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我国的教育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此文重点对语文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7-02
前言
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家教委就明确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教育法》所规定的我国教育的方针大计,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是一种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习主动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智力素质得到发展,也要求发展其非智力素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已知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念的确立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来说,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素养与品质的提高,重视对受教育者自身潜力的开发,并最终达到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目标。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知识的单一方向灌输,而素质教育则体现为互动与交流,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在教育行为中更加主动。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把知识装进去就完成了教育,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之后,才能做到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该是这个活动中的主体,为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应该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对知识进行主动的获取与实践创造,基于以上需要,就尤其应该重视对受教育者情商的培养。所谓“情商”就是指一个生命个体管理与接收他人的情感或情绪,并利用和认识这些信息来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能力。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情商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情商对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越了智商。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学生健康的情商就是其吸取知识、技能的最大内在的驱动力。为实现有效的情商培养教育模式,应该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伙伴关系,创造宽松、平等和民主的氛围,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社会进行实践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或家庭的服务活动中,培养对社会的认知、良好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以及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对获取的社会体验进行良性的、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成熟。
2.改革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2.1确立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目标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预先制定的将要达到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如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后,都会具体地提出需要掌握课文中哪几个词语的正确读音、如何运用或是写作特点与人物特征等要求。但是很明显,以上目标都仅仅是知识性的,不能对学生的心智提高有所助益。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不但要求知识的培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社会品质的培养。当前社会环境日渐复杂,更加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健康社会心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更加协调。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个人审美水平的培养,这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一部分课文或文学作品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词句、语法的刻板式教育,而对于其中所具备的人文、自然和艺术等层面的美学意义却不能使学生做到更深层次的审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判断的引导和培养。总之,在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的灌输,也要重视对社会品质、心理素质等发展性目标的培养。
2.2增强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育教学也需要更加的灵活多变,要不断探索教学的规律性,也要深入地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目标中,可以制定固定的标准,但更应该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多变性,根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固定的目标作为教育方式调整的准则,以教育方式的调整为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服务。不同的课文或文体如小说、散文或诗歌等,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篇幅大、内容多的文章,可以找出文中的核心词语,用提纲来列出文中的主体思路,用好阶梯式分析的方法,对于含意深刻,读之难懂的文章可根据其中的主要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认识,再与文中进行对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研读兴趣而主动向文中去探索。
2.3提高语文教学的渗透性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习惯中,通常是做到了心中有书,也就是把知识千篇一律地直接讲授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个体个性的存在不能足够重视,而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要把教材的优化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为实现以上目标,应该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注意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受教育者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受教育者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需要依靠这一学科的逻辑系统与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这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最简约表述,掌握基本结构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但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做到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结构,就需要紧密地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形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教学时,让教材服从于学生,教法更多地体现学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取代以往的程式化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必然结果。为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就不能保持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当前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良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能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03)135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34
[3]崔峦,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11,21(3):129—130
作者简介:
郑芳(1974.2-),女,汉族,湖北十堰,现职称:高级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7-02
前言
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家教委就明确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教育法》所规定的我国教育的方针大计,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是一种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习主动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智力素质得到发展,也要求发展其非智力素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已知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念的确立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来说,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素养与品质的提高,重视对受教育者自身潜力的开发,并最终达到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目标。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知识的单一方向灌输,而素质教育则体现为互动与交流,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在教育行为中更加主动。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把知识装进去就完成了教育,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之后,才能做到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该是这个活动中的主体,为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应该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对知识进行主动的获取与实践创造,基于以上需要,就尤其应该重视对受教育者情商的培养。所谓“情商”就是指一个生命个体管理与接收他人的情感或情绪,并利用和认识这些信息来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能力。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情商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情商对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越了智商。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学生健康的情商就是其吸取知识、技能的最大内在的驱动力。为实现有效的情商培养教育模式,应该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伙伴关系,创造宽松、平等和民主的氛围,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社会进行实践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或家庭的服务活动中,培养对社会的认知、良好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以及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对获取的社会体验进行良性的、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成熟。
2.改革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2.1确立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目标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预先制定的将要达到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如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后,都会具体地提出需要掌握课文中哪几个词语的正确读音、如何运用或是写作特点与人物特征等要求。但是很明显,以上目标都仅仅是知识性的,不能对学生的心智提高有所助益。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不但要求知识的培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社会品质的培养。当前社会环境日渐复杂,更加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健康社会心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更加协调。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个人审美水平的培养,这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一部分课文或文学作品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词句、语法的刻板式教育,而对于其中所具备的人文、自然和艺术等层面的美学意义却不能使学生做到更深层次的审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判断的引导和培养。总之,在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的灌输,也要重视对社会品质、心理素质等发展性目标的培养。
2.2增强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育教学也需要更加的灵活多变,要不断探索教学的规律性,也要深入地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目标中,可以制定固定的标准,但更应该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多变性,根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固定的目标作为教育方式调整的准则,以教育方式的调整为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服务。不同的课文或文体如小说、散文或诗歌等,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篇幅大、内容多的文章,可以找出文中的核心词语,用提纲来列出文中的主体思路,用好阶梯式分析的方法,对于含意深刻,读之难懂的文章可根据其中的主要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认识,再与文中进行对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研读兴趣而主动向文中去探索。
2.3提高语文教学的渗透性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习惯中,通常是做到了心中有书,也就是把知识千篇一律地直接讲授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个体个性的存在不能足够重视,而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要把教材的优化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为实现以上目标,应该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注意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受教育者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受教育者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需要依靠这一学科的逻辑系统与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这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最简约表述,掌握基本结构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但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做到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结构,就需要紧密地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形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教学时,让教材服从于学生,教法更多地体现学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取代以往的程式化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必然结果。为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就不能保持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当前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良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能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03)135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34
[3]崔峦,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11,21(3):129—130
作者简介:
郑芳(1974.2-),女,汉族,湖北十堰,现职称:高级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