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选择地进行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4-02
初中学生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学生们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从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使”,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学生的见闻少,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思想受到牵制
因为受地域的限制,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多农牧区还没有通公路),缺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媒体介质,除家人外很少与外人交流接触,所以有很多孩子到中学以后都不能说出或者写出完整的、通顺的话。对于一些新事物没有见过更不要说能把它写清楚,即使借助多媒体或者精心创设的情境再现也很难让学生的思维一泻千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目对于民族地区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学生们就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如此,孩子们当然只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就呈现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
2.目标过高,学生情趣受挫
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一味要求“面面俱到”,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受到挫伤,厌烦作文。更有胜者,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考出好的成绩,居然让学生背作文,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侥幸心理和敷衍的态度,反正可以背作文,那平时的练习又有何意义?
3.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多开展辅助性教学,为学生引来源头活水
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看课外书籍、科普音像资料等。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活动。如为班级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及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二、加强阅读教学,随学随写
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科学性强,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选文在写景抒情方面各具特色。例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让学生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描述的方法仿写;使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观点有了较深的体会,并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陶冶了学生情操。
三、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主动地写作。
四、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从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鼓励为主,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五、创造成功机会,使之获得成功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绝对一无是处。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激起喜悦的心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
六、丰富作文批改的方式,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加作文兴趣。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评讲。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严密合乎逻辑、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广播台。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竞争的心理,而且增强了学生写作的投入感。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54-02
初中学生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学生们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对作文越来越没有兴趣。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从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使”,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学生的见闻少,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思想受到牵制
因为受地域的限制,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很多农牧区还没有通公路),缺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媒体介质,除家人外很少与外人交流接触,所以有很多孩子到中学以后都不能说出或者写出完整的、通顺的话。对于一些新事物没有见过更不要说能把它写清楚,即使借助多媒体或者精心创设的情境再现也很难让学生的思维一泻千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目对于民族地区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学生们就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如此,孩子们当然只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就呈现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
2.目标过高,学生情趣受挫
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一味要求“面面俱到”,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受到挫伤,厌烦作文。更有胜者,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考出好的成绩,居然让学生背作文,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侥幸心理和敷衍的态度,反正可以背作文,那平时的练习又有何意义?
3.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
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多开展辅助性教学,为学生引来源头活水
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看课外书籍、科普音像资料等。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活动。如为班级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及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二、加强阅读教学,随学随写
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科学性强,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选文在写景抒情方面各具特色。例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让学生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形象描述的方法仿写;使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观点有了较深的体会,并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陶冶了学生情操。
三、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主动地写作。
四、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从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鼓励为主,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五、创造成功机会,使之获得成功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绝对一无是处。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激起喜悦的心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
六、丰富作文批改的方式,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加作文兴趣。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评讲。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严密合乎逻辑、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广播台。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竞争的心理,而且增强了学生写作的投入感。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