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间,常听老师埋怨:“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差,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连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做计算题时总是提醒他们:计算时要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是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可以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单一练习的形式。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如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判断正误。
二、重视学生的口算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提高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觉、直觉,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常用的加法简算特殊和:4+6=10、2+8=10、73+27=100、36+64=100等;常用的乘法简算特殊积:25×4=100、125×8=1000等;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数值:=0.5、=0.25、=0.125等;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64几个常见数的积等。
以上这些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计算时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校对的习惯。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凡是抄下来的题目都得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可以说仔细计算、规范书写就等于计算正确了50%。
4.验算的习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做到每步必验算,每题必检查。如,做简便计算验算时可按混合运算的顺序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
5.估算的习惯。做完题后要养成对答案有个粗略的估计,把低级的错及时改正。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透彻理解算理,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又要让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小数乘法“1.3×5”是在整数乘法之后引入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这样教学:(1)复习计算13×5;(2)出示例题1.3×5;(3)让学生找出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提问:要将例题转化为已知内容,因数中的小数点该怎么办?要不改变原题大小又该怎么办?学生按整数方法计算后,板书整、小数竖式计算的对照式:
启发学生自己小结:因数1.3里有一位小数,把它扩大10倍得13,然后用5乘,积是65,要不改变原来的乘积,必须把65缩小10倍,得6.5。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五、讲究策略,加强计算练习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大有必要。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要讲究实效,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法则重点练。
一般用于讲授课后的课堂练习,如小数乘法法则,重点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38×12=456,计算38×1.2、3.8×1.2、 0.38×1.2、0.38×0.12等。
2.容易混淆的对比练。
一般用于复习课中的练习。如复习分数四则计算,可以设计以下练习:如:×3,÷3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经常出错反复练。
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下这些错误答案:3.9+1=4;7.5+2.5×3=30;18-9.6+0.4=8;2×5÷2×5=1;4.8+0.2-4.8+0.2=0等。
4.啟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练。
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直接按法则计算此类题时,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天天练”,锻炼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可以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单一练习的形式。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如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判断正误。
二、重视学生的口算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提高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觉、直觉,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常用的加法简算特殊和:4+6=10、2+8=10、73+27=100、36+64=100等;常用的乘法简算特殊积:25×4=100、125×8=1000等;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数值:=0.5、=0.25、=0.125等;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64几个常见数的积等。
以上这些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计算时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校对的习惯。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凡是抄下来的题目都得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可以说仔细计算、规范书写就等于计算正确了50%。
4.验算的习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做到每步必验算,每题必检查。如,做简便计算验算时可按混合运算的顺序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
5.估算的习惯。做完题后要养成对答案有个粗略的估计,把低级的错及时改正。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透彻理解算理,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又要让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小数乘法“1.3×5”是在整数乘法之后引入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这样教学:(1)复习计算13×5;(2)出示例题1.3×5;(3)让学生找出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提问:要将例题转化为已知内容,因数中的小数点该怎么办?要不改变原题大小又该怎么办?学生按整数方法计算后,板书整、小数竖式计算的对照式:
启发学生自己小结:因数1.3里有一位小数,把它扩大10倍得13,然后用5乘,积是65,要不改变原来的乘积,必须把65缩小10倍,得6.5。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五、讲究策略,加强计算练习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大有必要。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要讲究实效,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法则重点练。
一般用于讲授课后的课堂练习,如小数乘法法则,重点是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38×12=456,计算38×1.2、3.8×1.2、 0.38×1.2、0.38×0.12等。
2.容易混淆的对比练。
一般用于复习课中的练习。如复习分数四则计算,可以设计以下练习:如:×3,÷3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经常出错反复练。
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下这些错误答案:3.9+1=4;7.5+2.5×3=30;18-9.6+0.4=8;2×5÷2×5=1;4.8+0.2-4.8+0.2=0等。
4.啟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练。
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直接按法则计算此类题时,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天天练”,锻炼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