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的观察,思考和体验,并能从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的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探究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数学就是用积极心态调动原有认知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歷或对某件事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学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在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
我在教“时分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跑道上不紧不慢的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跑道马不停蹄的跑了一圈(60分钟),可裁判员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的一样快。“啊?”(孩子们面面相觑)。这个判定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兔子跑的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孩子们疑惑之际,我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揭开这个谜。”这下,孩子们各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越学越爱学。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有句话说的好“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的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的束手无策。现在教育要求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如在教学“48除以4”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先分整捆,再分8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48除以4等于12。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验“做数学”。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萧伯纳曾风趣的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得到两种思想。”可见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是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分数化成小数”:我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一个的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然后让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同学说:“如果用4和5做分母,分子不论什么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是它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是3的倍数,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是3的倍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的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的锻炼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的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还比如,公园买票、超市购物等等,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锻炼中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歷或对某件事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学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在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
我在教“时分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跑道上不紧不慢的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跑道马不停蹄的跑了一圈(60分钟),可裁判员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的一样快。“啊?”(孩子们面面相觑)。这个判定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兔子跑的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孩子们疑惑之际,我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揭开这个谜。”这下,孩子们各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越学越爱学。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有句话说的好“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的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的束手无策。现在教育要求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如在教学“48除以4”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小棒,先分整捆,再分8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48除以4等于12。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体验“做数学”。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萧伯纳曾风趣的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得到两种思想。”可见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是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分数化成小数”:我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一个的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然后让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同学说:“如果用4和5做分母,分子不论什么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是它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是3的倍数,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是3的倍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的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的锻炼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的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还比如,公园买票、超市购物等等,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锻炼中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