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中基于人格权问题的有关思考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28日我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本次《民法典》的通过初步落实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设想.在此之前,我国学者与有关业内人员针对“人格权”是否应该独立成编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且已经设想出人格权独立成编对于践行依法治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之前关于“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学界的争鸣,阐述了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的重要意义,且对我国《民法典》中基于人格权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其他文献
相较于原《侵权法》而言,《民法典》增加了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有权向真正的侵权人进行追偿的规定,并将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与高空抛物责任联系起来,同时强调公安机关的介入,新增的规定体现了高空抛物相关法律实质性的变化.为进一步规范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也需要严格界定抛掷物和坠落物的侵权责任,限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范围,建立健全高空抛物受害人的救济制度.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五章增设了“网络保护”,该章将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为根本、三大保护措施为重点、五大责任主体为保障,建构“一根本、三重点、五保障”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新修订的“网络保护”立法对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的实施具有切实的意义.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自增设以来,就面临行为性质认定的争议.司法解释的出台并未使共犯正犯化的立法模式得到巩固,反而在共犯正犯化与帮助犯的量刑归责说之间寻得一条更为适应惩治现实网络犯罪的理论出路,认定本罪行为的性质介于共犯独立性和共犯从属性之间,区分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形.
当下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已和电子商务融合,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步增长;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农产品销售成本降低,相比线下销售,特色农产品在网络销售的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高.但新兴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存在监管制度的滞后,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有潜在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以及交易主体法律意识不高等方面.基于此,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监管体系并提高农村电商主体的法律意识对实现良好的监管至关重要.
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土石的采挖,这种附随采挖行为是施工的必经环节,主观上不是为了获取矿产资源,不属于非法采矿.由于采挖本身具有合法性,即使将采挖的土石对外销售,也仅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相比,本款将“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修改为“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虽然只多了一个“仅”字,但法条所要表达的意义却大为不同.本文将对合同相对性的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并辅之以笔者亲自办理的案例,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第二款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中的变化及变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对于破产重整程序而言,其最终的目的不是逼迫企业退出市场,而是希望通过该程序的介入,更好地平衡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基于这种考虑,重整自然相较于破产是最优的结果.在这种诉求下,在破产程序中引入投资人,盘活企业的不良资产,借助投资人的力量去推进重整,无疑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文章针对性分析投资人引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方案.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第一百一十八条明确了债务人有关人员不配合清算或者未及时履行破产申请义务致使管理人无法执行清算职务,给债权人权益造成损害的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上述《会议纪要》出台后,全国各地逐渐开始出现债权人以及管理人通过《会议纪要》追究上述主体赔偿责任的案件.但各地法院裁判尺度不一,导致案件结果大相径庭.笔者通过裁判文书网检索有关《会议纪要》的判例,旨在通用本文分析各地裁判尺度的差异以及解决路径.
近些年来,社会治理法治化逐渐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创造性地结合社会治理与法治,实现了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推进.本文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的形成;其次,探讨中国社会治理法治理论的要义;最后,总结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实践的任务.
在司法审判中,当事人获得最终诉讼胜利后,案件会基于判决进入到强制执行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可能会出现恶意利害关系人拖延时间等恶意执行异议行为,进而可能导致案件重新进入诉讼程序,这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巨大损害,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我国司法资源.基于此,文章针对性探讨了恶意执行异议的问题,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