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是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中坚力量,所以说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是目前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做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救助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运行秩序。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是搞好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不熟悉、不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和问题,不善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等现象,在高校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已经成为高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当务之急。
当前,除了要以《健康心理指南》、《心理科学知识读本》等为基本教材开展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外,还应根据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面向大学生编写针对性强、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和读本,以满足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现实需求,增强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现实需求,依照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几个方面的心理知识学习;针对青年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特点,有选择地组织学习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学习青春期生理卫生常识,帮助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弄清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全与心理不健全的区别,认清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方向;针对就业困难、成绩落后、感情失败、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有重点地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力,培养他们化解个人、家庭和人际关系矛盾的稳定情绪和广阔胸怀。
具体措施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通过组织和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电影欣赏、征文、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互助互爱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营造相互关爱的和谐校园氛围。
二 充分考虑学生的“忧”点,重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地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大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明确人文关怀的落脚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在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扰,安排好一系列的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心理。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展。
“80、90后”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教师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关心、牵挂,所以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想要学习、创造的天性,对表面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广阔世界里同样存在着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努力寻找出这种需要,以便使其成为催促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生活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功能,搭建师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注重心理教育的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邮箱等形式与学生坦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体性、层次性和发生频率高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准确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地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使之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多种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传授相关技能,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和方法,使他们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情绪转移法、换位思考法等简便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克服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衡。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文化是教育的力量,又是心理的源泉,良好的校风能够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心理情绪。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其个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 完善疏导机制,关注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真正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谋方法。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
第一,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宣泄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节点,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与救助机制,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配置心理咨询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动态评估系统,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时追踪学生的变化,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 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利用镜化仪、双手协调器等心理实验器材,验证大学生学习能力和资源分配的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缓解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恋爱、身体、求职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第二,努力建设心理教育的骨干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所以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迫切需要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心理教育骨干队伍。各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通过集中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和在校园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通过增设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等课程,为同学们讲授心理利学知识,为以后他们能够健康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第三,全员育人,多元参与,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随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社团,有些社团隶属学校,直接接受校内老师领导,无论在思想、宗旨与体系上都有一套完备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完全由学生自发组成、管理的社团,学工处、团委应更加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在思想上的导向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发现大学生身上潜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要善于挪住时机,争取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给予问题学生以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将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注重心理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问题因时间的拉长而隐藏或扩大,变得难以挽回;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工作中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有机结合,与时俱进,不断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培养学生,努力向社会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积极而有个性的大学生。
一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救助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运行秩序。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是搞好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不熟悉、不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和问题,不善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等现象,在高校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已经成为高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当务之急。
当前,除了要以《健康心理指南》、《心理科学知识读本》等为基本教材开展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外,还应根据高校工作的特殊性,面向大学生编写针对性强、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和读本,以满足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现实需求,增强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现实需求,依照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几个方面的心理知识学习;针对青年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特点,有选择地组织学习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学习青春期生理卫生常识,帮助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弄清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亚健康、心理健全与心理不健全的区别,认清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方向;针对就业困难、成绩落后、感情失败、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有重点地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力,培养他们化解个人、家庭和人际关系矛盾的稳定情绪和广阔胸怀。
具体措施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通过组织和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电影欣赏、征文、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互助互爱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营造相互关爱的和谐校园氛围。
二 充分考虑学生的“忧”点,重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地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大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明确人文关怀的落脚点。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在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依据需求合理实施相应的疏导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扰,安排好一系列的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心理。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展。
“80、90后”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教师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关心、牵挂,所以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想要学习、创造的天性,对表面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广阔世界里同样存在着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努力寻找出这种需要,以便使其成为催促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生活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功能,搭建师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注重心理教育的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邮箱等形式与学生坦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体性、层次性和发生频率高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准确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地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使之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多种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传授相关技能,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和方法,使他们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情绪转移法、换位思考法等简便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克服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衡。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文化是教育的力量,又是心理的源泉,良好的校风能够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心理情绪。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其个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 完善疏导机制,关注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真正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谋方法。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
第一,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宣泄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节点,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与救助机制,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配置心理咨询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动态评估系统,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时追踪学生的变化,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 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利用镜化仪、双手协调器等心理实验器材,验证大学生学习能力和资源分配的能力,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缓解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恋爱、身体、求职等方面产生的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第二,努力建设心理教育的骨干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所以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迫切需要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的心理教育骨干队伍。各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通过集中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和在校园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通过增设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等课程,为同学们讲授心理利学知识,为以后他们能够健康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第三,全员育人,多元参与,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随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社团,有些社团隶属学校,直接接受校内老师领导,无论在思想、宗旨与体系上都有一套完备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完全由学生自发组成、管理的社团,学工处、团委应更加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在思想上的导向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发现大学生身上潜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落实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要善于挪住时机,争取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给予问题学生以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将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注重心理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问题因时间的拉长而隐藏或扩大,变得难以挽回;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工作中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有机结合,与时俱进,不断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培养学生,努力向社会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积极而有个性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