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平凡,走入人群谁也不会找到;他真实,倾尽所有助人为乐;他伟大,奉献爱心不图回报,几十年如一日。简单的数字难以表达他的平凡至伟:一张煎饼0.6米宽,能赚2分钱,他却用300万米的宽度,谱写了一曲平凡人的大爱之歌。
去年“淄博慈善奖”的颁奖台上,在淄博市的商界精英、企业老总中有一位很不起眼的“乡下老土”,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当他从你身边走过,不经意间你会闻到淡淡的“煎饼”的香气。他粗糙的大手,朴实的笑脸,带着些许“煎饼糊”的皮鞋,以及闪着金光的奖杯给人震撼心灵的感动……
“那天,听说领奖,俺给她买了件最便宜的西服,他却说,穿西装干什么?还不如省下钱来捐给有困难的人呢?鞋上还粘着煎饼糊子就走了。气得俺骂他个‘老抠’!”他的妻子刘中香告诉笔者。
“他”就是江照云,一位沂源县西里镇梭背岭村普普通通的村民。初中毕业的他,种过地、修过缝纫机。1996年,背着8 000多元的债务,为了生计,为了小孩上学,举家来到了沂源县城。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租了30平方米的平房,借钱买了一盘鏊子,开始了摊煎饼的艰难生活。可就是这样一名平凡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个“老抠”,20多年来,他仅仅凭着“摊煎饼”的微薄收入,关爱他人,热心捐助达10万余元。他用一张张不足毫米厚的煎饼,谱写了人间万丈真情,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百姓的无限大爱。
2003年江照云从电视信息栏里得知,一名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交不上学费面临失学。此时的他家境依旧不好,眼看开学在即,心急如焚的他毅然卖掉了还不到期的个人保险单,二话没说就捐给了那名困难学生4 000元。
问起当年捐助学生的名字,他说不知道,他说那孩子肯定有出息。其实早在1996年前,或多或少他就开始默默关爱困难人群了,20年来,每一笔捐款,他都是匿名捐助,至于受捐助的人他从来不去过问。只求付出,不图一丝一毫回报。
与他慷慨助学,无私捐款相比,家里却悄悄经历了一件最让他尴尬的事。钱捐出去,家里却没了钱,甚至连买几块煤球都没钱了,善良的妻子在邻居家门口转了三圈都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还是以自家的煤球不好用为由,借了6块煤球,炉子才生起了火。谈起这事妻子又气又急。
有人笑他“痴”、笑他“傻”,就连他的妹妹都说他是“疯了”,还有人说他是“出风头”。这些他都不理睬,他这样告诉妻子:人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希望在困难时有人拉一把?
江照云就是这样,生活的艰辛,让他善良的心更加懂得人间的真爱,懂得困难群众最需要帮助。上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真诚的信用,捐助一年年继续,生意也一年年红火起来。
通过沂源县民政局、民生办公室了解,江照云捐款从不留名,有时或是用别人的名字,没成立慈善机构前他是自己通过邮寄的方式捐助,有了机构后每年都捐四五次。捐款次数多了,工作人员就和他熟识了,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他的身份。
我们搜集到这样一个普通农民捐助善款的清单:1998年洪涝灾害他捐1 000元……2 000年他一下捐出了5000元,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回忆说:“在那时对大部分人而言可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开始至今,资助南鲁山镇前坡村贫困学生王建超,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是江兆云在资助他……2008年汶川地震捐1 200元……2010年3月16日捐2 000元、3月23日捐2 200元、5月9日捐3 000元、9月26日捐1 000元,同日向11个敬老院捐了550斤茶汤面……
一个人,一家子,一个村,一伙群众……江照云一次次的默默爱心奉献,他人格的魅力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人们。
2009年,当他发现自己村里还有很多生活困难的老人时,就主动捐出3 000元。在他的带动下,企业、机关、村民等多人参与,当年该村的困难老人每人得到了50元钱,另有花生油、大米、面粉等救助。2010年该村参与捐资助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已达到了10家。
年复一年,每一次捐款,妻子都第一个支持;受他的影响,远在青岛理工大学上学的儿子也先后两次将5 000元的奖学金全部捐给有困难的同学,自己一分钱也没要,只保留了证书,而自己边打工,边上学。
谈到摊煎饼的艰辛,江照云和妻子都是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凌晨四点就要起。
与慷慨捐款相比,江照云的生活条件却一直没有多少改变。走进江照云的家,依旧是破旧的廉租平房,一台8年前的破旧电视机,一张20年前别人送给他的餐桌……
面对别人的疑问,他却说不感到吃亏,幸福就是在别人困难时拉别人一把,互帮互助,才能社会和谐。江兆云就是这样用平凡演绎着人间的大爱。
如今,在沂源县江照云的煎饼已将爱心传递的越来越远……
(来源:人民网 张琦 刘克伟/文)
◇责任编辑 杨曙光◇
去年“淄博慈善奖”的颁奖台上,在淄博市的商界精英、企业老总中有一位很不起眼的“乡下老土”,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当他从你身边走过,不经意间你会闻到淡淡的“煎饼”的香气。他粗糙的大手,朴实的笑脸,带着些许“煎饼糊”的皮鞋,以及闪着金光的奖杯给人震撼心灵的感动……
“那天,听说领奖,俺给她买了件最便宜的西服,他却说,穿西装干什么?还不如省下钱来捐给有困难的人呢?鞋上还粘着煎饼糊子就走了。气得俺骂他个‘老抠’!”他的妻子刘中香告诉笔者。
“他”就是江照云,一位沂源县西里镇梭背岭村普普通通的村民。初中毕业的他,种过地、修过缝纫机。1996年,背着8 000多元的债务,为了生计,为了小孩上学,举家来到了沂源县城。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租了30平方米的平房,借钱买了一盘鏊子,开始了摊煎饼的艰难生活。可就是这样一名平凡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个“老抠”,20多年来,他仅仅凭着“摊煎饼”的微薄收入,关爱他人,热心捐助达10万余元。他用一张张不足毫米厚的煎饼,谱写了人间万丈真情,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百姓的无限大爱。
2003年江照云从电视信息栏里得知,一名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交不上学费面临失学。此时的他家境依旧不好,眼看开学在即,心急如焚的他毅然卖掉了还不到期的个人保险单,二话没说就捐给了那名困难学生4 000元。
问起当年捐助学生的名字,他说不知道,他说那孩子肯定有出息。其实早在1996年前,或多或少他就开始默默关爱困难人群了,20年来,每一笔捐款,他都是匿名捐助,至于受捐助的人他从来不去过问。只求付出,不图一丝一毫回报。
与他慷慨助学,无私捐款相比,家里却悄悄经历了一件最让他尴尬的事。钱捐出去,家里却没了钱,甚至连买几块煤球都没钱了,善良的妻子在邻居家门口转了三圈都没好意思开口,最后还是以自家的煤球不好用为由,借了6块煤球,炉子才生起了火。谈起这事妻子又气又急。
有人笑他“痴”、笑他“傻”,就连他的妹妹都说他是“疯了”,还有人说他是“出风头”。这些他都不理睬,他这样告诉妻子:人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希望在困难时有人拉一把?
江照云就是这样,生活的艰辛,让他善良的心更加懂得人间的真爱,懂得困难群众最需要帮助。上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真诚的信用,捐助一年年继续,生意也一年年红火起来。
通过沂源县民政局、民生办公室了解,江照云捐款从不留名,有时或是用别人的名字,没成立慈善机构前他是自己通过邮寄的方式捐助,有了机构后每年都捐四五次。捐款次数多了,工作人员就和他熟识了,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他的身份。
我们搜集到这样一个普通农民捐助善款的清单:1998年洪涝灾害他捐1 000元……2 000年他一下捐出了5000元,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回忆说:“在那时对大部分人而言可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开始至今,资助南鲁山镇前坡村贫困学生王建超,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是江兆云在资助他……2008年汶川地震捐1 200元……2010年3月16日捐2 000元、3月23日捐2 200元、5月9日捐3 000元、9月26日捐1 000元,同日向11个敬老院捐了550斤茶汤面……
一个人,一家子,一个村,一伙群众……江照云一次次的默默爱心奉献,他人格的魅力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人们。
2009年,当他发现自己村里还有很多生活困难的老人时,就主动捐出3 000元。在他的带动下,企业、机关、村民等多人参与,当年该村的困难老人每人得到了50元钱,另有花生油、大米、面粉等救助。2010年该村参与捐资助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已达到了10家。
年复一年,每一次捐款,妻子都第一个支持;受他的影响,远在青岛理工大学上学的儿子也先后两次将5 000元的奖学金全部捐给有困难的同学,自己一分钱也没要,只保留了证书,而自己边打工,边上学。
谈到摊煎饼的艰辛,江照云和妻子都是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凌晨四点就要起。
与慷慨捐款相比,江照云的生活条件却一直没有多少改变。走进江照云的家,依旧是破旧的廉租平房,一台8年前的破旧电视机,一张20年前别人送给他的餐桌……
面对别人的疑问,他却说不感到吃亏,幸福就是在别人困难时拉别人一把,互帮互助,才能社会和谐。江兆云就是这样用平凡演绎着人间的大爱。
如今,在沂源县江照云的煎饼已将爱心传递的越来越远……
(来源:人民网 张琦 刘克伟/文)
◇责任编辑 杨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