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体认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世纪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嵩焘对西方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在郭嵩焘的西方文化体认中,维护皇权是其学习借鉴西洋文化的前提和目的,本末兼顾是其考察西洋文化的创识所在,轻民抑武是其认识西方文化的局限之处。
  [关键词] 郭嵩焘;西方文化;维护皇权;本末兼顾;轻民抑武
  [中图分类号] K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47-04
  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努力思考和致力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19世纪的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郭嵩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西方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等命题。一方面,郭嵩焘精于办理洋务,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关注西洋器物、更触及器物之上的西洋精神文明,并由此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可行的主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郭嵩焘深怀忠君爱国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笔者以为,郭嵩焘对于西方文化的体认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郭嵩焘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为国人认识西方、观察世界开启一扇窗口。历史人物是认识时代特征的载体和媒介,当前探析和梳理郭嵩焘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维护皇权:郭嵩焘学习和借鉴西洋文化的前提和目的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绝大部分文人士子奉为圭臬的信条,郭嵩焘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郭嵩焘仕途坎坷,但他始终维护封建皇权,把为君主排忧解难视为读书之人的使命。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郭嵩焘开始担任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幕僚。亲身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郭嵩焘更加坚定为国奋斗的理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皇帝去世,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变故让郭嵩焘始料不及。但当朝廷有危难之时,他亦不辞辛苦,奉命出使英国,认真学习西方,每天用毛笔记录见闻和感悟。他希望朝廷能够从天朝迷梦中警醒,悉心学习西方,寻求振兴富强之路。郭嵩焘曾经同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有过一次私人谈话,“而自天津定约至今二十年,并值圣躬幼弱,大臣无敢主事者。此须候至十余年亲政后,能考求变通,始可望有前进之机”“愿巴大人深谅此等情形,稍俟之。皇上亲政之后,从容劝导”[1]。由此可以看出,在郭嵩焘的观念中,忠君与爱国是相等同的,维护封建皇权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使命。
  郭嵩焘以“学而优则仕”“忠君爱国”等思想要求自己,也以此劝导别人。1852年底至1853年初,太平军围攻长沙,清廷形势危急,命令曾国藩就地办团练以镇压太平军,当郭嵩焘得知曾国藩力辞朝廷之命后,力劝曾国藩出山:“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絰从戎,故制也。”[2]他又请曾父出面劝子出山,终于说服曾国藩筹办团练。由此,不难看出郭嵩焘维护最高统治集团权威和利益的坚定立场,他孜孜学习、借鉴西洋文化的前提和目的也正在于此。
  二、本末兼顾:郭嵩焘考察西洋文化的创识所在
  “郭嵩焘精于办理洋务”,不管是从19世纪中叶的社会主流认知来看还是从今天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一认知都毋庸置疑。但笔者以为,如仅将郭嵩焘简单归入洋务派,是不合情理的。郭嵩焘思想中有若干超越器物层面,触及西方制度、精神层面的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洋要勤求西法。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指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末遑而姑务其末者。” 这一段话充分体现出郭嵩焘的前瞻视野。与同时代的洋务派代表如曾国藩、沈葆桢、李鸿章等相比,郭嵩焘对于西洋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在郭嵩焘看来,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局限于学习枪炮、铁甲船是舍本逐末。如1877年,沈葆桢毁弃吴淞铁路,郭嵩焘指出西报“论吴淞铁路段,诮中国之愚,感慨系之”,同时他痛感“而以幼丹一意毁弃铁路,致中国永无振兴之望,则亦有气数存乎其间”,“幼丹非不知西法之宜勤求,而‘从俗’之一念中之,委弃其生平而不顾”[3]。并且,郭嵩焘对“日本向西方学习不限于机器一门”深感忧虑,并洞悉“日本仿行西法,尤务使商情与其国家息息相通,君民上下,同心以求利益,此中国所不能及也”[3]。与国内一般士大夫不以为然的态度相比,郭嵩焘可谓具有超人的洞察力。
  其次,郭嵩焘隐约看到人治的局限性。他指出“圣人之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3],进而,郭嵩焘推崇“以公之臣庶”的西洋制度,思考更多民意基础和民主参与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制度“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4]。换言之,郭嵩焘察觉到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也看到西洋制度的某些优越性,对于民主参与也带有些许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这是郭嵩焘思想中极具超前性的部分。由于传统束缚和阶级局限,这种意识并没有也不可能进一步向前推进和发展。
  再次,郭嵩焘主张商贾并重。郭嵩焘认为,商贾和士大夫能够共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抑商轻利的思想应予以摒弃。郭嵩焘的重商求富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他指出“西洋立国,在广开口岸,资商贾转运,因收其税以济国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3]。由此可见,郭嵩焘认为商贾和士大夫都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因支持商业发展而使自身得到发展。
  郭嵩焘对于西洋文化相对超前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郭嵩焘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为其认识西洋社会提供一个比较视野。在郭嵩焘出使英法后,他全面考察西洋文明的各个方面,认识到西洋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福利事业等是一个体用结合的整体,中国取其用而舍其体是行不通的。这种对比认识是一般洋务官员和传统士大夫所难以体认的。另一方面,郭嵩焘也十分重视考察西洋精神文明。在西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后,士大夫将其视为奇技淫巧,即使和外国有接触的开明官员也只是向西方寻求器物文明,对于西方精神文明则不予承认。郭嵩焘看到西洋文明中也包含着政治制度、文化历史、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轻民抑武:郭嵩焘认识西方文化的局限之处
  郭嵩焘出身封建士大夫的旧营垒中,其思想难免带有局限性,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一是忽略人民力量,轻视人民权益。曾国藩曾主张“借民拒外”,郭嵩焘对这种办法并不赞同,他认为“中国小民,何知远计哉?洋人弄而玩之,夺其利而歆之;稍厚其资,受其雇役,靡然以从”[1]。另外,他所赞赏的西式民主、所主张的“通民情”也只是针对特权阶级而言,而不涉及普通民众。当得知俄国总理巡捕提督被刺时,郭嵩焘评论道:“西洋犯上作乱视为固常,由民气太骄故也。”[3]但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苛责郭嵩焘,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仍是先进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二是笃信西式文明,反对武力抗争。郭嵩焘较为全面地考察西方强国先进文明的一面,却较少注意到列强侵略中国的一面。如1878年,郭嵩焘与巴兰德谈论中国洋务时说道:“旧岁函致总署:中国两三千年皆与外国争强弱,西洋局面却是不同,其国势皆极强,而无争强之心,一意推行其长处,使天下皆知效仿。一切可以取益,而不必存猜嫌”[3]。这一段话的措辞虽然包含其对巴兰德恭维客气的成分,但既然将它写进日记,也说明郭嵩焘心里的确存有这样的想法。1879年,自英归国的郭嵩焘仍坚定地认为“亦实见洋人无为害中国之心,所得富强之效,且倾心以输之中国,相为赞助,以乐其有成。吾何为拒之”[5]。基于这样的认识,郭嵩焘反对用武力处理中外争端,他甚至说过“喀什噶尔宜割与雅谷刊”[1]这样的错话。但是,这并不是说郭嵩焘在中西关系上没有立场,相反,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在主权问题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参考文献]
  [1]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M].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3]熊月之.郭嵩焘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5]郭嵩燾.郭嵩焘日记:卷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曾 菡]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红军长征精神,把它高度概括为: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 要] 大革命后期,即1926年底至1927年7月,武汉掀起列宁主义传播的高潮,集中出版(再版)的《列宁主义概论》等列宁经典著作及诠释本,是武汉在大革命时期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中心的重要文献标识。这一时期,出现列宁主义传播高潮是中国国民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大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结晶。
[摘 要] 延安精神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在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他们重要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借助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如何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对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是群众信任组织、建立脱贫致富信心的基础,也是政府脱贫攻坚战略得以精准实施的根本保障。认清扶贫工作中“公平”与“精准”的内在联系,关注扶贫过程中农村群众的真实心理和诉求,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从制度公平、管理公平、服务公平的角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贫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这不仅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这是新常态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辩证统一,融会贯通,准确理解"全面"与"共享"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指导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农民工在进城之初面临人力资本断裂、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急剧减少的困境,为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求社会支持、构建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而在信息社会中,人际交往日益呈现“交往信息主导化”和“信息技术使用向中下阶层扩散”的趋势。农民工群体对手机、网络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形成了特有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模式,影响着他们的群体形态、参与及信任结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体等因素均影响农
[收稿日期] 2016-12-08  [作者简介] 张学俊(1963-),  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雷培森(1962-),男,陕西合阳人,解放军451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兰州军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 要] 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具体而言
[摘 要]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依托的创新金融模式,从根本上说属于民间借贷范畴。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我国P2P网贷理财行业异军突起。尤其是随着银行储蓄利率的趋零化、股市的风波不断和通货膨胀的时隐时现,普通工薪阶层对于财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P2P互联网理财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监管困难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跑路”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仅让广大投资者的财产血
[摘 要] 1923年,武昌团组织根据团中央安排,选派代表参加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选派代表过程中操作不细致、沟通不充分,导致代表资格风波的发生影响及于全团。团中央特派恽代英全权调查处理。恽代英在听取各方意见、查阅会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会议的方式,分清是非,化解矛盾,平息了风波。问题的发生及其解决,反映了地方党和团的组织早期建设中的局部情况,说明在组织内应本着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讲规矩、明是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