算。
  [3]参见宋林飞,《社会工作丛书·序》,《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现代意义指:红,是有爱心、利他心、公益心;专:学有所精,技有所长。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财经学院社会工作系 310018)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铁路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文中在阐述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信息化;信息系统    1、前言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连接着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动脉。在纵横7 万多公里的铁
期刊
摘要:中国入世5周年,在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得快速增长,但同时也迎来了日渐频繁的贸易摩擦。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避免遭到冲击,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反倾销调查。这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和损害。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反倾销;出口;贸易    1、全球反倾销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遭遇反倾销则不端上
期刊
摘要:闽江上游山区地处福建西北隅,山区资源和农林产品都十分丰富,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商品经济就比较活跃。步入近代以后,山区的商品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刺激下出现了短期的繁荣,部分的初级市场也在此期间逐步向商业型的市镇转化。本文试图清末民初的商业市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转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区域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闽江上游;商业市镇;闽北    市镇经济研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中外合资企业的特点,阐述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中的种种表现,认为中外合资企业只能以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为宗旨,以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为目的,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优势和劣势,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   关键词:中西文化;思维方式;合资企业;管理    近段时间以来,各大媒体对法国达能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共同设立的合资企业的纠
期刊
摘要: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整体到分化再到整体的过程。如今“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法。跨学科的发展使得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并由此形成“学科间的生物链”,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历史研究要再进一步前进同样也离不开历史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生态位;历史跨学科    科学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整体化到分化再到整体化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是整体化的,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地理学
期刊
从“3.27”事件之后,国债期货已经阔别我们十七个年头了,十七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恢复利率期货的条件已经渐渐成熟。    一、 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迅速,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快    中国货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仅是过去10年间的事,其快速发展时期更是最近两三年,但进展喜人。现在我国的货币市场有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中央企业债、非银行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广告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的确,它对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媒介和宣传作用,但网络广告发布的形式、内容多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特别是虚假的网络广告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并呈泛滥的趋势,消费者以及网络用户深受其害,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而我国现行《广告法》对网络广告的监管基本没有涉及。可见如何来引导网络广告向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基
期刊
摘要: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基地,承载着培养知识产权创新主体——人才的任务,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源泉,同时高校的人才集中和科研实力强、辐射面光的优势,也决定了高校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必然成为知识产权创新与创造的主要力量和知识产权拥有的“大户”。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纷纷重视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保护,然而,由于我国的高校知識产权教育与保护起步相对较晚,因而存在着意识薄弱、规模小、层次结构不合理、师
期刊
摘要:在国家之间经济不断融合的世界经济大潮流中,当代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为了实现其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目标,其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在这之中税收筹划已成为其经营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 跨国公司;税收筹划;跨国经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阻碍国与国之间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流动的各种人为障碍不断被清除或减少,交通与通讯领域的
期刊
摘 要:土地使用权在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中是一种有期限的物权,而房屋所有权也是一种无期限限制的物权。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与无期限的房屋所有权之间的矛盾,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将愈来愈明显。比较各国立法,考察地产变动与房产变动之间关系有利于我国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完善。  关键词:地产变动;房产变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地产  我们所研究的地产仅指以出让方式或划拨方式而设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