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更加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大声朗读是个好办法,我在教学中作了诸多尝试,效果显著。
一、请《朗读者》进班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也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就得到大家的追捧,充满时代气息,经久不衰。我趁着热度,把《朗读者》也引进了我的课堂。
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多地识字,让他们喜欢阅读,我利用学校的托管时间,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我是小小朗读者”活动,每位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台上的学生读得字字分明,台下的学生用心聆听,学生稚嫩的读书声在教室里回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做,我们才可以深刻领会文章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受。
学生在努力争作最佳“朗读者”的同时,传承经典、品味名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阅读也在持之以恒。我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带进课堂。利用早、午读时间,领着学生诵读经典。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巩固了汉字,同时接受了经典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韵味。上学期期末,我带领学生开展以吟、画、唱、诵、演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进行的诵读展示。从脍炙人口的《笠翁对韵》到富含哲理的《论语》,从充满智慧的《增广贤文》到儒家经典的《大学》《中庸》,内容丰富多样。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感受到了中华经典的音韵之美,国学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心灵深处的一种美好的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性格腼腆、不爱发言,有的学生胆怯、不自信,有的学生不敢大声说话等情况,面对这样一群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生,怎样让他们自信的说话、有感情的读书、爱上阅读呢?我认为,可以让他们先在最亲近的人身边作语言训练,让家长帮他们迈开朗读的第一步。
手机上的各种电台软件是朗读的好载体。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成立了班级朗读群,先教给家长使用的方法,随后提出朗读的要求:识字量少的学生每天读一两句话,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读一小段话,要求字音准确,语句连贯通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反复练习,最后呈现出最佳状态,一个多学期以来,不曾间断。每天我都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故事,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读起书来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有时讲绘本,有时诵读经典,有时读短文。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中无压力地朗读,学生的勇敢、自信、张扬的个性,通过大声朗读彰显了出来。这种新鲜的读书方法,激发了一年级小学生的读书愿望,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一学期后,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原来胆小的学生,现在能自信地举手发言;原来说话表达不清楚的,现在发起言来有板有眼。这就是朗读部编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他们感受到读书的温暖。
二、和家长一起读,生活处处皆书香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新设的学习栏目,这是教材首次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编者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尽早爱上阅读,从而解决低龄段学生长期“读书少”的问题。
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在大人的帮助下共同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接触到书本,认识汉字,朗读各类文章后慢慢爱上祖国语言,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正如课本编者温儒敏教授所言,它直面读书,主攻课外阅读。“和大人一起读”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读”的类型,可以是各种文体的短文。二是“读”的方式,可以是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三是“读”的对象,可以和教师,也可以和家长,这是一种学生和大人之间进行合作的阅读新方式。
我们线上线下紧密联动,培养自信阅读。每天晚上,学生都可以在手机电台中聆听到我为他们朗读的短文。从教师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节奏和魅力。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通過听读,学生实现了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顺利过渡,从而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今电子产品成为学生的“新宠”,不仅影响视力,还影响注意力,导致不能静心学习、思考。放下手机,还学生一个安静空间,给大人一个放松机会。除了课文规定的内容,我将事先设计好的读书单发给学生,让大人和学生根据读书单进行快乐亲子阅读。儿歌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学生和大人变着花样读,拍手读、配乐读,声情并茂,读出韵味;有结构、有情节的故事类的短文,我设计出开头,故事的延续让学生和大人一起接着发挥并将编好的故事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朗读,一起分享;一些阅读短文,语言丰富,内容精彩,朗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比如,一年级上册《猴子捞月亮》中,水中的月亮为什么不见了?《小松鼠找花生》中,花生究竟去哪儿了?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的产生。我从中设计出问题,让大人和学生一起聊一聊、读一读;情节生动有趣、多元素的童话故事,能充分发挥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学生将自己表演最满意的段落拍成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与大家共享。
陪孩子一起与书籍为伴,家长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和孩子的阅读方式。一位家长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此刻,我是如此幸福,我正和学生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情绪让我们贴得更近,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各种形式的共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增进了亲子关系。我可以深切感受到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的情景:大手拉小手,学生依偎在家长身旁,聆听着家长为他动情的读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学生在家庭读书氛围中也一天天地健康成长。此时的学生是幸福的、快乐的。一个个读书的学生,带动一个个读书的家庭;一个个读书的家庭也必将带动社会全民读书。
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朗读中,把理解、感受,转化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也一定能得到培养。此外,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那些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大声朗读,学习的效率也一定会提高。
朗读让学生在书香中浸润,让阅读的种子, 润泽最美丽的童年,也让更多的人读书,爱书,享受书。做最美读书人,让朗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请《朗读者》进班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也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就得到大家的追捧,充满时代气息,经久不衰。我趁着热度,把《朗读者》也引进了我的课堂。
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多地识字,让他们喜欢阅读,我利用学校的托管时间,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我是小小朗读者”活动,每位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台上的学生读得字字分明,台下的学生用心聆听,学生稚嫩的读书声在教室里回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做,我们才可以深刻领会文章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受。
学生在努力争作最佳“朗读者”的同时,传承经典、品味名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阅读也在持之以恒。我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带进课堂。利用早、午读时间,领着学生诵读经典。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巩固了汉字,同时接受了经典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韵味。上学期期末,我带领学生开展以吟、画、唱、诵、演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进行的诵读展示。从脍炙人口的《笠翁对韵》到富含哲理的《论语》,从充满智慧的《增广贤文》到儒家经典的《大学》《中庸》,内容丰富多样。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感受到了中华经典的音韵之美,国学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心灵深处的一种美好的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性格腼腆、不爱发言,有的学生胆怯、不自信,有的学生不敢大声说话等情况,面对这样一群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生,怎样让他们自信的说话、有感情的读书、爱上阅读呢?我认为,可以让他们先在最亲近的人身边作语言训练,让家长帮他们迈开朗读的第一步。
手机上的各种电台软件是朗读的好载体。一年级第一学期我成立了班级朗读群,先教给家长使用的方法,随后提出朗读的要求:识字量少的学生每天读一两句话,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读一小段话,要求字音准确,语句连贯通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反复练习,最后呈现出最佳状态,一个多学期以来,不曾间断。每天我都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故事,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读起书来抑扬顿挫,有滋有味,有时讲绘本,有时诵读经典,有时读短文。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中无压力地朗读,学生的勇敢、自信、张扬的个性,通过大声朗读彰显了出来。这种新鲜的读书方法,激发了一年级小学生的读书愿望,培养了他们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一学期后,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原来胆小的学生,现在能自信地举手发言;原来说话表达不清楚的,现在发起言来有板有眼。这就是朗读部编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他们感受到读书的温暖。
二、和家长一起读,生活处处皆书香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新设的学习栏目,这是教材首次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编者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尽早爱上阅读,从而解决低龄段学生长期“读书少”的问题。
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学生识字量有限,在大人的帮助下共同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接触到书本,认识汉字,朗读各类文章后慢慢爱上祖国语言,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正如课本编者温儒敏教授所言,它直面读书,主攻课外阅读。“和大人一起读”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读”的类型,可以是各种文体的短文。二是“读”的方式,可以是大声朗读,也可以默读。三是“读”的对象,可以和教师,也可以和家长,这是一种学生和大人之间进行合作的阅读新方式。
我们线上线下紧密联动,培养自信阅读。每天晚上,学生都可以在手机电台中聆听到我为他们朗读的短文。从教师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节奏和魅力。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通過听读,学生实现了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顺利过渡,从而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今电子产品成为学生的“新宠”,不仅影响视力,还影响注意力,导致不能静心学习、思考。放下手机,还学生一个安静空间,给大人一个放松机会。除了课文规定的内容,我将事先设计好的读书单发给学生,让大人和学生根据读书单进行快乐亲子阅读。儿歌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学生和大人变着花样读,拍手读、配乐读,声情并茂,读出韵味;有结构、有情节的故事类的短文,我设计出开头,故事的延续让学生和大人一起接着发挥并将编好的故事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朗读,一起分享;一些阅读短文,语言丰富,内容精彩,朗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比如,一年级上册《猴子捞月亮》中,水中的月亮为什么不见了?《小松鼠找花生》中,花生究竟去哪儿了?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的产生。我从中设计出问题,让大人和学生一起聊一聊、读一读;情节生动有趣、多元素的童话故事,能充分发挥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学生将自己表演最满意的段落拍成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与大家共享。
陪孩子一起与书籍为伴,家长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和孩子的阅读方式。一位家长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此刻,我是如此幸福,我正和学生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情绪让我们贴得更近,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各种形式的共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增进了亲子关系。我可以深切感受到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的情景:大手拉小手,学生依偎在家长身旁,聆听着家长为他动情的读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学生在家庭读书氛围中也一天天地健康成长。此时的学生是幸福的、快乐的。一个个读书的学生,带动一个个读书的家庭;一个个读书的家庭也必将带动社会全民读书。
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朗读中,把理解、感受,转化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语感也一定能得到培养。此外,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那些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大声朗读,学习的效率也一定会提高。
朗读让学生在书香中浸润,让阅读的种子, 润泽最美丽的童年,也让更多的人读书,爱书,享受书。做最美读书人,让朗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