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八合鼓武的高校传承与创新研究

来源 :旅游世界·文旅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7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便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捷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的精粹。传统艺术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统称,不同地域诞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各样,其自身或多或少带有当地的特色文化气息。八合鼓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具有鲜明多样的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微,传统艺术衰落,八合鼓武将传统艺术湘西苗族鼓舞,八合鼓与八合拳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现形式。其在高校的传承使学生领悟并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符号,民族精神,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之精华。我辈有义务有责任让它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八合鼓武;传承;创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外文献中关于苗族鼓舞八合鼓与八合拳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
  1.1   八合拳
  向敏在《古丈县“八合拳”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15)中指出:八合拳是以苗拳(小手拳)为基础,撷纳了峨眉拳、武当拳等套路,侧重桩功手法和腿法,具有演练、操习、實战等功能拳术套路与器械套路的总称[1]。八合拳是苗族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也是中华武术延续之精华。 石兴文在《苗族蚩尤拳》(2016)中认为:八合拳是苗族蚩尤拳的优秀套路之一,远近苗族拳师皆称之为大手拳[2]。八合拳作为苗拳的代表之一,拳术形式与特点十分突出,2012年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2  八合鼓
  湘西苗族鼓舞广泛流传于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境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合鼓属于苗族鼓舞中的武术鼓,彭继德在《湘西苗族鼓舞》(2018)里指出:“八合鼓”是苗族鼓舞之中的一个鼓种,是国家级苗族鼓舞传承人洪富强根据苗族八合拳创立的舞种。因这套鼓法释合了“八合拳”部分招式,故命为八合鼓[3]。田茂军在《湘西苗族鼓舞传承困境与突破转型(2017)中指出: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民族文化的载体,他融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商业化的行为、娱乐文化对于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是逐步消解的。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生活中,也很难产生应有的对文化本身的坚守[4]。
  通过文献研究及学术梳理发现,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合拳与八合鼓的相关研究及学术史料极其稀缺,民族的传统艺术在时代的潮流中逐渐失去了光彩。是危机也是机遇,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里万物都追求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八合鼓武作为非遗文化里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八合鼓武的创立
   八合鼓武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家八合拳”为蓝本,根据八合拳传统套路大插花,融合苗拳套路大手七式,共得动作三十六式,将此三十六式八合拳与八合鼓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现形式,故命名“八合鼓武”。
  3  研究价值
  3.1   精准研究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苗族鼓舞的探讨,而对于鼓舞中八合鼓这一门类少有研究,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对八合拳的研究中,几乎都是关于湘西苗拳(蚩尤拳)的研究,而缺乏对于苗拳中的“杰出代表”八合拳的思考。从学术研究出发,笔者认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统艺术的传承不能只求大而全,而应落实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细微处,正如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一样,研究也要“精准”,不能让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在我辈手上慢慢流逝。
  3.2  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八合鼓武在拳与鼓融合传承的同时,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为“己”所用,吸收拳术如太极拳、通臂拳,音乐如电音,鼓舞如非洲鼓等文化精髓,迎合时代发展,吸引当代青年。使民族文化能哺育新一代,提振民族自信,彰显族格。
  3.3  新时代全域旅游的有力推手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业发展全域化[5],2017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印发了《湘西自治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2017-2018年行动方案》,开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高校的传承与文化影响,服务于社会;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八合鼓武将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接轨,深入苗寨,走进剧场,在传承与推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经济收益,让来到湘西的游客对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让八合鼓武文化彰显其艺术潜力;让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形成共赢。
  3.4  全民健身的时尚引领
  八合鼓武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迎合时代发展,吸引当代青年。通过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艺术新潮起来,鼓并不是简单的为拳伴奏,而是从源起就与拳法一脉相承,通过融合创新,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3.5   促进高校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证研究
  八合鼓武在高校的传承主要以课程的形式来体现,创新之处在于将音乐,舞蹈与武术完美结合,于原生态纯鼓乐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之前走访了八合拳传承基地,拜访了八合拳传承总教头龙云江;在课程开设之初,又有幸邀请到了八合鼓的创编老师龙子霖;在两位大师的悉心指点下,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新课程在创新融合教学中做到了拳与鼓和谐表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为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传承与发展
  4.1  非遗文化传承在现阶段的瓶颈与困境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传统的传承方式大多以面传心授的形式,并无标准详实的文字记载,这种师徒制的“活态”传承已经渐渐脱离了当代的社会发展,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闭门造车的排外主义,效率低下的传授形式,加上苗族鼓舞不新潮,已经落伍等思想的侵袭,造成了传统的传承方式“有传无承”。
  4.2  八合鼓武在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重要的标签,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八合鼓武作为一种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现形式,以艺术的形式来反映人们的生活,通过在湘西部分高校的推广,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成为了一门学生兴趣浓厚的课程。
  4.2.1  发挥非遗文化保护优势,弥补传统艺术文化内容缺失
  由于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苗族鼓舞和苗拳的传统传承都是用苗语来言传身教,以八合拳为例,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湘西各地区的苗拳师傅对于八合拳的理解都有所差异甚至招式不全,但追根溯源几乎都师出同门,无标准详实的文字记载必然会造成文化内容的缺失。
  4.2.2  完善高校教师传承团队
  优秀的非遗文化要传承下去必然要有充沛的师资资源,目前高校缺乏足够的传承“授业者” ,光靠特聘教师坐堂与非遗传承人的指导无异于杯水车薪。
  4.2.3  提升意识形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拜师、世族、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传承都是比较传统的传承方法,缺乏现代元素,难以调动起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6]。挖掘传统艺术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展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吸引当代青年。
  5  特色与创新
  5.1  创造性的转化
  八合鼓武充分吸收了八合鼓演奏的最独特的形式,同时也是其他民族鼓乐中所没有的一种表演方式,主要是由一人敲打鼓面为奏,而另一人敲打鼓边为伴奏[7],再加上演武者“身随音徜,势从律起,拳为鼓动,鼓为拳武”。这三者的完美和谐表达,相辅相成,最终呈现出八合鼓武震撼人心的艺术形态。
  5.2  创新性发展
  八合鼓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力求实现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融合发展,力求实现传统艺术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融合发展,力求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转变。
  5.3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特色与创新
  八合鼓武的传承,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套拳法和鼓法,而是一种以传承民族文化展现民族自信为内核的表现形式。八合鼓武在招式动作上相互应和,在拳劲拳风与重锤击鼓上相互应和,在体现民族精神上相互应和;拳与鼓和谐表达,沉稳厚重,刚健雄浑,震撼人心。
  6  结语
  八合鼓武的高校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民族非遗文化隗宝的基础上,为苗鼓和苗拳找到一条融合传承之路,打造属于这时代的新烙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属于自己的民族之光。从而更加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传承给广大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套拳法,一套鼓法,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一种民族的自信,一种民族气息的呼声。
  【参考文献】
  [1]向敏.《古丈县“八合拳”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2015.
  [2]石兴文.苗族蚩尤拳[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彭继德.湘西苗族鼓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4]田茂军.《湘西苗族鼓舞传承困境与突破转型》[J].《湖南包装》,2017.
  [5]宋子千. 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发展全域旅游[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8.
  [6]吴荣臻.苗族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唐方科.湘西苗鼓舞:千年苗家欢腾的心跳[J].民族论坛,200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解说”扮演着重要角色。将“解说”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到六盘水的旅游业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六盘水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态文化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以海坪彝族村寨为例,结合“解说”系统中的文化表征和话语策略来进行少数民族彝族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试图将自然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知识点相融合,着重从旅游视角来为少数民族村寨构建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熟的、通用的民族旅游“解说”系
期刊
嘎玛丹增,原名唐旭,作家、旅行家、摄影师、旅游规划师。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散文》《山花》《天涯》《文学界》《新华文摘》《读者》等,著有《在时间后面》《分开修行》《神在远方喊我》等,与人合著《寻美中国》系列丛书。数十篇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学生读本和联考试卷。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台湾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孙犁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四川散文奖特别荣誉奖”等。  汗斯,第九届金犀牛
期刊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  ——《系辞传》  在古人的认知中,言不尽意很好的体现了语言的局限性,因而“立象以尽意”,恰如其分的引入了象的概念,用来统合言和意不一致的矛盾之处。禅宗的心心相印,所谓的妙不可言,便是如此。  而在故宫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以及色彩的应用方面,同样体现了古人关于“意”和“象”的智慧。在传统建筑美学当中,以象尽意的智慧体现,在故宫这座古代璀璨建筑艺
期刊
迷妹的小熊猫,徒步爱好者,曾徒步过轿顶山、神木垒、雅拉雪山、三奥雪山、四姑娘山、达瓦更扎、莫斯卡、二郎山等。  罗罗,全名罗日格西,藏族人,三奥雪山守护者,岩羊户外创始人,十余年高山探险,上百次雪山攀登,梦巅峰,不断超越。  我走过很多地方,遇见很多的人和事,感悟很多,收获很多,在风景面前却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愿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次徒步归来,我立马想痛快地把心情记录下
期刊
【内容摘要】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基于长三角主题公园的内部性质、生存发展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构建长三角主题公园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长三角主题公园已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竞争格局。区域内各主题公园要根据生态位,确立明确的分工,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 生态位;主题公园; 协同发展; 长三角  1 引言  主题公园(Theme park)是以历史、民俗、异域、文学、影视
期刊
2021-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1953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已经经历13个五年计划,“十四五”规划不仅是以往五年规划的延续,更面临很多新的特点,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将会大大难于以往,必须提早
期刊
1 珞巴族诗歌  珞巴族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有相当多的数量在节庆或宗教聚会上依一定歌调吟唱或对唱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它们也可称作诗或歌。珞巴族的诗歌,大体分为颂歌和民歌两种。颂歌一般在节庆嫁娶、乔迁和宗教活动中吟唱,多为赞美、祝愿之词,但并不乏比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段。如新居落成时,欢乐的男女穿着漂亮的服装,前去饮宴,人们唱着这样的颂词,以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白地树流出了甜汁,百鸟飞来喝个酣畅淋漓;
期刊
2020年开年,武汉”新冠肺炎” 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武汉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3年的SARS疫情,也称作“非典”疫情。因旅游业发展有很强的外部环境依赖性,旅游活动所发生的空间异地性和时间暂时性等综合特点,导致了旅游业的行业风险系数高,凡是能影响到客源地、接待地、途径地等的外力因素(诸如战争、动乱、金融危机、疾病瘟疫、自然灾害等),都可直接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  1
期刊
2020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在昆明举办,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年,中国将结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也正式提上日程……  1 变革相关体制机制  国家公园今年“露面”  2020年下半年,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将正式挂牌。  自2019年5月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评估工作。達到标
期刊
1月8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在京共同发布了《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为123.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4.6%;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这一比例较上年下降0.1%;全球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