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本文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展开对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文化旅游实践研究。行政部门、民间团体与个人全面参与了炮龙节的节日实践。传统的节日民俗仪式、官方与民间互动、文化传播与文化旅游等内容需要结合起来看待。在新的文化表征过程中,宾阳炮龙节与民俗文化将得到新的含义。
【关键词】 炮龙节; 实践; 文化旅游; 文化形象
1 引言
本文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力求以小见大,展开对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文化旅游实践研究。广西宾阳炮龙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将其归入民俗类别之中。研究这一文化遗产项目,对文化事象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节日文化发展特点都有着重要意义。下文主要考察宾阳行政部门、民间团体和个人对炮龙节文化形象的打造与文化传播实践。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输出,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输出,也有无形的文化传播。前者指涉的是宾州古城和主题场所的打造,后者论及文化展演与表述。无论是有形的历史文化古镇,还是无形的民俗文化,在炮龙节中均被开发为商品进行消费。因此宾州古城修葺与打造、民俗主题场所、文化纪念品以及文化表征的问题,得以进入研究视野。
借着乡土文化复兴与文化再生产的思路,宾阳行政部门与民间社团全面介入文化旅游实践之中。行政部门从“做节日”的思路对地方文化进行改造,试图制造新的“地方文化史”。这一形象充满了官方与民间的想象与实践,它们形成宾阳与其他地区的“界限”。根据地方文化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国家与社会是重要的分析单位, “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其预设是二者的对立。这种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框架,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先入为主的倾向,它让研究者一开始就将二者区作为单独的变量进行考虑。在把握动态的文化变迁过程的微观层面,还需要将国家、民众和地方中介的具体实践考虑入内。
进一步说,可以借用文化旅游的角度,补充“国家——社会”的框架。基于福柯提出的“治理术”的概念,以及知识、权力、技术等要素,文化治理可以理解为“权力规制度、统治机构和知识形式(及其再现模式)的复杂联结” ,“透过再现、象征、表意作用而运作和争论的权力操作、资源分配,以及认识世界与自我认识的制度性机制。” 借助这一视域之,我们能将传统的节日民俗仪式、官方与民间互动、文化传播与文化旅游等内容结合起来看待。在新的文化表征过程中,宾阳炮龙节与民俗文化将得到新的含义。
2 打造胜地宾州古城的心愿:整合地方文化传统
南街作为宾州古城的重要街道,向来和三联街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历代宾阳县志记载,因其修建在旧宾州县城南面,所以被称为南街。南街始建于元朝,因金人南侵,北方汉人避战乱,迁徙到南街。并且建造商铺。南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而成于明。据地方志记载,清至民国其间,商贾云聚,经贸红火,于是南街不断扩建,便有今日之规模。后因旅游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开始打造南街,逐步形成旅游主题景观。百龙舞宾州宾阳炮龙节开始举办之后,南街还承担了名优商品展销的任务,别样的文化景观在南街诞生。这些活动保留了谁的记忆,塑造了谁的形象?这一系列文化治理手段对当地有什么影响,文化主体又是如何应对?
宾阳相关部门开始计划打造古城宾州始于2003到2005年,当时宾阳划归南宁市属管辖。基于官方想打造大明山旅游文化圈的设想,宾阳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机会到了。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与保护的契机,宾阳特别是宾州镇的行政界、商界、学界精英,开始策划打造“胜地 古宾州”,以便利用南寧市周边的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形成旅游联盟,加入广西、南宁大型旅游圈。 当地行政部门将胜地的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宾阳行政部门此举意图实为整合镇文化教育资源,重新发现地方文化传统。由于芦圩经济政治的迅速扩张,X镇地区的地位日渐衰落,宾阳行政层似乎打算通过平衡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将L圩政治经济中心和X镇文化教育传统结合在一起,以唤起X镇地区日益式微的地方感情。为了使胜地开发更具权威性,宾阳政府邀请了多位宾阳籍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和实地调查,并且向X镇城隍庙捐赠善款。这一情感上的召唤,把X镇地区“显而易见”的文化传统通过本地人的途径表达出来,2006年,古宾州的项目拉开序幕。
宾阳政府对胜地古宾州怀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想象。在政治形象方面,宾阳政府更希望将宾州古城的历史地位得到宣传 ,以作为其行政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在经济上,相关部门参考了阳朔西街的模式,打算做成双赢的局面:既能招商引资,让更多的资金流向自己,顺带改造古城,通过旅游实现X镇经济上的振兴,也能为宾阳创造旅游硬件和就业机会。因此,宾阳政府提出了打造胜地的目标和展望:
(1)保护古宾州城的文化遗产,弘扬宾阳文化;
(2)开发(SL街、南街、外东门街和宝水江)旅游,带动和振兴宾阳经济、文化;
(3)整治上述三街一江,重现昔日“宾阳宝水涌春涛”之地景;
(4)为打造宾州经济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战略思考;
(5)振兴宾阳轻纺工业;
(6)打造南宁后花园。
从上面可以看出,胜地具有生产、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这反映了城镇化扩展的一种心愿,即让城乡和城乡结合部具有小型城市的功能。这份目标和成果展望,体现了行政部门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与挖掘,展示了宾阳在数年的城镇化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
3 地方文化的民俗艺术主题设计
有学者指出,本土的、地方的文化认同在复苏、复兴与重构,国家和民间常常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来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 宾阳行政部门除了做好节庆节期活动的安排和服务之外,还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这种传播是柔性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文化主体通过几种方式对炮龙文化进行传播和输出:一是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改造;二是发展文化旅游实践,从而表征地方文化传统。 3.1 南宁第一家主题邮局
宾阳政府部门对本地场所的设计与改造,主要原则是“可参观”与“易辨识”。按照当地行政人员的建议,相关部门打算从日常生活入手,将“习以为常”事物变成炮龙文化的衍生品,通过纪念性的人文地理景观形成具有宾阳特性的文化记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邮局的改造。
2012年龙年之后,宾阳邮政部门看到了炮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为了响应宣传部和政府的政策,邮政部门将设计主题邮局作为了一项重要任务。2015年2月16日,炮龙邮局正式开业。这家邮局的设计体现了炮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介入。
从炮龙邮局的门口以及内部装饰可以判断,这家主题邮局主要通过视觉设计来传达炮龙节的文化内涵。除去门口醒目的主题“炮龙邮局”字样之外,红色的背景色也突显了宾阳的地方特色:“满地红”爆竹的颜色。据邮局工作人员称,在设计炮龙邮局主题色的时候,曾经考虑了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由于宾阳炮龙是以炮著称,而本地的著名商品又有“满地红”爆竹,因此,红色很快成了邮局的主题颜色。在邮局内部,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文化的影响。炮龙文化文字简介,以及徐沛东《炮龙雄风》的词曲,出现在营业厅的墙壁之上。
3.2 纪念品的设计与文化传播
炮龙邮局通过本地商人与文化公司的合作,设计出了带有炮龙文化意象的纪念品。纪念品是节日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表征的途径除了信仰和仪式,还有节日物质体系,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节俗象征物品。正如萧放指出,节日物质系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之一,节日文化的表征需要直观的节俗物品或者节俗象征物。 節期所需要的物质产品,都是传承者去思考、设计和制作的,这是一种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民俗活动,里面倾注了节日主体的情感。节日实践中各种各样的祭品、食物,是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的主观选择。进一步说,这些物品是供人们在特定的节日时空中使用的,具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味。民众设计、使用、交换节日物品的过程,其实也是物品意义自我表征的过程,文化主体通过与物品交流表达自我与情感。 炮龙邮局正是看到了节日物质体系的重要作用,在纪念品上花了不少心血。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宾阳商人和炮龙邮局开发出了不少纪念品。以甲午年炮龙贺岁彩色纪念银条珍藏版为例。这套银条由当地文化主事人W先生策划和设计。在此之前,炮龙协会秘书长Z先生多次提议,要做出一些能代表炮龙文化的纪念品,以便丰富炮龙节的物质体系。他提出,炮龙米、油这些日常用品,太过普通,没有什么纪念意义。W表示:为了纪念炮龙老庙的建成,打造宾阳炮龙的特色纪念品,他和父亲很早之前就打算设计一套炮龙节的纪念品了。想了很久,决定用纪念银条这种形式的纪念品设计。
虽然这一套纪念品价格不菲,但却得到民间文化主体的广泛认可。不少民众认为,炮龙文化本身需要更多的形式去表达和传承,通过设计纪念品是很好的方式。当地文化研究学者也多次表示,纪念品的销量本身不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只要有游客或者嘉宾能够看到,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活动。麻国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让文化场景进入文化心态世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炮龙协会与民间商界人士将舞炮龙文化纳入纪念品开发与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推动了舞炮龙习俗的主动变迁与传承。
4 旅游实践与文化表征
经过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宾阳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一进程中,大众传媒、商业金融、旅游观光等实践得以参与其中。经过文化馆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宾阳炮龙节文化旅游体系终于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其内容包括:民间吹灯酒和舞炮龙活动,“百龙舞宾州”的节庆旅游实践,以及相关的民俗文艺汇演。
相关部门也于2007年开始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列入节日文化展示活动之中。最早进入展示活动的是游彩架、龙狮、秧歌、仪仗、腰鼓、管乐、马娘、彩凤、高跷等九项。这其中,彩架、彩凤和龙狮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事象。相关部门和民众对此期望极高,认为必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游行当做是炮龙节的文化品牌来抓。
5 结语与思考
文化传播、展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往往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本文考察了宾阳南街“宾州古城”、炮龙邮局、节日纪念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游的文化展示。宾阳通过历史文化古街修葺打造以及无形的民俗文化景观,重塑了地方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舞炮龙的意象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了表达。南街本来不是宾州古城的中心,但因其特殊的地形与历史底蕴,成为文化主体与行政部门重点打造的对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为了进一步打造宾阳形象,宾阳行政部门将地点与节日物品相联系,把标志性地点的建设推及日常生活场所。炮龙邮局成为南宁市第一家主题邮局。邮局的表征系统得到重塑,炮龙图案、主题颜色以及炮龙纪念品成为邮局的特色。民间社团与个人也重视节日物品的开发,各类手工艺品与艺术品出现。从以上可以看出,地方建筑、节日物品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物质体系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才会产生良好的舆论和传播效果。
文化旅游实践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持有者来说,参加文化展示活动是一种情感的需求。在节日民俗实践中,行政部门、文化持有者的出发点是将本群体的文化进行传播。在这一点上看,传统并不是被发明的,而是文化持有者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进行主动整理和展示。节日实践与文化表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主体具有情感的召唤作用。
【参考文献】
[1](明)郭棐.宾州志.万历十三年.
[2](民国)朱昌奎,胡奎林.宾阳县志.1937.
[3]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宾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谢启昆 修 胡虔 纂.广西通志.广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7.
[5]莫兆桐.古辣镇龙安龙兴宅仪式.打印稿.1998.
[6]蒙成干.宾阳古今述闻续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
[7]张云真 编著.宾阳炮龙节.P29-33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
[8]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M].P1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
[9]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P35-41.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
[10]萧放.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河南社会科学.P45.2010年第2期.
[1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P81-9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美)克里福德.格尔兹著.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P1-17.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炮龙节; 实践; 文化旅游; 文化形象
1 引言
本文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力求以小见大,展开对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文化旅游实践研究。广西宾阳炮龙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将其归入民俗类别之中。研究这一文化遗产项目,对文化事象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节日文化发展特点都有着重要意义。下文主要考察宾阳行政部门、民间团体和个人对炮龙节文化形象的打造与文化传播实践。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输出,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输出,也有无形的文化传播。前者指涉的是宾州古城和主题场所的打造,后者论及文化展演与表述。无论是有形的历史文化古镇,还是无形的民俗文化,在炮龙节中均被开发为商品进行消费。因此宾州古城修葺与打造、民俗主题场所、文化纪念品以及文化表征的问题,得以进入研究视野。
借着乡土文化复兴与文化再生产的思路,宾阳行政部门与民间社团全面介入文化旅游实践之中。行政部门从“做节日”的思路对地方文化进行改造,试图制造新的“地方文化史”。这一形象充满了官方与民间的想象与实践,它们形成宾阳与其他地区的“界限”。根据地方文化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国家与社会是重要的分析单位, “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其预设是二者的对立。这种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框架,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先入为主的倾向,它让研究者一开始就将二者区作为单独的变量进行考虑。在把握动态的文化变迁过程的微观层面,还需要将国家、民众和地方中介的具体实践考虑入内。
进一步说,可以借用文化旅游的角度,补充“国家——社会”的框架。基于福柯提出的“治理术”的概念,以及知识、权力、技术等要素,文化治理可以理解为“权力规制度、统治机构和知识形式(及其再现模式)的复杂联结” ,“透过再现、象征、表意作用而运作和争论的权力操作、资源分配,以及认识世界与自我认识的制度性机制。” 借助这一视域之,我们能将传统的节日民俗仪式、官方与民间互动、文化传播与文化旅游等内容结合起来看待。在新的文化表征过程中,宾阳炮龙节与民俗文化将得到新的含义。
2 打造胜地宾州古城的心愿:整合地方文化传统
南街作为宾州古城的重要街道,向来和三联街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历代宾阳县志记载,因其修建在旧宾州县城南面,所以被称为南街。南街始建于元朝,因金人南侵,北方汉人避战乱,迁徙到南街。并且建造商铺。南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元而成于明。据地方志记载,清至民国其间,商贾云聚,经贸红火,于是南街不断扩建,便有今日之规模。后因旅游发展需求,相关部门开始打造南街,逐步形成旅游主题景观。百龙舞宾州宾阳炮龙节开始举办之后,南街还承担了名优商品展销的任务,别样的文化景观在南街诞生。这些活动保留了谁的记忆,塑造了谁的形象?这一系列文化治理手段对当地有什么影响,文化主体又是如何应对?
宾阳相关部门开始计划打造古城宾州始于2003到2005年,当时宾阳划归南宁市属管辖。基于官方想打造大明山旅游文化圈的设想,宾阳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机会到了。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与保护的契机,宾阳特别是宾州镇的行政界、商界、学界精英,开始策划打造“胜地 古宾州”,以便利用南寧市周边的旅游资源,和周边著名景点形成旅游联盟,加入广西、南宁大型旅游圈。 当地行政部门将胜地的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宾阳行政部门此举意图实为整合镇文化教育资源,重新发现地方文化传统。由于芦圩经济政治的迅速扩张,X镇地区的地位日渐衰落,宾阳行政层似乎打算通过平衡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将L圩政治经济中心和X镇文化教育传统结合在一起,以唤起X镇地区日益式微的地方感情。为了使胜地开发更具权威性,宾阳政府邀请了多位宾阳籍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和实地调查,并且向X镇城隍庙捐赠善款。这一情感上的召唤,把X镇地区“显而易见”的文化传统通过本地人的途径表达出来,2006年,古宾州的项目拉开序幕。
宾阳政府对胜地古宾州怀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想象。在政治形象方面,宾阳政府更希望将宾州古城的历史地位得到宣传 ,以作为其行政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在经济上,相关部门参考了阳朔西街的模式,打算做成双赢的局面:既能招商引资,让更多的资金流向自己,顺带改造古城,通过旅游实现X镇经济上的振兴,也能为宾阳创造旅游硬件和就业机会。因此,宾阳政府提出了打造胜地的目标和展望:
(1)保护古宾州城的文化遗产,弘扬宾阳文化;
(2)开发(SL街、南街、外东门街和宝水江)旅游,带动和振兴宾阳经济、文化;
(3)整治上述三街一江,重现昔日“宾阳宝水涌春涛”之地景;
(4)为打造宾州经济文化旅游一体化提供战略思考;
(5)振兴宾阳轻纺工业;
(6)打造南宁后花园。
从上面可以看出,胜地具有生产、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这反映了城镇化扩展的一种心愿,即让城乡和城乡结合部具有小型城市的功能。这份目标和成果展望,体现了行政部门对文化传统的重视与挖掘,展示了宾阳在数年的城镇化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
3 地方文化的民俗艺术主题设计
有学者指出,本土的、地方的文化认同在复苏、复兴与重构,国家和民间常常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来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 宾阳行政部门除了做好节庆节期活动的安排和服务之外,还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这种传播是柔性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文化主体通过几种方式对炮龙文化进行传播和输出:一是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改造;二是发展文化旅游实践,从而表征地方文化传统。 3.1 南宁第一家主题邮局
宾阳政府部门对本地场所的设计与改造,主要原则是“可参观”与“易辨识”。按照当地行政人员的建议,相关部门打算从日常生活入手,将“习以为常”事物变成炮龙文化的衍生品,通过纪念性的人文地理景观形成具有宾阳特性的文化记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邮局的改造。
2012年龙年之后,宾阳邮政部门看到了炮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为了响应宣传部和政府的政策,邮政部门将设计主题邮局作为了一项重要任务。2015年2月16日,炮龙邮局正式开业。这家邮局的设计体现了炮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介入。
从炮龙邮局的门口以及内部装饰可以判断,这家主题邮局主要通过视觉设计来传达炮龙节的文化内涵。除去门口醒目的主题“炮龙邮局”字样之外,红色的背景色也突显了宾阳的地方特色:“满地红”爆竹的颜色。据邮局工作人员称,在设计炮龙邮局主题色的时候,曾经考虑了黄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由于宾阳炮龙是以炮著称,而本地的著名商品又有“满地红”爆竹,因此,红色很快成了邮局的主题颜色。在邮局内部,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文化的影响。炮龙文化文字简介,以及徐沛东《炮龙雄风》的词曲,出现在营业厅的墙壁之上。
3.2 纪念品的设计与文化传播
炮龙邮局通过本地商人与文化公司的合作,设计出了带有炮龙文化意象的纪念品。纪念品是节日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表征的途径除了信仰和仪式,还有节日物质体系,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节俗象征物品。正如萧放指出,节日物质系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之一,节日文化的表征需要直观的节俗物品或者节俗象征物。 節期所需要的物质产品,都是传承者去思考、设计和制作的,这是一种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民俗活动,里面倾注了节日主体的情感。节日实践中各种各样的祭品、食物,是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的主观选择。进一步说,这些物品是供人们在特定的节日时空中使用的,具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味。民众设计、使用、交换节日物品的过程,其实也是物品意义自我表征的过程,文化主体通过与物品交流表达自我与情感。 炮龙邮局正是看到了节日物质体系的重要作用,在纪念品上花了不少心血。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宾阳商人和炮龙邮局开发出了不少纪念品。以甲午年炮龙贺岁彩色纪念银条珍藏版为例。这套银条由当地文化主事人W先生策划和设计。在此之前,炮龙协会秘书长Z先生多次提议,要做出一些能代表炮龙文化的纪念品,以便丰富炮龙节的物质体系。他提出,炮龙米、油这些日常用品,太过普通,没有什么纪念意义。W表示:为了纪念炮龙老庙的建成,打造宾阳炮龙的特色纪念品,他和父亲很早之前就打算设计一套炮龙节的纪念品了。想了很久,决定用纪念银条这种形式的纪念品设计。
虽然这一套纪念品价格不菲,但却得到民间文化主体的广泛认可。不少民众认为,炮龙文化本身需要更多的形式去表达和传承,通过设计纪念品是很好的方式。当地文化研究学者也多次表示,纪念品的销量本身不代表成功或者失败,只要有游客或者嘉宾能够看到,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活动。麻国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让文化场景进入文化心态世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炮龙协会与民间商界人士将舞炮龙文化纳入纪念品开发与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推动了舞炮龙习俗的主动变迁与传承。
4 旅游实践与文化表征
经过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宾阳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一进程中,大众传媒、商业金融、旅游观光等实践得以参与其中。经过文化馆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宾阳炮龙节文化旅游体系终于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其内容包括:民间吹灯酒和舞炮龙活动,“百龙舞宾州”的节庆旅游实践,以及相关的民俗文艺汇演。
相关部门也于2007年开始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列入节日文化展示活动之中。最早进入展示活动的是游彩架、龙狮、秧歌、仪仗、腰鼓、管乐、马娘、彩凤、高跷等九项。这其中,彩架、彩凤和龙狮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事象。相关部门和民众对此期望极高,认为必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游行当做是炮龙节的文化品牌来抓。
5 结语与思考
文化传播、展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往往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本文考察了宾阳南街“宾州古城”、炮龙邮局、节日纪念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游的文化展示。宾阳通过历史文化古街修葺打造以及无形的民俗文化景观,重塑了地方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舞炮龙的意象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了表达。南街本来不是宾州古城的中心,但因其特殊的地形与历史底蕴,成为文化主体与行政部门重点打造的对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为了进一步打造宾阳形象,宾阳行政部门将地点与节日物品相联系,把标志性地点的建设推及日常生活场所。炮龙邮局成为南宁市第一家主题邮局。邮局的表征系统得到重塑,炮龙图案、主题颜色以及炮龙纪念品成为邮局的特色。民间社团与个人也重视节日物品的开发,各类手工艺品与艺术品出现。从以上可以看出,地方建筑、节日物品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物质体系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才会产生良好的舆论和传播效果。
文化旅游实践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持有者来说,参加文化展示活动是一种情感的需求。在节日民俗实践中,行政部门、文化持有者的出发点是将本群体的文化进行传播。在这一点上看,传统并不是被发明的,而是文化持有者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进行主动整理和展示。节日实践与文化表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主体具有情感的召唤作用。
【参考文献】
[1](明)郭棐.宾州志.万历十三年.
[2](民国)朱昌奎,胡奎林.宾阳县志.1937.
[3]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宾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谢启昆 修 胡虔 纂.广西通志.广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7.
[5]莫兆桐.古辣镇龙安龙兴宅仪式.打印稿.1998.
[6]蒙成干.宾阳古今述闻续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
[7]张云真 编著.宾阳炮龙节.P29-33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
[8]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M].P1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
[9]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P35-41.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
[10]萧放.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河南社会科学.P45.2010年第2期.
[1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P81-9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美)克里福德.格尔兹著.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P1-17.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