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加深对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教育的了解,促进两岸图书馆学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就课程优化改革、核心课程研究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对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沿革进行一些回顾与探讨。
[关键词]台湾地区;图书馆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优化改革
1995年以前,台湾地区的图书馆学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安排的,其包括的科目除了各大学共同必修课程、校定及系定必修课程、辅系或副主修课程外,主要是部定图书资讯学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自1995年取消了部定必修科目起,各院系自行设置的图书馆学课程同中有异。各校开设的主干课程大都相同,这类课程包括:图书馆学导论、参考资源、参考服务、电子计算机概论、非书资料、分类编目学、馆藏发展、人文科学文献、社会科學文献、科技文献、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资讯检索、资料库、索引与摘要、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实习等。根据信息时代对图书馆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特色,各校所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其中颇具特色的课程。
课改后较具特色的相关院校及其开设的课程
同大陆高校相比,两岸所确定的主干课程也大体相同,但台湾地区的更重视计算机等技术、资讯服务、资料库管理等应用性强的课程。
二、核心课程研究
总体说来,台湾地区图书馆教育是比非常重视核心课程的研究,一些学者诸如卢荷生、陈昭珍、薛理桂等分别撰文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图书馆管理、信息搜集与组织、读者服务等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研究。相比之下,大陆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理论性较强,则实践性较弱。在确定核心课程的方法上,台湾学者大多采用实际调查法及中外比较法确定核心课程,大陆除陈光祚利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书目数据库进行主题计量分析来选择核心课程外,大多数学者未提供选择核心课程的依据。因此,两岸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在这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被压缩、专业特色被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传播的影响,图书馆教育正遭遇重大的知识性变动,图书馆馆员所需的处理变革的技能较以往有较大不同,加之图书信息学正经历着I--Schools的发展,使得图书信息学新学程逐渐增加,在不能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只有压缩专业课程,特别是特色课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主任陈雪华教授曾对台湾地区图书情报学系的网络资源相关课程作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各高校图书情报系所对网络资源教育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目前台湾地区各图书情报系所开设的网络资源相关课程共有6门,除了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图书资讯学组所开的人文学网络资源利用为通识课程以外,其余都是各系所的专业课程。

其次,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培养目标不明确。超平老师在2005年12月的博客上贴了一篇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很多人据此对图书馆学教育展开大讨论。其中就图书馆工作是否是专业化职业争论激烈,持非专业化职业的人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不需要大学水平的教育,其他学科的毕业生稍加培训也能胜任图书馆工作。之所以会有人这么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图书馆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还不够。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确实是一门技能型学科,但它必须是建立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上。我们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外,在技能上也应胜人一筹,并非其他专业毕业生稍加培训所能胜任。
最后,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脱节。这既有教育滞后的原因也有当前图书馆学考核方式的不足,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综合素质则更无从谈起,毕业生在进入图书馆或情报服务机构工作时,往往因无学科专长而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就以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图情教育界人士也已多有思考,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卢秀菊教授认为,在大学本科学程中,规划并设计充实学生专业学科基本素养的课程科目的同时,允许学生选修某一学科为辅助科目,使其毕业时,对该辅助学科具有基本的知识素养。此外,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新生入学时就可以将学生安排进校内图书馆实习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校内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还可以为贫困生提供适当的生活补助;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边学习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而且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有些学者提出在课改过程中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固本溯源,保持专业特色,满足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安莉,台湾地区的图书馆资讯学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
[2]崔嫣红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2).
[3]王知津,张佳玲,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4).
[4]王梅玲,美国-School运动带给台湾图书信息学教育的省思[J].图书情报工作,2007(4).
[关键词]台湾地区;图书馆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优化改革
1995年以前,台湾地区的图书馆学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安排的,其包括的科目除了各大学共同必修课程、校定及系定必修课程、辅系或副主修课程外,主要是部定图书资讯学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自1995年取消了部定必修科目起,各院系自行设置的图书馆学课程同中有异。各校开设的主干课程大都相同,这类课程包括:图书馆学导论、参考资源、参考服务、电子计算机概论、非书资料、分类编目学、馆藏发展、人文科学文献、社会科學文献、科技文献、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资讯检索、资料库、索引与摘要、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实习等。根据信息时代对图书馆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特色,各校所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其中颇具特色的课程。
课改后较具特色的相关院校及其开设的课程
同大陆高校相比,两岸所确定的主干课程也大体相同,但台湾地区的更重视计算机等技术、资讯服务、资料库管理等应用性强的课程。
二、核心课程研究
总体说来,台湾地区图书馆教育是比非常重视核心课程的研究,一些学者诸如卢荷生、陈昭珍、薛理桂等分别撰文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图书馆管理、信息搜集与组织、读者服务等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研究。相比之下,大陆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理论性较强,则实践性较弱。在确定核心课程的方法上,台湾学者大多采用实际调查法及中外比较法确定核心课程,大陆除陈光祚利用图书馆学情报学书目数据库进行主题计量分析来选择核心课程外,大多数学者未提供选择核心课程的依据。因此,两岸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在这一方面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
三、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被压缩、专业特色被淡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传播的影响,图书馆教育正遭遇重大的知识性变动,图书馆馆员所需的处理变革的技能较以往有较大不同,加之图书信息学正经历着I--Schools的发展,使得图书信息学新学程逐渐增加,在不能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只有压缩专业课程,特别是特色课程。台湾大学图书资讯系主任陈雪华教授曾对台湾地区图书情报学系的网络资源相关课程作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各高校图书情报系所对网络资源教育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目前台湾地区各图书情报系所开设的网络资源相关课程共有6门,除了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图书资讯学组所开的人文学网络资源利用为通识课程以外,其余都是各系所的专业课程。

其次,课程缺乏整体规划,培养目标不明确。超平老师在2005年12月的博客上贴了一篇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很多人据此对图书馆学教育展开大讨论。其中就图书馆工作是否是专业化职业争论激烈,持非专业化职业的人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不需要大学水平的教育,其他学科的毕业生稍加培训也能胜任图书馆工作。之所以会有人这么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图书馆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还不够。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确实是一门技能型学科,但它必须是建立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上。我们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外,在技能上也应胜人一筹,并非其他专业毕业生稍加培训所能胜任。
最后,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脱节。这既有教育滞后的原因也有当前图书馆学考核方式的不足,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综合素质则更无从谈起,毕业生在进入图书馆或情报服务机构工作时,往往因无学科专长而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就以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图情教育界人士也已多有思考,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卢秀菊教授认为,在大学本科学程中,规划并设计充实学生专业学科基本素养的课程科目的同时,允许学生选修某一学科为辅助科目,使其毕业时,对该辅助学科具有基本的知识素养。此外,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新生入学时就可以将学生安排进校内图书馆实习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校内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还可以为贫困生提供适当的生活补助;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边学习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而且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有些学者提出在课改过程中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固本溯源,保持专业特色,满足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安莉,台湾地区的图书馆资讯学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
[2]崔嫣红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2).
[3]王知津,张佳玲,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4).
[4]王梅玲,美国-School运动带给台湾图书信息学教育的省思[J].图书情报工作,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