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生态位理论出发,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态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对个体发展和系统和谐有着深刻意义。生态位不仅存在于个体发展过程中,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真正落实“人人成才”的新型人才观。
关键词:生态位;个体差异性;特色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熠(1988-),女,浙江杭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俞盛(1988-),女,浙江宁波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R425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37-02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从实际出发,支持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改革。纵观当下小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从以往的重整体教学质量转向关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些教育改革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个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育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之间还存在差距;学校和学校之间教育理念的同化度高,没有明显的特色和差别;学校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孤立发展;学校所倡导的特色之处缺乏公认度和识别性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生态位及生态位理论是近年来为很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相继衍生出了如受教育生态位、城市生态位等新生概念。作为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一个理论分支,生态位及其相关理论在研究讨论环境与个体、个体间竞争、个体特色化、系统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笔者尝试从生态位视野分析学校定位及特色化发展等问题来探寻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生态位及其理论研究现状
生态位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专有名词,自1910年Johuson首次使用“生态位”一词后,很多研究者对于生态位展开了广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Elton和Hutchinson三人,他们的定义分别被称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早给生态位下定义的是Grinnel(1917),他从生境的最小划分这一空间概念角度进行描述,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后来,Elton(1927)从动物在生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关系的角度诠释了生态位,将其定位为“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同时提出“多维超体积模型”,为现代生态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生态位理论已经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其在社会学方向也有着广泛的延伸,发展出教育生态位、经济生态位等不同的生态位应用。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生态位可以用来全面分析个体的发展基础,明确个体特色,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指导个体个性化发展,促进系统整体的稳定和谐发展,以形成系统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特色化
1.个体差异性与学校特色化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个体生态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就生物个体而言,生物自身的遗传条件和环境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生态位的差异。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也存在自身的生态位,即学校在社会系统中表现出的特征。其次,个体生态位具有独特性,即生态位优势。个体生态位的独特性是个体或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学校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位优势,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点,也是学校特色的原点。最后,个体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会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而改变,最终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学校应从生态位入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明确学校特色所在。
个体的生态位不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个体的生态位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影响着对方的生态位变化。生态位重叠指的是生物体之间的生态位因子因相似或完全相同而导致生存环境的重叠,从而引发对生存资源的竞争。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物种本身的进化,优胜劣汰。但如果过度重叠,竞争激化,就会阻碍个体发展,影响系统稳定。在有限的资源中,若生态位刚好呈互补状态,环境中的资源得到了合理且充分的利用,就能实现双赢共生。因此,学校特色化发展,就是为了避免学校之间过度的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发展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发展是特色化发展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同的生物生态位差异化的结果。系统大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个体的发展进化也以适应自然为最终目的。和生物的进化一样,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则是学校生态位的分化。如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官学发展出的私学、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学校和现代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学校,都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特色的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不同生态位优势的多元化人才。
在自然界,若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在自我调节范围内,则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生物之间仍保持着平稳和谐的关系。这种调节能力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发展,形成自然选择,同时使进化的过程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在教育系统中,学校作为个体单位,若都朝着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系统发展不平衡。如目前作为众矢之的的“应试教育”,就是学校一味追求单一教育目标的产物,导致教育系统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因此,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均衡、多样”发展的原则,在各方面都要有所发展,使系统中各方面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配置。
3.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立足于学校本身的生态位优势,结合整个区域系统环境,在众多同级学校之间寻找自身特色,以特色促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之间应避免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压力,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促使整个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独具一格,竞争优势明显。学校的特色必须是独特且有竞争优势的,从避免生态位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发展学校特色。第二,立足长远,相对稳定。一个学校的生态位优势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今后发展的特色优势。学校特色必然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稳定性,避免被系统的自然选择所淘汰。第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学校特色必须和社会与个体所处的大环境系统相一致,符合发展规律,并且不断进步和完善。第四,具有社会公信力。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要能经受社会的选择,只有那些被社会承认了的学校特色才能真正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
《新纲要》指出:“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合适的发展。”而“合适”的前提便是适合个体本身的生态位及生态位优势。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同样,学生升学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态位差异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从而实现生源的合理分流。
4.用生态位分析法界定学校特色
(1)教育理念,特色之核心。理念之于学校,就像基因之于生物体,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安排所有学校相关事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教育理念的提出应是贴合学校发展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实力,适合学校发展环境的。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理念才是实际的、可操作的、具有竞争潜力的。
(2)学校本位,特色之基础。学校的特色化离不开学校本身生态位所决定的发展“基态”。从内部看,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软件师资、实力水平、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都可以体现出其特色。从外部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个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校发展的特色之一。
(3)团队凝聚,特色之保证。在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教职人员是学校生态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特色的界定应该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立足差异才能提出真正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目标,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集体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学校特色不仅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意愿,还应该把这一特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将来的人才聘用等各个方面,从人员内部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4)“USP定位”,特色之方向。“niche”在生物学中被译为“生态位”,但在营销学中指一种有利的市场位置,是针对企业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在广告营销中被引申为某一产品的卖点、获利点。USP是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strategy的缩写,即独特的销售主张,或称独特卖点,目的是在同类商品中找出商品独特的诉求点,更好地进行宣传。学校在特色办学中,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独特主张”来指导教学和宣传学校特色,这个宣传不仅指学校对外的宣传,而且包括对内的宣传,有利于将学校的特色和精神传递到学生中去。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教育指导,应该能够起到“特色宣传”的作用,能在指导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而不应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5)课程风格,特色之表现。学校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一个直接展示窗口,从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特色教学,从而将特色理念应用于实践。这里的特色教学是广义的特色,不仅指特色课程的设置、特色实践活动的设计、特色化的教学模式等等,而且所有能体现教学理念特色的办学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同时这也是办学创新和发展探索的必经之路。
三、学校特色的整合和集团化
学校生态位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个体在拥有生态位优势的同时必然存在劣势与不足,有些不足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整改实践得到改善,而有些则是难以改变的,就像生物体遗传基因对个体的影响一样。要使个体更好地发展,就应该重视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学校的孤立发展。因此,利用学校间特色的整合,丰富学校系统内部的办学资源,进一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人才的多样化,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
自2004年以来,“教育集团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教育热点,而教育集团化的初衷之一就是“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教育集团化是学校特色化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多样性维持系统稳态的内在要求。新构建的集团整体拥有一个更全面、更多元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实力,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单个学校特色化发展。
目前,以杭州市为例,现有的教育集团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先进带后进”型,以一个发展相对较好的学校为中心,集结个别发展较差的学校,共同发展;“区域内规划”型,以一个社区为单位或地域相邻的几所学校联合,协同发展;“特色做起点”型,以一个有特色的分化点为基础,在办学之初就走集团化道路,协调发展。前两个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发展的学校之间,而后者更适用于民办院校和有一定硬件实力的新兴学校。当然,学校集团化还有更多的发展模式有待开发,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3,(4):41-46.
[2]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物学杂志,1997,16(6):46-51.
[3]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3):283-287.
[4]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7):2-4.
[5]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6-29.
[6]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16-18.
[7]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导刊,1995,(1):21-24.
[8]梅丽珍,付来瑞,张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发展定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98-100.
[9]李松林.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37-39.
(责任编辑:沈清)
关键词:生态位;个体差异性;特色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熠(1988-),女,浙江杭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俞盛(1988-),女,浙江宁波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R425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37-02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从实际出发,支持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改革。纵观当下小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从以往的重整体教学质量转向关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些教育改革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个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育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之间还存在差距;学校和学校之间教育理念的同化度高,没有明显的特色和差别;学校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孤立发展;学校所倡导的特色之处缺乏公认度和识别性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生态位及生态位理论是近年来为很多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相继衍生出了如受教育生态位、城市生态位等新生概念。作为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一个理论分支,生态位及其相关理论在研究讨论环境与个体、个体间竞争、个体特色化、系统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笔者尝试从生态位视野分析学校定位及特色化发展等问题来探寻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生态位及其理论研究现状
生态位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专有名词,自1910年Johuson首次使用“生态位”一词后,很多研究者对于生态位展开了广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Elton和Hutchinson三人,他们的定义分别被称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早给生态位下定义的是Grinnel(1917),他从生境的最小划分这一空间概念角度进行描述,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后来,Elton(1927)从动物在生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关系的角度诠释了生态位,将其定位为“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同时提出“多维超体积模型”,为现代生态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生态位理论已经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其在社会学方向也有着广泛的延伸,发展出教育生态位、经济生态位等不同的生态位应用。作为一个理论分析工具,生态位可以用来全面分析个体的发展基础,明确个体特色,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指导个体个性化发展,促进系统整体的稳定和谐发展,以形成系统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特色化
1.个体差异性与学校特色化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个体生态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就生物个体而言,生物自身的遗传条件和环境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生态位的差异。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也存在自身的生态位,即学校在社会系统中表现出的特征。其次,个体生态位具有独特性,即生态位优势。个体生态位的独特性是个体或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学校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位优势,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点,也是学校特色的原点。最后,个体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会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而改变,最终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学校应从生态位入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明确学校特色所在。
个体的生态位不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个体的生态位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影响着对方的生态位变化。生态位重叠指的是生物体之间的生态位因子因相似或完全相同而导致生存环境的重叠,从而引发对生存资源的竞争。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物种本身的进化,优胜劣汰。但如果过度重叠,竞争激化,就会阻碍个体发展,影响系统稳定。在有限的资源中,若生态位刚好呈互补状态,环境中的资源得到了合理且充分的利用,就能实现双赢共生。因此,学校特色化发展,就是为了避免学校之间过度的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发展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生态位视野下的学校发展是特色化发展
从生态位的角度来说,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同的生物生态位差异化的结果。系统大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个体的发展进化也以适应自然为最终目的。和生物的进化一样,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则是学校生态位的分化。如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官学发展出的私学、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学校和现代教育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学校,都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特色的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不同生态位优势的多元化人才。
在自然界,若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在自我调节范围内,则整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生物之间仍保持着平稳和谐的关系。这种调节能力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发展,形成自然选择,同时使进化的过程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在教育系统中,学校作为个体单位,若都朝着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系统发展不平衡。如目前作为众矢之的的“应试教育”,就是学校一味追求单一教育目标的产物,导致教育系统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因此,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均衡、多样”发展的原则,在各方面都要有所发展,使系统中各方面的资源都能得到合理配置。
3.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从生态位角度来看,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立足于学校本身的生态位优势,结合整个区域系统环境,在众多同级学校之间寻找自身特色,以特色促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之间应避免生态位重叠,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压力,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促使整个教育系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独具一格,竞争优势明显。学校的特色必须是独特且有竞争优势的,从避免生态位重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发展学校特色。第二,立足长远,相对稳定。一个学校的生态位优势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今后发展的特色优势。学校特色必然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稳定性,避免被系统的自然选择所淘汰。第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学校特色必须和社会与个体所处的大环境系统相一致,符合发展规律,并且不断进步和完善。第四,具有社会公信力。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要能经受社会的选择,只有那些被社会承认了的学校特色才能真正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
《新纲要》指出:“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合适的发展。”而“合适”的前提便是适合个体本身的生态位及生态位优势。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只有在适合其生态位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同样,学生升学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态位差异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从而实现生源的合理分流。
4.用生态位分析法界定学校特色
(1)教育理念,特色之核心。理念之于学校,就像基因之于生物体,是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安排所有学校相关事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教育理念的提出应是贴合学校发展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实力,适合学校发展环境的。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理念才是实际的、可操作的、具有竞争潜力的。
(2)学校本位,特色之基础。学校的特色化离不开学校本身生态位所决定的发展“基态”。从内部看,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软件师资、实力水平、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都可以体现出其特色。从外部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个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校发展的特色之一。
(3)团队凝聚,特色之保证。在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教职人员是学校生态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特色的界定应该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立足差异才能提出真正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目标,一个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集体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学校特色不仅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意愿,还应该把这一特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将来的人才聘用等各个方面,从人员内部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4)“USP定位”,特色之方向。“niche”在生物学中被译为“生态位”,但在营销学中指一种有利的市场位置,是针对企业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在广告营销中被引申为某一产品的卖点、获利点。USP是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strategy的缩写,即独特的销售主张,或称独特卖点,目的是在同类商品中找出商品独特的诉求点,更好地进行宣传。学校在特色办学中,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独特主张”来指导教学和宣传学校特色,这个宣传不仅指学校对外的宣传,而且包括对内的宣传,有利于将学校的特色和精神传递到学生中去。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教育指导,应该能够起到“特色宣传”的作用,能在指导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而不应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5)课程风格,特色之表现。学校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一个直接展示窗口,从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特色教学,从而将特色理念应用于实践。这里的特色教学是广义的特色,不仅指特色课程的设置、特色实践活动的设计、特色化的教学模式等等,而且所有能体现教学理念特色的办学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同时这也是办学创新和发展探索的必经之路。
三、学校特色的整合和集团化
学校生态位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个体在拥有生态位优势的同时必然存在劣势与不足,有些不足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整改实践得到改善,而有些则是难以改变的,就像生物体遗传基因对个体的影响一样。要使个体更好地发展,就应该重视学校之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学校的孤立发展。因此,利用学校间特色的整合,丰富学校系统内部的办学资源,进一步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人才的多样化,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
自2004年以来,“教育集团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教育热点,而教育集团化的初衷之一就是“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教育集团化是学校特色化整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多样性维持系统稳态的内在要求。新构建的集团整体拥有一个更全面、更多元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升集团整体的竞争实力,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单个学校特色化发展。
目前,以杭州市为例,现有的教育集团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先进带后进”型,以一个发展相对较好的学校为中心,集结个别发展较差的学校,共同发展;“区域内规划”型,以一个社区为单位或地域相邻的几所学校联合,协同发展;“特色做起点”型,以一个有特色的分化点为基础,在办学之初就走集团化道路,协调发展。前两个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发展的学校之间,而后者更适用于民办院校和有一定硬件实力的新兴学校。当然,学校集团化还有更多的发展模式有待开发,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3,(4):41-46.
[2]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物学杂志,1997,16(6):46-51.
[3]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3):283-287.
[4]张录强.生态位理论及其综合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7):2-4.
[5]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6-29.
[6]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16-18.
[7]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导刊,1995,(1):21-24.
[8]梅丽珍,付来瑞,张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发展定位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98-100.
[9]李松林.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37-39.
(责任编辑: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